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陆两栖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
背景技术:2.水陆两栖车既能在陆上行驶,又能在水上行驶,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行驶时,水陆两栖车的轮胎会对水陆两栖车的行驶造成较大的阻力,会增加水陆两栖车行驶时消耗的能量,会造成燃油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使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车体、后驱动桥、移动杆和驱动部,所述后驱动桥上的两半轴的外端分别穿出车体的左右两侧壁后设有后摆臂,所述后摆臂的上端可转动式设置在半轴上,所述后摆臂的下端可转动式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车轮,所述移动杆设于后驱动桥的上方,所述移动杆的两端均设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上端可转动式连接在移动杆上,两个所述减震器的下端分别铰接于两个后摆臂上,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移动杆前后移动。
5.进一步,两个所述半轴的外端均设有第一链轮,两根所述转轴上均设有第二链轮,两个第二链轮与两个第一链轮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链轮和与其对应的第二链轮之间绕设有传动链条。
6.进一步,所述后摆壁内设有空腔,所述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和绕设于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上的传动链条位于对应的后摆臂内的空腔内。
7.进一步,所述驱动部固设于车体上,所述驱动部为气缸、液压缸或推杆电机。
8.进一步,所述车体上设有导向架,所述导向架上设有导向腔,所述导向腔呈沿前后方向设置的长条形腔体,所述移动杆位于导向腔内,移动杆位于导向腔内的部分与导向腔的宽度相配合。
9.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在水陆两栖车进入水里后,通过驱动部驱动移动杆向前移动,移动杆向前拉动减震器的上端,减震器的上端在向前移动过程中,减震器的下端能带动后摆臂以半轴为转动中心轴向上转动,进而带动车轮向上转动,将车轮向上收起至一定的高度。本使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将后车轮收起至一定的高度,在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行驶时,能够减少车轮造成的阻力,能够减少能量的浪费,能够节省燃油。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的后视图;
1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中省略车轮时的右视图;
1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中省略车轮时的俯视图;
1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中半轴、后摆臂、第一轴承、转轴、第二轴承、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和传动链条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15.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16.图中,1、车体;2、移动杆;3、半轴;4、后摆臂;5、第一轴承;6、转轴;7、第二轴承;8、车轮;9、减震器;10、套环;11、第一链轮;12、第二链轮;13、传动链条;14、液压缸;15、固定座;16、顶杆;17、底杆;18、导向腔。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18.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车体1、后驱动桥、移动杆2和驱动部,后驱动桥包括牙包(图中未示出)和位于牙包左右两侧的左右两半轴3,牙包位于车体1内,后驱动桥上的两半轴3的外端(即半轴3的背离牙包的一端)分别穿出车体1的左右两侧壁后设有后摆臂4,半轴3上设有第一轴承5(请参考图5所示),半轴3固定在第一轴承5的轴承孔内,第一轴承5的外圈固定后摆臂4上,以此使后摆臂4的上端可转动式设置在半轴3上,后摆臂4的下端可转动式设置有转轴6,后摆臂4的下端设有第二轴承7(请参考图5所示),第二轴承7的外圈固定在后摆臂4上,转轴6固定在第二轴承7的轴承孔内,以使第二轴承7能够在后摆臂4上转动,转轴6上固设有车轮8,移动杆2设于后驱动桥的上方,移动杆2的两端均设有减震器9,减震器9的上端可转动式连接在移动杆2上,减速器的上端设有套环10,套环10套在移动杆2上,移动杆2位于套环10内的部分与套环10的内腔间隙配合,以此使减震器9的上端能够在移动杆2上转动。两个减震器9的下端分别铰接于两个后摆臂4上,驱动部用于驱动移动杆2前后移动。在水陆两栖车进入水里后,通过驱动部驱动移动杆2向前移动,移动杆2向前拉动减震器9的上端,减震器9的上端在向前移动过程中,减震器9的下端能带动后摆臂4以半轴3为转动中心轴向上转动,进而带动车轮8向上转动,将车轮8向上收起至一定的高度。
