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制冷室外机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制冷室外机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2.空调设备即空气调节器(room air conditioner),是一种用于给空间区域(一般为密闭)调节温度的机组。它的功能是对该房间(或封闭空间、区域)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以满足设备或人体的温度需求。其中,空调设备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两部分,空调设备通过冷媒在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循环流动实现热量的传递,其中,室外机通过室外风将冷媒中的热量带走,完成对冷媒的降温。
3.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沿进风方向在冷凝器之前设置湿膜的方式,以提高室外风对冷凝器的冷却效果;但是,现有的方案主要采用湿膜与冷凝器相互直接叠加的方式,导致进风风阻较大,进风不均匀,最终导致室外机的换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室外机及空调设备,来解决目前室外机因湿膜冷凝器直接叠加导致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制冷室外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于所述壳体内,沿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风向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7.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加湿单元;且于所述壳体内,沿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风向,于所述加湿单元的出风侧设置有放热换热装置,所述放热换热装置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8.可选地,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沿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风向在所述加湿单元的迎风侧设置有接触式换热器;
9.所述接触式换热器和所述加湿单元相对于所述进风口倾斜设置。
10.可选地,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腔体的底壁上设置有水箱模块,所述水箱模块用于接收从所述加湿单元上流出的水;
11.所述水箱模块中设置有水泵模块,所述水泵模块的吸水端与所述水箱模块连通,所述水泵模块的出水端分别与所述接触式换热器和所述加湿单元连通。
12.可选地,所述水箱模块与所述进风口之间留有间隙空间,所述接触式换热器的底端设置于所述水箱模块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底壁的一侧,且所述接触式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腔体的腔壁之间的间距沿远离所述水箱模块的方向减少。
13.可选地,所述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称地开设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两侧腔壁上;
14.所述接触式换热器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进风口靠近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所述加湿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分别叠设在两个所述接触式
换热器上。
15.可选地,于所述壳体内,沿所述进风口至所述出风口的风向在所述放热换热装置的迎风侧设置有喷淋装置。
16.可选地,所述放热换热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子放热换热单元,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放热换热单元之间首尾相连且形成有一夹角。
17.可选地,所述放热换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子放热换热单元,且所述放热换热装置自所述壳体的一侧壁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另一侧壁。
18.可选地,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设置有导流装置。
19.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室内机和如上所述的制冷室外机,所述室内机与所述制冷室外机之间连接有管道。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室外机及空调设备,在室外风进入制冷室外机后,室外风先经过加湿单元进行蒸发冷却,增加了室外风与放热换热装置之间的温差,并且经过加湿单元后的室外风会经过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的连通处,使得经过加湿单元后的室外风能在连通处实现混合过渡,使得放热换热装置进风面的进风均匀,最终室外风再经过放热换热装置实现均匀换热,提高了制冷室外机及空调设备的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3.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25.图示说明:1、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第一腔体;14、第二腔体;2、接触式换热器;3、加湿单元;4、放热换热装置;5、水箱模块;6、水泵模块;7、风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
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28.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29.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30.实施例一
31.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制冷室外机,主要应用于机房空调、数据中心制冷设备等领域,其能够帮助制冷设备完成对室内空气的降温,通过对制冷室外机结构上的改进,使其换热效率得到提高。
3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室外机包括壳体1,壳体1上开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于壳体1内,沿进风口11至出风口12的风向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腔体13和第二腔体14。
