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车辆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行业的物流包装不断升级,包装已从单一物料承载转变为物流成本及质量控制的源头,包装设计既要满足运输装载率,又需要综合考虑零件防护及过程翻包分拣,各主机厂在此背景下对包装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全过程循环包装的推广,因全过程循环包装考虑装载率和质量防护,故包装物均是无脚轮包装,在第三方物流和主机厂道口均需要采用托盘车转运或入库,同时考虑汽车主机厂无脚轮器具需通过叉车搬运,这样一方面搬运的效率不高,整箱物料重,员工频繁摆渡器具,劳动强度大,占地面积大、效率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物流操作效率的一个瓶颈。
3.基于上述汽车物流运送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尚未有相关的解决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有效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旨在解决汽车物流运送效率低的问题。
5.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所述托盘车包括托车底框,托车底框的底部四周分别设有滚轮,托车底框的前端设有托车把手,托车底框的上端面上设有辊筒机构,辊筒机构包括多个辊筒,多个辊筒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托车底框的上端面,从而形成滚动滑道,滚动滑道分别向托车底框左右两侧延伸;托车底框上还设有外侧挡板和联动机构;外侧挡板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上,并位于辊筒机构的最外侧,从而能够限制辊筒上的货物移动;联动机构与外侧挡板传动连接,并能够带动外侧挡板在托车底框上转动,从而限制货物移动或不限制货物移动。
6.进一步地,托车底框的上端面形成工字型台面,辊筒机构包括第一辊筒机构和第二辊筒机构,第一辊筒机构设置于工字型台面的前端,第二辊筒机构设置于工字型台面的后端,从而使第一辊筒机构和第二辊筒机构分别形成双滚动滑道;货物能够在双滚动滑道上滑动,从而从托车底框的左右两侧进行卸货。
7.进一步地,第一辊筒机构上位于托车底框的前端设有侧挡板,第二辊筒机构上位于托车底框的后端设有侧挡板,侧挡板用于阻止货物向托车底框的前端或后端移动;第一辊筒机构上的侧挡板向托车底框的前端形成有45
°
斜坡,第二辊筒机构上的侧挡板向托车底框的后端形成有45
°
斜坡。
8.进一步地,联动机构包括脚踏机构、联动杆、第一传动机构以及第二传动机构;联动杆的两端分别穿过托车底框的左右两端,并能够在托车底框左右两端转动;脚踏机构设置于联动杆的一端或两端,并能够带动联动杆转动;第一传动机构与联动杆的一端连接,并分别与第一辊筒机构和第二辊筒机构左侧的外侧挡板连接,从而能够同时带动外侧挡板转
动;第二传动机构与联动杆的另一端连接,并分别与第一辊筒机构和第二辊筒机构左侧的外侧挡板连接,从而能够同时带动外侧挡板转动。
9.进一步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联动板、后连杆、前连杆、前转接板、后转接板、后转接杆以及前转接杆;联动板的中间位置固定套接于联动杆上,并能够随联动杆一起转动;后连杆的一端与联动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连杆的另一端与后转接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转接板的另一端与后转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转接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左侧的后端,后转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辊筒机构左侧后端的外侧挡板固定连接,从而带动外侧挡板转动;前连杆的一端与联动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前连杆的另一端与前转接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前转接板的另一端与前转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前转接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左侧的前端,前转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辊筒机构左侧前端的外侧挡板固定连接,从而带动外侧挡板转动。
