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


背景技术:

2.低温冷却液循环泵是采取机械形式制冷的低温液体循环设备,具有提供低温液体、低温水浴的作用,结合旋转蒸发器,真空冷冻干燥箱、循环水式真空泵,磁力搅拌器等仪器,进行多功能低温下的化学反应作业及药物储存。
3.现有的低温循环泵大都体积较大,其中低温循环泵的散热机构更是占据了整个设备的大部分空间,由于散热机构需要通过大面积展开散热,导致低温循环泵在体积上难以缩小,因此低温循环泵也因其体积较大而不方便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低温循环泵大都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包括固定框、循环泵主体以及循环泵主体的冷凝液出口管和冷凝液进口管,所述固定框的内部两端固定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部滑动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下端固定设有插接头,所述插接头和套管之间固定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与连接管套接设置,所述连接管的上端连通设有软管,两个所述软管的上端连通设有散热管,所述固定框内壁的上下两端固定设有固定板,所述散热管固定设置在上端的所述固定板的上端,所述固定框的上端设有防护机构。
7.优选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罩和螺栓,所述固定框侧壁的上端开设有放置槽,所述防护罩滑动设置在放置槽内,所述放置槽两侧侧壁的上端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防护罩两侧侧壁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所述螺栓位于螺纹孔的内部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8.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上端杆壁上固定设有限位环。
9.优选的,下端的所述固定板底端的中心位置固定设有插杆,所述循环泵主体上端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杆和插槽的截面均为矩形设置。
10.优选的,所述固定框和循环泵主体的两侧外壁上固定设有挂扣,所述固定框和循环泵主体通过挂扣紧固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冷凝液出口管和冷凝液进口管的上端均延伸至插接头的内部并固定设有密封圈。
12.优选的,所述防护罩侧壁的上端固定设有两个拉手,两个所述拉手位于散热管的两侧。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该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通过将该低温循环泵的循环泵主体和散热管便捷
拆卸分开,实现该低温循环泵在体积上的减小,使该低温循环泵更加方便携带。
15.2、该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当对该循环泵运输时,通过螺栓限位下端的限位孔使防护罩升起,使防护罩对散热管进行保护,提升了该循环泵是实用性。
16.3、该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当需要该循环泵工作时,通过螺栓限位上端的限位孔,使防护罩收缩在放置槽内,此时通过将整个散热管完全暴露在空气中,使散热管不需要风扇也可以有较好的空气流通性,通过省去风扇降低该循环泵的使用功率。
17.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可以便捷拆装散热机构和循环泵主体,使整个设备一分为二,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的循环泵主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固定框、2循环泵主体、3防护罩、4冷凝液出口管、5插接头、6连接管、7套管、8弹簧、9软管、10散热管、11密封圈、12限位环、13固定板、14插杆、15挂扣、16螺栓、17拉手、18冷凝液进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参照图1-2,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包括固定框1、循环泵主体2以及循环泵主体2的冷凝液出口管4和冷凝液进口管18,固定框1和循环泵主体2的两侧外壁上固定设有挂扣15,固定框1和循环泵主体2通过挂扣15紧固连接,固定框1的内部两端固定设有套管7,套管7的内部滑动设有连接管6,连接管6的下端固定设有插接头5,冷凝液出口管4和冷凝液进口管18的上端均延伸至插接头5的内部并固定设有密封圈11,插接头5和套管7之间固定设有弹簧8,弹簧8与连接管6套接设置,连接管6的上端杆壁上固定设有限位环12,连接管6的上端连通设有软管9,两个软管9的上端连通设有散热管10,固定框1内壁的上下两端固定设有固定板13,散热管10固定设置在上端的固定板13的上端,下端的固定板13底端的中心位置固定设有插杆14,循环泵主体2上端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插槽,插杆14和插槽的截面均为矩形设置,固定框1的上端设有防护机构。
24.防护机构包括防护罩3和螺栓16,固定框1侧壁的上端开设有放置槽,防护罩3滑动设置在放置槽内,放置槽两侧侧壁的上端开设有螺纹孔,防护罩3两侧侧壁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螺栓16位于螺纹孔的内部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防护罩3侧壁的上端固定设有两个拉手17,两个拉手17位于散热管10的两侧。
25.本实用新型中,在实际使用时,工作人员通过将该低温循环泵的循环泵主体2和散热管10便捷拆卸分开,实现该低温循环泵在体积上的减小,使该低温循环泵更加方便携带,当需要对该循环泵组装使用时,工作人员通过将插杆14对准插槽,便捷的固定框1放置在循环泵主体2上,通过挂扣15紧固连接固定框1和循环泵主体2,当插杆14插入插槽时,循环泵主体2上端的冷凝液出口管4和冷凝液进口管18也同样插入插接头5,并推动插接头5向上运动压缩弹簧8,使插接头5的内壁与密封圈11相抵设置,从而增加了冷凝液出口管4和冷凝液进口管18与插接头5的密封性,当对该循环泵运输时,通过螺栓16限位下端的限位孔使防护罩3升起,使防护罩3对散热管10进行保护,当需要该循环泵工作时,通过螺栓16限位上端的限位孔,使防护罩3收缩在放置槽内,此时通过将整个散热管10完全暴露在空气中,使散热管10不需要风扇也可以有较好的空气流通性,通过省去风扇降低该循环泵的使用功率,提升了该循环泵是实用性。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包括固定框(1)、循环泵主体(2)以及循环泵主体(2)的冷凝液出口管(4)和冷凝液进口管(18),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1)的内部两端固定设有套管(7),所述套管(7)的内部滑动设有连接管(6),所述连接管(6)的下端固定设有插接头(5),所述插接头(5)和套管(7)之间固定设有弹簧(8),所述弹簧(8)与连接管(6)套接设置,所述连接管(6)的上端连通设有软管(9),两个所述软管(9)的上端连通设有散热管(10),所述固定框(1)内壁的上下两端固定设有固定板(13),所述散热管(10)固定设置在上端的所述固定板(13)的上端,所述固定框(1)的上端设有防护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护罩(3)和螺栓(16),所述固定框(1)侧壁的上端开设有放置槽,所述防护罩(3)滑动设置在放置槽内,所述放置槽两侧侧壁的上端开设有螺纹孔,所述防护罩(3)两侧侧壁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所述螺栓(16)位于螺纹孔的内部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6)的上端杆壁上固定设有限位环(1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其特征在于,下端的所述固定板(13)底端的中心位置固定设有插杆(14),所述循环泵主体(2)上端的中心位置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杆(14)和插槽的截面均为矩形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1)和循环泵主体(2)的两侧外壁上固定设有挂扣(15),所述固定框(1)和循环泵主体(2)通过挂扣(15)紧固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液出口管(4)和冷凝液进口管(18)的上端均延伸至插接头(5)的内部并固定设有密封圈(1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3)侧壁的上端固定设有两个拉手(17),两个所述拉手(17)位于散热管(10)的两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泵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低功率便携式低温循环泵,包括固定框、循环泵主体以及循环泵主体的冷凝液出口管和冷凝液进口管,固定框的内部两端固定设有套管,套管的内部滑动设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下端固定设有插接头,插接头和套管之间固定设有弹簧,弹簧与连接管套接设置,连接管的上端连通设有软管,两个软管的上端连通设有散热管,固定框内壁的上下两端固定设有固定板,散热管固定设置在上端的固定板的上端,固定框的上端设有防护机构。本实用新型可以便捷拆装散热机构和循环泵主体,使整个设备一分为二,方便携带。方便携带。方便携带。


技术研发人员:章军 项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吉米诺仪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3
技术公布日:20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