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船舶设备 专利正文
一种埋入式舱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埋入式舱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舱口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埋入式舱口结构。


背景技术:

2.在船舶及海洋平台上,通常设计有舱口及舱盖结构,利用舱盖可开闭安装在舱口处,开启后可供人员或设备进出,关闭后可起到防水防雨的密封作用。
3.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358316u、授权公告日为2017.07.2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适于起吊备件的叠加式舱口盖,并具体公开了该叠加式舱口盖包括第一舱盖,第一舱盖可拆卸地密封设置在船舶甲板的舱口上,第一舱盖上设有第一舱口,第一舱口上设有一可拆卸的第二舱盖,第一舱盖上还设有至少两个起吊眼板;第一舱盖具体包括一外凸状的面板,面板截面具体为矩形,在面板底部开口的四个侧边上分别设有若干安装孔;在每个安装孔内设有一密封固定装置,面板通过密封固定装置可拆卸地密封固定在舱口附近的甲板上。
4.现有技术中的适于起吊备件的叠加式舱口盖采用了第一舱盖密封安装在舱口处的甲板上侧,造成了甲板的上表面出现局部凸起,整个甲板的平整度差,并且,完全开启舱盖后进行设备吊装时,缺少相应的防护措施,危险性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埋入式舱口结构,以解决现有叠加式舱口盖造成了甲板的上表面出现局部凸起,整个甲板的平整度差,并且,完全开启舱盖后进行设备吊装时,缺少相应的防护措施,危险性大的问题。
6.本发明的埋入式舱口结构的技术方案为:
7.埋入式舱口结构包括舱室甲板和舱口盖板,所述舱室甲板上开设有吊装舱口,所述吊装舱口的内边缘凸出设置有挡沿,所述挡沿位于所述舱室甲板的下侧;
8.所述舱口盖板可拆安装在所述吊装舱口处,所述舱口盖板与所述吊装舱口间隙配合,所述挡沿与所述舱口盖板挡止配合,且所述挡沿和所述舱口盖板之间还安装有锁紧结构;
9.所述吊装舱口中还设有多个插筒,多个所述插筒围绕所述吊装舱口的内边缘呈周向间隔布置,所述插筒中可拆插装有护栏立柱,相邻两个所述护栏立柱之间连接有防护绳索;
10.在封闭状态时,所述护栏立柱与所述插筒拆离,所述舱口盖板封盖在所述吊装舱口处,且所述锁紧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挡沿和所述舱口盖板之间;在吊装状态时,所述舱口盖板与所述吊装舱口拆离,所述护栏立柱插装于所述插筒中,且所述防护绳索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护栏立柱之间。
11.进一步的,所述吊装舱口的内边缘固定连接有外围板,所述挡沿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围板的内侧下部,且所述挡沿错开布置在所述舱室甲板的下侧。
12.进一步的,所述插筒朝向所述吊装舱口的内侧安装有滚珠,所述滚珠用于与吊装过程中的设备滚动配合。
13.进一步的,所述舱口盖板的下侧固定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凸出至所述舱口盖板的边缘外侧,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挡沿挡止配合。
1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下侧还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与所述挡沿的上侧面贴合匹配,所述连接板和所述挡沿上对应开设有螺栓孔,所述锁紧结构为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穿装在所述连接板的螺栓孔和所述挡沿的螺栓孔中。
15.进一步的,所述舱口盖板的下侧固定连接有内围板和多个加强筋,所述内围板围设于所述舱口盖板的边缘内侧,多个所述加强筋呈网格状布置于所述内围板中。
16.进一步的,所述舱口盖板上还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位于所述舱口盖板的下侧,且所述凹槽中设有拉手,所述拉手与所述凹槽的底部间隔布置以形成供人手伸入的抓握空间。
17.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插筒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挡沿的内侧,所述插筒的底部设置有挡板,在吊装状态时,所述挡板与所述护栏立柱挡止配合。
18.进一步的,所述护栏立柱上固定有带孔耳板,所述护栏立柱的带孔耳板上连接有松紧螺旋扣,所述防护绳索的端部与所述松紧螺旋扣连接。
19.有益效果:该埋入式舱口结构采用了在舱室甲板的吊装舱口处可拆安装舱口盖板和护栏立柱的结构设计,在不同工作状态时,更换安装舱口盖板或护栏立柱即可,满足不同工况条件下的使用需求,使用灵活性更好。
20.在封闭状态时,护栏立柱与插筒拆离,舱口盖板封盖在吊装舱口处,由于挡沿凸出吊装舱口的内边缘,通过挡沿与舱口盖板之间的挡止配合,并使用锁紧结构使舱口盖板可靠地封闭吊装槽口,挡沿位于舱室甲板的下侧,为安装舱口盖板预留出了容置空间,保证了舱口盖板封盖后不至于凸出于舱室甲板的上表面,防止舱室甲板的上表面出现局部凸起,整个甲板的平整度更高。