10.进一步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联动板、后连杆、前连杆、前转接板、后转接板、后转接杆以及前转接杆;联动板的中间位置固定套接于联动杆上,并能够随联动杆一起转动;后连杆的一端与联动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连杆的另一端与后转接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转接板的另一端与后转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转接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右侧的后端,后转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辊筒机构右侧后端的外侧挡板固定连接,从而带动外侧挡板转动;前连杆的一端与联动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前连杆的另一端与前转接板的一端转动连接,前转接板的另一端与前转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前转接杆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右侧的前端,前转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辊筒机构右侧前端的外侧挡板固定连接,从而带动外侧挡板转动。
11.进一步地,托车底框上还设有l型限位杆,l型限位杆设置于外侧挡板的侧边,从而限制外侧挡板的最大转角处于垂直托车底框的上端面。
12.进一步地,辊筒机构还包括辊筒固定支架,两个辊筒固定支架并排固定设置于托车底框的上端面上,辊筒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两个辊筒固定支架上;辊筒能够绕托车底框前端和后端之间的水平轴线转动;和/或,辊筒固定支架为槽钢结构;和/或,相邻两个辊筒之间的间距73mm。
13.进一步地,托车底框的前端还设有牵引杆,牵引杆能够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的前端;和/或,托车底框的后端还设有挂钩,挂钩通过铸造成型;和/或,托车把手通过螺栓固定在托车底框的前端;和/或,托车底框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两根*mm的方钢沿x轴并排设置,两根方钢之间沿y轴通过加强筋连接。
14.进一步地,滚轮包括前减震轮和后减震轮,两个前减震轮设置于托车底框前端底部的两侧,两个后减震轮设置于托车底框后端底部的两侧,前减震轮和后减震轮上分别设有锁紧机构,锁紧机构用于对前减震轮和后减震轮进行锁紧,从而限制托盘车移动。
15.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具有如下技术效果:第一、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具备与滑道进行对接,实现物料或空箱轻松运转,减少劳动强度;第二、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结构设计较简单,操作方便,提升人员操作效率;第三、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具备无动力滚动,提前对接好滑道存储
物料,大大节约第三方物流或主机厂的物流设备投入;第四、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托盘车管理相对简单,在第三方仓库或主机厂道口可满足大件无脚轮转运,满足无叉车配送或入库周转安全要求。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7.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 为本发明一种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整体示意图;图2 为本发明一种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主视图;图3 为本发明一种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俯视图;图4 为本发明联动机构示意图;图5 为本发明托车底框与联动机构配合示意图;图6 为本发明辊筒和侧挡板装配示意图。
18.图中:1—牵引杆;2—托车把手;3—前减震轮;4—外侧挡板; 5—联动机构;6—托车底框;7—后减震轮;8—挂钩;9—侧挡板;10-辊筒;11—脚踏机构;12-辊筒固定支架;13—联动杆;14—联动板;15—后连杆;16—前连杆;17—前转接板;18—后转接板;19—后转接杆;20—前转接杆;21—l型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4.如图 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所述托盘车包括托车底
