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2.存在如下透过型的显示装置:在前面面板的背侧配置有背光源,利用来自该背光源的光而在前面面板的显示区域显示图像(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前面面板的显示区域是1个,前面面板由框架支承。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021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6.期望的是在由框架支承的前面面板设置有多个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
7.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内容而做成的,以提供在由框架支承的前面面板设置有多个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为目的。
8.本实用新型的一形态的显示装置具备:前面面板;多个显示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前面面板的背侧且配置于不同位置;以及主框架,其支承所述多个显示单元中的相邻的第1显示单元的侧部和第2显示单元的侧部,且固定于所述前面面板的背面。
9.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主框架具有第1副架和固定于所述第1副架的第2副架,所述第1副架支承所述第1显示单元的侧部,所述第2副架支承所述第2显示单元的侧部。
10.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第1副架具有:第1板部,其固定于所述前面面板的背面;和第1腿部,其从所述第1板部沿着所述第1显示单元的侧部延伸,且支承该第1显示单元的侧部,所述第2副架具有:第2板部,其固定于所述前面面板的背面;第2腿部,其从所述第2板部沿着所述第2显示单元的侧部延伸,且支承该第2显示单元的侧部;以及第3板部,其从所述第2腿部沿着所述第1板部的背面延伸,且固定于该第1板部的背面。
11.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第2副架具备从所述第3板部沿着所述第1腿部延伸的第3腿部。
12.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第2副架具备第4板部,该第4板部与所述第3板部交叉地延伸,且连结所述第2腿部、所述第3板部以及所述第3腿部。
13.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第1显示单元具备:显示面板,其固定于所述前面面板的背面;背光源,其配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侧,对该显示面板进行照明;收纳壳体,其收纳所述背光源;以及第1连结部件,其连结所述收纳壳体和所述第1副架。
14.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第2显示单元具备:显示面板,其固定于所述前面面板的背面;背光源,其配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侧,对该显示面板进行照明;收纳壳体,其收纳所述背光源;以及第2连结部件,其连结所述收纳壳体和所述第2副架。
15.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第1连结部件具备沿着所述前面面板延伸到与所述背光源
重叠的位置的第5板部,利用所述第5板部和所述收纳壳体夹持所述背光源。
16.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第2连结部件具备沿着所述前面面板延伸到与所述背光源重叠的位置的第6板部,利用所述第6板部和所述收纳壳体夹持所述背光源。
17.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形态的显示装置具备:前面面板;多个显示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前面面板的背侧,且配置于不同位置;第1框架,其固定于所述前面面板的背面,支承所述多个显示单元中的第1显示单元的侧部;以及第2框架,其固定于所述前面面板的背面,支承与所述第1显示单元相邻的第2显示单元的侧部,且与所述第1框架分离地设置。
18.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第1显示单元具备:显示面板,其固定于所述前面面板的背面;背光源,其配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侧,对该显示面板进行照明;收纳壳体,其收纳所述背光源;以及第1连结部件,其连结所述收纳壳体和所述第1框架。
19.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第2显示单元具备:显示面板,其固定于所述前面面板的背面;背光源,其配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侧,对该显示面板进行照明;收纳壳体,其收纳所述背光源;以及第2连结部件,其连结所述收纳壳体和所述第2框架。
20.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第1连结部件具备沿着所述前面面板延伸到与所述背光源重叠的位置的第5板部,利用所述第5板部和所述收纳壳体夹持所述背光源。
21.作为期望的形态,所述第2连结部件具备沿着所述前面面板延伸到与所述背光源重叠的位置的第6板部,利用所述第6板部和所述收纳壳体夹持所述背光源。
附图说明