21.在吊装状态时,舱口盖板与吊装舱口拆离,使舱室甲板在吊装舱口处形成敞口部分,以便于顺利实施吊装设备的作业,护栏立柱插装于插筒中,相邻护栏立柱之间连接防护绳索,通过护栏立柱和防护绳索构成了舱口围护结构,避免了吊装作业时人员跌落舱口中,拆装操作方便且防护性好,降低了工作过程中的危险性。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的埋入式舱口结构的具体实施例中埋入式舱口结构(在封闭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的吊装舱口和舱口盖板之间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3为图1中舱口盖板安装在吊装舱口处的俯视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的埋入式舱口结构的具体实施例中埋入式舱口结构(在吊装状态时)的主视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的埋入式舱口结构的具体实施例中埋入式舱口结构(在吊装状态时)的吊装施工图。
27.图中:1-舱室甲板、10-吊装舱口、11-挡沿、12-插筒、13-外围板、14-滚珠;
28.2-舱口盖板、20-内围板、21-加强筋、22-连接板、23-凹槽、24-拉手;
29.3-锁紧螺栓、4-护栏立柱、40-带孔耳板、5-防护绳索、50-松紧螺旋扣。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1.本发明的埋入式舱口结构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至图5所示,埋入式舱口结构包括舱室甲板1和舱口盖板2,舱室甲板1上开设有吊装舱口10,吊装舱口10的内边缘凸出设置有挡沿11,挡沿11位于舱室甲板1的下侧;舱口盖板2可拆安装在吊装舱口10处,舱口盖板2与吊装舱口10间隙配合,挡沿11与舱口盖板2挡止配合,且挡沿11和舱口盖板2之间还安装有锁紧结构;吊装舱口10中还设有多个插筒12,多个插筒12围绕吊装舱口10的内边缘呈周向间隔布置,插筒12中可拆插装有护栏立柱4,相邻两个护栏立柱4之间连接有防护绳索5。
32.在封闭状态时,护栏立柱4与插筒12拆离,舱口盖板2封盖在吊装舱口10处,且锁紧结构固定连接挡沿11和舱口盖板2之间;在吊装状态时,舱口盖板2与吊装舱口10拆离,护栏立柱4插装于插筒12中,且防护绳索5连接于相邻两个护栏立柱4之间。
33.该埋入式舱口结构采用了在舱室甲板1的吊装舱口10处可拆安装舱口盖板2和护栏立柱4的结构设计,在不同工作状态时,更换安装舱口盖板2或护栏立柱4即可,满足不同工况条件下的使用需求,使用灵活性更好。
34.在封闭状态时,护栏立柱4与插筒12拆离,舱口盖板2封盖在吊装舱口10处,由于挡沿凸出吊装舱口10的内边缘,通过挡沿11与舱口盖板2之间的挡止配合,并使用锁紧结构使舱口盖板2可靠地封闭吊装槽口10,挡沿11位于舱室甲板1的下侧,为安装舱口盖板2预留出了容置空间,保证了舱口盖板2封盖后不至于凸出于舱室甲板1的上表面,防止舱室甲板1的上表面出现局部凸起,整个甲板的平整度更高。
35.在吊装状态时,舱口盖板2与吊装舱口10拆离,使舱室甲板1在吊装舱口10处形成敞口部分,以便于顺利实施吊装设备的作业,护栏立柱4插装于插筒12中,相邻护栏立柱4之间连接防护绳索5,通过护栏立柱4和防护绳索5构成了舱口围护结构,避免了吊装作业时人员跌落舱口中,拆装操作方便且防护性好,降低了工作过程中的危险性。
36.在本实施例中,吊装舱口10的内边缘固定连接有外围板13,挡沿11固定连接在外围板13的内侧下部,且挡沿11错开布置在舱室甲板1的下侧。在吊装舱口10的内边缘固定有外围板13,利用外围板13实现了挡沿11的可靠连接,确保挡沿11低于舱室甲板1以形成有效的容置空间。插筒12朝向所述吊装舱口10的内侧安装有滚珠14,所述滚珠14用于与吊装过程中的设备滚动配合,以避免发生撞击或划损等问题。
37.在舱口盖板2的下侧固定设有连接板22,连接板22凸出至舱口盖板2的边缘外侧,连接板22与挡沿11挡止配合。连接板22的下侧还设有密封垫,密封垫与挡沿11的上侧面贴合匹配,连接板22和挡沿11上对应开设有螺栓孔,锁紧结构为锁紧螺栓3,锁紧螺栓3穿装在连接板22的螺栓孔和挡沿11的螺栓孔中。设计连接板22位于舱口盖板2的下侧,避免了安装锁紧螺栓3后出现明显凸起,锁紧螺栓3配合螺母可将舱口盖板2固定在挡沿11上,并且,密封垫在连接板22和挡沿11之间起到有效的密封防水作用,防止雨水渗入舱室中。
38.其中,舱口盖板2的下侧固定连接有内围板20和多个加强筋21,内围板20围设于舱
口盖板2的边缘内侧,多个加强筋21呈网格状布置于内围板20中。通过设计内围板20和加强筋21提高了舱口盖板2的结构强度,保证了舱口盖板2可承重耐压不会变形。舱口盖板2上还设有凹槽23,凹槽23的底部位于舱口盖板2的下侧,且凹槽23中设有拉手24,拉手24与凹槽23的底部间隔布置以形成供人手伸入的抓握空间,开启吊装舱口10时工作人员可抓握拉手24,从而方便顺利开启舱口盖板2。
39.另外,多个插筒12分别固定连接在挡沿11的内侧,插筒12的底部设置有挡板,在吊装状态时,插筒12的挡板与护栏立柱4挡止配合,防止插装护栏立柱4后滑落到底。护栏立柱4上固定有带孔耳板40,护栏立柱4的带孔耳板40上连接有松紧螺旋扣50,防护绳索5的端部与松紧螺旋扣50连接,通过松紧螺旋扣50可调节防护绳索5的张紧程度。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