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潜水配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肩背部的潜水配重。
背景技术:2.随着经济的发展,潜水运动越来越受到健身爱好者的青睐,在潜水过程中,通常需要用到配重以辅助下潜。现有的配重大都为腰部配重,腰部配重是将铅块穿过腰带系于腰部,但是由于上半身有肺部的空腔存在、密度较低的器官较多,下半身密度大的肌肉骨骼较多,配重在腰部,使得上下半身的重量不平衡加剧,进而会影响潜水效果。
3.为此,申请号为cn202011298776.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潜水用可调节的颈部配重装置,包括存放套,所述存放套的两端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安装有环扣,所述环扣的上安装有连接带,所述存放套内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焊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定位套筒,所述定位套筒上活动套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外圈焊接有配重块。
4.该结构的配重装置能够安装在人体的上半身,但是存在以下缺陷,1、铅块(即配重块)的拆装结构复杂,拆装操作繁琐;2、虽然理论上能够根据使用需求安装相应数量的铅块,但是因为存放套的安装空间是有限的(且存放套自身的体积需要与颈部配合,不能设置过大),因此实际使用时可能并不能满足使用需求;3、两个存放套是围套在脖子上并通过连接带连接固定的,整体稳定性差,且所有的重力都作用在脖子上,使用舒适度极低,甚至存在对脖子造成损伤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肩背部的潜水配重,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增减配重块数量,潜水配重穿戴操作以及配重块数量调节操作极为简便,潜水配重作用在人体的肩背部,稳定性好、舒适度高、安全性高。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肩背部的潜水配重,包括肩挂和配重块组件;所述配重块组件包括首部配重块,中间配重块和尾部配重块;
7.所述首部配重块包括配重块本体一,设置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一顶部的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一底部的第一对接结构;
8.所述中间配重块包括配重块本体二,设置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二顶部的第二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二底部的第二对接结构;
9.所述尾部配重块包括配重块本体三,以及设置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三顶部的第三连接件;
10.所述首部配重块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肩挂的主对接结构拆卸式连接;所述中间配重块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首部配重块的第一对接结构或另一所述中间配重块的第二对接结构拆卸式连接;所述尾部配重块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中间配重块的第二对接结构拆卸式连接。
11.本技术的潜水配重一方面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增减配重块数量,另一方面潜水配重穿戴操作以及配重块数量调节操作简单便捷,再者潜水配重作用在人体的肩背部,稳定性好、舒适度高、安全性高。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片,所述连接片包括嵌设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一内部的连接片内嵌体和凸出于所述配重块本体一顶部的连接片外露体,所述连接片外露体开设有连接孔;所述主对接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肩挂上且允许所述连接片外露体插入的连接片插槽,以及与所述连接片插槽连通并与所述连接孔通过紧固件配合连接的对接孔。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对接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一底部及与人体背部接触侧的开口槽,设置在所述开口槽中的连接块,以及开设在所述连接块上的卡槽;
14.所述第二对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对接结构的结构相同;
15.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卡槽连接的卡接杆,以及第一轴向端与所述卡接杆的轴端部连接、第二轴向端嵌设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二内部的支撑杆;
16.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相同。
17.作为优选,所述主对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对接结构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相同。
18.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块由磁性材质制成,所述第二连接件由金属材质制成。
