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加湿空调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加湿空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空调。


背景技术:

2.空调设备即空气调节器(room air conditioner),是一种用于给空间区域(一般为密闭)调节温度的机组。它的功能是对该房间(或封闭空间、区域)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以满足设备或人体的温度需求。其中,空调设备中设置有加湿装置,以实现空调设备对环境湿度调节的功能。
3.现有技术中的空调设备沿气流方向将加湿装置设置于换热器的进风侧或出风侧,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增加换热器的风阻,即加湿装置对气流进行了二次降速,极大地降低了风量,影响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空调,来解决目前空调设备因加湿装置而导致的换热效率低下的问题。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加湿空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高于所述第二风道;
7.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壳体安装有换热器;于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壳体安装有加湿装置。
8.可选地,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加湿支架,所述加湿支架可拆卸地连接有加湿单元;
9.所述加湿支架的顶壁分隔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且所述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加湿支架上。
10.可选地,所述加湿支架的顶壁开设有渗漏孔,所述渗漏孔设置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加湿单元之间。
11.可选地,所述加湿支架内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加湿单元的安装腔体,所述安装腔体的上下两壁面上安装有导轨;
12.所述导轨沿与所述第二风道的气流风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加湿单元能沿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
13.可选地,所述加湿单元包括湿膜安装支架和湿膜纸,所述湿膜纸安装于所述湿膜安装支架上。
14.可选地,于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壳体还安装有风阀装置,当所述加湿空调不加湿时,所述风阀装置关闭以阻断所述第二风道。
15.可选地,所述风阀装置设置于所述加湿装置的进风侧;
16.所述风阀装置包括若干个可转动的扇叶,当所述加湿空调不加湿时,所述扇叶转动至闭合位置以阻断所述第二风道。
17.可选地,所述风阀装置设置于所述加湿装置的出风侧;
18.所述风阀装置包括可转动的挡风板,当所述加湿空调不加湿时,所述挡风板阻断所述第二风道。
19.可选地,所述加湿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的风阻相等。
20.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还形成有混风腔,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所述混风腔连通。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空调,通过在壳体内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在第一风道中安装换热器,在第二风道中安装加湿装置,并令第一风道高于第二风道,使气流进入加湿空调时分流并分别进入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进行空气处理,其中,第一风道的气流经过换热器时降温,第二风道的气流经过加湿装置时加湿,两个风道中的气流最终混合得到低温加湿气流,满足空调的调温调湿需求,同时避免对气流进行二次降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风量,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4.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空调的局部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空调的内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阀装置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阀装置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31.图示说明:1、换热器;2、加湿装置;21、加湿支架;22、加湿单元;23、导轨;3、渗漏孔;4、风阀装置;41、扇叶;42、挡风板;5、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34.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5.请参考图1至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空调的局部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湿空调的内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阀装置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阀装置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36.本实施例提供的加湿空调,应用于数据中心、家居制冷、集装箱制冷等需要调节温度湿度的场景,其中,通过对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具备加湿功能的同时,提高其换热效率。
