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燃烧装置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燃烧装置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燃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2.燃气灶是一种以燃料气体为原料,通过将燃料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生成火焰的设备,为了使空气与燃料气体混合,燃气灶需要将外部空气引射至燃气灶内与燃料气体混合,燃气灶引射外部空气的能力决定了燃烧灶的燃烧效果。
3.相关技术中,由于燃气灶的空气引射口设置位置不佳,会导致燃气灶的空气引射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燃烧装置的空气引射能力较差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烧装置,包括:
6.面板,
7.燃烧部,设置有外燃烧气道,所述燃烧部背向所述燃烧部的燃烧面的一侧设置所述面板,
8.多个第一供气部,均设置有第一燃气口,
9.多个第一引射部,与多个所述第一供气部对应连通,
10.所述第一供气部通过所述第一引射部与所述外燃烧气道连通,所述第一供气部与所述第一引射部之间设置有第一空气口,所述第一引射部上设置有第二空气口,所述第一空气口和所述第二空气口均位于所述面板朝向所述燃烧部的一侧多个所述第一引射部与所述外燃烧气道的连通处位于所述外燃烧气道的相对两侧。
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中,第一供气部可与燃气管连通,使得燃料气体可输入至第一供气部内,第一引射部与第一供气部和燃烧部连通,这样燃料气体可输入至燃烧部内,第一引射部与第一供气部之间设置的第一空气口可引射空气,使得燃料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体,第一引射部上设置的第二空气口可再次引射空气,使得混合气体中的空气含量提升,这样混合气体输入至燃烧部内点燃后形成的火焰的焰力更强且更加稳定,最终可使得本技术的燃烧装置的加热效果更佳。
12.第一供气部和第一引射部的数量可设置多个,多个第一供气部和多个第一引射部对应设置,这样多个第一引射部和多个第一供气部均可单独引射外部空气,并将混合气体均导入至外燃烧气道内,可使得导入至外燃烧气道内的混合气体含氧量更高,混合气体在外燃烧气道内扩散更也加迅速。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射部与所述外燃烧气道相连通的端部间隔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引射部与所述第一供气部相连通的端部也间隔且相对设置。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燃烧装置还包括第二供气部,所述第二供气部上开设有
第二燃气口,所述燃烧部还包括内燃烧气道,所述外燃烧气道围设于所述内燃烧气道,所述第二供气部与所述内燃烧气道连通,所述第二供气部与所述内燃烧气道之间设置有第三空气口。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供气部与所述内燃烧气道连接的端部间隔且相对设置。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供气部和所述第二供气部均穿过所述面板,所述第一燃气口和所述第二燃气口均位于所述面板背向所述燃烧部的一侧。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射部设置于所述燃烧部朝向所述面板一侧的外壁上。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燃烧部与所述面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内燃烧气道和所述外燃烧气道之间具有贯通所述燃烧部的二次空气口。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于,所述燃烧装置还包括多个隔板,多个所述隔板分别挡设于所述第一空气口、所述第二空气口和所述第三空气口,以使所述述第一空气口、所述第二空气口和第三空气口均与所述二次空气口分隔。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空气口、所述第二空气口和所述第三空气口在所述燃烧部上投影均位于所述外燃烧气道上。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燃烧装置还包括连通管,多个所述第一供气部通过所述连通管连通。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一引射部与所述燃烧部连接的一端的延伸方向同向。
