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天航空 专利正文
大载重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大载重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载重无人机。


背景技术:

2.观瞻全球,大载重无人机在军事科研及民用领域都已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大载重无人机作研航空科研实验项目实验品台及民用测绘载重等领域的需求日益剧增。其中大展弦比t尾气动布局的大载重无人机具有载重大、通用性高等特点,作为实验平台及测绘载重任务平台具备先天优势。
3.而普通气动布局大载重无人机载重小,通用性及拓展性能不强,不具备应对各种实验任务及载重任务平台的改进能力。
4.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具有大载重、通用性高、拓展性强的大载重无人机气动布局。
5.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载重无人机及大载重无人机,该大载重无人机具有大载重、通用性高、拓展性强。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载重无人机,该大载重无人机包括:机身、主翼、垂尾和发动机;
8.其中,所述机身呈圆柱纺锤形,所述主翼设置在所述机身的两侧,所述垂尾设置在所述机身的尾部,所述发动机布置在所述机身的尾部,位于所述垂尾的两侧;
9.其中,主翼为相对厚度10%至15%的不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0.4,后掠角10
°
至15
°
,安装角0
°
至4
°

10.优选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襟翼,设置在所述主翼靠近于所述机身的一侧,所述襟翼的展长为所述主翼单侧展长的30%至35%。
11.优选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外副翼,设置在所述主翼远离于所述机身的一侧,所述外副翼的展长为所述主翼的单侧展长的10%至20%。
12.优选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副翼,设置在所述主翼的一侧,位于所述外副翼和所述襟翼之间,所述副翼的展长为所述主翼单侧展长的20%至30%。
13.优选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平尾,设置在所述垂尾的顶部,所述平尾为相对厚度10%至15%的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0.6,后掠角为20
°
至25
°

14.优选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俯仰舵,所述俯仰舵设置在所述平尾远离于所述机身的一侧,所述俯仰舵的展长为所述的平尾展长的80%至90%。
15.优选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方向舵,设置在所述垂尾远离于所述机身的一侧,
所述方向舵的展长为所述垂尾展长的80%至90%。
16.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大载重无人机,发动机布置在机身的尾部,具备后期换装更大推力发动机的拓展能力,在不更改机身外形及机身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换装更大推力发动机能够提高大载重无人机载重能力。圆柱纺锤机身内部空间大,具备安装大容量油箱,搭载实验设备的先天优势,使得该大载重无人机具备大载重、通用性高、拓展性强的性能。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后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机身;2、主翼;3、垂尾;4、发动机;5、襟翼;6、外副翼;7、副翼;8、平尾;9、俯仰舵;10、方向舵。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后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26.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大载重无人机,该大载重无人机包括:机身1、主翼2、垂尾3和发动机4;
27.其中,机身1呈圆柱纺锤形,主翼2设置在机身1的两侧,垂尾3设置在机身1的尾部,发动机4布置在机身1的尾部,位于垂尾3的两侧;
28.其中,主翼2为相对厚度10%至15%的不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0.4,后掠角10
°
至15
°
,安装角0
°
至4
°

29.本技术提供的大载重无人机,发动机4布置在机身1的尾部,具备后期换装更大推力发动机4的拓展能力,在不更改机身1外形及机身1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换装更大推力发动机4能够提高大载重无人机载重能力。圆柱纺锤机身1内部空间大,具备安装大容量油箱,搭载实验设备的先天优势,使得该大载重无人机具备大载重、通用性高、拓展性强的性能。
30.进一步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襟翼5,设置在主翼2靠近于机身1的一侧,襟翼5的展长为主翼2单侧展长的30%至35%。
31.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了襟翼5,襟翼5的展长为主翼2单侧展长的30%至35%,利于提升大载重无人机的升力。
32.进一步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外副翼6,设置在主翼2远离于机身1的一侧,外副
翼6的展长为主翼2的单侧展长的10%至20%。
33.进一步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副翼7,设置在主翼2的一侧,位于外副翼6和襟翼5之间,副翼7的展长为主翼2单侧展长的20%至30%。
34.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了外副翼6和副翼7,外副翼6的展长为主翼2的单侧展长的10%至20%,副翼7的展长为主翼2单侧展长的20%至30%,利于提升大载重无人机的可操控性。
35.进一步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平尾8,设置在垂尾3的顶部,平尾8为相对厚度10%至15%的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0.6,后掠角为20
°
至25
°

36.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了平尾8,平尾8为相对厚度10%至15%的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0.6,后掠角为20
°
至25
°
,利于提高大载重无人机飞行的稳定性。
37.进一步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俯仰舵9,俯仰舵9设置在平尾8远离于机身1的一侧,俯仰舵9的展长为的平尾8展长的80%至90%。
38.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了俯仰舵9,俯仰舵9的展长为的平尾8展长的80%至90%,利于大载重无人机的攀升。
39.进一步地,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方向舵10,设置在垂尾3远离于机身1的一侧,方向舵10的展长为垂尾3展长的80%至90%。
40.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方向舵10,方向舵10的展长为垂尾3展长的80%至90%,通过方向舵10的设置便于控制大载重无人机行进的方向。
41.实施例1
42.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后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大载重无人机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43.如图1至图5所示,该大载重无人机包括机身1、主翼2、垂尾3和发动机4;
44.其中,机身1呈圆柱纺锤形,主翼2设置在机身1的两侧,垂尾3设置在机身1的尾部,发动机4布置在机身1的尾部,位于垂尾3的两侧;
45.其中,主翼2为相对厚度10%至15%的不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0.4,后掠角10
°
至15
°
,安装角0
°
至4
°

46.其中,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襟翼5,设置在主翼2靠近于机身1的一侧,襟翼5的展长为主翼2单侧展长的30%至35%。
47.其中,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外副翼6,设置在主翼2远离于机身1的一侧,外副翼6的展长为主翼2的单侧展长的10%至20%。
48.其中,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副翼7,设置在主翼2的一侧,位于外副翼6和襟翼5之间,副翼7的展长为主翼2单侧展长的20%至30%。
49.其中,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平尾8,设置在垂尾3的顶部,平尾8为相对厚度10%至15%的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为0.6,后掠角为20
°
至25
°

50.其中,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俯仰舵9,俯仰舵9设置在平尾8远离于机身1的一侧,俯仰舵9的展长为的平尾8展长的80%至90%。
51.其中,大载重无人机还包括:方向舵10,设置在垂尾3远离于机身1的一侧,方向舵
10的展长为垂尾3展长的80%至90%。
具体实施例
52.一种新型大载重无人机气动布局,包括机身1、主翼2、垂尾3和发动机4;其中,所述机身1呈圆柱纺锤形,所述主翼2设置在所述机身1的两侧,所述垂尾3设置在所述机身1的尾部,所述发动机4布置在所述机身1的尾部,位于所述垂尾3的两侧。
53.其中,机身1采用中单翼设计;主翼2相对厚度15%的不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0.4,前缘后掠角15
°
、后缘后掠角6
°
,安装角4
°
;后襟翼5展长为大载重无人机主翼2单侧展长的30%;副翼7展长为大载重无人机主翼2单侧展长的20%;外副翼6展长为大载重无人机主翼2单侧展长的20%;垂尾3为相对厚度15%的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0.6,后掠角20
°
;平尾8为相对厚度15%的不对称双凸翼型,根梢比0.5,后掠角10
°
;方向舵10为大载重无人机垂尾3展长的80%;俯仰舵9为大载重无人机垂尾3展长的85%;发动机4为双发对称式布局,安装在机身1尾部。
5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