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卡盒、样品处理装置以及分子诊断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卡盒、样品处理装置以及分子诊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体外诊断的微流体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卡盒、样品处理装置以及分子诊断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个体化用药的不断发展,分子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其通过分析被检测者的组织细胞、毛发、抗凝血或干血迹,以及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中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并通过从分子水平上完成核酸(dna和rna)检测,在疾病一旦发生甚至尚未出现症状、体征及生化改变之前,就能准确的做出检测。
3.分子检测技术中常用在卡盒内完成核酸(dna和rna)的提取;然而,目前卡盒在运输、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污染,致使检测结果存在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卡盒、样品处理装置以及分子诊断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卡盒在操作、运输过程中造成污染,而导致检测结果存在误差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卡盒,应用于快速分子检测系统,所述卡盒包括卡盒主体以及扣设于所述卡盒主体上的端盖;
6.所述卡盒主体内形成有多个腔室;
7.所述端盖能够密封所述多个腔室中至少一个腔室,且能够使所述多个腔室中除所述被密封的腔室外的腔室与所述卡盒外导通。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由所述端盖密封的其中至少一个所述腔室的敞口端处设置有密封构件;
9.所述密封构件具有操作部和与所述操作部连接的密封部;
10.当沿第一方向驱动所述操作部时,所述密封部能够打开或盖设于所述敞口端;
11.当沿第二方向驱动所述操作部时,所述密封部能够锁紧或解锁于所述敞口端。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构件包括能够作为所述密封部的腔室盖;
13.所述腔室盖的一端形成有能够作为所述操作部的手柄,所述手柄位于所述腔室盖朝向所述端盖的一侧板面上;沿所述第一方向驱动所述手柄时,能够使得所述腔室盖打开或盖设于所述敞口端。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腔室盖的另一端形成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位于所述腔室盖朝向所述腔室的一侧板面上;所述腔室的侧壁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轴能够伸入所述限位槽内;
15.当沿所述第一方向驱动所述手柄时,所述腔室盖的所述限位轴能够在所述限位槽内旋转。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端盖上形成导向孔,所述手柄能够通过所述导
向孔穿过所述端盖;
17.所述端盖上形成有第一进样口,当通过驱动所述手柄使得所述腔室盖打开于所述敞口端时,所述第一进样口与所述腔室相连通。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腔室盖与所述敞口端之间的密封盖;
19.所述密封盖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进样口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第二进样口;
20.当所述腔室盖打开于所述敞口端时,所述第一进样口与所述第二进样口连通。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孔包括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
22.所述手柄能够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二端,以使所述腔室盖绕所述限位轴转动预设角度;当所述手柄位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二端时,所述腔室被开启;
23.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手柄能够经由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第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至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且当所述手柄移动至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第二端时,所述限位轴由所述限位槽的第一端移动至所述限位槽的第二端,以使所述腔室盖锁紧于所述敞口端。
