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恒温抽屉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恒温抽屉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冰箱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恒温抽屉及冰箱。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冰箱在使用时存在着一些问题:
3.1、冰箱间室在停止制冷期间或化霜期间温度波动较大,尤其是上抽,化霜时温度波动可达
±
5℃,将间室温度设置为食物冰点(0℃ˉ-3℃)的时候,如此剧烈的温度波动会导致食物内的水出现融化-冻结循环,发生重结晶现象导致冰晶体积增大,影响食物的品质。
4.2、蓄冷剂在相变阶段能够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相变潜热,其相变储能和释能的过程可以近似的看作是等温过程,可用于维持冰箱间室的温度稳定。但蓄冷剂的相变温度恒定,若使用单一种类蓄冷剂,仅能保证特定场景下温度相对稳定,无法满足不同温度场景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恒温抽屉及冰箱,包括:抽屉壁、抽屉面板和抽屉盖板,将所述抽屉壁、抽屉面板和抽屉盖板互相连接,以形成恒温抽屉,所述恒温抽屉可内部和外顶部均可放置食物,优化了冰箱内部的使用空间,且避免了食物直接被冷气吹到,所述抽屉壁、抽屉面板和抽屉盖板内部灌注有多种蓄冷剂,使得恒温抽屉可保证在多种温度下恒温抽屉内部温度的恒定。
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恒温抽屉,在恒温抽屉上增设了抽屉盖板,以缓冲热交换器吹来的冷风。
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抽屉盖板,使得抽屉盖板的边框和底座之间形成有托盘,所述托盘可对食物进行存放或对食物解冻,优化了冰箱内部的使用空间。
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抽屉壁、抽屉面板和底板,将抽屉壁、抽屉面板和底板内设置有一种或多种蓄冷剂,以将所述储物空间内的温度恒定为所述一种蓄冷剂或所述多种蓄冷剂的任一相变温度。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夹层腔,在第一夹层腔、第二夹层腔和第三夹层腔内设置有分隔板,以使得所述第一夹层腔、第二夹层腔和第三夹层腔形成多个互不连通的蓄冷区,进而将不同种的蓄冷剂灌注到抽屉壁、抽屉面板和底板。
1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各个分隔板,将各个分隔板分别呈“s”形均匀布置到所述第一夹层腔、第二夹层腔和第三夹层腔内,以使得多个蓄冷区均匀且间隔地布置于所述第一夹层腔、第二夹层腔和第三夹层腔内。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增设了金属板,将所述金属板设置于所述储物空间内,且所述金属板贴附于所述抽屉壁、抽屉面板和抽屉盖板,以加速所述储物空间内温度的传递。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恒温抽屉,其包括:抽屉壁,所述抽屉壁形成有第一夹层腔;抽屉面板,连接于所述抽屉壁,以形成抽屉本体,且所述抽屉面板形成有第
二夹层腔;抽屉盖板,盖合于所述抽屉本体上,以在所述抽屉壁、抽屉面板和抽屉盖板之间形成有中间密闭的储物空间;其中,所述抽屉盖板包括:边框,贴合到所述抽屉壁和所述抽屉面板上;底板,连接到所述边框,所述底板形成有第三夹层腔,且所述边框的边缘向所述边框的外侧及第一方向上延伸,以使得所述边框和所述底板形成托盘。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层腔、第二夹层腔和第三夹层腔内注入有多种蓄冷剂,以将所述储物空间内的温度恒定为所述多种蓄冷剂的任一相变温度。
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种蓄冷剂包括第一蓄冷剂和第二蓄冷剂,且所述第一蓄冷剂和第二蓄冷剂的相变温度不同。
1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恒温抽屉,其还包括:第一分隔板,布置于所述第一夹层腔,以将所述第一夹层腔分隔为第一蓄冷区和第二蓄冷区,所述第一蓄冷剂注入到第一蓄冷区,所述第二蓄冷剂注入到所述第二蓄冷区;第一灌注口,开设到所述抽屉壁,且所述第一灌注口连通于所述第一蓄冷区;第二灌注口,开设到所述抽屉壁,且所述第二灌注口连通于所述第二蓄冷区。
1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恒温抽屉,其还包括:第二分隔板,布置于所述第二夹层腔,以将所述第二夹层腔分隔为第三蓄冷区和第四蓄冷区,所述第一蓄冷剂注入到第三蓄冷区,所述第二蓄冷剂注入到所述第四蓄冷区;第三灌注口,开设到所述抽屉面板,且所述第三灌注口连通于所述第三蓄冷区;第四灌注口,开设到所述抽屉面板,且所述第四灌注口连通于所述第四蓄冷区。
