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电热烘箱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电热烘箱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烘干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电热烘箱。


背景技术:

2.电热烘箱,采用节能环保加热新技术,通过电源使电热管加热,产生热源,再通过鼓风机使烘箱内部形成循环风,达到温度均匀,并通过输送带将工件输送至烘箱的内部进行烘干,从而获得快速干燥的效果,达到缩短生产周期,节约能源,提高产品质量等目的。
3.但是,现有的电热烘箱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烘箱的高度是固定的,若输送带上放置的工件比较矮,则烘箱内部的空间占用率比较低,热效率低,能耗大;2、由于工件是放置在输送带上的,工件的底部不易与烘箱内部的高温气体接触,容易造成工件的底部烘干不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布局合理,且对工件底部烘干效果好的电热烘箱。
5.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结构简单,布局合理,且高度可调的烘箱。
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热烘箱,包括烘箱本体、加热组件以及输送带;
7.所述烘箱本体包括支撑架、下箱体、上箱体以及驱动机构,所述下箱体设置所述支撑架上,所述下箱体的前后两端以及上端均为敞口结构,所述上箱体的前后两端以及下端均为敞口结构;所述上箱体的左右两侧壁上下滑动设置于所述下箱体的左右两侧壁上,且所述下箱体与所述上箱体之间围成有前后两端均为敞口的烘道;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下箱体上,启动所述驱动机构时可驱动所述上箱体上下滑动,且关闭所述驱动机构时可限制所述上箱体上下滑动;
8.所述输送带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输送带的两端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烘道;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烘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输送带的上方。
9.优选的,所述输送带为多孔结构或者网状结构。其优点是:得以提高工件底部与所述烘道内部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工件底部的烘干效果。
10.优选的,还包括循环风道系统,所述循环风道系统包括风箱、通风管以及风机,所述风箱设置于下箱体的外底部,所述风箱通过所述通风管与所述烘道连通;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风箱的内部,所述下箱体的内底部向下贯穿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风机的正上方,所述风机得以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烘道内吹风。其优点是:在所述循环风道系统的作用下,得以从所述烘道的底部往上进行吹风,得以进一步提高对工件底部的烘干效果。
11.优选的,所述通孔内设有防护罩。其优点是:所述防护罩得以对所述风机进行保护,防止异物通过所述通孔落入所述风箱内,对所述风机造成损坏。
12.优选的,所述通风管为可伸缩结构,且所述通风管的一端与所述风箱连通,另一端
通过所述上箱体的顶部与所述烘道连通。其优点是:由于所述烘道内顶部的空气温度最高,得以通过所述通风管将高温气体吸入所述风箱内部,再从所述通孔吹出,从而加快对工件底部的烘干效率;而且由于所述通风管为可伸缩结构,得以避免对上下滑动调节所述上箱体造成干扰。
13.优选的,所述通风管包括内套管、外套管、第一连通管以及第二连通管,所述第一连通管道的一端通过所述上箱体的顶部与所述烘道连通,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外套管的上端,所述外套管的下端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内套管的上端,所述内套管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与所述风箱连通。其优点是:得以将所述烘道内顶部的高温气体吸入所述风箱内,从而加快对工件底部的烘干效率;而且由于所述外套管的下端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内套管的上端,得以避免对上下滑动调节所述上箱体造成干扰。
14.优选的,所述烘道的前后两端均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下端左右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密封件的下端与所述输送带的上方。其优点是:当所述输送带上的工件需要进出所述烘道时,可以通过滑动所述密封件,供工件通过;当没有工件需要进出所述烘道时,可以通过滑动所述密封件使所述烘道的前后两端关闭,从而减少热量的损失,进而降低能耗。
15.优选的,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板以及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板以及所述第二密封板的下端均左右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第一密封板与所述第二密封板之间并排设置。其优点是:通过所述第一密封板以及所述第二密封板的左右滑动可以形成对开结构,打开以及关闭所述烘道时,操作速度快,耗时短,有利于提高所述输送带的传输效率,从而缩短所述烘道打开的间隔,进一步降低热量的损失。
16.优选的,所述下箱体的前后两端均向上延伸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上端水平向所述烘道的内侧方向延伸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用于限制所述上箱体的下端脱落所述下箱体的上端。其优点是:所述限位板可以限制所述上箱体的下端脱落所述下箱体的上端。