2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部分与所述卡盒外导通的所述腔室的顶部设置有密封层,以使所述腔室形成密封腔室。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其中一个所述腔室为第一移液腔,所述多个腔室中至少一个腔室为试剂腔,所述第一移液腔的底部设置有取液流道,通过所述取液流道能够使得所述第一移液腔与所述试剂腔导通;
26.所述卡盒还包括移液阀;所述移液阀的一端能够导通第一移液腔。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移液阀包括密封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移液腔内的第二阀体;
28.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二阀体连接,且所述第二阀体通过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一移液腔密封抵靠;
29.所述第二阀体的底部形成有取液孔和与所述取液孔连通的导通流道;所述密封件上开设有与所述导通流道连通的导通孔;
30.当所述第二阀体在所述第一移液腔内转动时,所述密封件随着所述第二阀体同步运动,所述取液孔顺次通过所述导通流道和所述导通孔以和所述取液流道导通。
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导通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取液孔连通,且另一端沿所述取液孔通过所述第二阀体的圆心的所在直线方向延伸。
3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取液流道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取液流道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
33.当所述第二阀体和所述密封件在所述第一移液腔内同步转动时,所述取液孔通过所述导通流道和所述导通孔能够分别与多个所述取液流道导通。
3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二阀体可拆卸连接。
3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端盖朝向所述第二阀体设置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形成有初始位置识别区。
3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初始位置识别区上具有标识凸起。
3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端盖上且位于所述标识凸起的一侧开设有冗余口;
38.当所述第二阀体旋转时,所述标识凸起发生形变且能够被挤压至所述冗余口。
3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移液阀设置有两个,分别为主移液阀和副移液阀;
40.其中两个所述腔室分别为样品腔以及复溶腔,所述样品腔用于核酸溶液的提取,所述复溶腔内存储有冻干珠,用于与完成提取的核酸溶液发生复溶反应;
41.所述主移液阀能够将完成提取的核酸溶液导入至所述复溶腔内并在所述复溶腔内完成试剂复溶;
42.所述副移液阀能够将完成复溶的试剂导入至进液构件。
4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卡盒主体具有第二延伸部,所述进液构件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44.所述进液构件包括引流针、毛细管架以及密封盖板;
45.所述引流针通过所述取液流道与所述副移液阀连通,所述毛细管架套装于所述引流针,所述密封盖板扣设于所述毛细管架;
46.所述毛细管架的端部的上表面形成夹持部,且下表面形成有凹槽。
4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卡盒还包括可分离腔室构件;
48.所述可分离腔室构件包括联管主体以及安装座;
49.所述联管主体内形成有部分试剂腔;所述安装座朝向所述所述联管主体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将所述联管主体卡接于第一位置。
5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朝向所述所述联管主体的一侧还形成有第二限位部,且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下方;
51.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将所述联管主体卡接于第二位置;当所述联管主体由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腔室与所述取液流道导通。
5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可分离腔室构件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具有卡紧部和锁设部;
53.所述卡紧部和所述锁设部分别位于所述联管主体的端部和所述安装座的端部,且所述卡紧部和所述锁设部的位置一一对应;
54.当所述联管主体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锁设部能够锁紧至所述卡紧部上,以将联管主体锁紧于所述安装座。
5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联管主体底部对应所述试剂腔设置有薄膜层;
56.所述卡盒主体的底部对应所述试剂腔设置有刺穿部,当所述卡设部卡设于靠近所述卡盒主体底部的所述第二限位部时,所述刺穿部刺穿所述薄膜层,以使所述试剂腔与所述取液流道导通。
