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9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液体燃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


背景技术:

2.醇类燃料,是一种以甲醇等物质为主体配置的新型燃料,以液体形式存在,和核能、太阳能、风能、水力能一样,是目前大力推广的环保型清洁能源,其原料来源丰富,含氧率高,烟气中不含有碳粒,且储运方便,价格低廉;而且受甲醇产能过剩的影响,开发甲醇下游市场,使其应用于民用炊事燃料受到了研究者和生产企业的重视。
3.目前醇类燃料由液体转汽化时,一般需要增加额外的加热装置,比如电加热汽化装置,但其较为复杂并且成本增加,也有利用液体燃烧的热量自加热汽化液醇的,其是汽油燃烧所需的热量的3.7倍,通常采用在油管上均匀排布多个小孔,液体由小孔滴入燃烧盘,点火燃烧,随之汽化体积膨胀,因产生较大压力,造成油管内的液体堵塞,燃烧盘内的燃烧继续,当完全燃烧后才可继续滴油,其存在断续、脉冲或者液气两相混合燃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包括筒体、基座组件和进液管,所述基座组件设置于筒体的下端,所述筒体的上端设置有盖板,使所述筒体内部形成汽化腔室,所述汽化腔室的上部设置有分液盘,所述分液盘的周向均匀排布有溢流孔,所述分液盘与筒体的内壁相适应,所述进液管贯穿基座组件和分液盘设置;
6.所述基座组件包括支撑盘、底座和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设置于底座的下端,所述支撑盘设置于底座的上端,所述支撑盘的周向设置有多个两阶凸台,所述筒体设置于两阶凸台上,所述两阶凸台的下端与底座的上端面贴合,使筒体与底座之间形成缺口,液体汽化后可由缺口冲向底座的环形燃烧盘中。
7.所述筒体的内壁为上宽下窄的结构。
8.所述进液管顶端设置有挡液帽,所述挡液帽用于防止液体直接喷出。
9.所述分液盘为中部厚,边缘薄的碟形盘。
10.所述底座的边缘处设置有凸起的尾翼,使底座周向形成环形燃烧盘。
11.所述支撑盘、连接座、底座和尾翼为一体式设置。
12.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外螺纹,可将本装置安装在燃具上。
13.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支撑盘、底座和连接座的接触位置设置有隔热套。
14.所述基座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设置于支撑盘的上端,所述第二紧固件设置于连接座的下端。
15.所述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上均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用于防止液体和气体的渗出泄漏。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汽化腔室的上部设置分液盘,且分液盘为中间厚,边缘薄的结构,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均匀的由中央流向四周,由溢流孔流向筒体的内壁,因将筒体的内壁设置为上宽下窄的结构,使液体可沿筒壁向下流,增加了受热面积,当筒体吸收足够的热量,筒壁上的液体汽化后,通过筒体与底座之间缺口冲向环形燃烧盘,解决了汽化燃烧存在的断续、脉冲和液气混合燃烧的问题。
18.2、本实用新型采用在进液管与支撑盘、连接座和底座的接触位置设隔热套,使进液管中的液体保持低温状态,防止热量传导到进液管,造成管内液体提前汽化,中断液体传输。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a处的放大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b处的放大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基座组件的俯视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分液盘的俯视图。
25.图中:1为筒体,2为进液管,3为盖板,4为汽化腔室,5为分液盘,51为溢流孔,6为支撑盘,7为底座,8为连接座,9为两阶凸台,10为挡液帽,11为尾翼,12为隔热套,13为第一紧固件,14为第二紧固件,15为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26.如图所示,包括筒体1、基座组件和进液管2,所述基座组件设置于筒体1的下端,所述筒体1的上端设置有盖板3,使所述筒体1内部形成汽化腔室4,所述汽化腔室4的上部设置有分液盘5,所述分液盘5的周向均匀排布有溢流孔51,所述分液盘5与筒体1的内壁相适应,所述进液管2贯穿基座组件和分液盘5设置;
27.所述基座组件包括支撑盘6、底座7和连接座8,所述连接座8设置于底座7的下端,所述支撑盘6设置于底座7的上端,所述支撑盘6的周向设置有多个两阶凸台9,所述筒体1设置于两阶凸台9上,所述两阶凸台9的下端与底座7的上端面贴合,使筒体1与底座7之间形成缺口,液体汽化后可由缺口冲向底座的环形燃烧盘中。
28.优选的,所述筒体1和盖板3通过螺钉连接。
29.优选的,所述筒体1的内壁为上宽下窄的结构,防止液体直接滴落,使液体可沿筒壁向下均匀流下。
30.优选的,所述筒体材质采用铜,其导热性能更佳。
31.优选的,所述进液管2顶端设置有挡液帽10,所述挡液帽10用于防止液体直接喷出。
