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部件、转印滚筒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示,具备两个细长橡皮布保持件的图像转印介质滚筒的橡皮布拉伸装置是以往公知的。一个橡皮布保持件与另一橡皮布保持件大致平行地配置,在各橡皮布保持件中,至少一方能够以朝向或远离另一橡皮布保持件的方式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301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得在包含内层、外层和表面层的转印部件中,与表面层比外层短的情况相比,在转印时不易在外层与表面层之间形成间隙。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转印部件具备:内层;外层,其设置于所述内层的外周;以及表面层,其设置于所述外层的外周,在周向上的两端部比所述外层的周向上的两端部在周向上延伸得更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转印部件,在第一方面的转印部件中,所述内层在周向上的两端部比所述外层在周向上的两端部在周向上延伸得更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转印滚筒具备:转印滚筒主体;以及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转印部件,其卷绕于所述转印滚筒主体,其中,所述外层在周向上的两端部未安装于所述转印滚筒主体,所述表面层在周向上的两端部安装于所述转印滚筒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转印滚筒,在第三方面的转印滚筒中,所述内层在与所述外层粘接在一起的状态下卷绕于所述转印滚筒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转印滚筒,在第四方面的转印滚筒中,所述内层在周向上的一端部固定于所述转印滚筒主体,在周向上的另一端部经由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印滚筒主体调整张力的内侧调整机构安装于所述转印滚筒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转印滚筒,在第五方面的转印滚筒中,在所述转印滚筒主体的轴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内侧调整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转印滚筒,在第三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转印滚筒中,所述表面层不与所述外层粘接。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转印滚筒,在第七方面的转印滚筒中,所述表面层在周向上的一端部固定于所述转印滚筒主体,在周向上的另一端部经由能够相对于所述转印滚筒主体调整张力的外侧调整机构安装于所述转印滚筒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转印滚筒,在第八方面的转印滚筒中,所述外侧调整机构是具有将所述表面层朝向所述转印滚筒主体的旋转方向上游侧施力的施力部件的恒定载荷调整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转印滚筒,在第九方面的转印滚筒中,在所述转印滚筒主体的轴向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恒定载荷调整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三至第十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转印滚筒,其输送记录介质;以及中间转印体,其将图像转印到由所述转印滚筒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表面层比外层短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得在转印时不易在外层与表面层之间形成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内层比外层短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内层相对于转印滚筒主体的装卸性(转印部件的更换作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外层在周向上的两端部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得在转印时不易在外层与表面层之间形成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内层未粘接有外层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转印部件相对于转印滚筒主体的更换作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能够根据每个转印滚筒的外径的偏差将内层卷绕于转印滚筒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能够根据转印滚筒在轴向上的外径的偏差将内层卷绕于转印滚筒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表面层粘接于外层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得在转印时不易在外层与表面层之间形成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表面层在周向上的两端部固定于转印滚筒主体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得在转印时不易在外层与表面层之间形成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能够使表面层随着经时引起的外层的变形而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能够使表面层随着经时引起的外层在轴向