19.作为优选,所述卡槽为由上往下开设在所述连接块上的u形槽口。
20.作为优选,所述配重块本体一的底部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所述配重块本体二的顶部及底部均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所述配重块本体三的顶部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
21.作为优选,所述首部配重块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一的外表面设有塑料保护层一;所述中间配重块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二的外表面设有塑料保护层二;所述尾部配重块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三的外表面设有塑料保护层三。
22.作为优选,所述肩挂包括一体成型的肩挂体和连接体,所述连接体连接两对称设置的肩挂体以形成与人体肩部配合连接的限位口,所述连接体用于设置所述主对接结构。
23.作为优选,所述肩挂体及所述连接体的外表面设有塑料保护层。
24.有益效果
25.本实用新型的潜水配重一方面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增减配重块数量,另一方面潜水配重穿戴操作以及配重块数量调节操作简单便捷,再者潜水配重作用在人体的肩背部,稳定性好、舒适度高、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潜水配重的侧视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肩挂实施例一的仰视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首部配重块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间配重块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间配重块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尾部配重块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肩挂实施例二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4.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肩背部的潜水配重,包括肩挂1和配重块组件。所述配重块组件包括首部配重块2,中间配重块3和尾部配重块4。
35.所述首部配重块2包括配重块本体一2
‑
1,设置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一2
‑
1顶部的第一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一2
‑
1底部的第一对接结构。所述中间配重块3包括配重块本体二3
‑
1,设置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二3
‑
1顶部的第二连接件,以及设置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二3
‑
1底部的第二对接结构。所述尾部配重块4包括配重块本体三4
‑
1,以及设置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三4
‑
1顶部的第三连接件。
36.所述首部配重块2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肩挂1的主对接结构拆卸式连接。所述中间配重块3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首部配重块2的第一对接结构或另一所述中间配重块3的第二对接结构拆卸式连接。所述尾部配重块4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中间配重块3的第二对接结构拆卸式连接。
37.本技术的潜水配重使用过程如下:l1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合适数量及合适规格的中间配重块3,同时选择一个首部配重块2和一个尾部配重块4。其中,中间配重块3的高度可不同,不同高度的中间配重块3其重量不同,从而便于用户拼接到合适重量的配重块组件。
38.l2先将首部配重块2的第一连接件与肩挂1连接固定,然后将第一个中间配重块3的第二连接件与首部配重块2的第一对接结构连接,接着将第二个中间配重块3的第二连接件与第一个中间配重块3的第二对接结构连接,同理操作直至全部的中间配重块3连接完成,最后将尾部配重块4的第三连接件与最后一个中间配重块3的第二对接结构连接。
39.l3将肩挂1挂装在人体的肩膀上,此时配重块组件挂靠在人体的背部。
40.本技术的潜水配重一方面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增减配重块数量,另一方面潜水配重穿戴操作以及配重块数量调节操作简单便捷,再者潜水配重作用在人体的肩背部,稳定性好、舒适度高、安全性高。
41.实施例一,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片2
‑
2,所述连接片2
‑
2包括嵌设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一2
‑
2内部的连接片内嵌体和凸出于所述配重块本体一2
‑
2顶部的连接片外露体,所述连接片外露体开设有连接孔2
‑
3。所述主对接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肩挂1上且允许所述连接片外露体插入的连接片插槽1
‑
1,以及与所述连接片插槽1
‑
1连通并与所述连接孔2
‑
3通过紧固件配合连接的对接孔1