22.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主视图。
23.图2是图1的ii-ii线处的剖视图。
24.图3是将图2的x1侧的端部放大的剖视图。
25.图4是将图2的x2侧的端部放大的剖视图。
26.图5是将图2的x方向的中央部放大的剖视图。
27.图6是从斜向观察图5的剖视图的图。
28.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且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5相对应的图。
29.图8是从斜向观察图7的剖视图的图。
30.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且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5相对应的图。
31.图10是从斜向观察图9的剖视图的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1a、1b:显示装置,
34.2:玻璃盖片(前面面板),
35.2a:背面,
36.2b:表面,
37.3:第1显示单元(显示单元),
38.4:第2显示单元(显示单元),
39.5、205:主框架,
40.21、22:透光部,
41.23:遮光部,
42.31、41:lcd面板(显示面板),
43.32、42:背光源,
44.32a:背面,
45.32b:表面,
46.33、43:收纳壳体,
47.34:第1连结部件,
48.42b:表面,
49.44:第2连结部件,
50.51:板部,
51.51a:端部,
52.52、53:腿部,
53.100:双面胶带,
54.101:缓冲材料,
55.105:第1框架,
56.106:板部,
57.106a:端部,
58.106b:端缘,
59.107:腿部,
60.110:第2框架,
61.111:板部,
62.111a:端部,
63.111b:端缘,
64.112:腿部,
65.210:第1副架,
66.220:第2副架,
67.230:第1板部,
68.230a:端部,
69.240:第1腿部,
70.250:第2板部,
71.250b:端部,
72.260:第2腿部,
73.270:第3板部,
74.280:第3腿部,
75.290:第4板部,
76.321:光学片,
77.322:光学片,
78.323:导光板,
79.324:反射片,
80.325:散热板,
display panel、液晶面板)31、背光源32、收纳壳体33、以及第1连结部件34(参照图3)。第2显示单元4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一个例子的lcd面板41、背光源42、收纳壳体43、以及第2连结部件44(参照图4)。
102.如图2所示,玻璃盖片(前面面板)2在显示装置1中配置于最靠z1侧。玻璃盖片2是覆盖配置于背面2a侧(z2侧)的lcd面板31、41的显示面而对其进行保护的透明的玻璃部件。另外,如参照图1而进行了说明这样,在玻璃盖片2设置有遮光部23。遮光部23是截断来自lcd面板31、41的光的区域。遮光部23是通过利用丝网印刷等在玻璃盖片2上进行印刷而形成的。遮光部件可以设置于玻璃盖片2的表面2b和背面2a中的任一个。
103.接着,对第1显示单元3进行说明。在图2所示的lcd面板(显示面板)31中,在两张透明基板(参照图6)之间配置有液晶层。本实施方式的lcd面板31例如是ffs(边缘场开关:fringe field switching)型的液晶显示器,在一个透明基板层叠有驱动电极(公共电极)和与像素相对应地形成的配置成矩阵状的像素电极。另外,在两个透明基板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滤色器,该滤色器与像素相对应地配置有例如r(红)、g(绿)以及b(蓝)等的滤光器。lcd面板31在像素电极和驱动电极(公共)中的任一者形成有开口,利用从开口所泄漏的电场(边缘电场)使液晶驱动。lcd面板31通过基于图像信号切换各像素中的光的透过和截断,从而使图像显示。lcd面板31并不限定于ffs型,也可以设为ips(共面转换:in-plane switching)型、tn(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型、ocb(光学补偿弯曲: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光学补偿双折射:optically compensated birefringence)型、ecb(电控双折射: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型的液晶。
104.背光源32配置于lcd面板31的背面侧(z2侧)。即,背光源32在z方向上与lcd面板31相对配置。背光源32包括输出光的未图示的光源,向lcd面板31照射光。
105.收纳壳体33是箱型的树脂制或金属制的壳体。收纳壳体33收纳背光源32,以不使从背光源32照射的光向外部泄漏的方式进行遮光。收纳壳体33出于散热性等方面的考虑而优选是金属制。此外,第1连结部件34将详细地后述。
106.主框架5具备板部51和腿部52、53,例如是树脂制。板部51与腿部52、53是一体的。板部51沿着玻璃盖片2的背面2a延伸。板部51借助双面胶带100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腿部52沿着背光源32的侧方呈环状延伸。腿部52支承第1显示单元3的侧部。腿部53支承后述的第2显示单元4的侧部。
107.接着,对第2显示单元4进行说明。在图2所示的lcd面板(显示面板)41中,在两张透明基板(参照图6)之间配置有液晶层。本实施方式的lcd面板41的构造和材质与lcd面板31相同。
