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高温蒸汽发热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2.相关技术中,蒸汽发生器是利用燃料或其他能源的热能把水加热成为热水或蒸汽的机械设备,目前市场上应用在家用电器(尤其是高温蒸汽发热炉)中的高温蒸汽发热体越来越普及。
3.但市面上普遍的高温蒸汽发热体的结构都比较单一,其内部的水循环结构简单,从而导致相同功耗下输出的蒸汽水分含量较高,热转化率低下,无法满足低功耗和输出高品质蒸汽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高温蒸汽发热体输出的蒸汽水分含量较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路结构复杂,相同功耗下能够输出高品质干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内置至少两层供流体流通的腔体,位于首层的所述腔体设有进口,位于末层的所述腔体设有出口,所述进口、各层所述腔体以及所述出口依次连通;以及,发热体,设于所述壳体,用于对各层所述腔体的流体进行加热。
6.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内置两层腔体,位于首层的所述腔体与位于末层的所述腔体相连通;或者,所述壳体内置至少三层腔体,位于首层的所述腔体、中间的所述腔体以及位于末层的所述腔体依次连通。
7.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腔体内设有导流体,所述导流体使所述腔体内形成流道。
8.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导流体盘绕设置在所述腔体内,使所述腔体的进水处和出水处之间形成非直线流道。
9.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导流体包括:第一段,呈u形,包括相对设置的开口段与封闭段,所述进水处位于所述封闭段背离所述开口段的一侧;以及,第二段,呈l形,设于所述第一段内,且与所述开口段连接围成排水空间,所述出水处设于所述排水空间内。
10.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导流体包括:第一段,呈u形,包括相对设置的开口段与封闭段,所述进水处位于所述封闭段朝向所述开口段的一侧;以及,第二段,呈l形,设于所述第一段内,且与所述开口段连接,所述出水处位于所述封闭段背离所述开口段的一侧。
11.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位于面板和底板之间,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装配于所述面板,所述上壳体与所述面板之间形成第一腔体;以及,下壳体,装配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之间形成第二腔体,所述下壳体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第三腔体。
12.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一通孔,开设于所述上壳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以及,第二通孔,开设于所述下壳体,用于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
13.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发热体与所述腔体的流道形状相适配,所述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管,压铸成型于所述上壳体;以及,第二发热管,压铸成型于所述下壳体。
14.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发热体还包括:导热体,沿朝向面板或者朝向底板的方向凸出所述发热体,以此与流体充分接触。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流体由进口进入壳体内部,由于壳体内设置有发热体,流体在进入首层腔体时为潮湿状态,经过逐级加热,最后达到末层的腔体形成干蒸汽最终由出口排出壳体,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由于腔体分层设置,一方面,提升流体的流道复杂性,使流体的流动行程、时间和空间大大提升,热转换效率提高,在同样的功耗下,能够输出更高品质的干蒸汽,另一方面,分层腔体使得发热体对流体进行充分的加热,使其转化为高温高压的干蒸汽,喷出的干蒸汽中水分含量大大减少且温度较高,从而提升了蒸汽产品的干燥性和清洁度,使得蒸汽产品具有较强的高温消毒杀菌作用,达到电器高温高压干燥蒸汽的需求。
附图说明
17.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爆炸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第一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第二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第三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立体图;
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主视图;
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后视图;
2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左视图;
2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右视图;
28.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俯视图;
2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仰视图;
30.图12为基于图7的a
‑
a向剖视图;
31.图13为基于图7的b
‑
b向剖视图。
32.附图标记:
