1.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传导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
背景技术:2.现有技术的车辆照明系统为符合车辆照明规范通常设计有可产生具有截止线的光型的元件。
3.图8为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照明系统的侧视平面示意图。请参考图8,现有技术的车辆照明系统200具有远光光源210、近光光源220、远光光源反射元件230、近光光源反射元件240、截止线挡板250以及聚光透镜260,远光光源210所产生的远光光线以及近光光源220所产生的光线分别经远光光源反射元件230以及近光光源反射元件240反射并接着经过截止线挡板250后,可穿过聚光透镜260产生远光光型以及近光光型。然而,现有技术的截止线挡板250是经电镀的塑料挡板或是计算机数字化控制(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设备制作的金属挡板,而有污染环境或价格高的问题。尤其,此现有技术的远光光源210与近光光源220的配置位置相当接近,其散热所需空间不足而需搭配使用相当大型的散热系统,以提供足够的散热效能。
4.图9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另一车辆照明系统的外观示意图。请参考图8及9,与图8所示的车辆照明系统200不同,图9所示的车辆照明系统300改使用电磁阀挡板作为截止线挡板350以产生期望的光型。然而,与图8所示的车辆照明系统200相同的是,图9所示的车辆照明系统300的远光光源310与近光光源320的配置位置也相当接近,使得图9所示的车辆照明系统300亦需要搭配使用相当大型的散热系统,才能提供足够的散热效能。
5.是以,现有技术的车辆照明系统存在着散热效能不佳的技术缺陷。
6.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道的习知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效能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
8.本发明所提供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包括聚光透镜、光反射元件、光导元件、替换式聚光元件、第一光源以及第二光源。聚光透镜具有第一入光侧以及相对于第入光侧的第一出光侧。光反射元件邻接于第一入光侧。光导元件配置于光反射元件与聚光透镜之间且邻接于第一入光侧,光导元件具有出光端、入光端以及全内反射部,出光端邻接于第一入光侧且位于第一入光侧与光反射元件之间,入光端以及全内反射部位于光反射元件的底侧,全内反射部连接于入光端与出光端之间。替换式聚光元件配置于入光端的底侧,具有第二入光侧以及相对于第二入光侧的第二出光侧,第二出光侧朝向入光端,且第二出光侧与入光端之间形成间隔。第一光源配置于光反射元件的底侧。第二光源配置于第二入光侧。
9.本发明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由于出光端位于第一入光侧与光反射元件之间、入光端位于光反射元件的底侧、全内反射部连接于入光端与出光端之间且位于光反射元件的底侧,第二光源与第一光源的配置位置之间可相距相当距离,使得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工作时所产生的热能有相当的空间散失,从而仅需使用小型的散热系统即可提供第一光源以及第二光源所需的散热效能。此外,替换式聚光元件与光导元件之间形成间隔而为彼此独立制作的元件,替换式聚光元件可以依照期望设计,从而有益于提升照明亮度、调整光斑尺寸大小、改善色散、缩短生产周期以及降低制程上注塑难度。
10.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1.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的外观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一光源以及第二光源;
12.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13.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的上视平面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一光源以及第二光源;
14.图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的下视平面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一光源以及第二光源;
15.图5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的后视平面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一光源以及第二光源;
16.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的后视平面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一光源;
17.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的后视平面示意图,其中省略第一光源;
18.图8为根据现有技术的一车辆照明系统的侧视平面示意图;以及
19.图9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另一车辆照明系统的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21.图1至5分别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的外观、侧视平面、上视平面、下视平面以及后视平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5,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100包括聚光透镜110、光反射元件120、光导元件130、替换式聚光元件140、第一光源150以及第二光源160。聚光透镜110具有第一入光侧111以及第一出光侧112。第一出光侧112与第一入光侧111相对。光反射元件120邻接于第一入光侧111。光导元件130配置于光反射元件120与聚光透镜110之间,且光导元件130邻接于第一入光侧111,光导元件130具有出
光端131、入光端132以及全内反射部133,出光端131邻接第一入光侧111且位于第一入光侧111与光反射元件120之间,入光端132位于光反射元件120的底侧,全内反射部133连接于入光端132与出光端131之间且位于光反射元件120的底侧。替换式聚光元件140配置于入光端132的底侧,且替换式聚光元件140具有第二入光侧141以及第二出光侧142,第二出光侧142与第二入光侧141相对,第二出光侧142朝向入光端132,并且第二出光侧142与入光端132之间形成间隔170。第一光源150配置于光反射元件120的底侧。第二光源160配置于第二入光侧141。此外,聚光透镜110、光导元件130以及替换式聚光元件140为可透光元件。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光反射元件120可以例如是反光杯,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2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聚光透镜110是以平凸透镜作为例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聚光透镜110也可以例如是双凸透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光导元件130大致成l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23.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光源150及第二光源160可包括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光源或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光源,发光二极管光源的数量可为一个或数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光源的数量可为一个或数个,发光二极管光源包括一发光二极管或者由数个发光二极管所构成的发光二极管模块,有机发光二极管光源包括一发光二极管或者由数个发光二极管所构成的发光二极管模块,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本发明对于第一光源150及第二光源160的种类及数量不予以限制。
