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空调器制冷领域,特别是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


背景技术:

2.如今,空调器等制冷设备已广泛使用,在这些制冷设备的制冷该系统内,节流部件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而节流部件一般分为三种,分别为毛细管、节流短管和电子膨胀阀。其中,由于节流短管相比其他两种方式结构简单、焊点少、工序简单,对于空调整机的生产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在空调上采用节流短管节流,可提高整机生产效率。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变频空调器的频率范围可以达到10~120hz,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宽广的舒适性,且更为节能。由于变频空调器的频率范围较款,在某些特定的运行环境下,室外侧会产生极其难听的冷媒音,并且该种冷媒音不连续,呈现正弦波型的突变,刺激人耳,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来说,空调器一般包括由管路连接的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在运行的制冷模式下,当冷媒的过冷度足够大时,自冷凝器流出的冷媒一般为单项液态状,流动较稳定。
3.但是,当冷媒经过节流短管是伴随制冷剂降温降压过程闪发蒸汽等作用,自单项液态状变为两相状态时产生冷媒气泡,降低冷媒的流动稳定性,继而引发较大的流动噪声,这种噪声通过制冷剂传导至管壁和壳体,再辐射到外部环境,因此,主要的根源是冷媒流动产生的噪声。因此,目前的空调器采用节流短管时的冷媒音问题是突出问题,季度对空调器的降噪结构以及空调器进行新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其中,所述节流短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包括第二前管段和第二后管段,所述第三管段包括第三前管段和第三后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前管段连接,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后管段连接,所述第二前管段与所述第三前管段连接,所述第二后管段与所述第三后管段连接;所述第一管段包括第一管体、第一芯阀、第二芯阀、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芯阀,所述第一芯阀与所述第一滤网连接,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芯阀,所述第二芯阀与所述第二滤网连接。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滤网和所述第二滤网靠近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的滤网面为弧面,所述第一滤网和所述第二滤网靠近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具有环形的缓冲腔。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管体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滤网和所述第二滤网的的直径,所述第一滤网和所述第二滤网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管段的直径,所述第三管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管段的直径。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管段具有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第三管体连接,所述第二管体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所述第三管体靠近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管体靠近所述第三管段的一端的直径;所述第二管体和所述第三管体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孔板,所述第一芯阀与所述第一管体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孔板,所述第二芯阀与所述第一管体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孔板。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管段为射流管,所述射流管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第二管段连接。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管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管道的直径,所述第一管道靠近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的直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三管道靠近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的直径逐渐减小。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节流短管还包括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包括前连接管段和后连接管段,所述前连接管段与所述第三前管段连接,所述后连接管段与所述第三后连接管段。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段为毛细管,所述毛细管包括前毛细管和后毛细管,所述前毛细管与所述第三前管段连接,所述后毛细管与所述第三后管段连接。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之间、所述第二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之间都设置有中间降噪腔体,所述中间降噪腔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的直径。
15.一种空调器,具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7.能够有效减少当空调器采用节流短管时产生的不连续的冷媒音,能够有效改善噪音,降低冷媒的突变噪音,提升空调器的声音品质,同时,不改变空调器的节流短管的节流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现结合附图说明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24.实施例一:
25.本实施例提供如附图1所示的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其中,节流短管包括第一管段1、第二管段2和第三管段3,第二管段2包括第二前管段24和第二后管段25,第三管段3包括第三前管段34和第三后管段35;第一管段1的一端与第二前管段24连接,第一管段1的另一端与第二后管段25连接,第二前管段24与第三前管段34连接,第二后管段25与第三后管段35连接;第一管段1包括第一管体11、第一芯阀12、第二芯阀13、第一滤网14和第二滤网15;
第一管体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芯阀12,第一芯阀12与第一滤网14连接,第一管体1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芯阀13,第二芯阀13与第二滤网15连接。
26.当空调制冷时,冷媒从管体左侧流向右侧,即从入口经过左侧的第三管段3和第二管段2,再经过第一管段1,在第一管段1中从第一滤网14经过第一芯阀12、第一管体11、第二芯阀13到第二滤网15,再从第二滤网15经过右侧的第二管段2和第三管段3而流出。