32.优选的,所述分液盘5为中部厚,边缘薄的碟形盘。
33.优选的,所述底座7的边缘处设置有凸起的尾翼11,使底座周向形成环形燃烧盘。
34.优选的,所述支撑盘6、底座7、连接座8和尾翼11为一体式设置。
35.优选的,连接座8上设置有外螺纹,可将本装置安装在燃具上。
36.优选的,所述进液管2与所述支撑盘6、底座7和连接座8的接触位置设置有隔热套12,使进液管内的液体保持低温,防止液体提前汽化,从而中断液体的传输。
37.优选的,所述基座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13和第二紧固件14,所述第一紧固件13设置于支撑盘6的上端,所述第二紧固件14设置于连接座8的下端。
38.优选的,所述第一紧固件13和第二紧固件14用于固定进液管2。
39.优选的,所述第一紧固件13和第二紧固件14上均设置有密封垫15,所述密封垫15用于防止液体和气体的渗出泄漏。
4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41.1、当本实用新型开始工作时,进液管通入液体,经分流盘流向筒体内壁,沿内壁向下进入底座环形燃烧盘内,点火燃烧(液体燃烧),火焰形成并开始加热筒体外壁;
42.2、此时筒体吸收了足够热量,流经内壁的液体被汽化,气体通过筒体下端与底座之间的缺口冲向环形燃烧盘,开始汽化燃烧;
43.3、燃烧持续,筒体被持续加热,源源不断吸收热量汽化液体,此时调整进液量,当进液量与液体汽化量达到平衡时,进入纯气体燃烧模式。
44.上述实施方式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效果,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熟悉此技术的人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进。因此,凡举所述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基座组件和进液管(2),所述基座组件设置于筒体(1)的下端,所述筒体(1)的上端设置有盖板(3),使所述筒体(1)内部形成汽化腔室(4),所述汽化腔室(4)的上部设置有分液盘(5),所述分液盘(5)的周向均匀排布有溢流孔(51),所述分液盘(5)与筒体(1)的内壁相适应,所述进液管(2)贯穿基座组件和分液盘(5)设置;所述基座组件包括支撑盘(6)、底座(7)和连接座(8),所述连接座(8)设置于底座(7)的下端,所述支撑盘(6)设置于底座(7)的上端,所述支撑盘(6)的周向设置有多个两阶凸台(9),所述筒体(1)设置于两阶凸台(9)上,所述两阶凸台(9)的下端与底座(7)的上端面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内壁为上宽下窄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2)顶端设置有挡液帽(10),所述挡液帽(10)用于防止液体直接喷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盘(5)为中部厚,边缘薄的碟形盘。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7)的边缘处设置有凸起的尾翼(1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盘(6)、底座(7)、连接座(8)和尾翼(11)为一体式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2)与所述支撑盘(6)、底座(7)和连接座(8)的接触位置设置有隔热套(1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13)和第二紧固件(14),所述第一紧固件(13)设置于支撑盘(6)的上端,所述第二紧固件(14)设置于连接座(8)的下端。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件(13)和第二紧固件(14)上均设置有密封垫(15),所述密封垫(15)用于防止液体和气体的渗出泄漏。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体燃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醇类燃料自加热汽化燃烧炉头,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筒体、基座组件和进液管,基座组件设置于筒体的下端,筒体的上端设置有盖板,使筒体内部形成汽化腔室,汽化腔室的上部设置有分液盘,分液盘的边缘处设有溢流孔,分液盘与筒体的内壁相适应,进液管贯穿基座组件和分液盘设置;基座组件包括支撑盘、底座和连接座,连接座设置于底座的下端,支撑盘设置于底座的上端,支撑盘的周向设置有多个两阶凸台,筒体设置于两阶凸台上,两阶凸台的下端与底座的上端面贴合;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醇类燃料液体汽化。化。化。


技术研发人员:聂梦轩 史燠昌 花育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阿咪吧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20
技术公布日:202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