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如下所述的燃烧装置,该燃烧装置具备燃烧壳体,在燃烧壳体内设置有:在横向上并排收纳多个燃烧器的燃烧室、以及利用分隔板而与燃烧室分隔开且处在燃烧室下侧的供气室,供气室的前表面被气体歧管封堵,且该气体歧管用于将燃料气体向多个燃烧器供给,从风扇供给到供气室的空气作为燃烧用一次空气而从供气室的前部被供给于各燃烧器,而且作为燃烧用二次空气经由在分隔板形成的多个分布孔而向燃烧室供给。


背景技术:

2.以往,在这种燃烧装置中,一般情况下,在供气室的底面开设有:使来自风扇的空气流入于供气室的空气流入口,但还已知有:在供气室的后壁面与横向一侧的侧壁面之中的至少一方的壁面开设有空气流入口的燃烧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在此,根据上述后者的以往例子,可以将风扇配置在:与燃烧壳体外侧的供气室等高或者比它高的位置。由此,如果与需要将风扇配置在比燃烧壳体更靠向下方的位置的上述前者的以往例子相比的话,则具有:能够缩短包括风扇在内的燃烧装置整体的高度尺寸的优点。
4.不过,根据上述后者的以往例子,由于空气几乎不具有向上的方向分量地从空气流入口流入于供气室,因此,空气难以流入到接近于空气流入口的分隔板的部分所形成的分布孔。所以,在与开设有空气流入口的壁面较近的燃烧室的部分就会容易出现二次空气不足而产生燃烧不良的情形。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5911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点,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如下所述的燃烧装置,该燃烧装置的空气流入口开设在:供气室的后壁面与横向一侧的侧壁面之中的至少一方的壁面,空气容易流入到在与空气流入口较近的分隔板的部分形成的分布孔。
9.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燃烧装置具备燃烧壳体,在燃烧壳体内设置有:在横向上并排收纳多个燃烧器的燃烧室、以及利用分隔板而与燃烧室分隔开且处在燃烧室下侧的供气室,供气室的前表面被气体歧管封堵,且该气体歧管用于将燃料气体向多个燃烧器供给,从风扇供给到供气室的空气作为燃烧用一次空气而从供气室的前部被供给于各燃烧器,而且作为燃烧用二次空气经由在分隔板形成的多个分布孔而向燃烧室供给,在供气室的后壁面与横向一侧的侧壁面之中的至少一方的壁面开设有:使来自风扇的空气流入于供气室的空气流入口,其特征在于,在供气室设置有:与空气流入口相对置且使从空气流入口流入的空气的一部分向空气流入口侧反弹的冲立板(衝立板)。
10.根据本发明,由于从空气流入口流入的空气的一部分碰到冲立板而向空气流入口侧反弹,因此,空气也就容易流入到在与空气流入口较近的分隔板的部分形成的分布孔。所以,能够抑制:与开设有空气流入口的壁面较近的燃烧室的部分处的二次空气不足。
11.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冲立板的上缘位于:空气流入口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高度以上的高度位置。据此,能够使从空气流入口流入来的空气有效地向空气流入口侧反弹。
