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车辆运输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车辆运输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运输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由于高铁、地铁等大型运输装置的体型较大,在制作的时候可能分为两部分来进行制作,考虑制作成本的问题,车辆在第一生产基地完成相应的车辆的车体制造工序及部分总组装工序后,需将车辆吊装至平板车上进行固定,固定后使用汽车的方式运输至港口。当车辆抵达港口后,将车辆从船舷边吊装至船舱内,固定,随后采用海运的方式将车辆运输至第二生产基地的港口。当车辆到达第二生产基地的港口后,需要将车辆吊装至平板运输车上,再次通过汽运的方式将车辆运至第二生产基地,最后将车辆吊卸,开始在第二生产基地的部分工序的生产。
3.目前需要海运的车辆通常为车辆的车体与转向架合成状态,使用框架吊具进行装卸,其吊点为车辆的车体侧墙处吊销或转向架下托梁,从而实现车辆的整车吊运。但受车辆的车体强度限制等因素,部分地铁项目车辆的车体边梁未设置吊销,且由于车辆未达到落车状态,底部空间无法满足托梁安装条件,故无法使用托梁方式进行吊运。
4.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没有吊销的车辆存在不易搬运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吊销的车辆存在不易搬运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运输支撑装置,车辆运输支撑装置用于支撑运输车辆,车辆运输支撑装置包括:多个连接组件,连接组件与车辆可拆卸连接;支撑组件,连接组件与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多个连接组件间隔设置在支撑组件上,以对车辆形成支撑;多个吊装结构,至少两个吊装结构对称连接在支撑组件相对的两侧。
7.进一步地,吊装结构活动设置在支撑组件上。
8.进一步地,吊装结构可伸缩地设置在支撑组件上。
9.进一步地,连接组件与车辆卡接。
10.进一步地,连接组件与车辆的枕梁卡接,连接组件包括:过渡板;两个卡接凸起,卡接凸起与过渡板的一侧表面连接,且两个卡接凸起间隔设置并形成卡接间隙,枕梁位于卡接间隙内且枕梁的侧边与卡接凸起抵接;两个压板,压板与卡接凸起一一对应连接,且压板与过渡板间隔设置形成卡接间隔,枕梁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卡接间隔内。
11.进一步地,支撑组件具有第一定位结构,过渡板远离卡接凸起的一侧表面具有第二定位结构,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配合完成过渡板与支撑组件的定位。
12.进一步地,支撑组件包括:支架,吊装结构与支架连接;支撑座,支撑座为两个,两个支撑座间隔设置在支架的顶面上,支撑座具有第一定位结构。
13.进一步地,支架包括:多个连接梁;两个连接座,多个连接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
接座连接,连接座具有通孔,吊装结构可滑动地设置在通孔内。
14.进一步地,支架还包括多个加强梁,相邻两个连接梁至少通过一个加强梁连接。
15.进一步地,车辆运输支撑装置还包括推车,支撑组件与推车可拆卸地连接。
1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车辆运输支撑装置用于支撑运输车辆,车辆运输支撑装置包括多个连接组件和支撑组件,连接组件与车辆可拆卸连接;连接组件与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多个连接组件间隔设置在支撑组件上,以对车辆形成支撑;多个吊装结构,至少两个吊装结构对称连接在支撑组件相对的两侧。
17.连接组件的设置使得车辆与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之间能够连接在一起,以使得车辆不会与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保证了车辆与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大大增加了车辆在运输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连接组件与车辆之间可拆卸的连接,以便于车辆完成运输后从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上取下来进行后续的操作。支撑组件的设置能够为车辆提供支撑力,进而使得车辆与地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以便于对车辆运输支撑装置进行搬运。同时支撑组件的设置还为吊装结构提供了安装位置。由于车辆是大型的结构,车辆的重量也比较大,一般采用吊车对其进行搬运,吊装结构的设置便于对车辆和车辆运输支撑装置进行搬运。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车辆运输支撑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20.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俯视图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图1中连接组件与支撑组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图3中连接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示出了图3中连接组件与支撑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4.图6示出了图3中连接组件与支撑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5.图7示出了图1中连接组件与车辆的枕梁的一个角度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6.图8示出了图1中连接组件与车辆的枕梁的另一个角度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7.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8.10、连接组件;11、过渡板;111、第二定位结构;12、卡接凸起;13、卡接间隙;14、压板;20、支撑组件;21、第一定位结构;22、支架;221、连接梁;222、连接座;223、加强梁;23、支撑座;30、吊装结构;40、推车。
具体实施方式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0.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1.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2.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吊销的车辆存在不易搬运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运输支撑装置。
33.如图1至图8所示,车辆运输支撑装置用于支撑运输车辆,车辆运输支撑装置包括多个连接组件10和支撑组件20,连接组件10与车辆可拆卸连接;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可拆卸连接,多个连接组件10间隔设置在支撑组件20上,以对车辆形成支撑;多个吊装结构30,至少两个吊装结构30对称连接在支撑组件20相对的两侧。