1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恒温抽屉,其还包括:第三分隔板,布置于所述第三夹层腔,以将所述第三夹层腔分隔为第五蓄冷区和第六蓄冷区,所述第一蓄冷剂注入到第五蓄冷区,所述第二蓄冷剂注入到所述第六蓄冷区;第五灌注口,开设到所述底板,且所述第五灌注口连通于所述第五蓄冷区;第六灌注口,开设到所述底板,且所述第六灌注口连通于所述第六蓄冷区。
1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蓄冷区、第二蓄冷区、第三蓄冷区、第四蓄冷区、第五蓄冷区和第六蓄冷区均匀且间隔地布置。
1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边框底部设置有支撑槽,且所述底板可滑动地嵌设到所述支撑槽。
2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物空间内设置有金属板,且所述金属板贴附于所述抽屉壁、抽屉面板和抽屉盖板。
2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包括上述所述的恒温抽屉,还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冷藏室和变温室,且所述恒温抽屉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冷藏室和变温室内;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箱体内,以对所述冷藏室和所述变温室内的空间进行热量交换。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冰箱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恒温抽屉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4.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恒温抽屉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5.图中,
26.100、抽屉壁;110、第一夹层腔;
27.200、抽屉面板;210、第二夹层腔;
28.300、抽屉盖板;310、边框;311、支撑槽;320、底板;321、第三夹层腔;
29.400、第一分隔板;410、第一蓄冷区;420、第二蓄冷区;
30.500、箱体;
31.600、门体;
32.700、恒温抽屉。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7.参照图2和图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中恒温抽屉700,包括抽屉壁100,抽屉壁100包括:一个底壁、两个侧壁和一个后壁;底壁为一连接板,用于限定恒温抽屉700的底部边界;侧壁为一连接板,两个侧壁均连接到底壁,以限定恒温抽屉700的侧边界;后壁为一连接板,连接到底壁以及两个侧壁,以限定恒温抽屉700的后边界,且抽屉壁100内形成有第一夹层。
38.抽屉壁100用于放置食物,且其内部形成的第一夹层腔110用于灌注一种或多种蓄冷剂。
39.参照图2和图3,抽屉面板200为一连接板,抽屉面板200内形成有第二夹层腔210,且抽屉面板200的顶部首先向后壁延伸而后背向后壁弯曲以形成把手。
40.抽屉面板200用于限定恒温抽屉700的前边界,且抽屉面板200顶部形成的把后便于用户将抽屉拉出或放入冰箱,第二夹层腔210用于灌注一种或多种蓄冷剂。
41.抽屉面板200连接于抽屉壁100以形成抽屉本体。
42.参照图2和图3,抽屉盖板300为一组合件,抽屉盖板300包括边框310和底板320,边框310底部设置有两个支撑槽311,两个支撑槽311相对设置,且底板320可滑动地嵌设到两个支撑槽311之间;边框310贴搭在抽屉本体上;底板320内形成有第三夹层腔321,且边框310的边缘向边框310的外侧及第一方向上延伸,以使得边框310和底板320形成托盘。
43.抽屉盖板300与抽屉面板200、抽屉壁100形中间形成有密闭的储物空间,储物空间用于放置食物;第三夹层腔321用于灌注一种或多种蓄冷剂;托盘用于存放食品,且便于食品解冻。
44.抽屉盖板300盖合于抽屉本体上或抽屉盖板300盖合于抽屉壁100和抽屉面板200。
45.另外需说明的是,第一夹层腔110、第二夹层腔210和第三夹层腔321内可注入有多种蓄冷剂,以将储物空间内的温度恒定为多种蓄冷剂的任一相变温度,且每一种蓄冷剂的相变温度均不相同,使得恒温抽屉700可保证在多种温度下恒温抽屉700内部温度的恒定,解决了现有的冰箱内部仅能保证储物空间内单一温度的恒定的问题。
46.参照图3,第一分隔板400为筋板状结构。
47.第一分隔板400起到对抽屉壁100起到支撑作用,且第一分隔板400用于将第一夹层腔110分隔为第一蓄冷区410和第二蓄冷区420,且第一蓄冷区410灌注有第一蓄冷剂,第二蓄冷区420灌注有第二蓄冷剂。