上的变形而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能够抑制在转印时因外层与表面层之间形成间隙而导致的画质缺陷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印滚筒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印滚筒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印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放大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印滚筒的凹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印滚筒的内侧调整机构的图5的X-X线向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印滚筒的外侧调整机构的图5的Y-Y线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有时将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例的记录纸张P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称为“上游侧”,将输送方向下游侧称为“下游侧”。同样地,有时将转印滚筒50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称为“上游侧”,将旋转方向下游侧称为“下游侧”。将从轴向观察转印滚筒50的情况称为“侧视”。
如图1所示,作为一例,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图像的一例)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10在装置主体(省略图示)内具备图像形成部12、容纳部14、输送部16和定影装置18。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图像形成部12、输送部16和定影装置18)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12具有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功能。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2具有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和转印装置40。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
如图1所示,具备多个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以按照每种颜色形成调色剂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共计4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
以下,在需要区分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各颜色时,在各部件的符号之后标注英文字母Y、M、C和K,在不需要区分各颜色时,有时会省略英文字母Y、M、C和K。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在图1中仅主要对黄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Y的各部分标注附图标记。
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向一个方向(例如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鼓22。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从感光鼓2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带电器24、曝光装置26、显影装置28和去除装置30。
在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中,带电器24使感光鼓22的外周面带电。曝光装置26对由带电器24带电的感光鼓22的外周面进行曝光,以在感光鼓22的外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8对由曝光装置26在感光鼓2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后述的转印带42之后,去除装置30去除残留在感光鼓22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
[转印装置]
如图1所示,转印装置40具备作为一次转印体的一例的一次转印辊32、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一例的转印带42和作为二次转印体的一例的转印滚筒50。即,转印装置40将在各颜色的感光鼓2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叠加在转印带42上进行一次转印,并将该叠加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关于转印滚筒50,在后文详细叙述。
(一次转印辊)
如图1所示,一次转印辊32在感光鼓22与一次转印辊32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T1处将形成在各颜色的感光鼓22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42的外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次转印辊32与感光鼓22之间施加一次转印电压,从而在一次转印位置T1处将形成在感光鼓22的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42的外周面上。
(转印带)
