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藏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2.常见冷藏冷冻装置的冷却室通常位于冷冻室的后方,压缩机仓位于冷冻室的后下部,冷冻室需要为压缩机仓让位,从而呈现异形,限制了冷冻室的进深。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将冷却室整体底置的冰箱,冷冻室处于冷冻室的下方,将对冷冻室后方空间的占用改为对冷冻室下方空间的占用,以缓解冷冻室的异形空间,且便于用户取放物品的操作。这类冰箱中,蒸发器水平地或倾斜地设置在冷却室内,风机设置于蒸发器的后侧。当蒸发器需要化霜时,通常需要停止冷冻室的制冷,并启动化霜加热装置对蒸发器进行加热化霜,冷却室内的温度升高,冷却室内的湿热气流进入冷冻室后引起冷冻室温度波动较大,并且冷冻室再次制冷时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恢复其较低的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通过两个蒸发器为储物间室制冷并避免储物间室在化霜期间温度波动较大的冷藏冷冻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对两个蒸发器和风机的结构进行合理布局避免储物间室内形成异形空间。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其包括:
7.箱体,其内限定有至少一个储物间室以及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储物间室下方的冷却室;
8.在制冷剂流路中并联设置的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沿所述箱体的横向并排且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
9.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用于促使流经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后的气流流向至少一个所述储物间室;
10.第一风门,设置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风机之间的气流流动路径上,用于选择性地导通或阻断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风机之间的流体连通;
11.第二风门,设置在所述第二蒸发器和所述风机之间的气流流动路径上,用于选择性地导通或阻断所述第二蒸发器和所述风机之间的流体连通;
12.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分别用于对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进行加热化霜。
13.可选地,所述风机包括蜗壳和设置于所述蜗壳内的叶轮,所述蜗壳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每个所述蒸发器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且
14.所述蜗壳搁置于所述冷却室的底壁,所述蜗壳与所述冷却室的顶壁间隔设置,以在所述蜗壳的上方形成气流流动空间,所述蜗壳的顶部开设有吸风口。
15.可选地,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均包括用于流通制冷剂的换热管和穿设在所述换热管上的多个换热翅片;且
16.所述多个换热翅片沿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所述换热翅片均沿所述箱体的横向延伸。
17.可选地,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风机通过位于二者之间并沿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延伸的第一条形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蒸发器和所述风机通过位于二者之间并沿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延伸的第二条形风口连通;且
18.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为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条形风口和所述第二条形风口处的条形风门。
19.可选地,所述冷却室的中部形成有朝上凸出的凸台,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分别位于所述凸台的横向两侧,所述凸台的内部形成有向上开口的凹腔,所述风机容置在所述凹腔中;且
20.所述凸台的两个横向侧面分别由所述凸台的两个顶部横向侧边缘朝相背离的方向倾斜向下或弯曲向下延伸,以形成分别用于将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流出的气流导流至所述吸风口的导流面。
21.可选地,所述第一条形风口和所述第二条形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凸台的两个顶部横向侧边缘处。
22.可选地,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均具有在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最前侧的最前端换热翅片和在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最后侧的最后端换热翅片;且
23.所述风机的吸风口在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所述最前端换热翅片和所述最后端换热翅片之间。
24.可选地,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的顶部均与所述冷却室内的顶壁相接触,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底部均与所述冷却室内的底壁相接触;
25.所述吸风口在竖直方向上所处的高度位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在竖直方向上的中部或中部以上。
26.可选地,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均水平地或倾斜地放置在所述冷却室内。
27.可选地,所述风机水平地设置在所述冷却室内,所述风机的叶轮绕竖直延伸的转轴旋转。
