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纺织皮革 专利正文
一种风道后盖及衣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风道后盖及衣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洗衣干衣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后盖及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已普及使用,特别是在湿度较大的地区,带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设备的干衣功能满足人们对衣物急于干燥的需求。
3.目前市面上的衣物烘干设备通常包括热泵式和冷凝式,热泵式烘干是利用热泵压缩使得冷媒加压升温,冷媒被送入冷凝器释放热量,冷凝器与干衣机内的风路相连,释放出干燥的空气,冷媒从冷凝器进入毛细管压力温度迅速降低,再进入蒸发器,蒸发器同样和烘干风路相连,把潮湿的热空气变成干燥的冷空气,上述冷媒的运转,配合衣物烘干设备内的滚筒翻滚,烘干风扇送风实现干衣的效果,该设备烘干效果较好,但是设备成本较高;冷凝式烘干则是利用加热器加热空气使其变成干燥的热空气送入衣物烘干设备内的滚筒,经过衣物后便成为湿热空气,将湿热空气导入冷凝管后,变成干燥的冷空气,再通过风机的作用,将干燥的冷空气送到加热器加热并送入滚筒内,如此循环不断将衣物的湿气排走,达到烘干衣物的目的。
4.现有的烘干风道后盖通常采用钣金件冲压成型,其内部往往是较为平滑的表面,采用该方案生产的烘干风道后盖成本较高,且由于风道后盖往烘干筒中送风部位相对于蜗壳部位直径较大,风机送入的风沿着蜗壳向前吹进,容易在送风部位发生气流紊乱,形成湍流,影响进入内桶中的风量,也容易发生噪音,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烘干风道后盖内部往往是较为平滑的表面,采用该方案生产的烘干风道后盖成本较高,且容易在送风部位发生气流紊乱,形成湍流,影响进入内桶中的风量,也容易发生噪音。
7.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风道后盖,风道后盖固定设置在后板上,所述风道后盖包括风道主体,所述风道主体的中心向远离所述后板的方向凸起,在所述风道主体面向所述后板的一侧设置有导风筋,所述导风筋与蜗壳对应设置,所述蜗壳设置在衣物处理设备的底座上,所述导风筋用于将所述蜗壳吹出的热风导入内桶中,同时避免所述风道后盖中发生紊流和湍流的风险。
8.所述导风筋与蜗壳对应设置是指,所述蜗壳上设置有出风口,在所述导风筋围设成具有进风口的导风结构,当所述风道后盖与所述后板固定连接时,所述蜗壳的出风口与所述导风筋形成的进风口相对应成为送风通道,使得从所述蜗壳导出的风通过导风筋围设成的导风结构进入衣物处理设备的内桶中,现有技术中,由于风道后盖通常需要将轴承连接部位也覆盖内,导致风道后盖的宽度大于所述内桶进风孔的宽度,上述设置避免了风在较宽的风道后盖中形成紊流或者湍流,减小了噪音,且获得了更大的送风量。
9.进一步的,在所述导风筋的外周向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用于加强所述导风筋的强度。
10.所述导风筋为薄板状结构,在风力的吹动下容易发生振动导致产生噪音,长时间使用下也容易损坏,所述第二加强筋可以有效地增加所述导风筋与所述风道主体的连接强度,避免其在工作中发生振动,降低了衣物处理设备的工作噪声,提高了所述导风筋的使用寿命。
11.进一步的,在所述风道后盖的下侧设置有缺口,在底座上设置有支撑座,所述缺口与所述支撑座配合完成所述风道后盖的安装密封。
12.该设置可以在运输/跌落的时候保护设备,由于在运输时所述风道后盖的下部容易发生磕碰,所述支撑座的设置有助于保护机器,防止运输/跌落时的损坏。
13.进一步的,在所述风道主体的周向上设置有周向折边,所述周向折边用于所述风道后盖与所述后板和底座的固定连接。
14.连接时,所述周向折边与所述后板和/或底座贴合设置,通过第一紧固件完成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紧固件为螺钉,该设置可以有效地增加所述风道后盖与所述后板和/或底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其连接稳定性。
15.进一步的,在所述周向折边和所述风道主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用于加强所述风道后盖的强度。
16.所述第一加强筋可以显著增加所述周向折边与所述风道主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大幅度提升所述风道后盖与所述后板和/或底座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其使用寿命。
17.进一步的,在所述风道主体内侧的侧边板与中心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相连。
18.该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所述侧边板、中心板和导风筋的强度,使得所述风道后盖在受到冲击力是不容易破碎,可以有效地保护内部结构,提升了所述风道后盖的使用寿命。
19.进一步的,所述风道后盖由塑料制成。
20.该设置可以有效地减轻成品衣物处理设备的重量,同时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成本,且由于多种加强筋结构的设置,所述风道后盖具备足够的强度,满足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使用需求。