19.如图4和图5所示,两个半轴3的外端均设有第一链轮11,两根转轴6上均设有第二链轮12,两个第二链轮12与两个第一链轮11一一对应,第一链轮11和与其对应的第二链轮12之间绕设有传动链条13。水陆两栖车在陆上行驶时,通过发动机为牙包提供动力,牙包带动半轴3转动,第一链轮11随半轴3转动,第一链轮11通过传动链条13带动第二链轮12转动,转轴6随第二链轮12转动,车轮8随转轴6转动,以此两个后轮即能驱动水陆两栖车行驶。为了保护第一链轮11、第二链轮12和传动链条13,后摆壁内设有空腔,第一链轮11、第二链轮12和绕设于第一链轮11和第二链轮12上的传动链条13位于对应的后摆臂4内的空腔内。即位于车体1左侧的第一链轮11、第二链轮12和传动链条13位于车体1左侧的后摆臂4内的空腔内,位于车体1右侧的第一链轮11、第二链轮12和传动链条13位于车体1右侧的后摆臂4内的空腔内。以此对第一链轮11、第二链轮12和传动链条13进行保护,使第一链轮11、第二链轮12和传动链条13不容易因受到碰撞而损坏。
20.如图3所示,驱动部固设于车体1上,驱动部为液压缸14,液压缸14的活塞杆固定在移动杆2上,通过控制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前后伸缩,即能带动移动杆2前后移动。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驱动部还可以为气缸或推杆电机。
21.如图2所示,车体1上设有导向架,导向架包括两个固定座15、顶杆16和底杆17,固定座15固定在车体1上,顶杆16的前后两端和底杆17的前后两端均分别固定在两个固定座15上,顶杆16、底杆17和两个固定座15共同围成导向腔18,导向腔18呈沿前后方向设置的长条形腔体,移动杆2位于导向腔18内,移动杆2位于导向腔18内的部分与导向腔18的宽度相配合,即移动杆2位于导向腔18内的部分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距离与顶杆16的底部和底杆17的顶部之间的距离相适配。以此结构,导向腔18能够对移动杆2的前后移动起到导向作用,使移动杆2在前后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2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后驱动桥、移动杆和驱动部,所述后驱动桥上的两半轴的外端分别穿出车体的左右两侧壁后设有后摆臂,所述后摆臂的上端可转动式设置在半轴上,所述后摆臂的下端可转动式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车轮,所述移动杆设于后驱动桥的上方,所述移动杆的两端均设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上端可转动式连接在移动杆上,两个所述减震器的下端分别铰接于两个后摆臂上,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移动杆前后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半轴的外端均设有第一链轮,两根所述转轴上均设有第二链轮,两个第二链轮与两个第一链轮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链轮和与其对应的第二链轮之间绕设有传动链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摆壁内设有空腔,所述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和绕设于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上的传动链条位于对应的后摆臂内的空腔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固设于车体上,所述驱动部为气缸、液压缸或推杆电机。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上设有导向架,所述导向架上设有导向腔,所述导向腔呈沿前后方向设置的长条形腔体,所述移动杆位于导向腔内,移动杆位于导向腔内的部分与导向腔的宽度相配合。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陆两栖车后轮收放装置,包括车体、后驱动桥、移动杆和驱动部,后驱动桥上的两半轴的外端分别穿出车体的左右两侧壁后设有后摆臂,后摆臂的上端可转动式设置在半轴上,后摆臂的下端可转动式设置有转轴,转轴上设有车轮,移动杆设于后驱动桥的上方,移动杆的两端均设有减震器,减震器的上端可转动式连接在移动杆上,两个减震器的下端分别铰接于两个后摆臂上,驱动部用于驱动移动杆前后移动。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将后车轮收起至一定的高度,在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行驶时,能够减少车轮造成的阻力,能够减少能量的浪费,能够节省燃油。能够节省燃油。能够节省燃油。
技术研发人员:王宗新 王修华 詹森群 杨胜杰 蔡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国中安防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13
技术公布日:20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