108.背光源42配置于lcd面板41的背面侧(z2侧)。即,背光源42在z方向上与lcd面板41相对配置。背光源42包括输出光的未图示的光源,向lcd面板41照射光。作为光源,能够使用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荧光灯。
109.收纳壳体43是箱型的树脂制或金属制的壳体。收纳壳体43收纳背光源42,以不使从背光源42照射的光向外部泄漏的方式进行遮光。收纳壳体43出于散热性等方面的考虑而优选是金属制。此外,第2连结部件44将详细地后述。
110.接下来,使用图3~图6而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显示装置1的结构。图3是将图2的x1侧的端部放大的剖视图。图4是将图2的x2侧的端部放大的剖视图。图5是将图2的x方向的中央
部放大的剖视图。图6是从斜向观察图5的剖视图的图。
111.如图6所示,第1显示单元3所包含的背光源32具备光学片321、322、导光板323、反射片324以及散热板32。
112.如图6所示,在光学片321的背侧(z2侧)层叠光学片322,在光学片322的背侧(z2侧)层叠导光板323。在导光板323的背侧(z2侧)层叠反射片324,在反射片324的背侧(z2侧)层叠散热板325。光学片322例如是棱镜片等,提高从导光板323的表面放射的光的指向性。光学片321、322是构成背光源的多个光学片,例如能够适用扩散片、偏振板等。另外,光学片321、322分别可以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层叠构造。反射片324使提高了指向性的光适度地扩散。反射片324使从导光板323漏出的光反射而向导光板323入射。反射片324例如是发泡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另外,反射片324也可以是银蒸镀膜、多层膜反射膜、白色pet等。反射片324、光学片321、322根据需要设置,也可以省略。散热板325提高散热性,因此,能够适用例如铝制或铝合金制部件。散热板325根据需要设置,也可以省略。另外,散热板325也可以与收纳壳体33一体地形成。此外,lcd面板31借助粘接层102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
113.如图3和图5所示,收纳壳体33具备底板部331和侧板部332。底板部33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平坦的板状体。底板部331支承背光源32的背面32a。侧板部332从底板部331的端333、334朝向表侧(z1侧)延伸。端333位于比端334靠x2侧的位置。
114.如图3和图5所示,第1连结部件34具备侧板部341和前面板部(第5板部)342。侧板部341在z方向上延伸。侧板部341在x方向的外侧与收纳壳体33的侧板部332相邻。即,侧板部341以将侧板部332包围在内周侧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前面板部342沿着玻璃盖片2延伸到在z方向上与背光源32重叠的位置。前面板部342与背光源32的表面32b接触。此外,也可以在前面板部342与背光源32的表面32b之间具有间隙(空气层)。
115.由此,背光源32在z方向上由前面板部342和底板部331夹持。此外,在图3所示的第1连结部件34的侧板部341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在主框架5的腿部52设置有未图示的贯通孔。通过侧板部341的突起与腿部52的贯通孔嵌合,主框架5的腿部52支承第1显示单元3的侧部。而且,在图3所示的第1连结部件34的侧板部341还设置有另外的贯通孔,在收纳壳体33的侧板部332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通过侧板部332的突起与侧板部341的贯通孔嵌合,第1连结部件34支承收纳壳体33的侧部。如以上这样,主框架5、第1连结部件34以及收纳壳体33相互一体地固定。
116.如图5所示,在图2的x方向的中央部,主框架5具有使两个t连结而成的截面形状。主框架5的腿部52与腿部53在x方向上相邻。腿部52、53从板部51的背面朝向z2侧延伸。腿部52位于比腿部53靠x1侧的位置。板部51的靠x1侧的端部51a在z方向上来看与第1连结部件34的前面板部342重叠地配置。在端部51a与背光源32的表面32b之间配置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材料101。即,在前面板部342的表侧(z1侧)设置缓冲材料101,在缓冲材料101的表侧(z1侧)设置lcd面板31和板部51的端部51a。
117.接着,说明第2显示单元4。如图6所示,第2显示单元4所包含的背光源42具备光学片421、422、导光板423、反射片424以及散热板425。
118.如图6所示,在光学片421的背侧(z2侧)层叠光学片422,在光学片422的背侧(z2侧)层叠导光板423。在导光板423的背侧(z2侧)层叠反射片424,在反射片424的背侧(z2侧)
层叠散热板425。光学片422例如是棱镜片等,提高从导光板423的表面放射的光的指向性。光学片421、422是构成背光源的多个光学片,例如,能够适用扩散片、偏振板等。另外,光学片421、422分别可以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层叠构造。
119.反射片424使提高了指向性的光适度地扩散。反射片424使从导光板423漏出的光反射而向导光板423入射。反射片424例如是发泡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另外,反射片424也可以是银蒸镀膜、多层膜反射膜、白色pet等。反射片424、光学片421、422根据需要设置,也可以省略。散热板425提高散热性,因此,能够适用例如铝制或铝合金制部件。散热板425根据需要设置,也可以省略。另外,散热板425也可以与收纳壳体43一体地形成。此外,lcd面板41借助粘接层102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