23.第二方面,基于上文的燃烧装置,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上文的燃烧装置。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烧装置的多个第一引射部中的其中一个第一引射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示出了图1中多个第一引射部中另一个第一引射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示出了图1中燃烧部朝向面板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示出了图1中第二供气部的示意图;
29.图5示出了图1中燃烧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100-面板,
32.200-燃烧部,210-外燃烧气道,211-外环出气口,220-内燃烧气道,221-内环出气口,230-二次空气口,
33.300-第一供气部,310-第一燃气口,320-第一空气口,
34.400-第一引射部,410-第二空气口,
35.500-第二供气部,510-第二燃气口,520-第三空气口,
36.600-隔板,
37.700-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1.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2.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技术:
43.实施例一
44.请参考图1~图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燃烧装置,包括面板100、燃烧部200、第一供气部300和第一引射部400,该燃烧装置可以应用于燃气灶中。
45.其中,燃烧部200为燃烧装置的基础构件,燃烧部200可以为燃烧装置的其它至少部分部件提供安装基础。燃烧部200内设置有气路,外部的燃料气体和空气混合后可进入至燃烧部200内,并分布于燃烧部200内,将燃烧部200内的混合气体点燃可形成火焰。
46.第一供气部300为燃烧装置的供气部分,第一供气部300可与燃气管路连通,使得燃气可进入至第一供气部300内。具体来说,第一供气部300上开设有第一燃气口310,第一燃气口310与燃气管路连通,使得燃料气体可导入至第一供气部300内。第一引射部400与第一供气部300和燃烧部200均连通,燃料气体进入至第一供气部300内后可通过第一引射部400,最后进入至燃烧部200内,混合气体中的空气使得燃料气体可处于含氧量丰富的环境中,通过燃烧装置的点火机构将燃烧部200内的混合气体点燃,以形成火焰。
47.第一引射部400与第一供气部300之间设置有第一空气口320,燃烧装置外部的空气可通过第一空气口320进入至第一引射部400内,这样空气可与由第一供气部300输入至
第一引射部400内的燃料气体混合,以形成混合气体。第一引射部400上还可设置第二空气口410,燃烧装置外部的空气还可通过第二空气口410进入至第一引射部400内,与第一引射部400内的混合气体再次混合,以更进一步地提升混合气体的含氧量,以使燃料气体燃烧更加充分。
48.具体来说,由燃气管路输入至第一供气部300内的燃料气体具有较高的气压以及较快的流速,因此当燃料气体由第一供气部300进入至第一引射部400的过程中可将外部空气通过第一空气口320引射至第一引射部400内,以使燃料空气与外部空气进行混合。混合气体在通过第一引射部400的过程中依旧可保持较高的气压和较快的流速,因此通过第一引射部400的混合气体还可将外部空气通过第二空气口410引射至第一引射部400内,使得混合气体与空气再次混合,以进一步提升混合气体的含氧量,这样通过多次引射外部空气使得混合气体的含氧量充足,混合气体进入至燃烧部200内后可燃烧更加充分。
49.上文的面板100设置在燃烧部200背向燃烧部200的燃烧侧的一侧,具体来说,燃烧部200内的混合气体在点燃后形成的火焰位于燃烧部200的燃烧侧,待加热件也处于燃烧部200的燃烧侧。燃烧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放置在燃烧部200的燃烧侧上的灶具中溢出的汤汁等油污杂质可落到面板100上,因此面板100可收集汤汁油污,防止汤汁油污随处扩散,汤汁油污落到面板100上也更加易于清洁。
