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装运输 专利正文
一种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集装箱吊装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


背景技术:

2.集装箱是指具有一定强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集装箱最大的成功在于其产品的标准化,使用集装箱转运货物,可直接在发货人仓库装货到收货人仓库卸货,中途更换车船时,无需将货物从箱中取出换装,而且能够反复使用。
3.集装箱在使用前可以将顶舱盖、前后侧板、左右侧板拆卸下来分别运输,然后在使用时再将顶舱盖、前后侧板和左右侧板安装至底板来进行使用。
4.集装箱的顶舱盖由于长度达到14m,宽度达到2.6m,顶舱盖整体在翻转或者在转运过程中不易实施,现行的方式是采用绳索对顶舱盖进行捆绑,然后再转运或者翻转,但是由于顶舱盖较长,采用绳索会导致顶舱盖长度方向两端受力不均,往往会导致顶舱盖整体发生较大的形变量。
5.基于此,本技术针对以上技术问题,设计一种用于翻转和转动顶舱盖的工装。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其能够防止顶舱盖在翻转或搬运过程中,由于顶舱盖长度方向两端受力不均而出现顶舱盖整体发生较大形变量的问题,便于顶舱盖的翻转和转运。
7.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第一架管,以及若干卡接管,第一架管沿水平方向左右延伸,两根相邻第一架管之间通过若干第一方管相连接;若干第一架管和若干第一方管相互连接形成工装骨架;
9.每根第一架管的一端均设有l形管,l形管包括第一竖直部和第一水平部,第一竖直部垂直于第一架管和第一方管形成的工装骨架,第一水平部平行于第一架管和第一方管形成的工装骨架,l形管与工装骨架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
10.卡接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水平部、第二竖直部和第三水平部,第二竖直部垂直于第一架管和第一方管形成的工装骨架,第二水平部、第三水平部平行于第一架管和第一方管形成的工装骨架;第二水平部与第一架管远离l形管的一端可拆卸连接。
11.进一步的,第一方管垂直于第一架管,且第一方管沿水平方向前后延伸。
12.进一步的,第一架管中空,且第二水平部插入第一架管远离l形管的一端内部,卡接管与工装骨架之间形成第二夹持空间。
13.进一步的,第一架管与卡接管相连的一端前侧壁和后侧壁均设有第一销孔,卡接管与第一架管相连的第二水平部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均设有第二销孔,将第二水平部插入第一架管远离l形管的一端后,再将销钉依次穿过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实现对第一架管与卡
接管的可拆卸连接。
14.进一步的,为了增加l形管的使用强度,两根相邻第一架管上的l形管之间通过第二方管相连接,第二方管沿水平方向前后延伸。
15.进一步的,l形管与第一架管的连接处的远离卡接管的一侧设有吊耳,吊耳上设有吊孔。
16.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对将所述工装与顶舱盖卡接后进行吊装,第三水平部底端还设有沿水平方向前后延伸的第一垫条。
17.进一步的,第一水平部底端还设有沿水平方向前后延伸的第二垫条。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9.1、顶舱盖的骨架为铝骨架,由于材质就很容易变形,加上后期焊接工艺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形变,而使用本实用新型搜书工装后能够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变形;
20.2、本实用新型所述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具有搬运和翻转功能,同时为顶舱盖下一道工序提供了保证;
21.3、本实用新型所述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整体可拆卸成单独的零部件,使用时将各部件相互组装即可;
22.4、使用时可以先将顶舱盖一侧面先卡接于l形管与工装骨架之间形成发第一夹持空间内,然后再用卡接管对顶舱盖的另一侧面进行卡接,简化了现场操作的难度,两个人就可以完成整个作业;
23.5、本实用新型所述工装可以满足顶舱盖的骨架焊接过程中的翻转和搬运,顶舱盖组装过程中的翻转和搬运,以及顶舱盖与箱体的组装时的翻转和搬运,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拆装的特点。
附图说明
24.图1是实施例1所述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的前视图;