5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卡盒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能够形成安装空间的底座和上盖;
58.所述卡盒主体固定于所述底座;
59.所述上盖的内侧壁对应所述端盖设置有第一压紧结构,对应进液构件设置有第二
压紧结构,对应所述可分离腔室构件设置有第三压紧结构,以使所述进液构件、可分离腔室构件以及端盖紧固与所述安装空间内。
6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样品处理装置,包括驱动组件以及上述的卡盒;
61.所述第二阀体的顶部边沿处间隔设置有连接部,所述驱动组件具有顶接部和与所述顶接部连接的驱动部;
62.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顶接部一一对应设置;
63.所述顶接部能够插接至所述连接部内;当驱动所述驱动部时,通过所述顶接部和所述连接部能够使得所述第二阀体在所述第一移液腔内转动。
6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以所述第二阀体的底部圆心所在的轴线为转动轴线,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阀体转动的角度与相邻所述取液流道之间的夹角相同。
6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分子诊断系统,包括上述的样品处理装置。
6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67.本技术提供一种卡盒,一种卡盒,所述卡盒包括卡盒主体以及扣设于所述卡盒主体上的端盖;所述卡盒主体内形成有多个腔室;所述端盖能够密封所述多个腔室中至少一个腔室,且能够使所述多个腔室中除所述被密封的腔室外的腔室与所述卡盒外导通。
68.具体地,所述卡盒应用于快速分子检测系统,所述卡盒包括卡盒主体以及扣设于所述卡盒主体上的端盖;所述卡盒主体内形成有用于放置主移液阀的第一移液腔、用于放置副移液阀的第二移液腔、用于存放样本的样本腔、用于存储冻干珠的复溶腔、用于存储废液的废液腔以及多个试剂腔;其中端盖能够覆盖存放废液的废液腔,防止废液腔内的废液挥发,以防止其影响环境;端盖能够覆盖存放样本的样本腔,当样本腔加注样本后,端盖将样本腔密封,能够防止样本被污染,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其中,端盖与第一移液腔以及第二移液腔导通,即主移液阀和副移液阀能够从端盖上延伸出来,方便操作主移液阀和副移液阀。
6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样品处理装置,包括驱动组件以及上述的卡盒;所述第二阀体的顶部边沿处沿第二阀体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连接部,所述驱动组件具有顶接部和与所述顶接部连接的驱动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顶接部的位置以及个数分别一一对应设置。
70.具体地,当通过旋转第二阀体以获得不同腔室内的不同试剂或进行试剂转移的过程中,所述顶接部插接至所述连接部内;然后驱动所述驱动部,利用旋转的所述驱动部,并通过顶接部和连接部,从而使得第二阀体在所述第一移液腔内转动起来,即采用自动的旋转方式,取消手动旋转方式,更加便捷。
7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分子诊断系统,包括上述的样品处理装置;基于上述对样品处理装置的分析可知,分子诊断系统其操作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7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7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卡盒上的端盖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7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卡盒上的端盖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7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卡盒上的卡盒主体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7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卡盒上的卡盒主体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7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卡盒上的卡盒主体在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7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主移液阀的结构示意图;
