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喷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码装置。
背景技术:2.喷码机是生产线上的常用设备,但现有的喷头支架适用性不强,有的底部厚重移动不方便、无法调节空间,有的无法调节高度,有的不方便收纳、组装,有的无法调整喷头角度。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喷码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喷码装置,包括喷码机,所述喷码机包括喷头,所述喷码装置还包括喷头支架;
5.所述喷头支架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第一端连接并用于支撑固定所述喷头的支架管组件、套设于所述支架管组件外围并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连接件、用于将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所述支架管组件上的固定件、第一端与所述连接件活动连接并呈三角布置的至少三支撑管、以及分别与所述底座第二端和所述支撑管第二端活动连接的至少三加强件。
6.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码装置中,所述支架管组件包括与所述底座第一端连接的竖直的第一支架管,所述连接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架管外围,并可在所述第一支架管上移动以带动所述支撑管呈张开或合拢状态。
7.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码装置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主体、开设于所述连接主体中心处的供所述第一支架管穿过的通孔、沿所述连接主体外围向外延伸并与所述支撑管第一端活动连接的至少三连接部、以及设于所述连接部之间的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至少一固定孔;
8.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第一支架管固定连接。
9.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码装置中,所述连接部包括沿竖直方向布置的至少一连接壁,所述支撑管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臂的一侧并可绕水平轴转动。
10.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码装置中,所述连接部还包括位于所述连接臂一侧顶部并沿水平方向布置的限位壁。
11.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码装置中,所述支架管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架管连接的第二支架管、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架管呈相交布置并连接的第三支架管;
12.所述喷头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架管上。
13.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码装置中,所述第二支架管包括可伸缩的管体或可拆卸连接的至少两管体。
14.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码装置中,所述第三支架管的外围套设有第一转接件,所述喷头的外围套设有第二转接件;
15.所述第一转接件与所述第二转接件之间通过转动固定结构转动并固定连接。
16.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码装置中,所述转动固定结构包括插柱、插槽、设于所述插槽一侧的与所述插槽开口方向垂直的中空固定管、连通所述固定管和所述插槽的抵接口、设于所述固定管内并可沿所述固定管开口方向竖直运动的抵接件、设于所述抵接件第一端的螺母、以及设于所述抵接件第二端并穿过所述抵接件与所述螺母转动连接的螺栓;
17.所述螺栓转动以通过所述螺母带动所述抵接件作直线运动,对所述抵接口的所述插柱进行抵接固定。
18.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码装置中,所述底座第二端的外围向外凸出延伸有至少三平台;
19.所述加强件包括两加强片,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平台两侧和所述支撑管两侧。
20.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喷头支架的支撑管通过采用支杆连接方式,实现了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组装方便,并且运用三角形支撑原理,从而达到稳固性,支撑管还可随连接件的移动而调整占地空间,适用性强,支撑管呈合拢状态时,也方便存放。
