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9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制冷系统,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制冷系统是利用外界能量使热量从温度较低的物质转移到温度较高的物质的系统,制冷系统可分为蒸气制冷系统、空气制冷系统和热电制冷系统。其中蒸气制冷系统又可分为蒸气压缩式、蒸气吸收式和蒸气喷射式;
3.现有的制冷系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4.1、现有的制冷系统采用节流制冷换热器,节流制冷换热器内部换热管内为半液汽制冷剂,制冷换热器内的热交换接触面积较小,导致制冷系统制冷效率较低;
5.2、传统的制冷系统的分离器无法对其内部的油和制冷剂的液位进行控制,导致分离器内油液和制冷液过多或过少,影响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6.综上所述,亟需一种换热器内换热管保持满液状态,换热器内接触面积大,制冷系统换热效果好并且可以控制分离器内油液和制冷剂的液位高度的制冷系统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传统制冷系统的换热器的换热管内为半液汽制冷剂,换热器内热交换接触面积较小,导致制冷系统制冷效率较低的问题,进而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实用新型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实用新型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9.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包括换热器、分离器、压缩机和冷凝器,换热器与分离器通过建立连接,换热器、压缩机和冷凝器依次连接并形成回路,分离器内具有制冷剂。
10.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11.进一步的,所述分离器与换热器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输入端与分离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连接管的输出端设置在分离器内,第二连接管内流动有制冷剂,换热器内还设置有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在换热器内换热,第一连接管用于输出冷气。
12.进一步的,所述分离器内还具有油液,油液的密度小于制冷剂的密度。
13.进一步的,所述分离器与压缩机通过抽汽管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分离器内设置有托盘,托盘上设置有漏油口,托盘与虹吸管连接,虹吸管固定安装在分离器的内侧底部,虹吸管的高度高于制冷剂的液位高度。
15.进一步的,所述虹吸管内设置有回油管,回油管穿过分离器与抽汽管连通,回油管与抽汽管的连接杆设置在近压缩机端。
16.进一步的,所述分离器与冷凝器之间设置有储液罐。
17.进一步的,所述储液罐与分离器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阀门,分离器内设置有浮子开关,浮子开关与阀门连接。
18.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为表面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夹套式换热器、喷淋式换热器或沉浸式蛇管换热器。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通过分离器内的抽汽管将汽态制冷剂抽出并经过压缩机和冷凝器加工成液态制冷剂,保证换热器内换热管流动液态制冷剂,提高换热器内的热交换接触面积,以此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21.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的分离器通过浮子开关、阀门控制其内部制冷剂的液位高度,避免分离器内制冷剂过多或过少影响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22.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的分离器内设置的托盘和虹吸管的配合使用,避免分离器内油液过多,保证分离器内油液的液位高度低于托盘。
附图说明
23.图1是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的局部示意图。
25.1-换热器,2-第一连接管,3-第二连接管,4-分离器,5-制冷剂,6-油液,7-托盘,8-回油管,9-浮子开关,10-阀门,11-抽汽管,12-压缩机,13-冷凝器,14-储液罐,15-虹吸管。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27.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包括换热器1、分离器4、压缩机12和冷凝器13,换热器1与分离器4通过建立连接,换热器1、压缩机12和冷凝器13依次连接并形成回路,分离器4内具有制冷剂5,分离器4内的制冷剂5输送至换热器1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5在流回分离器4内,换热后的制冷剂5分为汽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汽态制冷剂输入至压缩机12内进行压缩,压缩后进入冷凝器13内进行冷凝,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在流入分离器4内为换热器1提供换热,换热器1换热后向外界输出冷气。
28.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所述换热器1为板式换热器,所述分离器4与换热器1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管3,第二连接管3的输入端与分离器4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连接管3的输出端设置在分离器4内,第二连接管3内流动有制冷剂5,换热器1内还设置有第一连接管2,第一连接管2与第二连接管3在换热器1内换热,第一连接管2用于输出冷气,在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基础上,当换热器1采用板式换热器时,分离器4与换热器1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连接管2与第二连接管3在换热器1内换热后向外界输送冷气,第二连接管3用于输送分离器4内的制冷剂5在换热器1内进行换
热,然后再将换热后的制冷剂5输送回分离器1内。
29.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所述分离器4内还具有油液6,油液6的密度小于制冷剂5的密度,由于油液6的密度小于制冷剂5的密度,所以油液6漂浮在制冷剂5上方,油液6的作用是在分离器4内将汽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进行分离,保证汽态制冷剂与液态制冷剂不融合,使输入到换热器1内的制冷剂5为满液制冷剂,提高制冷效果。
30.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所述分离器4与压缩机12通过抽汽管11连接,抽汽管11将分离器4内的汽态制冷剂抽送至压缩机12内,使分离器4内呈负压状态。
31.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所述分离器4内设置有托盘7,托盘7上设置有漏油口,托盘7与虹吸管15连接,虹吸管15固定安装在分离器4的内侧底部,虹吸管15的高度高于制冷剂5的液位高度,当分离器4内的油液6没过托盘7时,油液6由托盘7的漏油口漏入托盘7的下方。
32.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所述虹吸管15内设置有回油管8,回油管8穿过分离器4与抽汽管11连通,回油管8与抽汽管11的连接杆设置在近压缩机12端,基于具体实施方式五的基础上,在虹吸管15内设置回油管8,当分离器4内油液6过多时,油液6通过托盘7的漏油口漏入虹吸管15内,部分油液6通过回油管8输送至压缩机12内。
33.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所述分离器4与冷凝器13之间设置有储液罐14,在分离器4与冷凝器13之间加装储液罐14,放置制冷剂5过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储液罐14用于储存冷凝器13冷凝后的制冷剂5。
34.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所述储液罐14与分离器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阀门10,分离器4内设置有浮子开关9,浮子开关9与阀门10连接,当分离器4内的制冷剂5液位高度超过浮子开关9时,浮子开关9带动阀门10关闭,储液罐14内的制冷剂5不再向分离器4内输送,分离器4内的制冷剂5液位高度低于浮子开关9时,浮子开关9带动阀门10开启,储液罐14内的制冷剂5向分离器4内输送。
35.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所述换热器1为管壳式换热器,分离器4与管壳式换热器连接,分离器4中的制冷剂5向管壳式换热器内输入并在管壳式换热器内形成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5流回分离器4内,管壳式换热器向外界提供冷气。
36.具体实施方式十: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高效节能制冷系统,所述换热器1为表面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夹套式换热器、喷淋式换热器或沉浸式蛇管换热器。
37.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8.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
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40.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4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42.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实施例中,只要不矛盾的技术方案都能够进行排列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排列组合的数学知识穷尽所有可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再对排列组合后的技术方案进行一一说明,但应该理解为排列组合后的技术方案已经被本实用新型所公开。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