7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8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81.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密封构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82.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密封构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83.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限位轴的结构示意图;
84.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85.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86.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87.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外壳上隐藏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88.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样品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89.附图标记:
90.1-卡盒主体;2-端盖;3-试剂腔;4-第一移液腔;5-第二移液腔;6-样本腔;7-复溶腔;8-废液腔;9-密封构件;10-第一方向;11-第二方向;12-密封盖;13-腔室盖;14-限位轴;16-手柄;18-第一导向部;19-第二导向部;20-第一进样口;21-第二进样口;22-密封件;23-主移液阀;24-第二阀体;25-取液孔;26-导通流道;27-导通孔;28-取液流道;29-标识凸起;30-冗余口;31-副移液阀;32-进液构件;33-第二延伸部;35-毛细管架;36-密封盖板;37-夹持部;38-凹槽;39-可分离腔室构件;40-联管主体;41-安装座;43-限位部;45-限位件;46-卡紧部;47-锁设部;48-外壳;49-底座;50-上盖;54-连接部;57-定位部;58-承接部;59-活塞杆。
具体实施方式
9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92.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93.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9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9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
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96.实施例一
97.下面参照图1至图15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卡盒。
98.在该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卡盒,所述卡盒应用于快速分子检测系统,所述卡盒包括卡盒主体1以及扣设于所述卡盒主体1上的端盖2;所述卡盒主体1内形成有多个腔室;所述端盖2能够密封所述多个腔室中至少一个腔室,且能够使所述多个腔室中除所述被密封的腔室外的腔室与所述卡盒外导通。
99.具体地,所述卡盒主体1内形成有用于放置主移液阀23的第一移液腔4、用于放置副移液阀31的第二移液腔5、用于存放样本的样本腔6、用于存储冻干珠的复溶腔7、用于存储废液的废液腔8以及多个试剂腔3;其中端盖2能够覆盖存放废液的废液腔8,防止废液腔8内的废液挥发,以防止其影响环境;端盖2能够覆盖存放样本的样本腔6,当样本腔6加注样本后,端盖2将样本腔6密封,能够防止样本被污染,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其中,端盖2对应第一移液腔4及第二移液腔5形成通孔,与第一移液腔4以及第二移液腔5导通,即主移液阀23和副移液阀31能够从端盖2上延伸出来,方便操作主移液阀23和副移液阀31;优选地,端盖2对应试剂腔3形成通孔,与试剂腔3导通,以方便对试剂腔3进行移液前预处理,例如在移液前直接对封膜的试剂腔进行刺破操作。
100.具体地,所述卡盒还包括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具有卡接部和锁紧部;所述卡接部设置于所述卡盒主体1上,所述锁紧部设置于所述端盖2上,且所述卡接部与所述锁紧部的位置一一对应;当向端盖2施加向下的力时,所述锁紧部能够卡接到卡接部上,以使端盖2与卡盒主体1紧固连接,也进一步实现对样本腔6和废液腔8的密封作用。
101.具体地,所述卡盒主体1的底部对应每个所述腔室(第一移液腔4、第二移液腔5、样本腔6、复溶腔7、废液腔8以及试剂腔3)开设有能够与所述主移液阀23或副移液阀31导通的取液流道28,所述卡盒主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密封板以将所述取液流道28密封于所述卡盒主体1内。
10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样本腔6加入样本后,不能再次被打开,以防止样本被污染,为方便实现对样本腔6的加样以及密封,在所述样本腔6的敞口端设置有密封构件9。
103.具体地,所述密封构件9具有操作部和与所述操作部连接的密封部;当沿第一方向10(这里面的第一方向10可以被理解为在卡盒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样本腔6的宽度方向)驱动所述操作部时,所述密封部能够打开或盖设于所述敞口端;进一步地,当密封部打开于样本腔6,漏出所述样本腔6的敞口端时,可以向样本腔6内加注样本;当样本加注完毕之后,再次操作操作部,将密封部合到样本腔6的敞口端,密封样本腔6的敞口端;综上,完成对样本腔6的加注以及密封,能够防止样本腔6内的样本被污染。