12.另外,在本发明中,当空气流入口开设在供气室的后壁面与横向一侧的侧壁面之中的一方的壁面的情况下,优选为,冲立板以在俯视观察时从长边方向中央部朝向长边方向的各端部而接近于开设有空气流入口的供气室的壁面的方式倾斜。据此,空气就会容易从冲立板的各端部沿着与空气流入口的端部相邻接的供气室的壁面部分而流动。由此,空气也就会容易流入到在与该壁面部分较近的分隔板的部分形成的分布孔,从而燃烧室的二次空气的分布变得更加均匀。
13.另外,当空气流入口开设在供气室的后壁面与横向一侧的侧壁面这两个壁面,来自风扇的空气具有趋向前方而朝着横向另一侧倾斜的方向分量地从空气流入口流入于供气室的情况下,空气很难流入到:供气室的横向一侧的侧壁面的与空气流入口的前端部的前方相邻接的壁面部分的附近。因此,这种情况下,优选冲立板具有:第1板部,其与在供气室的后壁面开设的空气流入口的部分相对置;以及第2板部,其与在供气室的横向一侧的侧壁面开设的空气流入口的部分相对置,且在俯视观察时趋向前方而朝着横向一侧倾斜。据此,空气就会容易从第2板部的前端,沿着供气室的横向一侧的侧壁面的与空气流入口的前端部的前方相邻接的壁面部分流入,从而能够消除上述的不良情形。
14.另外,当风扇在燃烧壳体的外侧设置在比供气室更高的位置,空气经由在风扇的下侧配置的通道而被供给于空气流入口的情况下,空气就会在空气流入口的附近的通道下表面部分向上方反弹,有时该空气就会在与空气流入口较近的分隔板的部分的下方位置处与从冲立板反弹的空气相碰撞从而产生漩涡。而且,一旦产生漩涡,就会阻碍空气流入到:在与空气流入口较近的分隔板的部分形成的分布孔。
15.因此,当风扇在燃烧壳体的外侧设置在比供气室更高的位置,空气经由在风扇的下侧配置的通道而被供给于空气流入口的情况下,优选为,设置:从空气流入口的上缘的至少一部分朝向供气室的内侧伸出的庇护部。据此,在空气流入口的附近的通道下表面部分向上方反弹的空气就会碰到庇护部,而不会碰撞到被冲立板反弹并朝向庇护部的上方的空气。其结果,能够抑制在与空气流入口较近的分隔板的部分的下方位置产生漩涡,从而空气也良好地流入到:在与空气流入口较近的分隔板的部分形成的分布孔。
16.另外,当空气流入口开设在供气室的后壁面与横向一侧的侧壁面这两个壁面,来自风扇的空气具有趋向前方而朝着横向另一侧倾斜的方向分量地从空气流入口流入于供气室,风扇在燃烧壳体的外侧设置在比供气室更高的位置,空气经由在风扇的下侧配置的通道而被供给于空气流入口的情况下,在供气室的后壁面开设的空气流入口的部分的靠近横向另一侧的一半部分中,通道下表面部分处的空气朝向上方反弹就会变得显著。所以,这种情况下,只要设置从在供气室的后壁面开设的空气流入口的部分的至少靠近横向另一侧的一半部分的上缘朝向供气室的内侧伸出的庇护部即可。
17.另外,庇护部的朝向供气室的内侧伸出的长度优选设定为:分布孔之中的至少与
设置有庇护部的空气流入口的上缘部分最接近的分布孔从下方观察时,与庇护部重叠。据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与空气流入口的上缘部分最接近的分布孔的下方位置产生漩涡从而阻碍空气流入到该分布孔的情形。
附图说明
18.图1是表示从斜前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燃烧装置的立体图。
19.图2是表示从斜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燃烧装置的立体图。
20.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燃烧装置的俯视图。
21.图4是表示沿着图3中ⅳ-ⅳ线剖切而得到的剖切侧视图。
22.图5是表示沿着图4中