如图1所示,转印带42为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外周面上的环状,其卷绕在驱动辊34、张力辊36和支承辊38上以确定姿势。驱动辊34构成为由驱动部(省略图示)进行旋转驱动,使转印带42以预定的速度向箭头A方向环绕。
支承辊38隔着转印带42与后述的转印滚筒50相对。如图2所示,转印滚筒50与转印带42接触的接触区域、换言之转印滚筒50和转印带42夹住记录纸张P的区域是捏夹区域Np。该捏夹区域Np是从转印带42向记录用纸P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位置T2。
<输送部>
如图1所示,输送部16构成为包含第一输送部44和第二输送部46。第一输送部44配置在转印滚筒50的上游侧,向转印滚筒50输送从容纳部14送出的记录纸张P。第二输送部46配置在转印滚筒50的下游侧,向定影装置18输送通过二次转印位置T2即捏夹区域Np而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
第一输送部44由在记录纸张P的输送方向上彼此分离的驱动辊44A和从动辊44B以及卷绕在驱动辊44A和从动辊44B上的输送带45构成。同样地,第二输送部46由在记录纸张P的输送方向上彼此分离的驱动辊46A和从动辊46B以及卷绕在驱动辊46A和从动辊46B上的输送带47构成。
(定影装置)
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18具有作为加热部件的一例的加热辊48和作为加压部件的一例的加压辊49。定影装置18通过加热辊48和加压辊49夹住记录纸张P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将由转印滚筒50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P上。
在如上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接着对转印滚筒50进行详细说明。
(转印滚筒)
如图2和图3所示,转印滚筒50具有转印滚筒主体52和卷绕在转印滚筒主体52上的转印部件60。转印滚筒主体52形成为在其外周面的一部分上沿轴向形成有单一的切口部即凹部54的大致圆筒状。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两端侧配置有一对链轮(省略图示)。
该一对链轮经由链条等驱动力传递部件(省略图示)由驱动部(省略图示)进行旋转驱动,使得转印滚筒50的一部分即转印滚筒主体52向一个方向(图1和图2所示的箭头B方向)旋转。在凹部54内,在轴向上设置有多个叼纸牙(省略图示),该叼纸牙把持从第一输送部44输送来的记录纸张P的、位于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区域外的、下游侧的前端部。
因此,转印滚筒50利用叼纸牙把持记录纸张P的下游侧的前端部进行旋转,同时向与转印带42之间输送记录纸张P。转印滚筒50在利用后述的表面层66的表面和转印带42的外周面夹住记录纸张P的同时施加有二次转印电压,从而在二次转印位置T2即捏夹区域Np处将调色剂图像从转印带42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
如图4所示,转印部件60具有:作为内层的一例的基层62,其以不与其粘接的方式卷绕于转印滚筒主体52;作为外层的一例的弹性层64,其以粘接于基层62的外周面的状态(经由粘接层63)卷绕于基层62的外周面;以及表面层66,其以不与其粘接的方式卷绕于弹性层64的外周面。
作为基层62,使用由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层,其厚度例如为0.1mm。本实施方式中的基层62由不锈钢制成。作为弹性层64,使用发泡橡胶,例如丁腈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三元乙丙橡胶(EPDM)、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硅橡胶、聚氨酯、聚乙烯及其混合物等导电性树脂材料(导电橡胶层)。
因此,基层62的硬度比弹性层64的硬度大。即,弹性层64的硬度比基层62的硬度小。基层62的体积电阻率比弹性层64的体积电阻率小。本实施方式中的弹性层64由丁腈橡胶制成。弹性层64的厚度形成为比基层62和表面层66厚,例如为7mm。作为粘接层63,例如使用丙烯酸类导电性粘接剂等。
作为表面层66,例如使用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醚醚酮(PEEK)以及固体橡胶类,例如丁腈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三元乙丙橡胶(EPDM)、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硅橡胶等树脂材料(转印层)。本实施方式中的表面层66由聚酰亚胺制成。表面层66的厚度例如为0.1mm。
如图2所示,弹性层64在周向上的长度是与转印滚筒主体52除了凹部54以外(包含后述的固定侧块56和可动侧块58的径向外侧端面)的周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基层62和表面层66的在周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弹性层64在周向上的长度长。
如上所述,弹性层64的内周面通过粘接剂(粘接层63)粘接于基层62的外周面,但基层62的内周面未粘接于转印滚筒主体52的外周面,且表面层66的内周面也未粘接于弹性层64的外周面。即,基层62和表面层66分别可装卸地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52。
若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基层62在周向上的一端部(下游侧的端部)是比弹性层64更向周向延伸的延长部62A。在延长部62A的前端,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插入用贯通孔(省略图示)。
同样地,表面层66在周向上的一端部(下游侧的端部)是比弹性层64更向周向延伸的延长部66A。在延长部66A的前端,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插入用贯通孔(省略图示)。