28.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冷冻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储物间室以及相邻地位于至少一个储物间室下方的冷却室,冷却室内设有并联的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以及位于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之间的风机,第一蒸发器和风机之间、以及第二蒸发器和风机之间分别设置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且每个蒸发器均对应设有加热装置。当储物间室正常制冷时,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均打开,风机可以驱动流经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后的气流流向至少一个储物间室,通过两个蒸发器为储物间室提供冷量,制冷效率较高。当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需要化霜时,可以交替地打开第一风门或第二风门,当打开第一风门时,第二风门关闭,风机运行时,第一蒸发器有气流流过,第二蒸发器没有气流流过,此时,可以通过第一蒸发器为储物间室提供冷量,并启动第二加热装置对第二蒸发器进行加热化霜。同理,当打开第二风门时,第一风门关闭,可以通过第二蒸发器为储物间室提供冷量,并启动第一加热装
置对第一蒸发器进行加热化霜。由此,既实现了除去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上的冰霜的目的,同时又确保在化霜时有冷却气流持续地输入储物间室,避免了储物间室内的温度波动较大。
29.并且,本实用新型将现有冷却室内体积较大的一个蒸发器替换成体积相对较小的两个蒸发器,在保证整体制冷能力不减小的前提下,在两个蒸发器之间形成中部空间,利用该中部空间来放置风机,避免风机占用冷却室的后部空间,由此风道盖板的后部不需要因避让风机的吸风口而设置较大的倾斜角度,使得相邻地位于冷却室上方的储物间室的底部更加平整,避免了该储物间室内形成异形空间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还扩大了该储物间室的使用空间。
30.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1.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33.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34.图3是图2中部分a的示意性放大图;
35.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处于正常制冷状态时的示意图;
36.图5和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处于化霜状态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图2中部分a的示意性放大图。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冷藏冷冻装置1包括箱体10,箱体10内限定有至少一个储物间室11以及位于至少一个储物间室11下方的冷却室12。也就是说,冷却室12处于整个储物区域的下方,位于箱体10的最底部。
38.特别地,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在制冷剂流路中并联设置的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也就是说,流经第一蒸发器21的制冷剂不会流经第二蒸发器22,流经第二蒸发器22的制冷剂也不会流经第一蒸发器21。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沿箱体10的横向并排且间隔地设置于冷却室12内。可以理解的是,蒸发器内有制冷剂流过时可与流经其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从而产生冷却气流,当蒸发器内没有制冷剂流过时,蒸发器不会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不能够产生温度较低的冷却气流。
39.进一步地,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风机30、第一风门81、第二风门82、第一加热装置91和第二加热装置92。
40.风机30设置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用于促使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
第二蒸发器22后的气流流向至少一个储物间室11。本实用新型将现有冷却室内体积较大的一个蒸发器替换成体积相对较小的两个蒸发器,在保证整体制冷能力不减小的前提下,在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形成中部空间,利用该中部空间来放置风机30,避免风机30占用冷却室12的后部空间,由此,冷却室12和邻接在冷却室12上方的储物间室11之间的风道盖板14的后部不需要因避让风机30的吸风口而设置较大的倾斜角度,使得相邻地位于冷却室12上方的储物间室11的底部更加平整,避免了该储物间室11内形成异形空间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当储物间室11内设置抽屉13时,抽屉13的后部也比较平整,储物空间更大,并且不影响用户的感官体验。
41.可见,本实用新型不仅仅是对蒸发器数量的简单替换,而是通过将一个蒸发器改变为两个蒸发器后,对两个蒸发器和风机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布局来解决现有技术中风道盖板后部倾斜角度较大而影响储物间室的储存空间和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42.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储物间室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该储物间室11邻接在冷却室12的上方,此时,风机30能够促使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后的气流在该储物间室11和冷却室12之间循环流动。具体地,储物间室11可以为冷藏间室,也可以为冷冻间室,还可以为变温间室。