120.如图4和图5所示,收纳壳体43具备底板部431和侧板部432。底板部431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平坦的板状体。底板部431支承背光源42的背面42a。侧板部432从底板部431的端433、434朝向表侧(z1侧)延伸。端433位于比端434靠x1侧的位置。
121.如图4和图5所示,第2连结部件44具备侧板部441和前面板部(第6板部)442。侧板部441在z方向上延伸。侧板部441在x方向的外侧与收纳壳体43的侧板部432相邻。即,侧板部441以将侧板部432包围在内周侧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前面板部442沿着玻璃盖片2延伸到在z方向上与背光源42重叠的位置。前面板部442与背光源42的表面42b接触。此外,也可以在前面板部442与背光源42的表面42b之间具有间隙(空气层)。
122.由此,背光源42由前面板部442和底板部431在z方向上夹持。此外,在图4所示的第2连结部件44的侧板部441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在主框架5的腿部53设置有未图示的贯通孔。通过侧板部441的突起与腿部53的贯通孔嵌合,主框架5的腿部53支承第2显示单元4的侧部。而且,在图4所示的第2连结部件44的侧板部441还设置有另外的贯通孔,在收纳壳体43的侧板部432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通过侧板部432的突起与侧板部441的贯通孔嵌合,第2连结部件44支承收纳壳体43的侧部。如以上这样,主框架5、第2连结部件44以及收纳壳体43相互一体地固定。
123.如图5所示,板部51的靠x2侧的端部51b在z方向上来看与第2连结部件44的前面板部442重叠配置。在端部51b与背光源42的表面42b之间配置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材料101。即,在前面板部442的表侧(z1侧)设置缓冲材料101,在缓冲材料101的表侧(z1侧)设置lcd面板31和板部51的端部51b。
124.以上进行了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具备:玻璃盖片(前面面板)2;多个显示单元,其位于玻璃盖片2的背侧,且配置于不同位置;以及主框架5,其支承第1显示单元3的侧部和第2显示单元4的侧部,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因而,能够获得由主框架5支承的玻璃盖片(前面面板)2的显示区域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的显示装置1。即,在前述的专利文献1的显示装置中,玻璃盖片由框架支承,但玻璃盖片的显示区域是1个。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提供具有多个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1。
125.另外,第1显示单元3具备:lcd面板(显示面板)31,其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背光源32,其配置于lcd面板31的背侧,对lcd面板31进行照明;收纳壳体33,其收纳背光源32;以及第1连结部件34,其连结收纳壳体33和主框架5。如此,收纳背光源32的收纳壳体33和主框架5由第1连结部件34连结。另外,主框架5固定于玻璃盖片2。因而,背光源32、收纳壳体33、第1连结部件34以及玻璃盖片2借助主框架5汇集成一个。
126.而且,第2显示单元4具备:lcd面板(显示面板)41,其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背光源42,其配置于lcd面板41的背侧,对lcd面板41进行照明;收纳壳体43,其收纳背光源42;以及第2连结部件44,其连结收纳壳体43和主框架5。如此,收纳背光源42的收纳壳体43和主框架5由第2连结部件44连结。另外,主框架5固定于玻璃盖片2。因而,背光源42、收纳壳体43、第2连结部件44以及玻璃盖片2借助主框架5汇集成一个。
127.此外,除了前述的背光源32、收纳壳体33、第1连结部件34以及玻璃盖片2之外,背光源42、收纳壳体43、第2连结部件44以及玻璃盖片2也借助主框架5汇集成一个。如此,显示装置1整体的构成零部件借助主框架5汇集成一个,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紧凑地装配显示装置1。
128.并且,第1连结部件34具备沿着玻璃盖片2延伸到与背光源32重叠的位置的前面板部(第5板部)342,利用前面板部342和收纳壳体33夹持背光源32。因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背光源32收纳于收纳壳体33内。
129.另外,第2连结部件44具备沿着玻璃盖片2延伸到与背光源42重叠的位置的前面板部(第6板部)442,利用前面板部442和收纳壳体43夹持背光源42。因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背光源42收纳于收纳壳体43内。
130.[第2实施方式]
[0131]
接下来,对第2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a进行说明。不过,对具有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即,第2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a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而言框架的部分不同,因此,详细地说明该框架。