21.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风道后盖。
22.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与所述风道后盖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3.进一步的,在所述后板上还设置有轴承孔以及内桶进风孔,所述轴承孔用于设置内桶轴承,所述内桶进风孔用于向衣物处理设备的内桶中进风,所述风道后盖将所述轴承孔和所述内桶进风孔覆盖。
24.所述风机送出的风通过蜗壳进入所述导风筋围成的空间内,由于所述导风筋的形状与所述蜗壳配合设置,因此进入所述导风筋围成空间内的风不会发生紊流或湍流,使得所述风机送出的风被快速送入内桶中,加大了内桶的进风量,提高了烘干效率,同时由于紊流和湍流的减少,所述烘干风道内的噪声也被大大降低,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5.进一步的,在所述后板上还设置有后板加强筋,所述后板加强筋沿所述轴承孔的
周向连续或间断设置。
26.该设置有助于增强所述轴承孔周侧的强度,从而保证轴承与所述轴承孔的连接稳定性。
2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风道后盖及衣物处理设备具有以下优势:本实用新型通过烘干风道塑料后盖的设置,并在其中加入了加强筋及导流筋,使得所述风机吹出的风只能沿固定方向前进,在降低了产品成本的同时,防止了烘干风道内发生湍流和紊流的情况,降低了产品使用时的噪声,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装配简便,加大了烘干风道的送风量,并降低了产品使用时的噪声,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衣物处理设备打开风道后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风道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后板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顶盖、侧板、后板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图7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前侧的爆炸示意图;
3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前面板上安装有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前面板与配合部的爆炸示意图;
3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前面板未安装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3为图12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41.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配合部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前面板上安装有配合部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43.图16为图15中d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44.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服务板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8为图17中e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46.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47.附图标记说明:
48.1、后板;101、轴承孔;102、内桶进风孔;103、第二连接部;1031、第二连接孔;104、电源线卡接孔;105、后板加强筋;2、风道后盖;201、风道主体;202、周向折边;203、第一加强筋;204、导风筋;205、第二加强筋;206、缺口;207、支撑座;3、风机;4、蜗壳;5、顶盖;501、压线部;5011、压线部加强筋;502、第一连接部;5021、第一连接孔;6、侧板;601、第三连接部;6011、第三连接孔;7、前面板;701、服务板安装部;7011、安装部;7011a、边板;7011b、固定部;7011c、u形槽;7011d、面板加强筋;7011e、上遮板;7012、配合部;7012a、连接板;7012b、限位部;7012c、前凹部;7012d、插接部;7012e、配合部加强筋;7012f、配合部主体;7013、容纳腔;702、面板进风孔;703、面板风道;7031、面板风道加强筋;704、卡接座;8、底座;801、容纳部;802、底座风道;9、服务板;901、卡接件;902、连接件;9021、凸柱;9022、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使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50.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风道后盖及衣物处理设备。