33.100、壳体;11、板体;111、面板;112、底板;12、基座;121、上壳体;1211、第一通孔;122、下壳体;1221、第二通孔;131、定位孔;132、定位件;1321、第一定位件;1322、第二定位
件;14、腔体;141、第一腔体;142、第二腔体;143、第三腔体;151、第一导流体;152、第二导流体;153、第三导流体;154、第一段;1541、开口段;1542、封闭段;155、第二段;161、第一密封件;162、第二密封件;163、第二密封件;17、进口;18、出口;200、发热体;21、第一发热管;22、第二发热管;221、接线端子;222、导热体。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鉴于高温蒸汽发热体的结构都比较单一,其内部的水循环内腔水路结构简单,从而导致相同功耗下输出的蒸汽水分含量较高,热转化率低下,无法满足电器大热源、低功耗和高温蒸汽品质的要求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和发热体,其中,壳体内置至少两层供流体流通的腔体,位于首层的腔体设有进口,位于末层的腔体设有出口,进口、各层腔体以及出口依次连通;另外,发热体设于壳体,用于对各层腔体的流体进行加热。
36.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中发热体可以设置在壳体内壁或者位于壳体内部腔体上,只要能达到逐级加热的效果即可,另外,壳体内可以形成两层或者三层以上的腔体,以使流体在壳体内进行充分流动。
37.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思路有更具体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说明如下:
3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第一腔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第二腔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第三腔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后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左视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右视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俯视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蒸汽发生装置的仰视图;图12为基于图7的a
‑
a向剖视图;图13为基于图7的b
‑
b向剖视图。
39.请参照图1
‑
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壳体100和发热体200,其中,壳体100内置至少两层供流体流通的腔体14,位于首层的腔体14设有进口17,位于末层的腔体14设有出口18,进口17、各层腔体14以及出口18依次连通;另外,发热体200设于壳体100,用于对各层腔体14的流体进行加热。
4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流体由进口17进入壳体100内部,由于壳体100内设置有发热体200,流体在进入首层腔体14时为潮湿状态,经过逐级加热,最后达到末层的腔体14形成干蒸汽最终由出口18排出壳体10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由于腔体14分层设置,一方面,提升流体的流道复杂性,使流体的流动行程、时间和空间大大提升,热转换效率提高,在同样的功耗下,能够输出更高品质的干蒸汽,另一方面,分层腔体
14使得发热体200对流体进行充分的加热,使其转化为高温高压的干蒸汽,喷出的干蒸汽中水分含量大大减少且温度较高,从而提升了蒸汽产品的干燥性和清洁度,使得蒸汽产品具有较强的高温消毒杀菌作用,达到电器高温高压干燥蒸汽的需求。
41.本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两种实施方式,其一是壳体100内置两层腔体14,位于首层的腔体14与位于末层的腔体14相连通,这种结构适用于进入首层腔体14的流体温度较高,只需要经过两层腔体14即可转化为干蒸汽排出;其二是壳体100内置至少三层腔体14,位于首层的腔体14、中间的腔体14以及位于末层的腔体14依次连通,这种结构使得水路流通更为复杂,适用于进入首层腔体14的流体温度较低,从而充分吸收热量形成干蒸汽排出壳体100。
42.为了使各层流道复杂,腔体14内设有盘绕的导流体,导流体使腔体14内形成流道,使腔体14的进水处和出水处之间形成非直线流道,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非直线流道能够提升流道的复杂性,使得流体在各层腔体14内进行充分加热。
43.导流体具有如下两种具体实施方式:
44.方式一,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4所示,导流体包括呈u形的第一段154以及呈l形的第二段155,其中,第一段154具有相对设置的开口段1541和封闭段1542,进水处位于第一段154的封闭段1542背离开口段1541的一侧且与封闭段1542之间留有间距,第二段155设于第一段154内,且与开口段1541连接围成排水空间,出水处设于排水空间内。水蒸汽自进水处进入后被封闭段1542挡住,则分两条流道分别在沿反方向流通,最后汇集到开口段1541处,在经过第二段155进入排水空间,最终由出水处排出。
45.方式二,请继续参照图3所示,导流体包括呈u形的第一段154以及呈l形的第二段155,其中,第一段154具有相对设置的开口段1541和封闭段1542,进水处位于第一段154的封闭段1542朝向开口段1541的一侧且与封闭段1542之间留有间距,第二段155设于第一段154内,且与开口段1541连接,出水处位于第一段154的封闭段1542背离开口段1541的一侧。水蒸汽自进水处进入后沿u形的第一段154内侧与l形的第二段155之间向开口段1541处流动,最后汇集到开口段1541处,再沿u形的第一段154的外侧回流至封闭段1542,最终由出水处排出。
46.可见,上述两种方式均提升了水蒸汽在各层腔体14之间的流通距离,使得水蒸汽与发热体200充分接触,从而提升排出水蒸汽的温度,并降低其内部的水分含量,得到高品质的水蒸汽。