[0132]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且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5相对应的图。图8是从斜向观察图7的剖视图的图。
[0133]
如图7和图8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a具备第1框架105和第2框架110。
[0134]
第1框架105的截面形状具有t字形状。具体而言,第1框架105具备板部106和腿部107。板部106与腿部107是一体的,例如是树脂制。板部106沿着玻璃盖片2的背面2a延伸。板部106借助双面胶带100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
[0135]
板部106的靠x1侧的端部106a在z方向上与第1连结部件34的前面板部342重叠地配置。在端部106a与背光源32的表面32b之间配置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材料101。即,在前面板部342的表侧(z1侧)设置缓冲材料101,在缓冲材料101的表侧(z1侧)设置lcd面板31和板部106的端部106a。
[0136]
另外,腿部107沿着背光源32的侧方呈环状延伸。腿部107从板部106的背面向z2侧延伸,支承第1显示单元3的侧部。具体而言,在图7和图8所示的第1连结部件34的侧板部341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在第1框架105的腿部107设置有未图示的贯通孔。通过侧板部341的突起与腿部107的贯通孔嵌合,第1框架105的腿部107支承第1显示单元3的侧部。而且,在图7和图8所示的第1连结部件34的侧板部341还设置有另外的贯通孔,在收纳壳体33的侧板部332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通过侧板部332的突起与侧板部341的贯通孔嵌合,第1连结部件34支承收纳壳体33的侧部。如以上这样,第1框架105、第1连结部件34以及收纳壳体33相互一体地固定。
[0137]
第2框架110的截面形状具有t字形状。具体而言,第2框架110具备板部111和腿部112。板部111与腿部112是一体的,例如是树脂制。板部111沿着玻璃盖片2的背面2a延伸。板
部111借助双面胶带100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
[0138]
板部111的靠x2侧的端部111a与第2连结部件44的前面板部442重叠地配置。在端部111a与背光源42的表面32b之间配置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材料101。即,在前面板部442的表侧(z1侧)设置缓冲材料101,在缓冲材料101的表侧(z1侧)设置lcd面板41和板部111的端部111a。
[0139]
另外,腿部112沿着背光源32的侧方呈环状延伸。腿部112从板部111的背面向z2侧延伸,支承第2显示单元4的侧部。具体而言,在图7和图8所示的第2连结部件44的侧板部441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在第2框架110的腿部112设置有未图示的贯通孔。通过侧板部441的突起与腿部112的贯通孔嵌合,第2框架110的腿部112支承第2显示单元4的侧部。而且,在图7和图8所示的第2连结部件44的侧板部441还设置有另外的贯通孔,在收纳壳体43的侧板部432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通过侧板部432的突起与侧板部441的贯通孔嵌合,第2连结部件44支承收纳壳体43的侧部。如以上这样,第2框架110、第2连结部件44以及收纳壳体43相互一体地固定。此外,第1框架105的板部106的端缘106b与第2框架110的板部111的端缘111b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即,端缘106b与端缘111b在x方向上相对,在两者之间设置有间隙。
[0140]
根据以上进行了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的作用效果。显示装置1a具备:玻璃盖片(前面面板)2;多个显示单元,其配置于玻璃盖片2的背侧,且配置于不同位置;第1框架105,其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支承所述多个显示单元中的第1显示单元3的侧部;以及第2框架110,其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支承与第1显示单元3相邻的第2显示单元4的侧部,并且,该第2框架110与第1框架105分离地设置。
[0141]
因而,具有如下优点:在恰当保持第1显示单元3相对于玻璃盖片2的相对位置和第2显示单元4相对于玻璃盖片2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组装显示装置1a比第1实施方式更容易。以下简单地说明。
[0142]
作为前提,需要第1显示单元3相对于玻璃盖片2的相对位置和第2显示单元4相对于玻璃盖片2的相对位置都设定在恰当的位置。
[0143]
首先,在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相对于玻璃盖片2恰当地安装了第1显示单元3的相对位置之后,将主框架5安装于第1显示单元3和玻璃盖片2。
[0144]
接着,将第2显示单元4组装于主框架5,但若主框架5的成形尺寸的偏差量大于规定量,则存在第2显示单元相对于玻璃盖片2的相对位置的误差比容许量大的情况。此时,再次产生如下作业:在将第1显示单元3从玻璃盖片2拆卸而修正了第1显示单元3的位置之后,将第1显示单元3安装于玻璃盖片2。