51.实施例1
5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后盖,如图1、图3所示,所述风道后盖固定设置在后板1上,所述风道后盖2包括风道主体201,所述风道主体201的中心向远离所述后板1的方向凸起,在所述风道主体201面向所述后板1的一侧设置有导风筋204,所述导风筋204与蜗壳4对应设置,所述蜗壳4设置在衣物处理设备的底座8上,所述导风筋204用于将所述蜗壳4吹出的热风导入内桶中,同时避免所述风道后盖2中发生紊流和湍流的风险。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筋204与蜗壳4对应设置是指,所述蜗壳4上设置有出风口,在所述导风筋204围设成具有进风口的导风结构,当所述风道后盖2与所述后板1固定连接时,所述蜗壳4的出风口与所述导风筋204形成的进风口相对应成为送风通道,使得从所述蜗壳4导出的风通过导风筋204围设成的导风结构进入衣物处理设备的内桶中,现有技术中,由于风道后盖2通常需要将轴承连接部位也覆盖内,导致风道后盖2的宽度大于所述内桶进风孔102的宽度,上述设置避免了风在较宽的风道后盖2中形成紊流或者湍流,减小了噪音,且获得了更大的送风量。
53.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导风筋204的外周向上设置有第二加强筋205,所述第二加强筋205用于加强所述导风筋204的强度。通常情况下,所述导风筋204为薄板状结构,在风力的吹动下容易发生振动导致产生噪音,长时间使用下也容易损坏,所述第二加强筋205可以有效地增加所述导风筋204与所述风道主体201的连接强度,避免其在工作中发生振动,降低了衣物处理设备的工作噪声,提高了所述导风筋204的使用寿命。
54.具体的,在所述风道后盖2的下侧设置有缺口206,在底座8上设置有支撑座207,所述缺口206与所述支撑座207配合完成所述风道后盖2的安装密封,该设置可以在运输/跌落的时候保护设备,由于在运输时所述风道后盖2的下部容易发生磕碰,所述支撑座207的设置有助于保护机器,防止运输/跌落时的损坏,较佳的,所述支撑座207由金属制成。
55.具体的,在所述风道主体201的周向上设置有周向折边202,所述周向折边202用于所述风道后盖2与所述后板1和/或底座8的固定连接。连接时,所述周向折边202与所述后板1和/或底座8贴合设置,通过第一紧固件完成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紧固件为螺钉,该设置可以有效地增加所述风道后盖2与所述后板1和/或底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其连接稳定性。
56.较佳的,在所述周向折边202和所述风道主体20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03,所述第一加强筋203用于加强所述风道后盖2的强度。所述第一加强筋203可以显著增加所述周向折边202与所述风道主体201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大幅度提升所述风道后盖2与所述后板1和/或底座8之间的连接强度,提升其使用寿命。
57.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风道主体201内侧的侧边板与中心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205相连,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中心板为所述风道主
体201的中心向远离所述后板1的方向凸起的板体,所述侧边板为所述周向折边202与所述中心板之间的板体,该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强所述侧边板、中心板和导风筋204的强度,使得所述风道后盖2在受到冲击力是不容易破碎,可以有效地保护内部结构,提升了所述风道后盖2的使用寿命。
58.优选的,所述风道后盖2由塑料制成。该设置可以有效地减轻成品衣物处理设备的重量,同时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成本,且由于多种加强筋结构的设置,所述风道后盖2具备足够的强度,满足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使用需求。
59.具体的,在所述后板1上还设置有轴承孔101以及内桶进风孔102,所述轴承孔101用于设置内桶轴承,所述内桶进风孔102用于向所述内桶中进风,所述风道后盖2将所述轴承孔101和所述内桶进风孔102覆盖,具体的,所述风机3送出的风通过蜗壳4进入所述导风筋204围成的空间内,由于所述导风筋204的形状与所述蜗壳4配合设置,因此进入所述导风筋204围成空间内的风不会发生紊流或湍流,使得所述风机3送出的风被快速送入内桶中,加大了内桶的进风量,提高了烘干效率,同时由于紊流和湍流的减少,所述烘干风道内的噪声也被大大降低,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60.较佳的,在所述后板1上还设置有后板加强筋105,所述后板加强筋105沿所述轴承孔101的周向连续或间断设置,该设置有助于增强所述轴承孔101周侧的强度,从而保证轴承与所述轴承孔101的连接稳定性。
61.实施例2
6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如实施例1所述的风道后盖。