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在凹部54内的一侧(下游侧)的边缘部,一体地设置有在侧视时朝向转印滚筒主体52的大致中心(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固定侧块56。如图5所示,在固定侧块56的径向内侧端部,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以大致周向为轴向形成有多个内螺纹部56A。
因此,延长部62A和延长部66A以如下方式通过螺栓紧固于固定侧块56。即,首先,在延长部62A的前端(形成有贯通孔的部位)上重叠延长部66A的前端(形成有贯通孔的部位)。延长部62A和延长部66A相互重合的前端被一对平板部件68夹持。各平板部件68以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为长度方向,在各平板部件68上,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长度方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插入用贯通孔(省略图示)。
若延长部62A和延长部66A的前端共同被一对平板部件68夹持,则一对平板部件68通过螺栓紧固于固定侧块56。具体而言,带凸缘的螺栓(以下,简称为“螺栓”)90的轴部92从大致周向依次插入一个平板部件68A的贯通孔、延长部66A的贯通孔、延长部62A的贯通孔和另一个平板部件68B的贯通孔中,通过螺纹紧固于固定侧块56的内螺纹部56A。由此,延长部62A和延长部66A安装为固定于转印滚筒主体52的状态。
另一方面,基层62在周向上的另一端部是比弹性层64更向周向延伸的延长部62B。在延长部62B的前端,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插入用贯通孔(省略图示)。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在凹部54内的另一侧(上游侧)的边缘部,一体地设置有在侧视时朝向转印滚筒主体52的大致中心(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可动侧块58。
在此,延长部62B经由能够调整基层62在周向上的张力的内侧调整机构70安装于可动侧块58。内侧调整机构70以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为长度方向。内侧调整机构70具有一对平板部件72和块部件74。一对平板部件72夹持延长部62B的前端(形成有贯通孔的部位)。
如图6所示,在一个平板部件72A上,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插入用贯通孔72C。在另一个平板部件72B上,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交替形成有多个螺栓插入用贯通孔72D和内螺纹部72E。另一个平板部件72B一体地接合于块部件74。
在块部件74上,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插入用贯通孔74A。在可动侧块58的径向内侧端部,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以径向为轴向形成有多个内螺纹部58A。
因此,延长部62B以如下方式以能够调整张力的方式通过螺栓紧固于可动侧块58。另一个平板部件72B预先与块部件74接合,另一个平板部件72B上的各贯通孔72D和各内螺纹部72E与块部件74上的各贯通孔74A同轴且一致。
首先,延长部62B的前端的形成有贯通孔的部位被夹持在一个平板部件72A与另一个平板部件72B之间。比螺栓90短的带凸缘的螺栓(以下,称为“螺栓”)94的轴部96插入一个平板部件72A的每隔1个的贯通孔72C和延长部62B的每隔1个的贯通孔中,并通过螺纹紧固于另一个平板部件72B的内螺纹部72E。
由此,延长部62B安装于一对平板部件72、即块部件74。通过螺纹紧固于内螺纹部72E并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螺栓94的轴部96的前端部分构成为插入块部件74的贯通孔74A中。
这样,若延长部62B安装于块部件74,则螺栓90的轴部92依次插入一个平板部件72A的剩余的贯通孔72C、延长部62B的剩余的贯通孔、另一个平板部件72B的贯通孔72D和块部件74的剩余的贯通孔74A中,该轴部92的外螺纹部通过螺纹紧固于可动侧块58的内螺纹部58A。
由此,延长部62B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52,但通过调整螺栓90的轴部92向可动侧块58的螺入量即位移量,将基层62相对于转印滚筒主体52的周向的张力调整为规定值。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设置有多个螺栓90。因此,基层62相对于转印滚筒主体52的在周向上的张力能够应对转印滚筒主体52在轴向上的外径的偏差。
表面层66在周向上的另一端部是比弹性层64更向周向延伸的延长部66B。在该延长部66B的前端,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插入用贯通孔(省略图示)。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凹部54内的可动侧块58的径向外侧部分,一体地设置有在侧视时呈大致“L”字状且以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为长度方向的托架76。
在此,延长部66B经由能够调整表面层66在周向上的张力的外侧调整机构80安装于可动侧块58的托架76。外侧调整机构80具有:一对平板部件82,其以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为长度方向,夹持延长部66B的前端(形成有贯通孔的部位);以及多个(例如15个)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例的压缩螺旋弹簧84,其以预定的作用力(例如10N)将一对平板部件82朝向托架76的平板状的支承部78施力。
如图5所示,一个平板部件82A形成为在侧视时呈大致“L”字状,如图7所示,在该平板部件82A上,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插入用贯通孔82C。在另一个平板部件82B上,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螺栓插入用贯通孔82D。