[0145]
相对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首先,在相对于玻璃盖片2使第1显示单元3的相对位置恰当后的状态下,将第1框架105安装于第1显示单元3。
[0146]
接着,在相对于玻璃盖片2使第2显示单元4的相对位置恰当后的状态下,将第2框架110安装于第2显示单元4。
[0147]
如此,在第2在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1显示单元3和第2显示单元4分别单独组装第1框架105和第2框架110。因而,能够将第1显示单元3相对于玻璃盖片2的相对位置和第2显示单元4相对于玻璃盖片2的相对位置容易地设定在恰当的位置。
[0148]
另外,第1显示单元3具备:lcd面板(显示面板)31,其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背光源32,其配置于lcd面板31的背侧,对lcd面板31进行照明;收纳壳体33,其收纳背光源
32;以及第1连结部件34,其连结收纳壳体33和第1框架105。如此,收纳背光源32的收纳壳体33和主框架5由第1连结部件34连结。另外,第1框架105固定于玻璃盖片2。因而,背光源32、收纳壳体33、第1连结部件34以及玻璃盖片2借助第1框架105汇集成一个,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紧凑地装配显示装置1a。
[0149]
而且,第2显示单元4具备:lcd面板(显示面板)41,其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背光源42,其配置于lcd面板41的背侧,对lcd面板41进行照明;收纳壳体43,其收纳背光源42;以及第2连结部件44,其连结收纳壳体43和第2框架110。另外,第2框架110固定于玻璃盖片2。因而,背光源42、收纳壳体43、第2连结部件44以及玻璃盖片2借助第2框架110汇集成一个,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紧凑地装配显示装置1a。
[0150]
[第3实施方式]
[0151]
接下来,对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b进行说明。不过,对具有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即,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b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而言框架的部分不同,因此,详细地说明该框架。
[0152]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且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5相对应的图。图10是从斜向观察图9的剖视图的图。
[0153]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主框架205具备第1副架210和第2副架220。第1副架210和第2副架220借助双面胶带100被固定而成为一体。
[0154]
第1副架210的截面形状具有t字形状。具体而言,第1副架210具备第1板部230和第1腿部240。第1板部230与第1腿部240是一体的,例如是树脂制。第1板部230沿着玻璃盖片2的背面2a延伸。第1板部230借助双面胶带100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
[0155]
第1板部230的靠x1侧的端部230a在z方向上与第1连结部件34的前面板部342重叠地配置。在端部230a与背光源32的表面32b之间配置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材料101。即,在前面板部342的表侧(z1侧)设置缓冲材料101,在缓冲材料101的表侧(z1侧)设置lcd面板31和第1板部230的端部230a。
[0156]
另外,第1腿部240沿着背光源32的侧方呈环状延伸。第1腿部240从第1板部230的背面向z2侧延伸,支承第1显示单元3的侧部。具体而言,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第1连结部件34的侧板部341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在第1副架210的第1腿部240设置有未图示的贯通孔。通过侧板部341的突起与第1腿部240的贯通孔嵌合,第1副架210的第1腿部240支承第1显示单元3的侧部。而且,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第1连结部件34的侧板部341还设置有另外的贯通孔,在收纳壳体33的侧板部332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通过侧板部332的突起与侧板部341的贯通孔嵌合,第1连结部件34支承收纳壳体33的侧部。如以上这样,第1副架210、第1连结部件34以及收纳壳体33相互一体地固定。
[0157]
第2副架220的截面形状具有组合两个l字而成的形状。具体而言,第2副架220具备第2板部250、第2腿部260、第3板部270、第3腿部280以及第4板部290。由第2板部250和第2腿部260构成截面l字形状,由第3板部270和第3腿部280构成截面l字形状。这些第2板部250、第2腿部260、第3板部270、第3腿部280以及第4板部290是一体的。
[0158]