50.上文的第一空气口320和第二空气口410位于面板100朝向燃烧部200的一侧,因此第一空气口320和第二空气口410均位于面板100上,使得本技术实施例的燃烧装置具有上进风结构,这样位于面板100上侧的空气均可由第一空气口320和第二空气口410进入至第一引射部400内与燃料气体混合,相对于传统的空气进气口设置在面板100下方的结构,本技术中的第一空气口320和第二空气口410可引射的空气量更大,使得混合气体的含氧量更高,最终可使得燃烧部200处点燃的火焰的焰力更强且更加稳定。
51.第一供气部300和第一引射部400的数量均可设置多个,多个第一供气部300上均设置有第一燃气口310,多个第一引射部400与多个第一供气部300对应设置,这样每个第一供气部300均可与燃气管路连通,混合气体可通过多个第一供气部300进入至燃烧部200内。
52.具体来说,燃烧部200内设置有外燃烧气道210,多个第一引射部400均与外燃烧气道210连通,这样可提升单位时间内输入至外燃烧气道210内的混合气体流量,从而使得混合气体可更高效地扩散在外燃烧气道210内。多个第一引射部400与外燃烧气道210的连通处可设置于外燃烧气道210的相对两侧,这样多个第一引射部400与外燃烧气道210的连通处可均匀地分布于外燃烧气道210上,混合气体进入至外燃烧气道210内后也可均匀地扩散,以提升混合气体在外燃烧气道210内扩散的速率,使外燃烧气道210内各个位置的混合气体浓度可更快的达到均衡。
5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中,第一供气部300可与燃气管连通,使得燃料气体可输入至第一供气部300内,第一供气部300通过第一引射部400与燃烧部200连通,这样燃料气体可输入至燃烧部200内,第一引射部400与第一供气部300之间设置的第一空气口320可引射空气,使得燃料气体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体,第一引射部400上设置的第二空气口410可再次引射空气,使得混合气体中的空气含量提升,这样混合气体输入至燃烧部200内点燃后形成的火焰的焰力更强且更加稳定,最终可使得本技术的燃烧装置的加热效果更佳。
54.第一供气部300和第一引射部400的数量可设置多个,多个第一供气部300和多个第一引射部400对应设置,这样多个第一引射部400和多个第一供气部300均可单独引射外部空气,并将混合气体均导入至外燃烧气道210内,可使得导入至外燃烧气道210内的混合气体含氧量更高,混合气体在外燃烧气道210内扩散更也加迅速。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的空气引射量更大,第一引射部400与第一供气部300的连接处可间隔设置,具体来说,第一引射部400具有与第一供气部300连通的进气端,相应的,第一供气部300具有与第一引射部400连通的出气端,第一引射部400的进气端和第一供气部300的出气端之间的具有间隙,并且第一引射部400的进气端与第一供气部300的出气端相对设置,第一引射部400的进气端和第一供气部300的出气端之间的间隙可构成第一空气口320,位于上述间隙四周的空气均可被引射至第一引射部400内,这样相对于在第一引射部400或第一供气部300上开设空气口的方式,可使得第一空气口320具有相对最大的开口面积,从而使得通过第一空气口320引射的空气流量相对最大。
56.第一引射部400的进气端和第一供气部300的出气端相对设置,使得第一引射部400的进气端朝向第一供气部300的出气端,这样由第一供气部300的出气端输出的燃料气体的流向朝向第一引射部400,从而使得该燃料气体可直接输入至第一引射部400内,避免燃料气体从第一引射部400和第一供气部300之间泄露。
57.还应注意的是,为了更进一步地防止燃料气体在第一引射部400和第一供气部300之间泄露,第一引射部400的进气端的开口的口径可设置为大于第一供气部300的出气端的开口的口径,这样即使由第一供气部300的出气端输出的燃料气体经过一定扩散后,扩散后的燃料气体依旧可被第一引射部400的进气端的开口囊括在内,从而防止燃料气体泄露。
58.第一引射部400与燃烧部200的连接处也可间隔设置,具体来说,第一引射部400具有与燃烧部200连通的出气端,燃烧部200具有与第一引射部400连通的进气端,第一引射部400的出气端和燃烧部200的进气端之间具有间隙,这样第一引射部400的出气端和燃烧部200的进气端之间的间隙可构成第二空气口410,位于上述间隙四周的空气均可被引射至燃烧部200内,与由第一引射部400进入至燃烧部200内的混合气体混合,以更进一步提升混合气体的含氧量。这样相对于在第一引射部400上开设空气口的方式,可使得第二空气口410具有相对最大的开口面积,从而使得通过第二空气口410引射的空气流量相对最大。