在托架76的支承部78上,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隔开预定间隔地交替形成有多个螺栓插入用贯通孔78A和多个螺母插入用贯通孔78B。因此,延长部66B以如下方式以能够调整张力的方式通过螺栓紧固于可动侧块58(托架76的支承部78)。
即,首先,延长部66B的前端的形成有贯通孔的部位被夹持在一个平板部件82A与另一个平板部件82B之间。螺栓94的轴部96依次插入一个平板部件82A的每隔1个的贯通孔82C、延长部66B的每隔1个的贯通孔和另一平板部件82B的每隔1个的贯通孔82D中,并通过螺纹紧固于设置在另一个平板部件82B侧的带凸缘的螺母(以下,称为“螺母”)98。由此,延长部66B安装于一对平板部件82。从支承部78的贯通孔78B插入并安装螺母98。
这样,若延长部66B安装于平板部件82,则轴部92内嵌入有压缩螺旋弹簧84,利用凸缘93支承该压缩螺旋弹簧84的一端部的螺栓90的轴部92的外螺纹部依次插入一个平板部件82A的剩余的贯通孔82C、延长部66B的剩余的贯通孔、另一个平板部件82B的剩余的贯通孔82D和支承部78的贯通孔78A中,并通过螺纹紧固于在支承部78侧设置的螺母98。
于是,压缩螺旋弹簧84的另一端部支承于一个平板部件82A,压缩螺旋弹簧84以被压缩的状态保持在该平板部件82A与螺栓90的凸缘93之间。由此,延长部66B通过压缩螺旋弹簧84的作用力始终以恒定的张力(即,以恒定载荷)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52。因此,外侧调整机构80也可以称为恒定载荷调整机构。
通过调整螺栓90的轴部92向螺母98的螺入量,能够调整压缩螺旋弹簧84的作用力(恒定载荷)。通过螺纹紧固于螺母98并向大致周向突出的螺栓94的轴部96的前端部分能够与螺母98一起插入支承部78的贯通孔78B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螺栓90的头部91不与基层62的延长部62B接触。
螺栓90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设置有多个。因此,表面层66相对于转印滚筒主体52的在周向上的张力能够应对转印滚筒主体52在轴向上的外径的偏差。
一对平板部件82的可移动量(即,恒定载荷的调整距离)构成为比弹性层64的外径的变化量大。即,如图7所示,构成为即使平板部件82沿螺栓90的轴向移动,也始终在另一个平板部件82B与支承部78之间确保了间隙S,使得另一个平板部件82B不与支承部78接触。
这样,基层62和表面层66在周向上的两端部构成为均容纳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凹部54内以通过螺栓紧固而进行安装。因此,内侧调整机构70和外侧调整机构80等不会阻碍记录纸张P的输送,并且能够相对于转印滚筒主体52进行转印部件60的更换。
接下来,将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转印部件60、转印滚筒50和图像形成装置10中对其作用进行详细描述。
如上所述,由第一输送部44向转印滚筒50输送从容纳部14送出的记录纸张P。向图示的箭头B方向旋转驱动转印滚筒50,用叼纸牙把持由第一输送部44输送的记录纸张P的下游侧的前端部,在旋转的同时向二次转印位置T2(捏夹区域Np)输送记录纸张P,以将调色剂图像从转印带42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
即,在将调色剂图像从转印带42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时,转印滚筒50利用其表面层66和转印带42的外周面以预定的压力夹入记录纸张P并使其通过捏夹区域Np。因此,在该捏夹区域Np中,转印滚筒50的转印部件60的表面层66和弹性层64在经由转印带42被支承辊38挤压(即,弹性变形)的同时旋转。
基层62的硬度比弹性层64的硬度大。即,弹性层64的硬度比基层62的硬度小。因此,与将弹性层64直接粘接并卷绕于转印滚筒主体52的情况相比,经由硬度较大的基层62,便抑制了弹性层64在周向上的张力的偏差。因此,抑制了由弹性层64在周向上的张力的偏差引起的画质缺陷的产生。
基层62的体积电阻率比弹性层64的体积电阻率小。因此,与基层62的体积电阻率与弹性层64的体积电阻率相同或比其大的情况相比,容易确保转印滚筒主体52和基层62的导电性。当基层62由不锈钢构成时,与由不锈钢以外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情况相比,耐腐蚀性更优异,不易发生腐蚀。
基层62的厚度比弹性层64的厚度小(薄)。即,弹性层64的厚度比基层62的厚度大(厚)。因此,与基层62的厚度与弹性层64的厚度相同或比其厚的情况相比,即使是硬度较大的基层62,也容易卷绕于转印滚筒主体52,提高了转印部件60的更换作业性。
因为基层62的延长部62A和延长部62B容纳在凹部54中,所以能够在不使安装有延长部62A和延长部62B的部分(即,固定侧块56和可动侧块58)从转印滚筒50的外周面突出的情况下将转印部件60安装在转印滚筒主体52上。
在弹性层6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表面层66。即,基层62与表面层66之间是弹性层64。因此,与弹性层64的外周面暴露于外部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弹性层64的劣化。与基层62与表面层66之间不是弹性层64的情况相比,容易确保二次转印时的捏夹区域Np。
特别地,当该弹性层64由发泡橡胶构成时,更容易确保捏夹区域Np。一般来说,发泡橡胶的密合性虽然不好,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层64预先粘接于基层62,所以即使弹性层64为发泡橡胶,也能够卷绕于转印滚筒主体52。
表面层66在周向上的两端部即延长部66A和延长部66B比弹性层64在周向上的两端部在该周向上延伸得更长,以便能够在凹部54内容纳预定的长度。因此,与表面层66在周向上的两端部比弹性层64在周向上的两端部短的情况相比,即使在二次转印时(即,在被支承辊38挤压的同时旋转时)弹性层64扭曲(即,即使发生变形),空气也不易进入该弹性层64与表面层66之间,不易形成间隙。