框6,托车底框6的底部四周分别设有滚轮,托车底框6的前端设有托车把手2,托车底框6的上端面上设有辊筒机构,辊筒机构包括多个辊筒10,多个辊筒10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于托车底框6的上端面,从而形成滚动滑道,滚动滑道分别向托车底框6左右两侧延伸,从而与滑道进行对接,这样能够较为方便进行货物传送,提高效率;进一步地,托车底框6上还设有外侧挡板4和联动机构5;其中,外侧挡板4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6上,并位于辊筒机构的最外侧,从而能够限制辊筒10上的货物移动;联动机构5与外侧挡板4传动连接,并能够带动外侧挡板4在托车底框6上转动,从而限制货物移动或不限制货物移动,即联动机构5带动外侧挡板4竖起时能够阻挡托盘车上的货物掉落;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能够解决第三方物流及主机厂采用辊筒托盘车配送和道口入库的问题,大幅度提升现场操作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25.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 1至图6所示,托车底框6的上端面形成工字型台面,使得整体结构相对缩小;辊筒机构包括第一辊筒机构和第二辊筒机构,;其中,第一辊筒机构设置于工字型台面的前端,第二辊筒机构设置于工字型台面的后端,从而使第一辊筒机构和第二辊筒机构分别形成双滚动滑道;货物能够在双滚动滑道上滑动,从而从托车底框6的左右两侧进行卸货;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前端”以托车把手2一侧为准,“后端”即与“前端”相对一侧;“左侧”和“右侧”分别以托盘车位于托车把手2的两侧作为参考。
26.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 1至图6所示,第一辊筒机构上位于托车底框6的前端设有侧挡板9,第二辊筒机构上位于托车底框6的后端设有侧挡板9,侧挡板9用于阻止货物向托车底框6的前端或后端移动;具体地,第一辊筒机构上的侧挡板9向托车底框6的前端形成有45
°
斜坡,第二辊筒机构上的侧挡板9向托车底框6的后端形成有45
°
斜坡,这样使得第一辊筒机构和第二辊筒机构之间形成的双滚动滑道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方便卸货。
27.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 1至图6所示,联动机构5包括脚踏机构11、联动杆13、第一传动机构以及第二传动机构;具体地,联动杆13的两端分别穿过托车底框6的左右两端,并能够在托车底框6左右两端转动;进一步地,脚踏机构11设置于联动杆13的一端或两端,并能够带动联动杆13转动;第一传动机构与联动杆13的一端连接,并分别与第一辊筒机构和第二辊筒机构左侧的外侧挡板4连接,从而能够同时带动外侧挡板4转动,从而打开或下落;第二传动机构与联动杆13的另一端连接,并分别与第一辊筒机构和第二辊筒机构左侧的外侧挡板4连接,从而能够同时带动外侧挡板4转动,从而打开或下落。
28.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 1至图6所示,第一传动机构包括联动板14、后连杆15、前连杆16、前转接板17、后转接板18、后转接杆19以及前转接杆20;其中,联动板14的中间位置固定套接于联动杆13上,并能够随联动杆13一起转动;后连杆15的一端与联动板14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连杆15的另一端与后转接板18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转接板18的另一端与后转接杆19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转接杆19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6左侧的后端,后转接杆19的另一端与第二辊筒机构左侧下端的外侧挡板4固定连接,从而带动外侧挡板4转动;前连杆16的一端与联动板1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前连杆16的另一端与前转接板17的一端转动连接,前转接板17的另一端与前转接杆20的一端转动连接,前转接杆20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6左侧的前端,前转接杆20的另一端与第一辊筒机构左侧上端的外侧挡板4固定连接,从而带动外侧挡板4转动;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对第一辊筒机构左侧的外侧挡板4进行控制,即实现控制外侧挡板4的升起和下降。
29.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 1至图6所示,第二传动机构包括联动板14、后连杆15、前连杆16、前转接板17、后转接板18、后转接杆19以及前转接杆20;联动板14的中间位置固定套接于联动杆13上,并能够随联动杆13一起转动;后连杆15的一端与联动板14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连杆15的另一端与后转接板18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转接板18的另一端与后转接杆19的一端转动连接,后转接杆19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6右侧的后端,后转接杆19的另一端与第二辊筒机构右侧下端的外侧挡板4固定连接,从而带动外侧挡板4转动;前连杆16的一端与联动板1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前连杆16的另一端与前转接板17的一端转动连接,前转接板17的另一端与前转接杆20的一端转动连接,前转接杆20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6右侧的前端,前转接杆20的另一端与第一辊筒机构右侧上端的外侧挡板4固定连接,从而带动外侧挡板4转动;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对第二辊筒机构右侧的外侧挡板4进行控制,即实现控制外侧挡板4的升起和下降。