33.第一腔体13内设置有加湿单元3;且于壳体1内,沿进风口11至出风口12的风向,于加湿单元3的出风侧设置有放热换热装置4,放热换热装置4靠近出风口12的一端位于第二腔体14内。其中,放热换热装置4可以整体设置于第二腔体14内,也可以靠近出风口12的一端位于第二腔体14内,另外的部分位于第一腔体13内。
34.具体地,在室外风进入制冷室外机后,室外风先经过加湿单元3进行蒸发冷却,增加了室外风与放热换热装置4之间的温差,并且经过加湿单元3后的室外风会经过第一腔体13与第二腔体14之间的连通处,使得经过加湿单元后的室外风能在连通处实现混合过渡,使得放热换热装置4进风面的进风均匀,最终室外风再经过放热换热装置4实现均匀换热,提高了制冷室外机及空调设备的换热效果。
35.进一步地,于第一腔体13内,沿进风口11至出风口12的风向在加湿单元3的迎风侧设置有接触式换热器2;接触式换热器2和加湿单元3相对于进风口11倾斜设置。
36.本实施例中,接触式换热器2为表冷器,加湿单元3为湿膜装置,表冷器和湿膜装置均可通过钣金连接件的形式安装于壳体1内,且湿膜装置可以固定于表冷器上,而放热换热装置4可以选用水冷冷凝器、风冷冷凝器、蒸发式冷凝器等利用室外冷源对制冷剂降温的装置;其中,第一腔体13为壳体1内的底部空间,第二腔体14为壳体1内的中部空间,壳体1内的顶部空间为第三腔体,用于安装风机模块7,由于放热换热装置4与加湿单元3位于壳体1中的不同空间,即两者之间留有空间供室外空气经过加湿单元3后混合过渡,使得室外风与放热换热装置4能够进行充足的热交换,并且充分利用了壳体1内的空间,有效减少了整体的体积,减少了成本,同时分层的布局便于安装和工程运维。
37.具体地,在室外风进入制冷室外机后,室外风先经过接触式换热器2进行等湿降温,再经过加湿单元3进行蒸发冷却,增加了室外风与放热换热装置4之间的温差,并且经过加湿单元3后的室外风会经过第一腔体13与第二腔体14之间的连通处,使得经过加湿单元3后的室外风能在连通处实现混合过渡,使得放热换热装置4进风面的进风均匀,最终室外风再经过放热换热装置4实现均匀换热,提高了制冷室外机及空调设备的换热效果。
38.具体地,于第一腔体13内,第一腔体13的底壁上设置有水箱模块5,水箱模块5用于接收从加湿单元3上流出的水。其中,水箱模块5还用于接收从加湿单元3蒸发处的水分、从室外流进的雨水及接触式换热器2冷凝时生成的冷凝水。
39.水箱模块5中设置有水泵模块6,水泵模块6的吸水端与水箱模块5连通,水泵模块6的出水端分别与接触式换热器2和加湿单元3连通。
4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水箱模块5与进风口11之间留有间隙空间,接触式换热器2的底端设置于水箱模块5远离第一腔体13的底壁的一侧,且接触式换热器2与第一腔体13的腔壁之间的间距沿远离水箱模块5的方向减少,即接触式换热器2的顶端沿靠近进风口11的方向倾斜设置。此时,从加湿单元3中流出的水能沿图1中的倾斜方向逐渐流向水箱模块5,能够防止从加湿单元3流出的水溅出水箱模块5,提高了制冷室外机的稳定性。
41.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接触式换热器2也可以令其顶端沿远离进风口11的方向倾斜设置,接触式换热器2的底端设置于靠近进风口11的一侧,此时接触式换热器2的顶端需要跟壳体1之间做密封连接,或者接触式换热器2和加湿单元3直接选用折弯成内凹的形状,以避免室外风直接与放热换热装置4接触。
42.进一步地,进风口11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对称地开设于第一腔体13的两侧腔壁上。另外地,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2的数量为一个,设置于壳体1的顶壁;需要理解的是,出风口12还能增设或者改变位置,例如开设于壳体1上的朝向风机模块7的四个侧壁上,实现前向、后向、侧向出风。
43.接触式换热器2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分别设置于两个进风口11靠近第一腔体13的一侧;加湿单元3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分别叠设在两个接触式换热器2上。此时,两侧的接触式换热器2和加湿单元3呈倾斜状分布,能够增加室外风与接触式换热器2及加湿单元3的接触面积,且保证两侧的室外风的进风均匀度。
44.进一步地,于壳体1内,沿进风口11至出风口12的风向在放热换热装置4的迎风侧设置有喷淋装置。其中,通过喷淋装置对室外风进行预加湿以降低室外风的温度,以提高换热效率,并且喷淋装置与加湿单元3、接触式换热器2共用水循环系统,使得水循环系统的管路利用率高。
45.进一步地,放热换热装置4包括至少两个子放热换热单元,相邻的两个子放热换热单元之间首尾相连且形成有一夹角。其中,各个子放热换热单元可通过钣金连接件固定连接于壳体1上,从而实现安装在加湿单元3和接触式换热器2的上方的效果。
4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子放热换热单元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子放热换热单元呈“w”型分布。
47.其中,放热换热装置4的设置可以如图1所示,位于两端的子放热换热单元的不与相邻子放热换热单元连接的端部,可以沿远离接触式换热器2的方向倾斜设置,也可以沿与图1呈对称的形式,沿靠近接触式换热器2的方向倾斜设置。
48.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放热换热装置4包括至少一个子放热换热单元,且放热换热装置4自所述壳体1的一侧壁沿第一方向延伸至壳体1的另一侧壁。其中,第一方向为图1中的水平方向,即子放热换热单元横置于第二腔体14内,此时能进一步缩减制冷室外机的尺寸。
49.进一步地,于壳体1内,第一腔体13与第二腔体14之间设置有导流装置;其中,导流装置具体包括一隔板,隔板上间隔地开设有多个导流孔;在室外风进入第二腔体14时经过导流孔的分流,使室外风更加均匀地经过放热换热装置4,提高室外风与放热换热装置4的换热效率。更加具体地,隔板包括中部和两个端部,中部上的导流孔具有第一孔径且之间的
间距为第一间距,端部上的导流孔具有第二孔径且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一孔径小于第二孔径,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实现调节放热换热装置4不同区域的风阻。需要补充的是,导流装置还能采用导流板以引导气流或者采用风阀装置,其中,采用导流板时,能通过钣金折弯成导流板以调节进风量和均匀性;采用风阀装置时,能通过调节风阀装置的导风叶以调节进风量和均匀性。
50.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室外机能够实现室外风与放热换热装置的均匀换热,提高了换热效果,还具有体积小、成本低、便于安装、便于运维、稳定性高等优点。
51.实施例二
52.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室内机和如实施例一的制冷室外机,室内机与制冷室外机之间连接有管道。其中,管道中流有制冷剂,室内机中设置有蒸发器,蒸发器通过管道与放热换热装置4连通,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热升温,在放热换热装置4中放热降温。实施例一中叙述了关于制冷室外机的具体结构及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引用了该结构,同样具有其技术效果。
53.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能够实现室外风与放热换热装置的均匀换热,提高了换热效果,还具有体积小、成本低、便于安装、便于运维、稳定性高等优点。
54.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