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车辆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白车身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白车身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身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白车身。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商用车、卡车等使用,对于对应类型车辆的白车身的加工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卡车在工业方面被广泛使用,所以卡车的白车身的强度要求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卡车一般用于货物的运输,所以一般需要长时间跑长途,但是现有卡车的白车身一般不会考虑驾驶员的舒适度,卡车的顶盖不具备高度直接与前围罩的顶部安装,驾驶员长期驾驶这样的卡车运输货物存在压迫感,舒适度极低且休息时仅仅在座位上休息,不利于驾驶员的长期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白车身,加高顶盖高度和强度,提高顶盖内的空气流动性,使驾驶员工作时更舒适,具体包括:
4.顶盖,所述顶盖的纵截面为直角梯形设置,所述顶盖的侧斜面朝向车头方向,所述顶盖的侧竖直面开设有用于安装通风格栅的矩形通孔,沿所述顶盖内壁安装有井字型骨架,所述骨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休息床的安装孔,所述顶盖的高度设置在530mm至560mm之间;驾驶室外壳,所述顶盖安装在所述驾驶室顶部并用于封闭所述驾驶室。
5.优选的,所述顶盖的外顶壁上设置有加强筋组,所述加强筋组包括第一组加强筋、第二组加强筋,所述第一组加强筋的加强筋密度为η1,第二组加强筋的加强筋密度为η2,第一组加强筋内每个加强筋的面积为s1,第二组加强筋内每个加强筋的面积为s2,第一组加强筋、第二组加强筋的关系为:
6.η2《η17.s1《s2ꢀꢀ
(1)。
8.优选的,所述顶盖上设置有高于所述顶盖表面的矩形凸部上,所述第一组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矩形凸部,所述第二组加强筋与所述顶盖的侧竖直面连通。
9.优选的,所述第一组加强筋和所述第二组加强筋内的加强筋横截面为矩形。
10.优选的,所述顶盖的侧竖直面为等腰梯形,所述侧竖直面中部设置有向车头方向内凹的矩形凹部,所述矩形通孔设置矩形凹部内。
11.优选的,所述第一组加强筋与所述第二组加强筋的厚度不低于0.8mm。
12.优选的,所述骨架包括第一u型架梁、第二u型架梁、第三u型架梁、第四u型架梁,所述第一u型架梁与所述第二u型架梁相互平行,所述第三u型架梁与所述第四u型架梁相互平行。
13.优选的,所述驾驶室外壳包括设置在车头的前围罩、设置在车尾的后围罩、设置在车侧部的车门,所述后围罩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驾驶室外壳内腔连通的工具箱内腔孔,所述工具箱内腔孔用于放置工具箱。
14.优选的,所述驶室外壳包括地板总成,所述地板总成的厚度不小于0.9mm。
15.优选的,所述前围罩、后围罩的厚度不小于0.8mm,所述顶盖的高度为550mm。
16.有益效果:由于设定的顶盖具备高度,所以驾驶室内的高度更高,空气流动性更好,为了防止顶盖由于高度过高而造成的不稳定,本顶盖的内壁中设置骨架结构,骨架结构成井字型设置,使得顶盖大面积得到了骨架的支撑,加强了顶盖的强度和稳定性,由于为了驾驶员在停靠时更好地得到休息,所以骨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休息床的安装孔,休息床可以为吊床等,安装孔内可以安装吊带。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白车身侧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白车身车尾结构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白车身车头结构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顶盖内壁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顶盖顶部结构示意图。
22.附图说明:
23.顶盖1,侧斜面11,侧竖直面12,通孔121,骨架13,第一u型架梁131,第二u型架梁132,第三u型架梁133,第四u型架梁134,安装孔14,第一组加强筋15,第二组加强筋16,前围罩2,后围罩3,工具箱内腔孔31,车门4。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部件或零件,但这些部件或零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区别一个部件或零件与另一部件或零件。术语诸如“第一”、“第二”和其他数值项在本文使用时不是暗示次序或顺序,除非由上下文清楚地指出。为了便于描述,本文使用空间相对术语,诸如“内部”、“外部”、“上端”、“下端”、“左侧”、“右侧”、“上部的”、“左”、“右”等,以描述本实施例中部件或零件的方位关系,但这些空间相对术语并不对技术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方位构成限制。