30.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 1至图6所示,托车底框6上还设有l型限位杆21,l型限位杆21设置于外侧挡板4的侧边,从而限制外侧挡板4的最大转角处于垂直托车底框6的上端面;具体地,l型限位杆21分别对称设置在工字型台面前端的左右两侧和后端的左右两侧,且分别位于外侧挡板4的侧边,分别用于对外侧挡板4进行限位,即在外侧挡板4转动至垂直于托车底框6的上端面时(即直立状态),能够更好的对货物进行限位,避免临时脱落。
31.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 1至图6所示,辊筒机构还包括辊筒固定支架12,两个辊筒固定支架12并排固定设置于托车底框6的上端面上,辊筒10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两个辊筒固定支架12上;辊筒10能够绕托车底框6前端和后端之间的水平轴线转动;进一步地,辊筒固定支架12为槽钢结构,具体采用80*10mm槽钢;进一步地,托盘车上每个辊筒机构采用三十个辊筒10 ,每个辊筒10 的规格为60*500mm,分别悬空固定在前后侧挡板9穿孔φ13mm上,相邻两个辊筒10之间的间距73mm,活动螺栓穿至侧挡板9并将辊筒10固定。
32.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 1至图6所示,辊筒托盘车组成结构由钢材、辊筒、减震脚轮(带自锁机构)、脚踏联动机构、侧挡板、牵引机构及螺栓组成,分二段式结构,经焊接工艺及安装工艺制作而成,两端对称,中间脚踏联动机构功能采用机械联动实现挡板升降,采用螺栓固定侧挡板稳定性便于后期变形维护,实现过程转运安全稳定可靠;具体地,托车底框6的前端还设有牵引杆1,牵引杆1能够转动设置于托车底框6的前端;进一步地,托车底框6的后端还设有挂钩8,挂钩8通过铸造成型;安装标准牵引结构1和铸造件挂钩8,用于静置状态的定置;进一步地,托车把手2通过螺栓固定在托车底框6的前端;进一步地,托车底框6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两根50*50mm的方钢沿x轴并排设置,两根方钢之间沿y轴通过加强筋连接。
33.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 1至图6所示,滚轮包括前减震轮3和后减震轮7,两个前减震轮3设置于托车底框6前端底部的两侧,两个后减震轮7设置于托车底框6后端底部的两侧,前减震轮3和后减震轮7上分别设有锁紧机构,锁紧机构用于对前减震轮3和后减震轮7进行锁紧,从而限制托盘车移动;具体地,前减震轮3为万向轮,后减震轮7为定向轮;进一步地,托车把手2通过m12螺栓固定,便于后期维护,短驳运输全程循环的glt型包装物品(典型代表如铁制器具、围板箱、卡板箱等)不带移动设备,解决了汽车物流内部转运过程中叉车等待作业、管理和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提升物流环节操作效率并大幅降低投入成本。
34.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辊筒托盘车的托车底框采用方钢50*50*3mm
规格制作,托盘车中部采用“工”字型镂空设计,其中,两根50*50mm方钢沿x轴贯穿,并采用于加强筋沿y轴进行连接,增加托盘车强度;在位于托盘车x轴对称状态(各距中心点30mm)位置焊接长度为60mm(40*40*2.5mm)的方钢,并双边中间贯穿φ10mm的圆;托盘车中部“工”字型设计原因为增加机械联动机构5以及脚踏机构11合并组成,机械联动机构5和脚踏机构11组合后联动机构固定在x轴贯穿的φ10mm圆中(增加垫片),通过脚踏机构11联动控制托盘车x轴外侧挡板4的升降,作用于器具限位,防止货物侧滑移动导致跌落;x轴侧的外侧挡板4是通过与底框焊接l型限位杆21来加强固定和导向的,制作工艺左/右侧一致,呈对称状态。
35.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具有如下技术效果:第一、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具备与滑道进行对接,实现物料或空箱轻松运转,减少劳动强度;第二、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结构设计较简单,操作方便,提升人员操作效率;第三、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具备无动力滚动,提前对接好滑道存储物料,大大节约第三方物流或主机厂的物流设备投入;第四、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物流辊筒托盘车,托盘车管理相对简单,在第三方仓库或主机厂道口可满足大件无脚轮转运,满足无叉车配送或入库周转安全要求。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所述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改动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