17.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上端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密封板以及所述第二密封板滑动。其优点是:通过所述驱动件得以自动控制所述第一密封板以及第二密封板的自动打开或关闭。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9.(1)其结构简单,布局合理,可以根据所述输送带上放置工件的高度,并通过所述驱动机构自动调节所述上箱体的高度,得以改变所述烘道的高度,使其与工件的高度相适配,从而提高所述烘道的空间占用率,进而提高电热烘箱的热效率,降低能耗;
20.(2)所述输送带为多孔结构或者网状结构,得以提高工件底部与所述烘道内部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工件底部的烘干效果;
21.(3)在所述循环风道系统的作用下,得以从所述烘道的底部往上进行吹风,得以进一步提高对工件底部的烘干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为电热烘箱的立体图(状态一);
23.图2为电热烘箱的立体图(状态二);
24.图3为电热烘箱的俯视图;
25.图4为图3中沿a-a的剖视图;
26.图5为通孔以及防护罩的安装示意图。
27.图中:1、烘箱本体;10、烘道;11、支撑架;111、限位滑槽;12、下箱体;121、通孔;122、连接板;123、限位板;13、上箱体;14、密封件;141、第一密封板;142、第二密封板;15、驱动机构;2、加热组件;3、输送带;4、循环风道系统;41、风箱;42、风机;43、通风管;431、内套管;432、外套管;433、第一连通管;434、第二连通管;5、防护罩;6、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3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31.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2.参照图1-5,一种电热烘箱,包括烘箱本体1、加热组件2、输送带3、循环风道系统4、防护罩5以及驱动件6;
33.烘箱本体1包括支撑架11、下箱体12、上箱体13、驱动机构15以及密封件14,下箱体12设置支撑架11上,下箱体12的前后两端以及上端均为敞口结构,上箱体13的前后两端以及下端均为敞口结构。上箱体13的左右两侧壁上下滑动设置于下箱体12的左右两侧壁上,且下箱体12与上箱体13之间围成有前后两端均为敞口的烘道10;输送带3设置于支撑架11上,且输送带3的两端沿前后方向贯穿烘道10;加热组件2设置于烘道10的内部,且位于输送带3的上方。驱动机构15设置于下箱体12的外壁上,启动驱动机构15时可驱动上箱体13上下滑动,从而可以根据工件的高低及时调整烘道10的高度,使烘道10的高度与工件的高度相适配,进而提高烘道10内的空间占用率,得以提高电热烘箱的热效率,并降低了能耗。而且,关闭驱动机构15时可限制上箱体13上下滑动,得以维持烘道10的高度不变。其中,驱动机构15优选为液压缸或者丝杠升降机,启动后得以精准控制上箱体13的上下滑动,关闭时得以对上箱体13进行锁紧,防止上箱体1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动下滑。密封件14为两个,分别设置于烘道10的前后两端;每个密封件14均包括一个第一密封板141以及一个第二密封板142,第一密封板141以及第二密封板142的下端均左右滑动设置于支撑架11上(如图1和2所示,在限位滑槽111的限位下,得以确保第一密封板141以及第二密封板142仅可以沿左右方向进行滑动),而且第一密封板141与第二密封板142之间并排设置;当第一密封板141以及第二密封板142相互靠拢后,得以关闭烘道10(如图1所示),从而减少烘道10内热量的损失,
得以提高烘道10的加热效率,并降低电热烘箱的能耗;当第一密封板141以及第二密封板142相互远离后,得以打开烘道10,从而供工件正常通过;而且,通过第一密封板141以及第二密封板142之间构成的对开式结构,这种对开式结构在打开以及关闭烘道10时,可以同时对第一密封板141以及第二密封板142进行操作,与单一的密封板相比,时间可以缩短一半,即打开以及关闭烘道10时的操作速度更快,耗时更短,有利于通过提高输送带3的传输效率,从而缩短烘道10打开状态下(即工件进出烘道10时)的时间间隔,进而进一步降低热量的损失。另外,下箱体12的前后两端均向上延伸设有连接板122,连接板122的上端水平向烘道10的内侧方向延伸有限位板123,通过限位板123可以限制上箱体13的下端脱落下箱体12的上端,得以防止因操作不当而使上箱体13与下箱体12分离。此外,驱动件6可以设置于限位板123的上端,也可以设置于支撑架11上或者限位滑槽111上;驱动件6优选为气缸,其原理及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与维护,且动作快,得以快速驱动第一密封板141以及第二密封板142的滑动,从而进一步缩短烘道10打开或关闭时的时间间隔。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板141以及第二密封板142应当略高于输送带3的上表面,得以避免对输送带3的输送造成干扰。
34.循环风道系统4包括风箱41、通风管43以及风机42,风箱41设置于下箱体12的外底部,风箱41通过通风管43与烘道10连通。风机42设置于风箱41的内部,下箱体12的内底部向下贯穿设有通孔121,通孔121位于风机42的正上方,防护罩5内嵌于通孔121内,可以对风机42进行保护,防止异物通过通孔121落入风箱41内,从而对风机42造成损坏。另外,输送带3优选为多孔结构或者网状结构,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件底部与烘道10内部空气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输送带3的透风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工件底部的烘干效果以及烘干效率。
35.如图4所示,通风管43包括内套管431、外套管432、第一连通管433以及第二连通管434,第一连通管433道的一端通过上箱体13的顶部与烘道10连通,另一端连通于外套管432的上端,外套管432的下端上下滑动连接于内套管431的上端,内套管431的下端通过第二连通管434与风箱41连通。根据热胀冷缩原理,烘道10内顶部的气体温度最高,当启动风机42后,得以将烘道10内顶部的高温气体,依次通过第一连通管433、外套管432、内套管431以及第二连通管434吸入风箱41的内部,再经通孔121向上吹入烘道10内,得以加快对工件底部的烘干效率。由于外套管432的下端上下滑动连接于内套管431的上端,在上下滑动上箱体13时,外套管432跟随上箱体13一起滑动,且滑动过程中,外套管432的下端始终与内套管431的上端接触,得以避免风箱41的进气与上箱体13的滑动之间发生相互干扰。
36.显然,通风管43也可以采用可伸缩结构,其一端与风箱41连通,另一端通过上箱体13的顶部与烘道10连通,得以在实现将烘道10内顶部的高温气体吸入风箱41内部的同时,可以避免对上下滑动调节上箱体13造成干扰。
37.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