而且,在弹性层64在周向上的两端部未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52的情况下,表面层66在周向上的两端部即延长部66A和延长部66B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52。因此,与弹性层64在周向上的两端部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52的情况相比,在二次转印时(即,被支承辊38挤压时),弹性层64与表面层66容易沿周向相对移动,不易在弹性层64与表面层66之间形成间隙。
进一步地,表面层66的内周面未粘接于弹性层64的外周面(即,表面层66不与弹性层64粘接)。因此,与表面层66的内周面粘接于弹性层64的外周面的情况相比,在二次转印时(即,被支承辊38挤压时),弹性层64与表面层66能够沿周向相对移动,因此即使弹性层64在捏夹区域Np处扭曲(即,即使发生变形),也不易在该弹性层64与表面层66之间形成间隙。
表面层66在周向上的延长部66A固定于转印滚筒主体52,在周向上的延长部66B经由能够相对于转印滚筒主体52调整张力的外侧调整机构80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52。因此,与表面层66的延长部66B也固定于转印滚筒主体52的情况相比,在二次转印时(即,被支承辊38挤压时),弹性层64与表面层66能够沿周向迅速地相对移动,因此不易在弹性层64与表面层66之间形成间隙。
外侧调整机构80也是具有将表面层66朝向转印滚筒主体5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84的恒定载荷调整机构。即,表面层66总是以被向转印滚筒主体52的旋转方向上游侧拉伸的状态卷绕于弹性层64。因此,能够使表面层66随着二次转印时(即,被支承辊38挤压时)的经时劣化引起的弹性层64的变形而变形。
而且,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设置有多个作为恒定载荷调整机构的一例的外侧调整机构80。因此,能够使表面层66随着二次转印时(即,被支承辊38挤压时)的经时劣化引起的弹性层64的轴向变形而变形。
因此,在二次转印时(即,被支承辊38挤压时),更不易在弹性层64与表面层66之间形成间隙。即,根据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滚筒50的图像形成装置10,更有效地抑制了由于在二次转印时因在弹性层64与表面层66之间形成间隙而导致的画质缺陷的产生。
基层62在周向上的两端部,即延长部62A和延长部62B也比弹性层64在周向上的两端部在该周向上延伸得更长,以便能够在凹部54内容纳预定长度。因此,与基层62在周向上的两端部比弹性层64在周向上的两端部短的情况相比,容易将转印部件60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52,提高了基层62相对于转印滚筒主体52的装卸性(转印部件60的更换作业性)。
基层62在与弹性层64粘接在一起的状态下卷绕于转印滚筒主体52。因此,与基层62上未粘接有弹性层64的情况、换言之与转印滚筒主体52上卷绕有基层62,之后在该基层62上以不与其粘接的方式卷绕有弹性层64的情况相比,提高了基层62和弹性层64相对于转印滚筒主体52的装卸性(即,转印部件60的更换作业性)。
基层62在周向上的延长部62A固定于转印滚筒主体52,在周向上的延长部62B经由能够相对于转印滚筒主体52调整张力的内侧调整机构70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52。因此,能够根据每个转印滚筒主体52的外径的偏差,将基层62以期望的张力卷绕于转印滚筒主体52。
而且,在转印滚筒主体52的轴向上设置有多个该内侧调整机构70。因此,能够根据转印滚筒主体52在轴向上的外径的偏差,将基层62以期望的张力卷绕于转印滚筒主体52。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部件60、转印滚筒50和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部件60、转印滚筒50和图像形成装置10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
例如,转印滚筒主体52并不限定于大致圆筒状,也可以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基层62并不限定为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金属层,也可以是由例如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固体橡胶类等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层。
外侧调整机构80并不限定于恒定载荷调整机构,施力部件也并不限定于压缩螺旋弹簧84。然而,当施力部件由压缩螺旋弹簧84构成时,能够适当且容易地控制表面层66的张力,因此是优选的。
基层62的延长部62A固定于转印滚筒主体52(固定侧块56),延长部62B经由内侧调整机构70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52(可动侧块58),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基层62的延长部62A和延长部62B双方均经由内侧调整机构70安装于转印滚筒主体52。
虽然在转印部件60上设置有表面层66,但也可以不设置表面层66,仅在基层62上粘接弹性层64。在此,虽然弹性层64是通过粘接剂粘接的,但是粘接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使基层62与弹性层64之间热熔融来粘接弹性层64。
也可以在延长部62A和延长部66A上预先安装有一对平板部件68的状态下流通转印部件60。也可以在延长部66B上预先安装有一对平板部件82的状态下流通转印部件60。也可以在延长部62B上预先安装有一对平板部件72的状态下流通转印部件60。与在一对平板部件68、72和82与转印部件60分离的状态下进行流通相比,作业者能够以更少的工序将转印部件60安装于转印滚筒52。
作为图像的一例,列举了调色剂图像,在此为通过干式的电子照相方式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通过湿式的电子照相方式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也可以是通过喷墨方式形成的图像。
本申请基于2019年7月19日提出的日本特愿第2019-133649号而主张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