63.所述衣物处理设备与实施例1所述的风道后盖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64.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顶盖、侧板、后板的连接结构,如图1-2、图4-8所示,在所述顶盖5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502,在所述后板1的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103,在所述侧板6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部601,在所述顶盖5、侧板6、后板1装配时,所述第一连接部502、第二连接部103、第三连接部601通过一个紧固件同步固定。通过该设置可以实现一个紧固件将三者同步固定的技术方案,大大减少了紧固件的使用,缩短了衣物处理设备的装配时间,同时由于紧固件处于设备的后侧,从设备前方和侧方都无法观察到紧固件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产品的美观程度,提升了客户体验。
65.具体的,在所述第一连接部50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5021,在所述第二连接部103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031,在所述第三连接部601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6011,装配时,所述第一连接孔5021、第二连接孔1031、第三连接孔6011同轴心设置,三者通过一颗螺钉完成装配。该设置通过一颗螺钉实现所述顶盖5、侧板6、后板1的连接,大大缩减了三者的装配时间,同时,用螺钉作为紧固件方便使用,成本低廉。
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601为设置在所述侧板6上的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后板1贴合装配。该设置可以将所述连接结构的外露部分设置在设备的后侧,从设备的前方和侧面都无法观察到紧固件的存在,更有利于产品的外观设计,提升了客户体验。
6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在所述顶盖5上设置有压线部501,在所述后板1上相对应的设置有电源线卡接孔104,所述压线部501与所述电源线卡接孔104用
于配合固定电源线。装配时,将所述顶盖5盖设在所述后板1和侧板6上,所述压线部501的下端将所述电源线压紧在所述电源线卡接孔104中,完成所述电源线的固定,该设置仅需要在所述顶盖5下端设置一凸起结构,在所述后板1设置一通孔,所述通孔的下端低于所述凸起结构的下端即可,无需额外的紧固件,也无需额外的装配工序,大大简化了电源线的固定结构,也降低了其装配时间和成本。
68.较佳的,在所述压线部501上设置有若干压线部加强筋5011,所述压线部加强筋5011分别与所述顶盖5和压线部501连接,用于增加所述压线部501的强度。一般情况下,所述压线部501为板状结构,在其压紧电源线时或者电源线受到外力向上拉扯时,容易导致所述压线部501的变形甚至断裂,影响其压线效果,该设置可以有效地避免所述压线部501变形或者断裂的风险,从而有效地延长其使用寿命。
69.作为一个较佳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502为从所述顶盖5下端向下凸出的板状结构。该设置有助于实现所述后板1、侧板6和顶盖5之间的配合连接,无需破坏顶盖5的外观结构,且其生产脱模也较为简单。
70.作为另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502的一侧与所述压线部50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502与所述压线部501一体成型。该设置可以降低所述顶盖5的模具复杂程度,从而在生产时更易脱模,此外,所述第一连接部502与所述压线部501一体成型的设置可以使两者互为加强,从而获得更好的后板1、侧板6、顶盖5的连接强度以及更好的压线效果。
71.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103为设置在所述后板1两侧并向前凸起的凸边,所述凸边与所述折边贴合装配。所述第一连接部502与所述凸边对应设置,装配时,所述凸边的前端面与所述折边的后端面抵接,所述第一连接部502的前端面与所述凸边的后端面抵接,再通过一个紧固件完成所述后板1、顶盖5、侧板6之间的连接,该设置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502相对于所述压线部501更为靠前,从而使得在后板1、顶盖5、侧板6连接完成后,所述紧固件裸露在外侧的部分向后凸出部分也不会凸出于所述压线部501,可以避免人手触碰时被碰伤,也使得产品外观更为美观,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前是指传统意义上,相对于后板1来说,衣物处理设备的前面板7所在的方向,因此,容易理解的是,所述凸边、第一连接部502的前端面是指面向前面板7的端面,其后端面是指与所述前端面相对应的一面。