线剖切而得到的剖切仰视图。
23.图6是表示沿着图4中ⅵ-ⅵ线剖切而得到的剖切主视图。
24.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对应的剖切仰视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
燃烧壳体;2

燃烧室;3

供气室;31

供气室的前部;32

供气室的后壁面;33

供气室的横向一侧的侧壁面;34

空气流入口;35

冲立板;351

第1板部;352

第2板部;36

庇护部;4

分隔板;41

分布板;5

燃烧器;6

风扇;7

气体歧管;8

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燃烧装置具备燃烧壳体1。燃烧壳体1的上表面呈开放,在燃烧壳体1之上设置:作为被加热物而省略图示的热水供给用热交换器。在燃烧壳体1内设置有燃烧室2以及燃烧室2的下侧的供气室3。供气室3利用分隔板4而与燃烧室2分隔开。
[0028]
在燃烧室2,沿横向并排收纳多个在前后方向上为长边的燃烧器5。各燃烧器5在上端隔着前后方向的间隔地具有窄缝状的多个火焰孔51,并且在下部具有从前端的流入口52向后方延伸的混合管部53。而且,在混合管部53生成的混合气(燃料气体与燃烧用一次空气的混合气体)从火焰孔51喷出并进行燃烧。另外,在燃烧壳体1的前板部11与横向一侧的侧板部12分别配置火焰杆13和点火电极14。
[0029]
空气从风扇6供给于供气室3。风扇6利用在风扇外壳61内具有由马达62驱动的叶轮的多叶片式风扇构成。供给到供气室3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在分隔板4形成的多个分布孔41而作为燃烧用二次空气被供给于燃烧室2。另外,在分隔板4的前端设置有:立起板部42,其向上方弯曲;以及上板部43,其从立起板部42的上端向前方弯曲而到达燃烧壳体1的前板部11。其结果,供气室3的前部31在立起板部42的前侧向上方竖立起来。供气室3的前表面被气体歧管7封堵。在立起板部42形成有:面对着各燃烧器5的流入口52的各开口44。另外,在气体歧管7设置有:与各开口44相对置的各喷嘴71。而且,燃料气体从各喷嘴71朝向各燃烧器5的流入口52被供给,而且,供给到供气室3的空气的一部分作为燃烧用一次空气而从供气室3的前部31朝向各燃烧器5的流入口52被供给。
[0030]
另外,在供气室3的后壁面32与横向一侧(图5中左侧)的侧壁面33中的至少一方的壁面开设有:使来自风扇6的空气流入于供气室3的空气流入口3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空气流入口34开设在供气室3的后壁面32与横向一侧的侧壁面33这两个壁面。风扇6在燃烧壳体
1的横向一侧的外侧设置在比供气室3更高的位置。在风扇6的下侧设置有:从供气室3的横向一侧的侧壁面33的外侧延伸至供气室3的后壁面32的外侧的通道8。参照图5,在通道8的上表面,且在横向一侧的后侧位置开设有风扇6的接续口81。而且,如图5中箭头a所示,来自风扇6的空气具有趋向前方(图5中上方)而朝着横向另一侧(图5中右侧)倾斜的方向分量地流入于供气室3。
[0031]
在供气室3设置有与空气流入口34相对置的冲立板35,利用该冲立板35,能够使从空气流入口34流入的空气的一部分如图4中箭头b所示那样朝向空气流入口34侧反弹。据此,因为碰到冲立板35而朝向空气流入口34侧反弹的空气的影响,空气也就容易流向在与空气流入口34较近的分隔板4的部分形成的分布孔41。所以,能够抑制:与开设有空气流入口34的壁面较近的燃烧室2的部分、亦即燃烧室2的与后壁面以及横向一侧的侧壁面较近的部分处的二次空气不足的情形。另外,冲立板35的上缘位于空气流入口34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高度以上的高度位置,以便能够使从空气流入口34流入来的空气有效地朝向空气流入口34侧反弹。
[0032]
另外,冲立板35具有:第1板部351,其与在供气室3的后壁面32开设的空气流入口34的部分相对置;以及第2板部352,其与在供气室3的横向一侧的侧壁面33开设的空气流入口34的部分相对置。第1板部351的横向另一侧(图5中右侧)的端部位于:比在供气室3的后壁面32开设的空气流入口34的部分的横向另一侧的端部更靠向横向另一侧的位置,第2板部352的前端部位于:比在供气室3的横向一侧的侧壁面33开设的空气流入口34的部分的前端部更靠向前方的位置。
[0033]
不过,空气很难流入到:供气室3的横向一侧的侧壁面33的与空气流入口34的前端部的前方相邻接的壁面部分的附近。因此,使第2板部352在俯视观察时趋向前方(图5中上方)而朝横向一侧(图5中左侧)倾斜。据此,如图5中箭头c所示,空气容易从第2板部352的前端沿着供气室3的横向一侧的侧壁面33的与空气流入口34的前端部的前方相邻接的壁面部分而流动。由此,空气也就容易流入到在与该壁面部分较近的分隔板4的部分形成的分布孔41,从而燃烧室2的二次空气的分布变得更加均匀。
[0034]
另外,第2板部352的前端部位于比供气室3的横向一侧的侧壁面33的空气流入口34的前端部更靠前方的位置,由此,空气能够越发容易沿着与空气流入口34的前端部的前方相邻接的壁面部分而流动。另外,冲立板35的第1板部351虽然具有:从第2板部352的后端趋向横向另一侧(图5中右侧)而朝前方倾斜延伸的部分351a、以及从该部分351a的横向另一侧的端部朝向横向另一侧延伸的部分351b,但也可以省略部分351a,以从冲立板35的第2板部352的前端如图5中假想线所示那样朝向横向另一侧延伸的方式来形成第1板部351。
[0035]