将第2板部250和第2腿部260合在一起而成的截面形状是l字形状。第2板部250沿着玻璃盖片2的背面2a延伸。第2板部250借助双面胶带100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第2板部250的靠x2侧的端部250b与第2连结部件44的前面板部442重叠地配置。在端部250b与
背光源42的表面42b之间配置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材料101。即,在前面板部442的表侧(z1侧)设置缓冲材料101,在缓冲材料101的表侧(z1侧)设置lcd面板41和第2板部250的端部250b。
[0159]
第2腿部260沿着背光源42的侧方呈环状延伸。第2腿部260从第2板部250的背面向z2侧延伸,支承第2显示单元4的侧部。具体而言,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第2连结部件44的侧板部441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在第2副架220的第2腿部260设置有未图示的贯通孔。通过侧板部441的突起与第2腿部260的贯通孔嵌合,第2副架220的第2腿部260支承第2显示单元4的侧部。而且,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第2连结部件44的侧板部441还设置有另外的贯通孔,在收纳壳体43的侧板部432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通过侧板部432的突起与侧板部441的贯通孔嵌合,第2连结部件44支承收纳壳体43的侧部。如以上这样,第2副架220、第2连结部件44以及收纳壳体43相互一体地固定。
[0160]
第3板部270从第2腿部260中的z方向的中央部向x1侧延伸。换言之,第3板部270从第2腿部260沿着第1板部230的背面延伸。第3板部270借助双面胶带100固定于第1板部230的端部230b的背面。即,第1板部230的靠x2侧的端部230b在z方向上与第3板部270相对,端部230b与第3板部270由双面胶带100接合。
[0161]
第3腿部280从第3板部270的靠x1侧的端部270a向z2侧延伸。换言之,第3腿部280从第3板部270沿着第1副架210的第1腿部240延伸。将这些第3板部270和第3腿部280合在一起而成的截面形状是l字形状。
[0162]
第4板部290是矩形形状,与第3板部270正交(交叉)地延伸。第4板部290连结第2腿部260、第3板部270以及第3腿部280。另外,第4板部290也与第2腿部260和第3腿部280正交(交叉)地延伸。此外,如图10所示,第4板部290以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0163]
根据以上进行了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的作用效果。主框架205具有第1副架210和固定于第1副架210的第2副架220,第1副架210支承第1显示单元3的侧部,第2副架220支承第2显示单元4的侧部。如此,能够在适当改变了第2副架220相对于第1副架210的位置的状态下,将第2副架220固定于第1副架210。因而,能够将第1显示单元3相对于玻璃盖片2的相对位置和第2显示单元4相对于玻璃盖片2的相对位置容易地设定在恰当的位置。
[0164]
第1副架210具有:第1板部230,其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和第1腿部240,其从第1板部230沿着第1显示单元3的侧部延伸,支承该侧部,第2副架220具有:第2板部250,其固定于玻璃盖片2的背面2a;第2腿部260,其从第2板部250沿着第2显示单元4的侧部延伸,支承该侧部;以及第3板部270,其从第2腿部260沿着第1板部230的背面延伸,固定于该背面。
[0165]
因而,能够利用第1腿部240和第2腿部260从背侧支承玻璃盖片2。另外,由于在第1板部230的背面固定第3板部270,从而能够在恰当地调整了第1副架210与第2副架220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固定两者。
[0166]
第2副架220具备从第3板部270沿着第1腿部240延伸的第3腿部280。因而,能够利用第3腿部280支承第1副架210的第1板部230。
[0167]
第2副架220具备第4板部290,该第4板部290与第3板部270正交(交叉)地延伸,连结第2腿部260、第3板部270以及第3腿部280,因此,第2腿部260、第3板部270以及第3腿部280的刚性提高。
[0168]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所公开的内容原则上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
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对于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所进行的适当变更,当然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能够在不脱离前述的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构成要素的各种省略、置换以及变更中的至少1个。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将显示区域的数量设定成两个,但也可以是3个以上。玻璃盖片2与主框架5的接合、玻璃盖片2与第1框架105和第2框架110的接合、玻璃盖片2与第1副架210和第2副架220的接合使用了双面胶带100,但也可以是粘接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