3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加湿空调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第一风道高于第二风道。
38.于第一风道内,壳体安装有换热器1;于第二风道内,壳体安装有加湿装置2。其中,第一风道的气流方向如图2中的第一气流方向所示,垂直穿过换热器1,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为蒸发器,能够使沿第一气流方向流动的气流经过后降温;第二风道的气流方向如图2中的第二气流方向所示,垂直穿过加湿装置2,能够使沿第二气流方向流动的气流经过后加湿。
39.具体地,通过在壳体内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在第一风道中安装换热器1,在第二风道中安装加湿装置2,并令第一风道高于第二风道,使气流进入加湿空调时分流并分别进入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进行空气处理,其中,第一风道的气流经过换热器1时降温,第二风道的气流经过加湿装置2时加湿,两个风道中的气流最终混合得到低温加湿气流,满足空调的调温调湿需求,同时避免对气流进行二次降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风量,保证了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另外地,由于加湿装置2与换热器1沿重力方向并排设置,能够避免加湿后的气流经过换热器1导致换热器1上的冷凝水增加,保证了加湿效率,还避免了加湿水被风机5吹出加湿空调外的风险。
40.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4所示,加湿装置2包括加湿支架21,加湿支架21可拆卸地连接有加湿单元22。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加湿单元22采用湿膜装置,需要补充的是,加湿单元22还可以采用喷雾加湿、喷淋加湿、电极加湿、红外线加湿等形式。
41.加湿支架21的顶壁分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且换热器1安装于加湿支架21上。其中,通过加湿支架21分隔换热器1和加湿单元22简化了结构,提高了加湿空调的内部空间利用率。
42.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加湿支架21的顶壁开设有渗漏孔3,渗漏孔3设置于换热器1与加湿单元22之间。即换热器1上的冷凝水能通过渗漏孔3顺延而下,流入加湿单元22;对于本实施例的采用湿膜装置的加湿单元22而言,冷凝水直接渗入湿膜即可,提高了加湿空调的冷凝水利用率,需要补充的是,当加湿单元22采用喷雾加湿、喷淋加湿、电极加湿、红外线加湿等形式时,可以令渗漏孔3与对应的储水装置连通。
43.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加湿支架21内形成有用于放置加湿单元22的安装腔体,安
装腔体的上下两壁面上安装有导轨23。
44.导轨23沿与第二风道的气流风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且加湿单元22能沿导轨23的延伸方向滑动连接。示例性的,当需要更换或清洗加湿单元22时,沿导轨23的方向从侧面取出加湿单元22,可以在不需要打开壳体的前面板的情况下,完成对加湿单元22的维护和保养更换。
4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加湿单元22包括湿膜安装支架和湿膜纸,湿膜纸安装于湿膜安装支架上。当取出加湿单元22后,便于用户更换湿膜安装支架上的湿膜纸,无需更换整个加湿单元22,减少了废料的产生。
46.进一步地,加湿装置2与换热器1的风阻相等。具体地,可以通过选择对应的湿膜纸的材质及层数,调节加湿装置2的风阻,令加湿装置2与换热器1的风阻平衡,使经过第一风道中的风速与第二风道中的风速相等,便于两者混风,达到制冷和加湿达到相对平衡效果。
47.进一步地,如图2、图5、图6所示,于第二风道内,壳体还安装有风阀装置4,当加湿空调不加湿时,风阀装置4关闭以阻断第二风道。
48.如图2所示,风阀装置4设置于加湿装置2的进风侧。
49.风阀装置4包括若干个可转动的扇叶41,当加湿空调不加湿时,扇叶41转动至闭合位置以阻断第二风道。示例性的,可以通过一电机带动传动组件实现同时驱动多个扇叶41同步开合,当加湿空调不需要加湿时,令第二风道中无风经过从而令所有气流均进入第一风道以制冷;也可以通过调节扇叶41的开合角度,调节第二风道的进风量以调整加湿装置2的过风量,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50.如图5和图6所示,风阀装置4设置于加湿装置2的出风侧。
51.风阀装置4包括可转动的挡风板42,当加湿空调不加湿时,挡风板42阻断第二风道;更加具体地,挡风板42的一端与加湿装置2的顶端抵接,挡风板42的另一端与风阀装置4的底壁抵接以阻断第二风道;需要理解的是,当挡风板42的一端与第二风道的顶壁抵接,挡风板42的另一端与第二风道的底壁抵接时便能阻断第二风道,挡风板42也可以与第二风道中的其他部件抵接以实现阻断第二风道的功能。其中,挡风板42可以通过旋转气缸或电机驱动旋转;具体地,如图5所示,此时挡风板42起到导风的效果,令经过加湿装置2的气流能流入风机5,实现加湿空调的加湿功能;如图6所示,此时挡风板42的一端与加湿装置2的顶端抵接,挡风板42的另一端与风阀装置4的底壁抵接,此时加湿装置2不受风机5影响,因此不会有气流进入第二风道,从而令所有气流均进入第一风道以制冷。
52.进一步地,壳体内还形成有混风腔,第一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第二风道的第二出风口分别与混风腔连通。需要补充的是,壳体内还设置有风机5,风机5用于将经过加湿降温的气流排出,而混风腔设置于风机5的入风口之前,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之后,便于加湿后的气流与降温后的气流混合,提高加湿空调的换热效率。
53.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加湿空调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风量,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还具有便于维护、拆装方便、制冷加湿平衡效果好等优点。
54.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
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