43.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储物间室1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更多个。多个储物间室11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若冷藏冷冻装置1的整体容积不是很大,该多个储物间室11可以均由设置在冷却室12内的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提供冷量,此时,风机30能够促使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后的气流在多个储物间室11和冷却室12之间循环流动。若冷藏冷冻装置1的整体容积较大,需求冷量较多时,仅由邻接在冷却室12上方的储物间室11通过设置在冷却室11内的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进行制冷,其他储物间室11通过设置在其他位置处的蒸发器制冷。此时,风机30仅驱动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后的气流在冷却室11和邻接在冷却室12上方的储物间室11之间循环流动。具体地,邻接在冷却室12上方的储物间室11可以为冷冻间室,其他储物间室可以包括冷藏间室和/或变温间室。
44.第一风门81设置在第一蒸发器21和风机30之间的气流流动路径上,用于选择性地导通或阻断第一蒸发器21和风机30之间的流体连通。第二风门82设置在第二蒸发器22和风机30之间的气流流动路径上,用于选择性地导通或阻断第二蒸发器22和风机30之间的流体连通。当第一风门81导通第一蒸发器21和风机30之间的流体连通时,流经第一蒸发器21后的气流可以流向风机30,并通过风机30送往储物间室11。当第一风门81阻断第一蒸发器21和风机30之间的流体连通时,风机30与第一蒸发器21之间不存在气流流通,因此,储物间室11与冷却室12之间不能够通过第一蒸发器21进行气流循环。同样地,当第二风门82导通第二蒸发器22和风机30之间的流体连通时,流经第二蒸发器22后的气流可以流向风机30,并通过风机30送往储物间室11。当第二风门82阻断第二蒸发器22和风机30之间的流体连通时,风机30与第二蒸发器22之间不存在气流流通,因此,储物间室11与冷却室12之间不能够通过第二蒸发器22进行气流循环。
45.第一加热装置91和第二加热装置92分别用于对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进行加热化霜。具体地,第一加热装置91和第二加热装置92是相互独立受控的,即两个加热装
置的启动与停止相互独立,不受影响。
46.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处于正常制冷状态时的示意图,图4中的虚线箭头表示气流的大致流向。当储物间室11正常制冷时,第一风门81和第二风门82均打开,风机30可以驱动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后的气流流向储物间室11,通过两个蒸发器为储物间室11提供冷量,制冷效率较高。
47.图5和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处于化霜状态时的示意图,图5和图6中的虚线箭头表示气流的大致流向。当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需要化霜时,可以交替地打开第一风门81或第二风门82,当打开第一风门81时,第二风门82关闭,例如图5所示状态,风机30运行时,第一蒸发器21有制冷剂和气流流过,第二蒸发器22没有制冷剂和气流流过,此时,可以通过第一蒸发器21为储物间室11提供冷量,并启动第二加热装置92对第二蒸发器22进行加热化霜。同理,当打开第二风门82时,参见图6所示状态,第一风门81关闭,可以通过第二蒸发器22为储物间室11提供冷量,并启动第一加热装置91对第一蒸发器21进行加热化霜。由此,既实现了除去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上的冰霜的目的,同时又确保在化霜时有冷却气流持续地输入储物间室11,避免了储物间室11内的温度波动较大。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箱体10内的气流流动路径上,风机30位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下游。也就是说,风机30将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气流吸入,并向储物间室11送出。
49.可以理解的是,用于与气流换热的蒸发器,必然要求其具有足够大的换热面积,因此,通常情况下,蒸发器的体积要大于风机30的体积。基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与风机30的体积差,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形成的中部空间的尺寸要大于风机30的尺寸,中部空间已然具有用于为风机30的吸风口让位的空间,不需要再对风道盖板14进行倾斜或抬高等设计即可确保风机30的正常吸风。
50.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30包括蜗壳31和设置于蜗壳31内的叶轮32,蜗壳31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小于第一蒸发器21、第二蒸发器22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也就是说,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形成的中部空间能够为风机30提供位于其上部或位于其下部的让位空间,以允许风机30的吸风口形成在其顶部或底部。形成在风机30顶部或底部的吸风口处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且不朝向任何一个蒸发器,吸风口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的路径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均匀地接收来自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气流,从而促使气流均匀地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