104.具体地,为了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或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因误操作了操作部而打开了密封部,而导致样品污染,在该实施例中,当沿第一方向10完成密封部的操作后,可以沿第二方向11(这里面的第二方向11可以理解为在卡盒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样本腔6的长度方向)驱动所述操作部,使得操作部盖设在样本腔6的敞口端并锁紧在端盖2上,即保证密封
部固定于样本腔6的敞口端不动,并保证密封所述样本腔6。
105.具体地,所述密封构件9包括位于端盖2与样本腔6顶部的腔室盖13;所述腔室盖13的一端形成有限位轴14,且所述限位轴14位于所述腔室盖13朝向所述样本腔6的一侧板面上;进一步地,所述样本腔6的侧壁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轴14的一端能够伸入所述限位槽内;所述腔室盖13的另一端形成有能够作为所述操作部的手柄16,沿所述第一方向10驱动所述手柄16时,所述腔室盖13的所述限位轴14在所述限位槽内旋转,以使所述腔室盖13打开或盖设于所述敞口端。
106.具体地,所述密封构件9还包括位于所述腔室盖13与所述敞口端之间的密封盖12;所述端盖2形成导向孔,所述手柄16能够通过所述导向孔穿过所述端盖2;所述端盖2上形成有第一进样口20,所述密封盖12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进样口20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第二进样口21;当所述腔室盖13打开于所述敞口端时,所述第一进样口20与所述第二进样口21连通。
107.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孔包括第一导向部18,第一导向部18呈弧形,呈弧形的第一导向部18的圆心位于限位轴14的轴线上,扳动手柄16,能够使手柄16由第一导向部18的第一端移动至第一导向部18的第二端时,腔室盖13将绕限位轴14转动预定角度,以使样本腔6的敞口端的一部分暴露出来,样本腔6被开启;从而通过扳动手柄16在第一导向部18内往复运动,能够使腔室盖13转动,以开启或关闭样本腔6。
108.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孔还包括第二导向部19,所述第二导向部19呈条形,所述第二导向部19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部18的第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导向部19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二方向11延伸;所述手柄16能够经由所述第一导向部18的第一端沿所述第二方向11移动至所述第二导向部19的第二端,且当所述手柄16移动至所述第二导向部19的第二端时,所述限位轴14由所述限位槽的第一端移动至所述限位槽的第二端,以使所述腔室盖13锁紧于所述敞口端。
109.综上,当手柄16位于第一导向部18的第一端时,腔室盖13位于密封盖12与端盖2之间且腔室盖13完全盖设于密封盖12上,从而通过腔室盖13的阻隔使第一进样口20和第二进样口21无法连通,且由于腔室盖13在端盖2的作用下紧压在密封盖12上,腔室盖13能够对密封盖12上的第一进样口20进行密封封堵,使样本腔6处于密封的状态。当操作手柄16由第一导向部18的第一端移动至第一导向部18的第二端时,腔室盖13将绕限位轴14转动预定角度,使阻隔在第一进样口20和第二进样口21之间的腔室盖13移开,密封盖12上的第一进样口20被暴露出来,从而开启样品腔,端盖2上的第二进样口21能够通过第一进样口20与样品腔相连通,操作人员可通过第一进样口20和第二进样口21向样品腔内注入样品;当完成样品的注入后,扳动手柄16,使手柄16由第一导向部18的第二端回到第一导向部18的第一端,腔室盖13将重新盖设在第一进样口20上,以对第一进样口20进行密封封堵,使样品腔重新处于密封状态,避免样品发生泄露或散发污染;当扳动手柄16,使手柄16由第二导向部19的第一端回到第二导向部19的第二端,腔室盖13将锁紧在端盖2上,防止因吴操作给打开腔室盖13。
110.更进一步地,所述腔室盖13朝向端盖2的侧端面设置有定位部57,所述端盖2朝向所述腔室盖13的侧端面设置有承接部58,当使手柄16由第二导向部19的第一端回到第二导向部19的第二端时,所述定位部57巧合能够抵接至承接部58上,以此保证密封部固定于样
本腔6的敞口端不动,并保证密封所述样本腔6。
111.在该实施例中,部分试剂腔3的顶部设置有密封层,密封层的材料优选为铝箔纸,利用铝箔纸封装在试剂腔3的顶部,使得该部分试剂腔3形成密封腔室;在使用时,用仪器刺穿即可使用。
112.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卡盒还包括移液阀;所述移液阀能够分别导通样本腔6、复溶腔7、废液腔8以及多个试剂腔3,所述移液阀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端盖2。
113.具体地,所述移液阀包括密封件22(密封件22优选为密封胶)、活塞杆59、活塞杆59以及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移液腔4内的第二阀体24;具体地,第二阀体24形成有与第二阀体24的阀腔相连通的取液口和与所述取液口导通的导通流道26,活塞杆59的一端位于第二阀体24的阀腔内,活塞杆59位于第二阀体24内的一端形成有活塞头,且活塞头与第二阀体24的阀腔密封抵靠;活塞杆59能够沿自身轴线方向在第二阀体24内做往复运动,向第二阀体24内推动活塞杆59,能够通过第二阀体24的取液口和导通流道26排出第二阀体24内的试剂;向第二阀体24外抽拉活塞杆59,能够向第二阀体24内抽取试剂,使试剂经由取液口和导通流道26进入第二阀体24内。