26.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白车身,包括顶盖1和驾驶室外壳,所述顶盖1的纵截面为直角梯形设置,所述顶盖1的侧斜面11朝向车头方向,所述顶盖1的侧竖直面12开设有用于安装通风格栅的矩形通孔121,沿所述顶盖1内壁安装有井字型骨架13,所述骨架13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休息床的安装孔14,所述顶盖1的高度设置在530mm至560mm之间;所述顶盖1安装在所述驾驶室顶部并用于封闭所述驾驶室。
27.本白车身具体结构为:如图1,顶盖1设置在驾驶室外壳顶部并封闭驾驶室顶部,其中,图1所示的方向上,顶盖1的侧面成直角梯形设置,顶盖1侧斜边朝向车头方向,该设置方式有益于车体行走时的流体运动方向,顶盖1收到的流体作用力会明显小于竖直设置,顶盖
1的高度设置在530mm至560mm之间,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为550mm,为了加强顶盖1的为稳定性,沿着顶盖1的内壁设置井字型的骨架13,骨架13均匀支撑顶盖1,所以骨架13内的各个架体结构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如图4所示,井字型的骨架13大致均匀的将顶盖1内壁分成九宫格。在骨架13上设置有安装孔14,安装孔14内可以安装吊带,吊带可以对上铺的休息人员的安全起到防护作用,有益于驾驶员停车休息且顶盖1的该高度不会使得驾驶员存在压抑感。
28.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顶盖1的外顶壁上设置有加强筋组,所述加强筋组包括第一组加强筋15、第二组加强筋16,所述第一组加强筋15的加强筋密度为η1,第二组加强筋16的加强筋密度为η2,第一组加强筋15内每个加强筋的面积为s1,第二组加强筋16内每个加强筋的面积为s2,第一组加强筋15、第二组加强筋16的关系为:
29.η2《η130.s1《s2ꢀꢀ
公式一。
31.所述顶盖1上设置有高于所述顶盖1表面的矩形凸部,所述第一组加强筋15设置在所述矩形凸部,所述第二组加强筋16与所述顶盖1的侧竖直面12连通。所述第一组加强筋15和所述第二组加强筋16内的加强筋横截面为矩形。
32.由于顶盖1的高度问题,为了加强顶盖1的强度,所以顶盖1的外表面的顶部设置有两组加强组件,为第一组加强筋15与第二组加强筋16,两组加强筋中的加强筋都是矩形凸起,但是第一组的加强筋横截面积小且密集分布在矩形凸部手上,第二组加强筋16如图5所示,设置在第一组加强筋15下方,其中第一组加强筋15和第二组加强筋16的长度方向为车头-车尾方向,也就是图中都得纵向排列,其中第一组加强筋15中的加强筋优选的设置有5个,第二组加强筋16优选的上设置有3个。所述第一组加强筋15与所述第二组加强筋16的厚度不低于0.8mm。
33.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顶盖1的侧竖直面12为等腰梯形,所述侧竖直面12中部设置有向车头方向内凹的矩形凹部,所述矩形通孔121设置矩形凹部内。
34.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骨架13包括第一u型架梁131、第二u型架梁132、第三u型架梁133、第四u型架梁134,所述第一u型架梁131与所述第二u型架梁132相互平行,所述第三u型架梁133与所述第四u型架梁134相互平行。
35.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驾驶室外壳包括设置在车头的前围罩2、设置在车尾的后围罩3、设置在车侧部的车门4,所述后围罩3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驾驶室外壳内腔连通的工具箱内腔孔31,所述工具箱内腔孔31用于放置工具箱。所述驶室外壳包括地板总成,所述地板总成的厚度不小于0.9mm。
36.所述前围罩2、后围罩3的厚度不小于0.8mm,所述顶盖1的高度为550mm。
37.由于本白车身设定的顶盖1具备高度,所以驾驶室内的高度更高,空气流动性更好,为了防止顶盖1由于高度过高而造成的不稳定,本顶盖1的内壁中设置骨架13结构,骨架13结构成井字型设置,使得顶盖1大面积得到了骨架13的支撑,加强了顶盖1的强度和稳定性,由于为了驾驶员在停靠时更好地得到休息,所以骨架13上设置有用于安装休息床的安装孔14,休息床可以为吊床等,安装孔14内可以安装吊带。以上实施例不局限于该实施例自身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之间可以相互结合成新的实施例。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