24.在本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100中,第一光源150适于提供第一光线l1,光反射元件120、出光端131以及聚光透镜110配置于第一光线l1的传递路径上,光反射元件120适于反射第一光线l1,经光反射元件120反射的第一光线l1朝出光端131前进并且通过出光端131的顶侧。经光反射元件120反射的第一光线l1通过出光端131的顶侧后可由第一入光侧111进入聚光透镜110并且由第一出光侧112离开聚光透镜110,形成第一光型。第二光源160适于提供第二光线l2,替换式聚光元件140、入光端132、全内反射部133、出光端131以及聚光透镜110配置于第二光线l2的传递路径上。替换式聚光元件140适于收聚第二光线l2。经收聚的第二光线l2由入光端132进入光导元件130后,借由全内反射部133的作用而朝向出光端131前进并由出光端131离开光导元件130,经收聚的第二光线l2离开光导元件130后由第一入光侧111进入聚光透镜110并由第一出光侧112离开聚光透镜110,从而形成第二光型。
25.进一步来说,本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100适用于车辆照明系统中,车辆例如是汽车。第一光源150例如是车辆照明系统的近光光源,第二光源160例如是车辆照明系统的远光光源。
26.在本实施例中,替换式聚光元件140可以是凸透镜式光学元件,第二出光侧142包括朝远离第二入光侧141的方向突出的数个凸面143,第二光线l2由第二入光侧141进入替换式聚光元件140后而由第二出光侧142的凸面143离开替换式聚光元件14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出光端131具有端面1311以及顶面1312,端面1311朝向聚光透镜110且为弧形凹面,顶面1312连接端面1311与全内反射部133,顶面1312具有相对的两部分,两部分之间形成倾斜面1313;经光反射元件120反射的第一光线l1通过出光端131的顶侧后,借由出光端131的顶面1312的相对两部分以及倾斜面1313的设置,可使第一光型具有车辆照明所规定的截止线。
27.在本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100中,由于出光端131位于第一入光侧111与光反射元件120之间、入光端132位于光反射元件120的底侧、全内反射部133连接于入光端132与出光端131之间且位于光反射元件120的底侧,第二光源160与第一光源150的配置位置之间具有相当距离,第一光源150及第二光源160工作时所产生的热能有相当的空间散失,如此一来,第一光源150以及第二光源160分别可使用较小型的散热系统,即可达成所需要的散热效能。
28.此外,替换式聚光元件140与光导元件130之间形成间隔170而为彼此独立制作的元件,替换式聚光元件140的尺寸不受限于光导元件130的尺寸,例如替换式聚光元件140的尺寸可大于光导元件130的入光端132的尺寸,在固定入光端132的尺寸的条件下,尺寸较大的替换式聚光元件140可适用于更多的光源,有益于提升照明亮度以及调整光斑尺寸大小。另外,替换式聚光元件140、光导元件130以及聚光透镜110依据需求可使用相同、部分相同或相异的材料制成,例如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以及硅氧烷聚合物(siloxane polymer)中选择期望的材料制作,以改变可见光(波长介于400纳米至700纳米之间)的光迹,从而达到改善色散的效果。并且,替换式聚光元件140与光导元件130由于为彼此独立制作的元件,相较于以一体成型方式制作而言,彼此独立制作的替换式聚光元件140与光导元件130的生产周期能有效缩短(尺寸较小)、可具有较佳表面变形度并且可避免因产品厚度不均而产生的注塑困难。
29.图6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的后视平面示意图。请参考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100的替换式聚光元件140a可以是杯灯式光学元件,第二出光侧142a包括中央出光部143a以及数个侧出光部144a,侧出光部144a依序排列于中央出光部143a的两侧,每一侧出光部144a具有内端、外端以及表面,内端与中央出光部143a之间的距离小于外端与中央出光部143a之间的距离,表面斜向连接于内端与外端之间,且内端的厚度大于外端的厚度,第二入光侧141a包括数个入光柱体145a,每一入光柱体145a具有顶端、底端以及入光凹部146a,入光柱体的顶端分别与中央出光部143a及些侧出光部144a连接,底端相对于顶端,入光凹部146a配置于底端且朝顶端延伸。进一步来说,每一侧出光部144a的平均厚度大于中央出光部143a的平均厚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源160的数量可为数个,第二光源160分别与入光柱体145a的入光凹部146a相对设置,第二光线l2由第二入光侧141a的入光柱体145a的入光凹部146a进入替换式聚光元件140a后,由第二出光侧142a的侧出光部144a以及中央出光部143a离开替换式聚光元件140a。
30.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替换式聚光元件的后视平面示意图。请参考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100的替换式聚光元件140b可以是反光杯式光学元件,替换式聚光元件140b还可包括数个中空柱体147b,中空柱体147b配置于第二入光侧141b与第二出光侧142b之间,每一中空柱体147b具有顶端、底端以及反射内表面148b,顶端连接第二出光侧142b,底端连接第二入光侧141b,反射内表面148b连接于顶端与底端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源160的数量可为数个,第二光源160分别配置于中空柱体147b的底端,第二光线l2由第二入光侧141b的中空柱体147b的底端进入替换式聚光元件140b后,被反射内表面148b反射而由中空柱体147b的顶端及第二出光侧142b离开替换式聚光元件140b。
31.综上所述,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具有双光源的光导系统中,由于出光端位于第一入
光侧与光反射元件之间、入光端位于光反射元件的底侧、全内反射部连接于入光端与出光端之间且位于光反射元件的底侧,第二光源与第一光源的配置位置之间可相距相当距离,使得第一光源及第二光源工作时所产生的热能有相当的空间散失,从而仅需使用小型的散热系统即可提供第一光源以及第二光源所需的散热效能。此外,替换式聚光元件与光导元件之间形成间隔而为彼此独立制作的元件,有益于提升照明亮度、调整光斑尺寸大小、改善色散、缩短生产周期以及降低制程上注塑难度等优点。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