114.具体地,所述第一移液腔4上形成有多个取液流道28,且多个所述取液流道28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样本腔6、复溶腔7、废液腔8以及多个试剂腔3分别通过所述取液流道28与第一移液腔4导通;更进一步地,第二阀体24形成有取液口的一端活动连接于第一移液腔4内,第二阀体24能够在第一移液腔4内运动,使第二阀体24的取液口以及导通流道26与第一移液腔4的取液流道28相连通,进而使第二阀体24与样本腔6、复溶腔7、废液腔8以及多个试剂腔3中的任意一个相连通;以使当操作人员向第二阀体24外抽拉活塞杆59时,能够将样本腔6、复溶腔7、废液腔8以及多个试剂腔3中的任意一个腔室内的试剂抽取至第二阀体24内,当操作人员向第二阀体24内推动活塞杆59时,能够将第二阀体24内的试剂输送至样本腔6、复溶腔7、废液腔8以及多个试剂腔3中的任意一个腔室内。
115.更具体地,第二阀体24位于第一移液腔4内的一端形成有底壁(即第二阀体24的底壁),取液口形成于第二阀体24的底壁,所述导通流道26的一端与所述取液孔25连通,且另一端沿所述取液孔25通过所述第二阀体24的圆心的所在直线方向延伸(也可以理解为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阀体24的底壁的圆周方向延伸)。第一移液腔4形成有底壁(即第一移液腔4的底壁),取液流道28形成于第一移液腔4的底壁;第二阀体24的底壁上卡接有密封胶,当第二阀体24在第一移液腔4内运动时,密封胶能够随第二阀体24同步运动;密封胶形成有导通孔27,当第二阀体24安装于第一移液腔4内时,密封胶能够被夹紧于第一移液腔4的底壁和第二阀体24的底壁之间,使第一移液腔4与第二阀体24通过密封胶密封抵靠;当第二阀体24运动至预定位置(这里面的预设位置可以理解为与样本腔6、复溶腔7、废液腔8以及多个试剂腔3中的一者导通的位置)时,导通孔27能够与第一移液腔4的取液流道28相连通,然后在通过导通流道26以及取液口与第二阀体24连通。
116.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密封胶与第二阀体24为可拆卸连接,相较于现有的密封方式,如第一移液腔4和第二阀体24之间为端面密封,或对第二阀体24进行包胶,将密封胶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阀体24上,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也使密封胶可以更换大小,在保证第一移液腔4和第二阀体24之间密封性的同时,第二阀体24能够更容易被驱动以在第一移液腔4内转动。
117.更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导通流道26形成在第二阀体24的底部,而不是形成于密封胶上,减少试剂对密封胶的挤压,能够防止密封胶变形。
11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端盖2朝向所述第二阀体24设置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形成有初始位置识别区了;具体地,所述初始位置识别区上具有标识凸起,利用标识凸起29从而识别第二阀体24的初始位置,保证每次在完成分子检测时,能够将第二阀体24归位至初始位置,方便下一次的分子检测。
119.优选地,所述标识凸起29为软塑料材质,能够发生微小形变。
120.具体地,所述端盖2上且位于所述标识凸起29的一侧开设有冗余口30;具体地,当所述第二阀体24旋转时,所述标识凸起29发生的微小形变会被挤压至所述冗余口30内,从而做到不影响第二阀体24于第一移液腔4内的转动。
121.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移液阀设置有两个,分别为主移液阀23和副移液阀31(主移液阀23和副移液阀31的结构相同,在前文已经介绍,在此不做过多阐述,另外主移液阀23与副移液阀31是不导通的);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样本腔6内完成核酸提取;然后主移液阀23把完成核酸提取的试剂抽取到第二阀体24中,然后在推入复溶腔7中,复溶腔7中的qpcr反应体系冻干珠能够与完成核酸提取的试剂发生复溶反应;最后副移液阀31会从复溶腔7抽出完成复溶的试剂,并导入至进液构件32内;综上,副移液阀31能够分别与复溶腔7以及进液构件32导通,节省了卡盒的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122.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卡盒主体1具有第二延伸部33,所述进液构件32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33;具体地,所述第二延伸部33从卡盒主体1上且靠近所述副移液阀31一侧向卡盒主体1外侧延伸。
123.所述进液构件32包括引流针、毛细管架35以及密封盖板36;其中所述引流针通过所述取液流道28与所述副移液阀31连通,所述毛细管架35套装于所述引流针,所述密封盖板36扣设于所述毛细管架35;所述毛细管架35的端部的上表面形成夹持部37,且下表面形成有凹槽38;具体地,在转移进液构件32的过程中,转移机构(转移机构是一种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的阐述)的第一转移部与夹持部37卡接到一起,转移机构的第二转移部与凹槽38卡接到一起,即利用夹持部37与凹槽38实现与转移机构的双向定位,保证进液构件32转移的稳定性,当转移机构夹取到进液构件32并旋转360
