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天航空 专利正文
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涉及一种安装在车顶结构的用于无人机起落的移动机场,属于无人机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无人机运用于巡视、农业植保、航拍等场所,对于无人机的起落由于实际场所的环境、地形等问题影响,会导致起落受影响,且通常存在跟踪拍摄等情况,需要人员的跟随以及对无人机的回收,当长距离飞行时,无人机的返航操作并不现实,通常有人员驾车随同进行无人机的起落回收,并进行充电提高续航能力,现有的无人机的机场需要固定在底面,且需要寻找平稳的地面进行支撑,不能够直接在车体上移动过程中进行支撑起落。
3.公开号cn108502201a公开了一种无人机停机库,属于无人机降落辅助技术领域,该无人机停机库包括控制器、停机坪及受所述控制器控制的自动充电装置,所述自动充电装置包括一对卡压组件,所述卡压组件包括卡压无人机起落架的横向杆或支撑脚的若干卡爪、带动所述卡爪移动的行走机构、驱动所述行走机构移动进而使所述卡爪在卡压充电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器及固设在所述卡爪上的充电电极,上述结构复杂,不能够快速的安装在车架上,且会影响车辆的采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提供的一种通过能够在车顶进行平移,保证车辆采光同时进行无人机的启停锁紧的无人机机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5.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包括起落台、固定组件,起落台置于固定组件上,固定组件为轨道结构,所述起落台包括固定板、起落板、偏角电机,起落板扣置于固定板顶面,固定板中部设置有沉槽,密封隔板置于沉槽内,且将沉槽分隔三个区域,两端的为驱动腔,中部为供电腔,锂电池置于密封隔板之间,且和密封隔板之间密封,起落板和供电腔之间为密封盖合,起落板底面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驱动腔内对称侧置有一对偏角电机,两个驱动腔内的偏角电机对应共轴,锁紧杆置于偏转电机的电机轴上,锁紧杆为弧形杆,且圆心位于偏角电机轴线上,起落板上对应开有贯穿孔,锁紧杆对应贯穿孔,所述同一个驱动腔内偏角电机转向相反,偏转电机的轴端通过轴承架固定,固定板的两侧设要走内凹侧把手;
6.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支撑柱、电动滑轨,支撑柱垂直置于电动滑轨上,电动滑轨设置有两组,每个电动滑轨上设置有两个支撑柱,支撑柱端部和固定板底部对应连接,支撑柱设置有弹簧避震结构;
7.所述电动滑轨底部设置有固定吸盘;
8.所述起落板上设置有起落标识;
9.所述固定板中部为铝合金压铸成型,侧缘为钢化玻璃嵌入制成;
10.所述电动滑轨上的支撑柱高度不同;
11.所述电动滑轨设置有外接电源,所述偏角电机和锂电池连接,所述起落板中部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和固定板内部设置有的信号转换器连接,信号转换器和处理器连接,处理器和偏角电机的处理器对应连接;
12.所述起落板上的无线充电线圈和控制器连接;
13.所述锁紧杆内侧壁设置有胶垫;
14.所述密封隔板插接置于固定板上。
15.有益效果:
16.一、能够形成无人机的锁紧固定;
17.二、能够对无人机进行无线充电,同时能够进行整体平移,保证车辆采光;
18.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的立体结构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的俯视图,其仅仅展示了起落板底部的结构示意。
22.附图中:
23.1、起落板;2、偏角电机;3、固定板;4、锂电池;5、密封隔板;6、轴承架;7、锁紧杆;
24.8、支撑柱;9、侧把手;10、贯穿孔;11、电动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6.根据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包括起落台、固定组件,起落台置于固定组件上,固定组件为轨道结构,所述起落台包括固定板3、起落板1、偏角电机2,起落板1扣置于固定板3顶面,固定板3中部设置有沉槽,密封隔板5置于沉槽内,且将沉槽分隔三个区域,两端的为驱动腔,中部为供电腔,锂电池4置于密封隔板5之间,且和密封隔板5之间密封,起落板1和供电腔之间为密封盖合,起落板1底面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驱动腔内对称侧置有一对偏角电机2,两个驱动腔内的偏角电机2对应共轴,锁紧杆7置于偏转电机的电机轴上,锁紧杆7为弧形杆,且圆心位于偏角电机2轴线上,起落板1上对应开有贯穿孔10,锁紧杆7对应贯穿孔10,所述同一个驱动腔内偏角电机2转向相反,偏角电机2的轴端通过轴承架6固定,固定板3的两侧设置有内凹侧把手9;