‑
2。紧固件可以是紧固螺钉。
42.首部配重块2的第一连接件与肩挂1连接时,只需要先将连接片2
‑
2的连接片外露体插入肩挂1的连接片插槽1
‑
1中,然后通过紧固螺钉将肩挂1的对接孔1
‑
2与连接片2
‑
2的连接孔2
‑
3连接固定即可,操作非常简便。
43.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对接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一2
‑
1底部及与人体背部接触侧的开口槽2
‑
4,设置在所述开口槽2
‑
4中的连接块2
‑
5,以及开设在所述连接块2
‑
5上的卡槽2
‑
6。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对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对接结构的结构相同。
44.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与所述卡槽2
‑
6连接的卡接杆3
‑
2,以及第一轴向端与所述卡接杆3
‑
2的轴端部连接、第二轴向端嵌设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二3
‑
1内部的支撑杆2
‑
7。如图6所示,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相同。
45.中间配重块3与首部配重块2连接时,只需要将中间配重块3的卡接杆3
‑
2放入到首部配重块2的卡槽2
‑
6中即可,操作极为简便。具体为,先将中间配重块3水平放置,然后水平移到中间配重块3以使中间配重块3的卡接杆3
‑
2进入首部配重块2的开口槽2
‑
4中并位于卡槽2
‑
6的正上方,然后将中间配重块3整体向下移动以使卡接杆3
‑
2进入卡槽2
‑
6内部,最后转动中间配重块3以使中间配重块3竖向放置,此时中间配重块3的顶部正好与首部配重块2的底部抵触连接。
46.另外,相邻两中间配重块3的连接操作以及尾部配重块4与中间配重块3的连接操作相同,均十分简便。
47.所述连接块2
‑
5由磁性材质制成,所述第二连接件由金属材质制成。当中间配重块3与首部配重块2连接完成后,第二连接件的卡接杆3
‑
2与连接块2
‑
5的卡槽2
‑
6之间会产生磁性吸引力,使得两者的连接结构更为稳定,从而使本技术配重块组件的连接效果好,进而可提高本技术潜水配重的使用效果。
48.所述卡槽2
‑
6为由上往下开设在所述连接块2
‑
5上的u形槽口,且当中间配重块3与首部配重块2连接完成后,卡接杆3
‑
2正好与u形槽口的内底部抵触连接。u形槽口的设置使得卡接杆3
‑
2与卡槽2
‑
6的连接效果更好、连接结构更为稳定,进而再次提高了本技术配重块组件的连接效果。
49.如图1所示,所述配重块本体一2
‑
1的底部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所述配重块本体二3
‑
1的顶部及底部均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所述配重块本体三4
‑
1的顶部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该设置结构使得由首部配重块2、中间配重块3以及尾部配重块4连接而成的配重块组件呈一定弧度弯曲设置,从而使配重块组件能够与人体的背部配合接触,进而可提高本技术潜水配重的使用效果和使用舒适度。
50.所述首部配重块2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一2
‑
1的外表面设有塑料保护层一,所述中间配重块3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二3
‑
1的外表面设有塑料保护层二,所述尾部配重块4在所述配重块本体三4
‑
1的外表面设有塑料保护层三。塑料保护层光面设置,且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均呈倒圆角设置。
51.相比与金属材质的配重块本体一2
‑
1、配重块本体二3
‑
1、配重块本体三4
‑
1直接接触,设置塑料保护层可提高配重块组件的使用舒适度(例如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直接与金属材质的配重块本体接触会比较冷;又例如直接与金属材质的配重块本体接触会感觉比较硬)。另外,通过塑料保护层还能够起到保护配重块本体一2
‑
1、配重块本体二3
‑
1、配重块本体三4
‑
1的作用,避免配重块本体一2
‑
1、配重块本体二3
‑
1、配重块本体三4
‑
1出现磨损现象,从而可延长配重块组件的使用寿命。
52.如图2所示,所述肩挂1包括一体成型的肩挂体1
‑
3和连接体1
‑
4,所述连接体1
‑
4连接两对称设置的肩挂体1
‑
3以形成与人体肩部配合连接的限位口,所述连接体1
‑
4用于设置所述主对接结构。
53.本技术的肩挂1使用时,只需要先将脖子水平移到肩挂1的限位口中,然后下放肩挂体1
‑
3以使肩挂体1
‑
3挂靠在两肩膀上即可,操作非常简便,且肩挂1与肩膀的接触连接效果非常好,不会出现松动及不稳定现象。
54.所述肩挂体1
‑
3及所述连接体1
‑
4的外表面设有塑料保护层,相比与金属材质的肩挂体1
‑
3及连接体1
‑
4直接接触,设置塑料保护层可提高肩挂1的使用舒适度(例如在温度较
低的情况下,直接与金属材质的肩挂1接触会比较冷;又例如直接与金属材质的肩挂1接触会感觉比较硬)。另外,通过塑料保护层还能够起到保护肩挂1的作用,避免肩挂1出现磨损现象,从而可延长肩挂1的使用寿命。
55.实施例二,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主对接结构与所述第一对接结构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相同。即首部配重块2与肩挂1连接时,也只需要将第一连接件的卡接杆放入到主对接结构的卡槽中即可,使得首部配重块2与肩挂1的拆装操作也极为简便。
56.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