51.进一步地,蜗壳31搁置于冷却室12的底壁,也就是说,蜗壳31直接通过冷却室12的底壁支撑。蜗壳31与冷却室12的顶壁间隔设置,由此,可以在蜗壳31的上方形成气流流动空间。蜗壳31的顶部开设有吸风口311,从而确保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后的气流顺畅地进入吸风口311。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顶部均与冷却室12内的顶壁相接触,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底部均与冷却室12内的底壁相接触。也就是说,冷却室12的高度与蒸发器的高度大致相当,尽可能地减小了冷却室12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减少了冷却室12在竖直方向上占用的空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尺寸可以大致相同。
53.进一步地,由于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气流均被一个风机30吸入,其吸风口311处的气流量较大。为此,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将风机30的吸风口311在竖直方向上所处的高度设置成位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在竖直方向上的中部或中部以上,以在吸风口311的下方形成足够大的气流流动空间,减小气流流动阻力,从而便于较多的气流更加顺畅地被吸入到吸风口311。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均包括用于流通制冷剂的换热管211和穿设在换热管211上的多个换热翅片212。多个换热翅片212沿箱体10的进深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换热翅片212均沿箱体10的横向延伸。由此,相邻两个换热翅片212之间的间隙沿横向延伸,便于回风气流沿多个换热翅片212之间的间隙流向风机30,减小了气流流动阻力,提高了气流与换热翅片212之间的换热效果。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风机30通过位于二者之间并沿箱体10的进深方向延伸的第一条形风口122连通,第二蒸发器22和风机30通过位于二者之间并沿箱体10的进深方向延伸的第二条形风口123连通。也就是说,第一条形风口122和第二条形风口123均沿箱体10的进深方向延伸,该方向与蒸发器的多个换热翅片212的排列方向相同。由此,经由第一蒸发器21的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翅片212之间的间隙流过的气流都可以直接通过第一条形风口122流向风机30,经由第二蒸发器22的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翅片212之间的间隙流过的气流都可以直接通过第一条形风口122流向风机30,气流阻力较小。
56.相应地,第一风门81和第二风门82为分别设置在第一条形风口122和第二条形风口123处的条形风门。具体地,第一风门81和第二风门82均可以绕沿箱体进深方向延伸的转轴在箱体的横向上枢转。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室12的中部形成有朝上凸出的凸台121,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分别位于凸台121的横向两侧,凸台121的内部形成有向上开口的凹腔1212,风机30容置在凹腔1212中。凸台121的两个横向侧面1211分别由凸台121的两个顶部横向侧边缘朝相背离的方向倾斜向下或弯曲向下延伸,以形成分别用于将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流出的气流导流至风机吸风口311的导流面。
58.由于风机30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其吸风口311高出于冷却室12的底壁,且朝上开口。流经蒸发器上部的气流可以直接沿横向流向风机30上方的气流流动空间,并在风机30的吸力下进入吸风口311。流经蒸发器下部的气流需要先向上流向风机30上方的气流流动空间,再在风机30的吸力下进入吸风口311。凸台121的两个横向侧面1211可以将流经蒸发器下部后的气流向上引导至风机30的吸风口311,减小了该部分气流的流动阻力。
59.进一步地,第一条形风口122和第二条形风口123分别位于凸台121的两个顶部横向侧边缘处。由此,凸台121的其中一个横向侧部不但有效地在第一蒸发器21和风机30之间的下部空间形成有效隔绝,而且还起到将下部空间的气流向上引导至处于上部空间的第一条形风口122的作用,使得第一蒸发器21和风机30之间仅通过处于凸台121上方的第一条形风口122连通,简化了第一条形风口122和第一风门81的安装支撑结构。同理,凸台121的另一个横向侧部不但有效地在第二蒸发器22和风机30之间的下部空间形成有效隔绝,而且还祈祷将下部空间的气流向上引导至处于上部空间的第二条形风口123的作用,使得第二蒸发器22和风机30之间仅通过处于凸台121上方的第二条形风口123连通,简化了第二条形风口123和第二风门82的安装支撑结构。
6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均具有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最前侧的最前端换热翅片和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最后侧的最后端换热翅片。风机30的吸风口311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最前端换热翅片和最后端换热翅片之间。由此,风机30运行时产生的负压可以比较均匀地作用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从而促使回风气流均匀地流经两个蒸发器前部的换热翅片和两个蒸发器后部的换热翅片,提高了回风换热的均匀性。
61.优选地,吸风口311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处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在该方向上的中部,以使得回风气流更加均匀地流经两个蒸发器前部的换热翅片和两个蒸发器后部的换热翅片,回风气流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的换热效果最佳。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均水平放置在冷却室12内,由此,处于冷却室12和邻接在冷却室12上方的储物间室11之间的风道盖板14处于水平状态,尽可能地扩大了该储物间室11的储物空间,提高了视觉美观效果。
6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形成的中部空间足够容纳风机30,因此,风机30可水平地设置在冷却室12内,风机30的叶轮绕竖直延伸的转轴旋转,便于风机30的支撑和固定。