°
时,能够防止进液构件32脱落于转移机构。
124.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卡盒还包括可分离腔室构件39;所述可分离腔室构件39包括联管主体40以及底部具有取液流道28的安装座41;所述联管主体40内形成有多个试剂腔3,优选地,形成有四个试剂腔3;四个试剂腔3内分别用于存储高离子浓度的反应液及易挥发的醇类清洗液等,为了避免反应液,尤其是高离子浓度的反应液长期接触第一移液腔4而产生结晶或者腐蚀,在该实施例中,所述联管主体40的侧壁上具有卡设部;所述安装座41形成于所述卡盒主体1上,且其侧壁上对应所述卡设部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形成有两个限位部43;在运输的过程中或者是未使用状态下,将所述卡设部卡设于远离所述卡盒主体1底部的所述限位部43(这里面的限位部43即第一限位部),即此时的联管主体40以及安装座41没有导通(也就是说此时的联管主体位于第一位置),此时的试剂腔3内的反应液不会接触第一移液腔4,进而不会对第一移液腔4造成腐蚀。
125.当需要利用试剂腔3内的反应液时,向下压(可以采用下压机构进行下压,下压机
构是一种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的阐述)联管主体40,使得压联管主体40的所述卡设部卡设于靠近所述卡盒主体1底部的所述限位部43(这里面的限位部为第二限位部)时,以使所述腔室与所述取液流道28导通,进而能够被主移液阀23取用(也就是说此时的联管主体位于第二位置)。
126.根据上述阐述,为了保证当卡设部卡设于靠近所述卡盒主体1底部的所述限位部43时,能给使得试剂腔3内的反应液能够通过安装座41被主移液阀23取到,保证分离腔室构件的密封性以及导通性;所述可分离腔室构件39还包括限位件45,所述限位件45具有卡紧部46和锁设部47;所述卡紧部46位于所述联管主体40沿长度方向的端部,锁设部47位于所述安装座41沿长度方向的端部,且所述卡紧部46和所述锁设部47的位置一一对应;当所述卡设部卡设于靠近所述卡盒主体1底部的所述限位部43时,所述锁设部47能够锁紧至所述卡紧部46上,以将联管主体40锁紧于所述安装座41,进而保证了联管主体40与安装座41之间的密封性。
127.具体地,所述联管主体40底部对应所述腔室设置有薄膜层;所述卡盒主体1的底部对应所述试剂腔3设置有刺穿部,当所述卡设部卡设于靠近所述卡盒主体1底部的所述限位部43时,所述刺穿部刺穿所述薄膜层,以使所述腔室与所述取液流道28导通。
128.在该实施例中,为保证卡盒在运输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泄漏会污染的问题,所述卡盒还包括外壳48;所述外壳48包括底座49和扣合在底座49上的上盖50,并且底座49与上盖50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卡盒主体1固定于所述底座49;所述上盖50的内侧壁对应所述端盖2设置有第一压紧结构,对应进液构件32设置有第二压紧结构,对应所述可分离腔室构件39设置有第三压紧结构,以使所述进液构件32、可分离腔室构件39以及端盖2紧固与所述安装空间内。
129.所述第一压紧结构、第二压紧结构以及第三压紧结构优选为从上盖50的内侧壁朝向所述端盖2上延伸出的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以及第三定位板,第一定位板的另一端直接抵接在端盖2上,第二定位板的另一端直接抵接在进液构件32的顶部,第三定位板的另一端直接抵接在分离腔室构件的顶部,即当上盖50扣合在底座49上时,第一定位板能够将端盖2压紧在卡盒主体1上,第二定位板能够将进液构件32压紧在卡盒主体1上,第三定位板能够将分离腔室构件压紧在卡盒主体1上。
130.具体地,底座49和上盖50上具有互锁结构,保证底座49和上盖50能够固定连接。
131.实施例二
132.结合图16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样品处理装置,包括驱动组件以及上述的卡盒;所述第二阀体24的顶部边沿处沿第二阀体24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有连接部54,所述驱动组件具有顶接部和与所述顶接部连接的驱动部;所述连接部54与所述顶接部的位置以及个数分别一一对应设置;当通过旋转第二阀体24以获得不同腔室内的不同试剂或进行试剂转移的过程中,所述顶接部插接至所述连接部54内;然后驱动所述驱动部,利用旋转的所述驱动部,并通过顶接部和连接部54,从而使得第二阀体24在所述第一移液腔4内转动起来,即采用自动的旋转方式,取消手动旋转方式,更加便捷。
133.在该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二阀体24的底部圆心所在的轴线为转动轴线,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阀体24转动的角度与相邻所述取液流道28之间的夹角相同;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根据驱动组件转动的角度确定与哪个腔室导通,方便试剂的转
移、提取等。
134.实施例三
13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分子诊断系统,包括上述的样品处理装置。基于上述对样品处理装置的分析可知,分子诊断系统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13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