另外,当风扇6在燃烧壳体1的外侧设置在比供气室3更高的位置,空气经由在风扇6的下侧配置的通道8而被供给于空气流入口34的情况下,空气会在空气流入口34的附近的通道8的下表面部分向上方反弹,有时该空气就会在与空气流入口34较近的分隔板4的部分的下方位置处与从冲立板35反弹的空气相碰撞从而产生漩涡。而且,一旦产生漩涡,就会阻碍空气流入到:在与空气流入口34较近的分隔板4的部分形成的分布孔41。尤其是如本实施方式的这样,当空气流入口34开设在供气室3的后壁面32与横向一侧的侧壁面33这两个壁面,来自风扇6的空气具有趋向前方而朝着横向另一侧倾斜的方向分量地从空气流入口34流入于供气室3的情况下,在供气室3的后壁面32所开设的空气流入口34的部分的靠近横向
另一侧的一半部分中,在空气流入口34的附近的通道8的下表面部分处空气容易如图4中箭头d所示那样朝向上方反弹。
[0036]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在供气室34的后壁面32开设的空气流入口34的部分的靠近横向另一侧的一半部分的上缘朝向供气室3的内侧伸出的庇护部36。另外,如图6所示,空气流入口34的上缘的设置庇护部36的部分位于:比其他部分更靠向下方的位置。另外,参照图5,庇护部36的朝向供气室3的内侧伸出的长度设定为:在分隔板4形成的分布孔41之中的至少与设置有庇护部36的空气流入口34的上缘部分最接近的#1的分布孔41从下方观察时与庇护部36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1的分布孔41之外,与上述上缘部分第2接近的#2的分布孔41从下方观察时也与庇护部36重叠。
[0037]
据此,如图4所示,在空气流入口34的附近的通道8的下表面部分如箭头d所示那样朝向上方反弹的空气碰到庇护部36,而不会碰撞到在冲立板35如箭头b所示那样反弹并朝向庇护部36的上方的空气。其结果,能够抑制在与空气流入口34较近的分隔板4的部分的下方位置处产生漩涡。由此,空气也良好地流入到:在与空气流入口34较近的分隔板4的部分形成的#1或#2的分布孔41,燃烧室3的二次空气的分布变得越发均匀。
[0038]
另外,在比在供气室34的后壁面32开设的空气流入口34的部分的靠近横向另一侧的一半部分更靠向横向一侧的位置的部分,也可以形成庇护部36。不过,据此,庇护部36过于接近冲立板35的第2板部352的后端部,导致通气阻力增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庇护部36只形成于:在供气室34的后壁面32开设的空气流入口34的部分的靠近横向另一侧的一半部分。
[0039]
接下来,说明图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没有特别差异,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部位赋予上述同一符号。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主要差异在于:只在供气室3的后壁面32开设空气流入口34。另外,在供气室3设置有:与空气流入口34相对置且使从空气流入口34流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朝向空气流入口34侧反弹的横向为长边的冲立板35。该冲立板35的上缘虽未图示,但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位于:空气流入口34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高度以上的高度位置。另外,冲立板35是:以俯视观察时从长边方向中央部朝向长边方向的各端部而接近于开设有空气流入口34的供气室3的壁面亦即后壁面32的方式倾斜、亦即向后方倾斜。据此,空气就会容易沿着与空气流入口34的横向的各端部相邻接的供气室3的后壁面32的部分而流动,空气也就会容易流入到在与该后壁面32的部分较近的分隔板4的部分形成的分布孔41。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从冲立板35的长边方向中央部趋向长边方向端部朝后方倾斜的倾斜角度虽然为恒定的,但是,也可以以随着接近于长边方向端部而朝向后方倾斜的倾斜角度逐渐增加的方式使冲立板35弯曲。
[0040]
另外,设置有:从空气流入口34的包括中央部在内的规定范围的上缘朝向供气室3的内侧伸出的庇护部36。庇护部36朝向供气室3的内侧伸出的长度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定为:在分隔板4形成的分布孔41之中的至少与设置有庇护部36的空气流入口34的上缘部分最接近的#1的分布孔41、以及与上述上缘部分第2接近的#2的分布孔41从下方观察时与庇护部36重叠。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空气流入口34的附近的通道8的下表面部分向上方反弹的空气碰到庇护部36,而不会碰撞到在冲立板35反弹并朝向庇护部36的上方的空气。其结果,能够抑制在与空气流入口34较近的分隔板4的部分的下方位置处产生漩
涡,从而空气也良好地流入到:在与空气流入口34较近的分隔板4的部分形成的#1、#2的分布孔41。
[0041]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非仅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冲立板35的一部分形成有凹欠部或开口,以使空气在冲立板35的前方充分流动。另外,只在供气室3的横向一侧的侧壁面33开设有空气流入口34的情况下,也同样地适用本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