72.较佳的,所述凸边为上端宽下端窄的结构,所述凸边上端的宽度与所述第一连接部502对应设置,所述凸边上端与下端连接部位在所述后板1上形成台阶面,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部502的下端面与所述台阶面抵接。所述台阶面的设置对所述第一连接部502形成定位和限位,有助于提高所述后板1、顶盖5和侧板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也可以显著地提高产品的装配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73.进一步的,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服务板固定结构,如图9-19所示,所述服务板固定结构,包括前面板7和配合部7012,在所述前面板7上设置有安装部7011,所述安装部7011与配合部7012配合形成服务板安装部701,所述服务板安装部701用于固定安装服务板9。
74.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安装部7011包括边板7011a、固定部7011b,所述固定部7011b用于固定连接所述配合部7012,所述边板7011a至少有两个,在所述边板7011a上设置有u形槽7011c,所述u形槽7011c用于与所述配合部7012配合形成容纳腔7013,所述容纳腔7013用于安装所述服务板9。
75.较佳的,在两个所述边板7011a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面板加强筋7011d,所述面板加
强筋7011d用于加强所述前面板7的强度,同时用于支撑所述配合部7012。
76.较佳的,在所述安装部7011的上部还设置有上遮板7011e,所述上遮板7011e用于遮挡所述配合部7012,提升所述前面板7的美观度,所述上遮板7011e还用于设置固定部7011b。
77.如图14所示,所述配合部7012包括配合部主体7012f,在所述配合部主体7012f上设置有连接板7012a,所述连接板7012a用于与所述固定部7011b配合固定,从而将所述安装部7011和所述配合部7012固定连接形成服务板安装部701。
78.具体的,在所述配合部主体7012f的前侧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部7012b,所述限位部7012b用于与所述边板7011a和/或面板加强筋7011d配合限定所述配合部7012的位移,所述限位部7012b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前面板7相配合的弧度。
79.在所述限位部7012b的前端设置有前凹部7012c,所述前凹部7012c避让并安装设置所述服务板9。
80.在靠近边板7011a设置的所述限位部7012b的一侧设置有插接部7012d,所述插接部7012d插接在所述u形槽7011c中,所述插接部7012d与所述u形槽7011c配合形成容纳腔7013,所述容纳腔7013用于限制所述服务板9安装后的位移。
81.在靠近边板7011a设置的所述限位部7012b的另一侧设置有配合部加强筋7012e,所述配合部加强筋7012e用于提升所述服务板安装部701的强度,从而提升服务板9的安装强度。
82.在所述服务板9上设置有连接件902,所述连接件902与所述服务板安装部701的数量相同,在所述连接件902上设置有凸柱9021,安装时,所述凸柱9021插入所述容纳腔7013中完成所述服务板9的安装。
83.在所述服务板9和所述前面板7之间还设置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卡接座704和卡接件901,所述卡接座704和卡接件901配合卡接。
84.较佳的,在所述凸柱9021与所述连接件902连接部位还设置有凸台9022,安装时,所述凸台9022的侧面与所述插接部7012d的侧面抵接,完成所述服务板9的限位,防止了所述服务板9安装后的松动。
85.具体的,所述服务板固定结构还包括底座8,在所述底座8上设置有容纳部801,所述容纳部801用于容纳所述服务板安装部701。
8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压缩机散热风道结构,如图9-11、图19所示,所述压缩机散热风道结构包括底座8和前面板7,在所述底座8和前面板7之间设置有密闭的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用于向所述压缩机提供散热冷风。
87.所述散热风道包括面板风道703和底座风道802,装配时,所述面板风道703至少部分地套设在所述底座风道802的外周,从而形成密闭的散热风道。
88.较佳的,在所述前面板7上设置有面板进风孔702,所述面板风道703沿所述面板进风孔702的周向设置。
89.较佳的,在所述面板风道703的外周向上设置有面板风道加强筋7031,用于增强所述面板风道703的强度。
90.所述衣物处理设备与实施例1和/或实施例2和/或实施例3和/或实施例4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91.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所有进行方向性和位置性指示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顶”、“低”、“首端”、“尾端”、“中心”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状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连接情况等,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92.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