27.根据附图1所示,第一滤网14和第二滤网15靠近第二管段2的一端的滤网面为弧面,第一滤网14和第二滤网15靠近第二管段2的一端具有环形的缓冲腔16。这样,冷媒经过时,就能在第一滤网14、第二滤网15、第一管体11和缓冲腔16的组合下,对冷媒进行多重缓冲,增加了冷媒流动的稳定性,从而起到减少流动噪音的作用。而将滤网设置为弧面,相比现有的平面滤网,弧面能够带来的过滤面积显然更大,能够起到更好的缓冲作用,再搭配缓冲腔16,实现最大的缓冲效果。
28.根据附图1所示,第一管体11的直径小于第一滤网14和第二滤网15的的直径,第一滤网14和第二滤网15的直径小于第二管段2的直径,第三管段3的直径小于第二管段2的直径。由此,流道形成多段为凹-凸-凹的截面,增加了冷媒流动的稳定性,从而起到减少流动噪音的作用。
29.实施例二:
30.本实施例提供如附图1-2所示的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其中,节流短管包括第一管段1、第二管段2和第三管段3,第二管段2包括第二前管段24和第二后管段25,第三管段3包括第三前管段34和第三后管段35;第一管段1的一端与第二前管段24连接,第一管段1的另一端与第二后管段25连接,第二前管段24与第三前管段34连接,第二后管段25与第三后管段35连接;第一管段1包括第一管体11、第一芯阀12、第二芯阀13、第一滤网14和第二滤网15;第一管体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芯阀12,第一芯阀12与第一滤网14连接,第一管体1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芯阀13,第二芯阀13与第二滤网15连接。
31.为了进一步增强本发明的节流降噪效果,根据附图2所示,第二管段2具有第二管体21和第三管体22,第二管体21与第三管体22连接,第二管体21设置在靠近第一管段1的一端,第三管体22靠近第二管体21的一端的直径大于第三管体22靠近第三管段3的一端的直径;第二管体21和第三管体2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孔板23,第一芯阀12与第一管体11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孔板17,第二芯阀13与第一管体11连接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孔板18。
32.第一孔板23、第二孔板17和第三孔板18的设置,使得冷媒能够先经过第一孔板23,由第一孔板23节流降压后,使得冷媒的干度提升,再经过第一芯阀12节流,再经过第二孔板17和第三孔板18进行节流降压,然后经过第二芯阀13节流,经过第一孔板23后流出。制热时流向相反。
33.实施例三:
34.本实施例提供如附图1和附图3所示的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其中,节流短管包括第一管段1、第二管段2和第三管段3,第二管段2包括第二前管段24和第二后管段25,第三管段3包括第三前管段34和第三后管段35;第一管段1的一端与第二前管段24连接,第一管段1的另一端与第二后管段25连接,第二前管段24与第三前管段34连接,第二后管段25与第三后管段35连接;第一管段1包括第一管体11、第一芯阀12、第二芯阀13、第一滤网14和第二滤网15;第一管体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芯阀12,第一芯阀12与第一滤网14连接,第一管体11的
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芯阀13,第二芯阀13与第二滤网15连接。
35.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节流降噪效果,根据附图3所示,第三管段3为射流管,射流管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管道31、第二管道32和第三管道33;第三管道33与第二管段2连接。这样,在节流短管两侧的进出口两侧分别增加小口径的射流管进行节流,此时冷媒先经过射流管,再经过过上述的滤网、阀芯进行节流降压,然后再经过射流管流出。
36.射流管的具体结构根据附图3所示,第一管道31的直径大于第二管道32的直径,第一管道31靠近第二管道32的一端的直径逐渐减小,第三管道33靠近第二管道32的一端的直径逐渐减小。由此,实现射流管内部为凸-凹-凸结构,能够更进一步增加冷媒流动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起到减少流动噪音的作用。
37.实施例四:
38.本实施例提供如附图1和附图4所示的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其中,节流短管包括第一管段1、第二管段2和第三管段3,第二管段2包括第二前管段24和第二后管段25,第三管段3包括第三前管段34和第三后管段35;第一管段1的一端与第二前管段24连接,第一管段1的另一端与第二后管段25连接,第二前管段24与第三前管段34连接,第二后管段25与第三后管段35连接;第一管段1包括第一管体11、第一芯阀12、第二芯阀13、第一滤网14和第二滤网15;第一管体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芯阀12,第一芯阀12与第一滤网14连接,第一管体1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芯阀13,第二芯阀13与第二滤网15连接。
39.根据附图4所示,节流短管还包括连接管段4,连接管段4包括前连接管段41和后连接管段42,前连接管段41与第三前管段34连接,后连接管段42与第三后连接管段42。为了进一步提升节流短管的节流降噪能力,将连接管段4设置如附图1所示,连接管段4为毛细管,毛细管包括前毛细管和后毛细管,前毛细管与第三前管段34连接,后毛细管与第三后管段35连接。
40.在节流短管进出口两侧分别串联毛细管,冷媒先经过毛细管降压节流后,使得冷媒提高干度,再进入上述芯阀进行节流,再经过毛细管节流后流出。制热则相反方向。
41.实施例五:
42.本实施例提供如附图附图1和附图5所示的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其中,节流短管包括第一管段1、第二管段2和第三管段3,第二管段2包括第二前管段24和第二后管段25,第三管段3包括第三前管段34和第三后管段35;第一管段1的一端与第二前管段24连接,第一管段1的另一端与第二后管段25连接,第二前管段24与第三前管段34连接,第二后管段25与第三后管段35连接;第一管段1包括第一管体11、第一芯阀12、第二芯阀13、第一滤网14和第二滤网15;第一管体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芯阀12,第一芯阀12与第一滤网14连接,第一管体1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芯阀13,第二芯阀13与第二滤网15连接。
43.本方案实质上将节流短管按结构分为第一管段1、第二管段2和第三管段3,再根据附图5所示的结构简图,在第一管段1和第二管段2之间、第二管段2和第三管段3之间都设置有中间降噪腔体5,中间降噪腔体5的直径大于第一管段1、第二管段2和第三管段3的直径。
44.然后,每段管段与中间降噪腔体5连接处都设置有芯阀,将中间的第一管段1的芯阀作为主芯阀,其余为副芯阀,使得冷媒先经过副阀芯提高冷媒干度后,再进入主阀芯进行节流降压,然后再进入副阀芯进行节流后流出短管。从而通过每一管段与中间降噪腔体5的直径差而使得冷媒流经时降低流速,达到进一步提高节流短管在整体上节流降噪的目的。
45.实施例六:
46.一种空调器,具有上述一至五项中任意一项的一种降噪的节流短管。
47.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48.采用若干种对节流短管节流的降噪方式,解决突变的冷媒音问题,实施例一采用设置三个不同直径管段连接的方式;实施例二采用在节流短管的前端或后端增加孔板的结构;实施例三在节流短管前端或后端增加串联的短的毛细管;方案四在短管的前端或后端增加射流管的结构;方案四把节流短管的结构按比例分为三段,每段之间设置一定间隙的中间降噪腔体。
49.本发明的主要功能:应用于各类空调器中的节流降噪装置。
50.综上所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阅读本发明文件后,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无需创造性脑力劳动而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变换方案,均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