6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以与水平面成预设夹角的倾斜状态设置在冷却室12内,该预设夹角的角度较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稍稍倾斜,既不会大幅度增加冷却室12的高度,又便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上的冷凝水流下。
6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冷藏冷冻装置可按照下述控制方法运行:
66.当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满足化霜条件时,交替地对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执行化霜操作。
67.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并不同时对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进行化霜,而是交替地进行化霜。
68.具体地,对第一蒸发器21执行化霜操作的步骤包括:
69.关闭第一风门81,切断第一蒸发器21所在的制冷剂流路,启动第一加热装置91对第一蒸发器21进行加热化霜;打开第二风门82,并导通第二蒸发器22所在的制冷剂流路。此时,第一蒸发器21的换热管中没有制冷剂流过,利用第一加热装置91产生的热量促使第一蒸发器21表面的结霜融化。由于此时第一蒸发器21外表面没有气流流过,第一蒸发器21化霜产生的热量不会进入到储物间室11而影响其温度。第二蒸发器22所在的制冷剂流路导通,并且第二风门82打开,此时第二蒸发器22处于正常制冷状态,可以继续为储物间室11提供冷量,确保储物间室11具有持续较好的制冷效果。
70.具体地,对第二蒸发器22执行化霜操作的步骤包括:
71.关闭第二风门82,切断第二蒸发器22所在的制冷剂流路,启动第二加热装置92对第二蒸发器22进行加热化霜;打开第一风门81,并导通第一蒸发器21所在的制冷剂流路。此时,第二蒸发器22的换热管中没有制冷剂流过,利用第二加热装置92产生的热量促使第二蒸发器22表面的结霜融化。由于此时第二蒸发器22外表面没有气流流过,第二蒸发器22化霜产生的热量不会进入到储物间室11而影响其温度。第一蒸发器21所在的制冷剂流路导通,并且第一风门81打开,此时第一蒸发器21处于正常制冷状态,可以继续为储物间室11提
供冷量,确保储物间室11具有持续较好的制冷效果。
72.可以理解的是,无论是储物间室11正常制冷状态还是第一蒸发器21或第二蒸发器22化霜的阶段,风机30均保持运行状态。
73.在一些实施例中,交替地对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执行化霜操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74.在冷藏冷冻装置1上电运行后,当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首次满足化霜条件时,对第一蒸发器21执行化霜操作;当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再次满足化霜条件时,对第二蒸发器22执行化霜操作,如此反复交替。也就是说,可以逐次地对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进行交替化霜。
75.进一步地,该化霜条件可以为压缩机的运行时间、门体的开门时间等等。
7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交替地对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执行化霜操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77.当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每次满足化霜条件时,按照设定的时间周期交替地对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执行化霜操作。也就是说,在每次化霜过程中交替地对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进行化霜。
78.进一步地,该化霜条件可以为压缩机的运行时间、门体的开门时间、或测得的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结霜量等等。
79.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2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被位于冷却室12下部的风机30隔开。此时,冷却室12的后部可开设有两个排水孔,两个排水孔分别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所在区域相对应,以分别用于排出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化霜水。每个排水孔均与一个排水管相连,每个排水管均向后延伸至蒸发皿。
8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冷却室12的底壁可设置成在箱体10的横向上沿由两边向中间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由前向后地倾斜向下延伸,由此,可以在冷却室12最后端的横向中部形成最低点。该最低点处开设有排水孔,该排水孔处连接有排水管,排水管向后延伸至蒸发皿。由此,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产生的冷凝水可通过一个排水孔排出,简化了结构。
81.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冷藏冷冻装置1包括但不限于冰箱,还其还可以包括冰柜、冷藏箱、冷藏柜等其他具有类似于冷藏或冷冻储物功能的装置。
82.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前”、“后”、“顶”、“底”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冷藏冷冻装置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不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83.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