48.第一分隔板400呈s形布置于第一夹层腔110内,增强了恒温抽屉700的强度,且使得第一蓄冷区410和第二蓄冷区420均匀且间隔地分布。
49.第一分隔板400的数量可设置为多个,以将第一夹层腔110分隔为两个以上的蓄冷区,进一步扩大了恒温抽屉700的可恒定温度的范围。
50.第一灌注口和第二灌注口均为开设到抽屉壁100上的通孔。
51.通过第一灌注口和第二灌注口使得第一蓄冷剂和第二蓄冷剂分别注入到第一蓄冷区410和第二蓄冷区420。
52.第一灌注口连通于第一蓄冷区410,第二灌注口连通于第二蓄冷区420。
53.在第一蓄冷剂和第二蓄冷剂注入到第一蓄冷区410和第二蓄冷区420之后,用两个堵盖分别将第一灌注口和第二灌注口堵住。
54.参照图3,第二分隔板为筋板状结构。
55.第二分隔板起到对抽屉壁100起到支撑作用,且第二分隔板用于将第二夹层腔210分隔为第三蓄冷区和第四蓄冷区,且第三蓄冷区灌注第一蓄冷剂,第四蓄冷区灌注第二蓄冷剂。
56.第二分隔板呈s形布置于第二夹层腔210内,增强了恒温抽屉700的强度,且使得第三蓄冷区和第四蓄冷区均匀且间隔地分布。
57.第二分隔板的数量可设置为多个,以将第二夹层腔210分隔为两个以上的蓄冷区,进一步扩大了恒温抽屉700的可恒定温度的范围。
58.第三灌注口和第四灌注口均为开设到抽屉面板200上的通孔。
59.通过第三灌注口和第四灌注口使得第一蓄冷剂和第二蓄冷剂分别注入到第三蓄冷区和第四蓄冷区。
60.第三灌注口连通于第三蓄冷区,第四灌注口连通于第四蓄冷区。
61.在第一蓄冷剂和第二蓄冷剂注入到第三蓄冷区和第四蓄冷区之后,用两个堵盖分别将第三灌注口和第四灌注口堵住。
62.参照图3,第三分隔板为筋板状结构。
63.第三分隔板起到对抽屉壁100起到支撑作用,且第三分隔板用于将第三夹层腔321分隔为第五蓄冷区和第六蓄冷区,且第五蓄冷区灌注第一蓄冷剂,第五蓄冷区灌注第二蓄
冷剂。
64.第三分隔板呈s形布置于第三夹层腔321内,增强了恒温抽屉700的强度,且使得第五蓄冷区和第六蓄冷区均匀且间隔地分布。
65.第三分隔板的数量可设置为多个,以将第三夹层腔321分隔为两个以上的蓄冷区,进一步扩大了恒温抽屉700的可恒定温度的范围。
66.第五灌注口和第六灌注口均为开设到底板320上的通孔。
67.通过第五灌注口和第六灌注口使得第一蓄冷剂和第二蓄冷剂分别注入到第五蓄冷区和第六蓄冷区。
68.第五灌注口连通于第五蓄冷区,第六灌注口连通于第六蓄冷区。
69.在第一蓄冷剂和第二蓄冷剂注入到第五蓄冷区和第六蓄冷区之后,用两个堵盖分别将第五灌注口和第六灌注口堵住。
70.参照图3,金属板可加快抽屉壁100、抽屉面板200和抽屉盖板300上的热量传递到储物空间。
71.由于密闭储物空间的温度调节全部依靠蓄冷盒内壁的辐射传热,为提高储物空间内的温度响应速度,将金属板贴附于抽屉壁100、抽屉面板200和抽屉盖板300,增加导热。
72.参照图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冰箱,其包括以上所述的恒温抽屉700,还包括:箱体500,箱体500内设置有冷藏室和变温室,且冷藏室和变温室内均可设置恒温抽屉700。
73.另外恒温抽屉700还可设置于冷冻室,可将恒温抽内注入相变温度较低的蓄冷剂,以实现对食物的冷藏。
74.多个门体600,转动地连接于箱体500,且多个门体600分别遮盖于冷藏室、变温室和冷冻室。
75.热交换器,设置于箱体500内。
76.热交换器用于对冷藏室和变温室内的空间进行热量交换,且恒温抽屉700可缓冲由热交换器吹来的冷风,避免冷风直接吹向放置于冰箱内的食物。
77.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构思,由于改进了恒温抽屉,在恒温抽屉上增设了抽屉盖板,进而可以缓冲热交换器吹来的冷风。
78.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构思,由于改进了抽屉盖板,使得抽屉盖板的边框和底座之间形成有托盘,进而托盘可对食物进行存放或对食物解冻,优化了冰箱内部的使用空间。
79.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构思,由于改进了抽屉壁、抽屉面板和底板,将抽屉壁、抽屉面板和底板内设置有一种或多种蓄冷剂,所以可将储物空间内的温度恒定为一种蓄冷剂或多种蓄冷剂的任一相变温度,进而解决现有的冰箱内仅能保证储物空间内单一温度的恒定的问题。
80.根据本技术的第四构思,由于改进了夹层腔,在第一夹层腔、第二夹层腔和第三夹层腔内设置有分隔板,所以使得第一夹层腔、第二夹层腔和第三夹层腔形成多个互不连通的蓄冷区,进而将不同种的蓄冷剂灌注到抽屉壁、抽屉面板和底板。
81.根据本技术的第五构思,由于改进了各个分隔板,将各个分隔板分别呈“s”形均匀布置到第一夹层腔、第二夹层腔和第三夹层腔内,所以使得多个蓄冷区均匀且间隔地布置于第一夹层腔、第二夹层腔和第三夹层腔内。
82.根据本技术的第六构思,由于增设了金属板,将金属板设置于储物空间内,且金属
板贴附于抽屉壁、抽屉面板和抽屉盖板,而金属板可加速抽屉壁、抽屉面板和抽屉盖板上热量的传递,进而加快了储物空间内温度的响应速度,提升了恒温抽屉的恒温效果。
8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