附图说明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喷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喷头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撑管呈合拢和包装状态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喷头、第三支架管、第二支架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转接件与第二转接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转接件与第二转接件的连接结构爆炸示意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连接件、底座、支撑管、加强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文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喷码装置,包括喷码机,该喷码机包括喷头2、主机4、以及连接主机4和喷头2的喉管3,由主机4控制喷头2对目标物进行标识。并且,该喷码装置还包括喷头支架1,如图2所示,其中包括底座10、与底座10第一端连接并用于支撑固定喷头2的支架管组件、套设于支架管组件外围并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连接件16、用于将连接件16固定在支架管组件上的固定件17、第一端与连接件16活动连接并呈三角布置的至少三支撑管18、以及分别与底座10第二端和支撑管18第二端活动连接的至少三加强件19。本实施例的喷头支架通过采用支杆连接方式,实现了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并且运用三角形支撑原理,从而达到稳固性,并且支撑管随连接件移动收紧呈合拢状态时,可方便存放。
33.具体地,如图2所示,为了运输方便,组装简易,支架管组件包括与底座10第一端连接的竖直的第一支架管11、与第一支架管11连接的第二支架管12、以及与第二支架管12呈相交布置并连接的第三支架管13。连接件16套设于第一支架管11外围,并可在第一支架管11上移动以带动支撑管18呈张开或合拢状态,图3示出了支撑管18的合拢状态和包装状态,方便收纳、组装。
34.并且,为了方便调整高度,第二支架管12包括可伸缩的管体或可拆卸连接的至少两管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管11与底座10之间、第一支架管11与第二支架管12之间、第二支架管12的管体之间均可通过螺牙固定。
35.在本实施例中,喷头2可拆卸连接于第三支架管13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三支架管13的外围套设有第一转接件14,喷头2的外围套设有第二转接件15,第一转接件14与第二转接件15之间通过转动固定结构转动并固定连接,以方便调整喷头2的工作角度。
36.如图5和6所示,该转动固定结构包括插柱141、插槽151、设于插槽151一侧的与插槽151开口方向垂直的中空固定管152、连通固定管和插槽151的抵接口153、设于固定管内并可沿固定管开口方向竖直运动的抵接件154、设于抵接件154第一端的螺母155、以及设于抵接件154第二端并穿过抵接件154与螺母155转动连接的螺栓156。螺栓156转动以通过螺母155带动抵接件154作直线运动,对抵接口153的插柱141进行抵接固定。优选地,插柱141设于第一转接件14上,插槽151设于第二转接件15上,该螺栓156的操作部为梅花状,即梅花螺栓。
3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接件14包括供第三支架管13插入的第一插管142、设于第一插管142一侧的与第一插管142开口方向垂直的中空固定管、连通固定管和第一插管142的抵接口、设于固定管内并可沿固定管开口方向竖直运动的抵接件、设于抵接件第一端的螺母、以及设于抵接件第二端并穿过抵接件与螺母转动连接的螺栓。螺栓转动以通过螺母带动抵接件作直线运动,对抵接口的第三支架管13进行抵接固定。同样地,第二转接件15包括供喷头2插入的第二插管157、设于第二插管157一侧的与第二插管157开口方向垂直的中空固定管、连通固定管和第一插管142的抵接口、设于固定管内并可沿固定管开口方向竖直运动的抵接件、设于抵接件第一端的螺母、以及设于抵接件第二端并穿过抵接件与螺母转动连接的螺栓。螺栓转动以通过螺母带动抵接件作直线运动,对抵接口的喷头进行抵接固定。
3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支架管12与第三支架管13可通过上述第一转接件14和第二转接件15可拆卸连接,并呈相交布置,优选为相互垂直布置。可选地,第一转接件14和第二转接件15可为一体成型,不通过上述转动固定结构转动固定连接,在此不再赘述。
3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连接件16包括连接主体、开设于连接主体中心处的供第一支架管11穿过的通孔161、沿连接主体外围向外延伸并与支撑管18第一端活动连接的至少三连接部、以及设于连接部之间的与通孔161连通的至少一固定孔。固定件17穿过固定孔与第一支架管11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17为梅花螺栓,固定孔为螺孔,可通过螺接令固定件17与第一支架管11外侧壁之间抵接固定,既方便又省力。
4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部包括沿竖直方向布置的至少一连接壁162,支撑管18的第一端连接于连接臂的一侧并可绕水平轴转动。另外,该连接部还可包括位于连接臂一侧
顶部并沿水平方向布置的限位壁163,以限制支撑管18的转动幅度。优选地,该连接部包括沿竖直方向平行布置的两连接壁162以及位于两连接臂顶部的一限位壁163,支撑管18的第一端与两连接臂之间铰接,以可绕水平轴转动。
41.为了整个喷头支架1的重心稳定,该底座10采用重型材料,例如铸铁方式成型。底座10的第二端的外围向外凸出延伸有至少三平台101,而加强件19包括两加强片,加强片分别活动连接于平台101两侧和支撑管18两侧。
42.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管18与连接件16之间、支撑管18与加强件19之间、加强件19与底座10之间的每个活动支点均采用螺杆与螺母对锁方式衔接,保证了移动调节过程中的灵动性和轻便性。
43.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4.本实用新型喷头支架的支撑管通过采用支杆连接方式,实现了实际操作中的灵活性,组装方便,并且运用三角形支撑原理,从而达到稳固性,支撑管还可随连接件的移动而调整占地空间,适用性强,支撑管呈合拢状态时,也方便存放。
45.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