27.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支撑柱8、电动滑轨11,支撑柱8垂直置于电动滑轨11上,电动滑轨11设置有两组,每个电动滑轨11上设置有两个支撑柱8,支撑柱8端部和固定板3底部对应连接,支撑柱8设置有弹簧避震结构;
28.所述电动滑轨11底部设置有固定吸盘;
29.所述起落板1上设置有起落标识;
30.所述固定板3中部为铝合金压铸成型,侧缘为钢化玻璃嵌入制成;
31.所述电动滑轨11上的支撑柱8高度不同,能够使得固定板3形成倾斜,配合车辆行
驶过程中的风向进行起落;
32.所述电动滑轨11设置有外接电源,所述偏角电机2和锂电池4连接,所述起落板1中部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和固定板3内部设置有的信号转换器连接,信号转换器和处理器连接,处理器和偏角电机2的处理器对应连接;
33.所述起落板1上的无线充电线圈和控制器连接;
34.所述锁紧杆7内侧壁设置有胶垫;
35.所述密封隔板5插接置于固定板3上;
36.使用时,将电动滑轨11安装固定在车顶,并将电动滑轨11和车载控制系统连接,形成电动滑动的平移控制,安装后固定为位于车顶位置,起落板1用于对无人机的起落,当无人机下落至起落板1上,起落板1上的传感器感知无人机,并通过处理器处理信号,控制偏角电机2进行偏转,驱动锁紧杆7偏转,从贯穿孔10伸出,并对无人机支架进行夹持锁紧,将无人机固定在起落板1上,锂电池4通过无线充电线圈对无人机进行充电,支撑柱8对无人机进行支撑缓冲,当车辆需要进行天窗打开时,通过控制电动滑轨11平移,使得固定板3和天窗同步移动,形成天窗的展开采光,达到形成车载停机的目的。
3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其特征在于:包括起落台、固定组件,起落台置于固定组件上,固定组件为轨道结构,所述起落台包括固定板(3)、起落板(1)、偏角电机(2),起落板(1)扣置于固定板(3)顶面,固定板(3)中部设置有沉槽,密封隔板(5)置于沉槽内,且将沉槽分隔三个区域,两端的为驱动腔,中部为供电腔,锂电池(4)置于密封隔板(5)之间,且和密封隔板(5)之间密封,起落板(1)和供电腔之间为密封盖合,起落板(1)底面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驱动腔内对称侧置有一对偏角电机(2),两个驱动腔内的偏角电机(2)对应共轴,锁紧杆(7)置于偏转电机的电机轴上,锁紧杆(7)为弧形杆,且圆心位于偏角电机(2)轴线上,起落板(1)上对应开有贯穿孔(10),锁紧杆(7)对应贯穿孔(10),所述同一个驱动腔内偏角电机(2)转向相反,偏角电机(2)的轴端通过轴承架(6)固定,固定板(3)的两侧设置有内凹侧把手(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支撑柱(8)、电动滑轨(11),支撑柱(8)垂直置于电动滑轨(11)上,电动滑轨(11)设置有两组,每个电动滑轨(11)上设置有两个支撑柱(8),支撑柱(8)端部和固定板(3)底部对应连接,支撑柱(8)设置有弹簧避震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滑轨(11)底部设置有固定吸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板(1)上设置有起落标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中部为铝合金压铸成型,侧缘为钢化玻璃嵌入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滑轨(11)上的支撑柱(8)高度不同。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滑轨(11)设置有外接电源,所述偏角电机(2)和锂电池(4)连接,所述起落板(1)中部设置有传感器,传感器和固定板(3)内部设置有的信号转换器连接,信号转换器和处理器连接,处理器和偏角电机(2)的处理器对应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板(1)上的无线充电线圈和控制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式无人机机场,涉及一种安装在车顶结构的用于无人机起落的移动机场,属于无人机领域。提供的一种通过能够在车顶进行平移,保证车辆采光同时进行无人机的启停锁紧的无人机机场,包括起落台、固定组件,起落台置于固定组件上,固定组件为轨道结构,所述起落台包括固定板、起落板、偏角电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支撑柱、电动滑轨,支撑柱垂直置于电动滑轨上,电动滑轨设置有两组,每个电动滑轨上设置有两个支撑柱,支撑柱端部和固定板底部对应连接,支撑柱设置有弹簧避震结构,能够对无人机进行无线充电,同时能够进行整体平移,保证车辆采光。保证车辆采光。保证车辆采光。


技术研发人员:高鑫 顾发艳 陈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波菲特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9
技术公布日:20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