59.同时,第一引射部400的出气端和燃烧部200的进气端也相对设置,这样使得第一引射部400的出气端朝向燃烧部200的进气端,这样由第一引射部400的出气端输出的混合气体的流向朝向燃烧部200,从而使得该混合气体可直接输入至燃烧部200内,避免混合体气体从第一引射部400和燃烧部200之间泄露。
60.还应注意的是,燃烧部200的进气端的开口的口径也可设置为大于第一引射部400的出气端的开口的口径,这样可更进一步地防止混合气体由第一引射部400和燃烧部200之间的间隙泄露。
61.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文的第一引射部400还可设置为多段结构,具体来说,第一引射部400可设置为包括多个依次设置的第一引射段,多个第一引射段之间间隔设置,这样多个第一引射段之间的间隙可构成多个空气口,从而使得本技术的燃烧装置具有更多空气进气口,以使混合气体的含氧量再进一步提升。
6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烧装置中,上文的第一供气部300可设置为穿过面板100设置,这样部分第一供气部300处于面板100朝向燃烧部200的一侧,另一部分第一供气部300处于面板100背向燃烧部200的一侧。第一供气部300分布于面板100的两侧可降低第一供气部300占用的面板100上侧的空间,相应的,可使得本技术的燃烧装置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合理,有利于燃烧装置摆放设置。
63.由于第一供气部300穿过燃烧部200,因此面板100上开设有供第一供气部300穿过的开口,面板100上的开口的形状可设置为与第一供气部300的外形配合,这样设置使得面板100可起到固定第一供气部300的作用,使得第一供气部300可保持稳定。
64.同时,第一供气部300上的第一燃气口310可开设在第一供气部300处于面板100背向燃烧部200的一侧上,这样燃气管可延伸至面板100的底部一侧与第一供气部300连通,使得面板100上侧具有更大的空间,这样燃气管不会遮挡干扰位于面板100上侧的第一空气口320和第二空气口410,第一空气口320和第二空气口410引射空气的效果更好。
65.还应理解的是,燃气管延伸至面板100的下侧与第一供气部300连通,还可使得面板100将燃烧部200与燃气管分隔,燃烧部200内的混合气体点燃后会产生大量的热,面板100可隔绝燃烧部200的热量,使得位于面板100下侧的燃气管受到燃烧部200热量的影响相对较小,降低燃气管受热损坏的风险,从而使得本技术的燃烧装置的安全性更加可靠。
6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中,第一供气部300上还可开设第四空气口,外部空气还可通过第四空气口被引射至第一供气部300内,这样第一供气部300内的燃料气体可更早地与空气混合,从而提升混合气体的含氧量。
67.第四空气口可设置在第一供气部300处于面板100下侧的部分上,这样第四空气口位于面板100背向燃烧部200的一侧,相应的,位于面板100背向燃烧部200一侧的空气可被引射至第四空气口内,这样面板100上次两侧的空气均可分别被引射至第一空气口320、第二空气口410和第四空气口内,使得混合气体的含氧量可达到相对最大。
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燃气口310和第四空气口均位于面板100背向燃烧部200的一侧的情况下,为了使第四空气口易于设置,第四空气口和第一燃气口310可分别设置在第一供气部300相邻或相对的侧壁上,这样第一燃气口310可开设在第一供气部300上单独的侧壁上,相应的,第一燃气口310的开口的口径可设置相对最大,第一燃气口310也就可匹配管径更大的燃气管,进入至第一供气部300的燃料气体的流量也更大。
69.与此同时,第四空气口设置在与第一燃气口310相邻的外壁上,使得第四空气口也可充分利用第一供气部300外壁,第四空气口的口径也可设置为相对最大,第四空气口引射的空气流量也更大。
7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中,上文的燃烧部200内还可设置内燃烧气道220,混合气体进入至燃烧部200内后可分别进入子内燃烧气道220和外燃烧气道210内,外燃烧气道210绕内燃烧气道220设置,这样外燃烧气道210的混合气体点燃后可形成的火焰可绕内燃烧气道220的混合气体点燃后形成的火焰,从而使得燃烧器处形成的火焰分布均匀,火焰对待加热件的中心和四周均匀加热,因此对待加热件的加热效果也更好。
71.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还包括第二供气部500,第二供气部500与燃烧部200的内燃烧气道220连通。第二供气部500上开设有第二燃气口510,第二供气部500通过第二燃气口510与燃气管连通,使得燃料气体可输入至第二供气部500内,第二供气部