25.图2是实施例1所述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的俯视图;
26.图3是实施例1所述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的立体图;
27.图4是增加第一垫条和第二垫条后的前视图;
28.图5是增加第一垫条和第二垫条后的俯视图;
29.图6是所述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卡接于顶舱盖时的俯视图;
30.图7是图6的右视图;
31.图8是所述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卡接于顶舱盖时翻转后俯视图;
32.图9是图8 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基体实施的限制。
34.实施例1
35.如图1-9所示,一种顶舱盖翻转及转运工装,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第一架管1,以及若干卡接管,第一架管1沿水平方向左右延伸,两根相邻第一架管1之间通过若干第一方管3相连接,第一方管3垂直于第一架管1,且第一方管3沿水平方向前后延伸;若干第一架管1和若干第一方管3相互连接形成工装骨架,本实施例中第一架管1设有五根,卡接管设有五根,两根相邻第一架管1之间设有六根第一方管3;
36.每根第一架管1的一端(本实施例中为右端)均设有l形管,l形管包括第一竖直部41和第一水平部42,第一竖直部41垂直于第一架管1和第一方管3形成的工装骨架,第一水平部42平行于第一架管1和第一方管3形成的工装骨架,l形管与工装骨架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本实施例中l形管设有五根;
37.为了增加l形管的使用强度,两根相邻第一架管1上的l形管之间还通过第二方管5相连接,第二方管5沿水平方向前后延伸;
38.卡接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水平部21、第二竖直部22和第三水平部23,第二竖直部22垂直于第一架管1和第一方管3形成的工装骨架,第二水平部21、第三水平部23平行于第一架管1和第一方管3形成的工装骨架;第一架管1中空,且第二水平部21插入第一架管1远离l形管的一端(本实施例中为左端)内部,卡接管与工装骨架之间形成第二夹持空间;
39.第一架管1与卡接管相连的一端前侧壁和后侧壁均设有第一销孔24,卡接管2与第一架管1相连的第二水平部21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均设有第二销孔,将第二水平部21插入第一架管1远离l形管的一端后,再将销钉依次穿过第一销孔24和第二销孔实现对第一架管1与卡接管的可拆卸连接;l形管与第一架管1的连接处的远离卡接管的一侧(本实施例中为右侧)设有吊耳6,吊耳6上设有吊孔,本实施例中吊耳6设有两个。
40.为了便于对将所述工装与顶舱盖卡接后进行吊装,第三水平部23底端还设有沿水平方向前后延伸的第一垫条7,第一水平部42底端还设有沿水平方向前后延伸的第二垫条8。
41.如图6-9所示,待翻转和转运的顶舱盖9为长方体形,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工装进行顶舱盖9翻转和转运操作时,使用两个工装对顶舱盖9进行夹持并吊装,两个工装分别卡接于顶舱盖9长边的前端和后端,具体方法如下:
42.先将顶舱盖9的右侧长边微微抬起,并将顶舱盖9右侧长边插入l形管与工装骨架形成的第一夹持空间内,然后将整个顶舱盖9放置于工装骨架的顶端,再将第二水平部21插入第一架管1的左端,并用销钉依次穿过第一销孔24和第二销孔,此时,顶舱盖9左侧长边插入卡接管与工装骨架之间形成第二夹持空间内。
43.然后,用两个航吊车分别吊两个工装的吊耳6,顶舱盖9左侧需要一个人轻轻施加一外力防止在顶舱盖连同工装翻转过程出现拖划对工装造成破坏。另外,在实施翻转过程中即使只有一个航吊车也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工装对顶舱盖9的翻转,只需用绳索把两个工装上的4个吊耳6相连接使其保证同步,这时我们就可以用一个航吊在绳索上选择两个点实现对顶舱盖9的翻转。
44.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工装进行顶舱盖9转运操作时,需要增加两个吊点保证顶舱盖9的平稳和变形量。此时,在第三水平部23底端增加第一垫条7,在第一水平部42底端增加第二垫条8,使顶舱盖9左侧长边与第三水平部23之间形成30mm的间隙,顶舱盖9右侧长边
与第一水平部42之间形成30mm的间隙,以供绳索穿绕在第三水平部23上或者第一水平部42,增加吊点,此时,每个工装上均有4个吊点,可以实现吊装的平稳性。另外,在实施转运过程中即使只有一个航吊车也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工装对顶舱盖9的转运,只需绳索把4个吊点进行连接使其保证同步,这时就可以用一个航吊实现翻转功能。
45.本实用新型所述工装可以满足顶舱盖9的组装工序需要,同时又可以满足将顶舱盖9与整个箱体进行组装的工序。
4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