47.对于壳体100而言,请继续参照图1所示,壳体100包括板体11和基座12,板体11具有面板111和底板112,基座12位于面板111和底板112之间,基座12包括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上壳体121装配于面板111且与面板111之间形成第一腔体141;下壳体122装配于上壳体121和底板112之间且与上壳体121之间形成第二腔体142,下壳体122与底板112之间形成第三腔体143,第一腔体141、第二腔体142以及第三腔体143各自形成供流体流通的流道。
48.具体的,面板111背离上壳体121的一侧分布网格状结构,面板111朝向上壳体121的一侧为平面结构,底板112背离下壳体122的一侧分布网格状结构,底板112朝向下壳体122的一侧为平面结构,面板111、底板112、上壳体121以及下壳体122之间均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装配,以保证拆装及维修方便。
49.进一步的,为了使得第一腔体141之间依次连通,如图2
‑
图4所示,壳体100还包括:
第一通孔1211和第二通孔1221,其中,第一通孔1211开设于上壳体121,用于连通第一腔体141和第二腔体142;第二通孔1221开设于下壳体122,用于连通第二腔体142和第三腔体143。更加具体的,第一通孔1211为第一腔体141的出水处,同时也为第二腔体142的进水处,因而其应设置在封闭段1542背离开口段1541的一侧,以保证水蒸汽流通路径更为复杂,加热更加充分。
50.对于导流体而言,其包括第一导流体151、第二导流体152和第三导流体153,如图1所示,第一导流体151形成于上壳体121朝向面板111的一侧,用于引导潮湿水蒸汽(一般大于100
°
)沿第一腔体141边流动边汽化并进入第二腔体142;如图2所示,第二导流体152形成于下壳体122朝向上壳体121的一侧,用于引导半干水蒸汽(一般大于105
°
)沿第二腔体142边流动边汽化并进入第三腔体143;如图3所示,第三导流体153形成于下壳体122朝向底板112的一侧,用于引导干蒸汽(一般大于110
°
)沿第三腔体143边流动边汽化并排出壳体100。
51.其中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是,各导流体的上下两端分别抵接其相邻的上壳体121、下壳体122、面板111或者底板112,从而保证第一腔体141、第二腔体142以及第三腔体143形成封闭流道,从而达到水蒸汽流动方向的一致性,保证得到的水蒸汽温度以及水分含量的一致性。
52.对于发热体200而言,请继续参照图12
‑
图13所示,其包括:呈u字形的铝合金材质的第一发热管21和第二发热管22,第一发热管21和第二发热管22分别压铸成型于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压铸后,第一发热管21与上壳体121形成一体结构,第二发热管22与下壳体122形成一体结构,在水蒸汽流经第一腔体141、第二腔体142和第三腔体143时,均可以与第一发热管21,以及/或者,第二发热管22接触,从而提高热量利用率,降低损耗,提升蒸汽品质。其中,发热体200的形状与流道形状相适配,将发热体200压铸在流道时,不与导流体产生碰撞,防止损坏内部元件。另外,请继续参照图3所示,发热体200具有多个导热体222,导热体222沿朝向面板111或者朝向底板112的方向凸出发热体200,用于与水蒸汽充分接触,使水蒸汽更充分的吸收热量。
53.进一步的,发热体200通过直流电dc供电,其中一种供电方式是直流电dc给第一发热管21与第二发热管22中任一个供电,从而形成第一发热管21与第二发热管22并联供电的方式,具体的,请继续参照图6所示,直流电dc通过接线端子221给第二发热管22供电,第一发热管21通过与第二发热管22并联的方式进行供电发热;另一种供电方式是第一发热管21与第二发热管22分别通过直流电dc供电。
54.对于壳体100的固定方式而言,请继续参照图1所示,壳体100包括定位孔131和定位件132,面板111、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上设置多个定位孔131,且多个定位孔131对齐设置,定位件132包括第一定位件1321和第二定位件1322,第一定位件1321固定安装在底座与各定位孔131对齐的位置,且第一定位件1321上设置有内孔,第二定位件1322为螺丝,将第一定位件1321依次贯穿下壳体122和上壳体121上的定位孔131,将第二定位件1322由面板111上的定位孔131穿入内孔内并螺旋拧紧,以此固定整个壳体100。
55.为了顺利进流体并排出水蒸汽,进口17开设于面板111或者上壳体121,用于通入潮湿的水蒸汽,具体的,进口17的位置即为第一腔体141的进水处,设置在封闭段1542背离开口段1541的一侧;出口18开设于底板112,用于排出干蒸汽,具体的,进口17的位置即为第一腔体141的进水处,设置在封闭段1542朝向开口段1541的一侧。
56.为了保证蒸汽发生装置的密封性,壳体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61、第二密封件162以及第三密封件163;其中,第一密封件161位于面板111和上壳体121之间,用于密封面板111和上壳体121,具体的,可以设置在上壳体121朝向面板111一侧的外框架与第一腔体141之间;第二密封件162位于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之间,用于密封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具体的,可以设置在上壳体121朝向下壳体122一侧的外框架与第一腔体141之间,或者,可以设置在下壳体122朝向上壳体121一侧的外框架与第二腔体142之间;第三密封件163位于下壳体122和底板112之间,用于密封下壳体122和底板112,具体的,可以设置在下壳体122朝向底板112的一侧。第一密封件161、第二密封件162以及第三密封件163可以为密封条,该密封条的形状与上壳体121和下壳体122的外框架与流道之间的形状相适配。
5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发生装置实现了直流电dc供电应用,并且可持续的制造产生摄氏100
°
以上的饱和高温水蒸气,另外,功耗低,额定功率最高只有650瓦,热转换率高,产生的蒸汽干燥不潮湿,产生的蒸汽流量大,水流量13
‑
35ml/min,产生的蒸汽温度高,温度超过摄氏140
°
以上。
5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