500和内燃烧气道220之间可设置第三空气口520,燃料气体由第二供气部500输入至内燃烧气道220的过程中,燃料气体可保持较大的气压和较快的流速,从而使得燃料气体可将外部空气由第三空气口520引射至内燃烧气道220内,燃料气体可与空气混合以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输入至燃烧部200的内燃烧气道220内,并且分布于内燃烧气道220。
72.第一引射部400可与燃烧部200的外燃烧气道210连通,使得第一引射部400内的混合气体可输入至外燃烧气道210内,并分布于外燃烧气道210内,将外燃烧气道210内的混合气体和内燃烧气道220内的混合气体点燃可形成中心火焰和环绕中心火焰的外侧火焰,以对待加热件均匀加热。
73.当然,为了使由第二供气部500输入至内燃烧气道220的混合气体的含氧量更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还可设置第二引射部,第二引射部可设置在第二供气部500与内燃烧气道220之间,第二引射部与第二供气部500和内燃烧气道220均可间隔设置,这样可使得第二引射部与第二供气部500之间具有空气口,第二引射部与内燃烧气道220之间也设置有空气口,多个空气口使得引射至内燃烧气道220内的空气量更大,进而使得内燃烧气道220内的混合气体的含氧量更高。
74.当然,应理解的是,第二引射部也可设置为多段结构,使得第二引射部包括多个第二引射段,多个第二引射段间隔设置,这样在第二引射部上具有多个空气口,以使被引射至第二引射部内的空气量更大。
7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文的第二供气部500也可穿过面板100设置,这样第二供气部500的部分位于面板100朝向燃烧部200的一侧,第二供气部500的另一部分位于面板100背向燃烧部200的一侧,从而使得第二供气部500不会占用过多的面板100朝向燃烧部200一侧的空间,进而使得本技术的燃烧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占用的空间更小。
76.第二供气部500上的第二燃气口510可开设在面板100背向燃烧部200的一侧,即开设在第二供气部500上处于面板100下侧的部分上,这样燃气管可延伸至面板100的下侧与第二供气部500连通,从而使得燃气管不会遮挡干扰位于面板100上侧的第一空气口320、第二空气口410和第三空气口520,使得第一空气口320、第二空气口410和第三空气口520的空气引射能力不会受到影响。
77.同时,为了使进入至内燃烧气道220的混合气体的含氧量进一步提升,第二供气部500上还可开设第五空气口,外部空气还可通过第五空气口引射至第二供气部500内,使得由燃气管输入至第二供气部500内的燃料气体可预先与空气混合以形成混合气体,这样混合气体由第二供气部500输入至第二引射部内后其含氧量可进一步提升。
78.第五空气口可开设在面板100背向燃烧部200的一侧,即开设在第二供气部500处于面板100下侧的部分上,这样第五空气口可将面板100背向燃烧部200一侧的空气引射至第二供气部500内,从而可充分利用本技术的燃烧装置外部的空气,以提升空气引射量。
79.第五空气口和第二燃气口510可设置在第二供气部500相邻的外壁上,这样第五空气口和第二燃气口510均可充分利用第二供气部500表面的区域,第二燃气口510和第五空气口的开口的口径可设置相对最大,从而使得进入至内燃烧气道220的燃料气体量和空气量均充足,这样内燃烧气道220内的混合气体点燃形成的火焰的焰力更强,也更加稳定。
8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中,第一引射部400可与燃烧部200连接,这样燃烧部200可为第一引射部400提供安装基础,以便于固定第一引射部400。具体的,第一引射部
400可连接于燃烧部200背向其燃烧侧的外壁上,燃烧部200的外燃烧气道210的进气口也可设置在燃烧部200背向其燃烧侧的一侧外壁上,这样可充分利用面板100和燃烧部200之间的空间区域,使得燃烧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
81.第一供气部300和第二供气部500也可与燃烧部200连接,具体的,第一供气部300和第二供气部500也与燃烧部200背向其燃烧侧的外壁连接,这样第一供气部300可与第一引射部400相对应,同时,第一引射部400、第一供气部300和第二供气部500均与燃烧部200连接可使得本技术的燃烧装置的结构更加紧凑,一体性更好。
82.当然,第一引射部400、第一供气部300和第二供气部500与燃烧部200可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这样可便于清洗第一引射部400、第一供气部300和第二供气部500,同时,第一引射部400、第一供气部300和第二供气部500也可单独加工完成后再安装到燃烧部200上,以降低燃烧部200的加工工艺难度。
8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中还可设置隔板600,隔板600可设置在第一引射部400和第二供气部500之间,隔板600可将第一空气口320与第三空气口520分隔,隔板600还能将第二空气口410与第三空气口520分隔。由于第一空气口320和第二空气口410引射的空气会输入至外燃烧气道210内,第三空气口520引射的空气会输入至内燃烧气道220内,设置隔板600可避免内燃烧气道220和外燃烧气道210相互抢空气,从而使得进入至外燃烧气道210的空气和进入至内燃烧气道220的空气量均衡充足,这样内燃烧气道220和外燃烧气道210形成的火焰也更加稳定。
84.具体来说,为了减少隔板600的用料并使隔板600设置方便,第一供气部300上的出气口和第二供气部500上的出气口可平齐设置,第一供气部300的出气口的轴向、第一引射部400的进气口的轴向、第一引射部400的出气口的轴向以及外燃烧气道210的进气口的轴向均同向,第二供气部500的出气口的轴向和内燃烧气道220的进气口的轴向也可同向设置,这样隔板600可采用平整板状结构件并设置在第一引射部400和第一供气部300之间,隔板600不必弯折,从而使得隔板600的结构更简单,重量也更轻,从而有利于本技术的燃烧装置轻量化。
8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中,内燃烧气道220和外燃烧气道210之间可设置贯通燃烧部200的间隙,该间隙形成二次空气口230。具体来说,燃烧部200上可设置与内燃烧气道220连通的内环出气口221和与外燃烧气道210连通的外环出气口211,内燃烧气道220内的混合气体可通过内环出气口221排出,外燃烧气道210内的混合气体可通过外环出气口211排出。内环出气口221可设置在内燃烧气道220朝向外燃烧气道210的外壁上,这样外部空气还可进入至内燃烧气道220和外燃烧气道210之间的二次空气口230与内燃烧气道220排出的混合气体混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内燃烧气道220排出的混合气体的含氧量,以使混合气体燃烧充分。
86.外环出气口211可设置外燃烧气道210背向内燃烧气道220的外壁上,具体来说,外环出气口211位于外燃烧气道210的外侧壁,位于燃烧外侧的空气均可与外燃烧气道210排出的混合气体进一步混合,以使该混合气体的含氧量提升。
8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第一空气口320、第二空气口410和第三空气口520与二次空气口230相互干扰,第一空气口320、第二空气口410和第三空气口520在燃烧部200上的投影均位于外燃烧气道210上,这样第一空气口320、第二空气口410和第三空气口520均
与二次空气口230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不会相互干扰。
8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装置中还可设置连通管700,连通管700可将多个第一供气部300连通,这样燃气管路可与任意一个第一供气部300连通,使燃料气体可进入至各个第一供气部300中。具体来说,与燃气管路连通的第一供气部300不仅设置第一燃气口310,还设置一个分气口,该分气口可通过连通管700与其他的第一供气部300的第一燃气口310连通。设置连通管700后可降低燃气管路的数量,只需将一根燃气管路与任意一个第一供气部300连通,使得本技术的燃烧装置的结构精简。
8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文的多个第一引射部400与外燃烧气道210连接的一端的延伸方向同向设置,这样通过多个第一引射部400输入至外燃烧气道210内的混合气体气流可同向流动,不会相互冲突,从而使得混合气体可更高效地均匀扩散到外燃烧气道210内。
90.基于上文的燃烧装置,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燃气灶,包括上文的燃烧装置。当然,本技术的燃烧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燃烧加热设备中,对此,本技术不作限制。
9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