34.连接组件10的设置使得车辆与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之间能够连接在一起,以使得车辆不会与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之间发生相对移动,保证了车辆与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大大增加了车辆在运输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连接组件10与车辆之间可拆卸的连接,以便于车辆完成运输后从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上取下来进行后续的操作。支撑组件20的设置能够为车辆提供支撑力,进而使得车辆与地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以便于对车辆运输支撑装置进行搬运。同时支撑组件20的设置还为吊装结构30提供了安装位置。由于车辆是大型的结构,车辆的重量也比较大,一般采用吊车对其进行搬运,吊装结构30的设置便于对车辆和车辆运输支撑装置进行搬运。
35.由于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上具有吊装结构30,对于没有设置吊销的车辆,采用本技术中的车辆运输支撑装置对其进行运输,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提升了车辆运输的效率,减少了车辆运输的成本。
36.如图1和图3所示,吊装结构30活动设置在支撑组件20上。吊装结构30活动设置在支撑组件20上,使得吊装结构30与支撑组件20的连接位置可以发生改变,这样能够增加吊装结构30与吊车之间连接的多样性,大大增加了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使用的多样性,使得车辆运输支撑装置能够与多种车辆进行适配。
37.具体的,吊装结构30可伸缩地设置在支撑组件20上。这样设置使得吊装结构30的边缘与支撑组件2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可调节。或者说吊装结构30伸出的长度可调节。这样在吊车对车辆运输支撑装置进行吊装时,吊车的吊带与吊装结构30配合时,吊带与车辆之间间隔设置,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吊带划伤车辆,有效减少了车辆在运输的过程中被划擦的风险,保证了车辆的美观性。同时吊装结构30能够在支撑组件20上进行伸缩,在吊车将车辆放置到指定位置后,将吊装结构30收回,以保证工装不超限界,减少了对船只的要求。
38.具体的,连接组件10与车辆卡接。连接组件10与车辆之间卡接,使得连接组件10与车辆之间能够进行快速的拆装,大大减小了车辆与连接组件10之间拆装的时间。同时卡接连接的形式还能保证连接组件10与车辆之间连接的紧密性,有效避免了车辆在运输的过程中与连接组件10之间脱离的情况。
39.如图2、图4和图5所示,连接组件10与车辆的枕梁卡接,连接组件10包括过渡板11、两个卡接凸起12和两个压板14,卡接凸起12与过渡板11的一侧表面连接,且两个卡接凸起12间隔设置并形成卡接间隙13,枕梁位于卡接间隙13内且枕梁的侧边与卡接凸起12抵接;压板14与卡接凸起12一一对应连接,且压板14与过渡板11间隔设置形成卡接间隔,枕梁的
至少一部分位于卡接间隔内。两个卡接凸起12之间形成卡接间隙13,车辆的枕梁位于卡接间隙13内,且枕梁的两侧与两个卡接凸起12之间抵接,然后将压板14安装在两个卡接凸起12上,以使得压板14与过渡板11之间形成卡接间隔,而此时枕梁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卡接间隔内,这样就使得压板14压在枕梁上,完成了连接组件10与枕梁之间的安装,同时这样能够对枕梁的多个方向进行限位,以保证枕梁与连接组件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40.需要说明的是,过渡板11与两个卡接凸起12之间一体成型。
41.具体的,枕梁的左右两侧与卡接凸起12抵接,以使得卡接凸起12对枕梁的左右两侧进行限位,以避免枕梁在卡接间隙13中晃动,增加了车辆与连接组件10连接的稳定性和紧密性。同时压板14与过渡板11的配合,使得枕梁被限位在卡接间隔内,有效避免了枕梁上下运动,进而有效避免了连接组件10与车辆脱离的风险,增加了枕梁与连接组件10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42.如图2和图3所示,支撑组件20具有第一定位结构21,过渡板11远离卡接凸起12的一侧表面具有第二定位结构111,第一定位结构21和第二定位结构111配合完成过渡板11与支撑组件20的定位。第一定位结构21和第二定位结构111的设置便于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之间的连接,有效避免了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之间错位的情况,大大增加了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4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连接组件10是先与车辆进行连接后才与支撑组件20进行连接,而设置第一定位结构21和第二定位结构111就便于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之间的连接,减少了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进行找正的时间,有利于将车辆放置到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上。
44.可选地,第一定位结构21是定位孔,第二定位结构111是定位柱,在将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进行连接时,使定位柱插入到定位孔内,完成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的定位,以便于后续紧固件将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连接在一起。同时定位柱与定位孔的配合,还能够有效防止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之间发生滑动的风险,大大增加了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和稳定性。
45.当然还可以是,第一定位结构21是定位柱,第二定位结构111是定位孔,在将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进行连接时,使定位柱插入到定位孔内,完成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的定位,以便于后续紧固件将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连接在一起。同时定位柱与定位孔的配合,还能够有效防止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之间发生滑动的风险,大大增加了连接组件10与支撑组件20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和稳定性。
46.如图1和图3所示,支撑组件20包括支架22和支撑座23,吊装结构30与支架22连接;支撑座23为两个,两个支撑座23间隔设置在支架22的顶面上,支撑座23具有第一定位结构21。支撑座23用于与连接组件10进行连接,同时支撑座23与支架22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量,以便于支撑座23与连接组件10之间的连接,同时便于紧固件连接支撑座23与连接组件10。支架22的设置用于对支撑座23进行支撑,以保证支撑座23稳定工作。
47.如图1和图3所示,支架22包括多个连接梁221和两个连接座222,多个连接梁2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座222连接,连接座222具有通孔,吊装结构30可滑动地设置在通孔内。连接座222的设置为支撑组件20提供主要的支撑力,而连接梁221的设置用于连接两个连接座222,以使得两个连接座222之间的距离固定,同时增加了两个连接座222的结构强度,保
证了支撑组件20工作的稳定性。
48.如图1和图3所示,支架22还包括多个加强梁223,相邻两个连接梁221至少通过一个加强梁223连接。加强梁223的设置能够增加支架22的结构强度,避免在运输的过程中支架22断裂的情况,大大增加了支架22工作的稳定性,同时还增加了支撑组件20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49.如图1所示,车辆运输支撑装置还包括推车40,支撑组件20与推车40可拆卸地连接。推车40的设置便于将车辆运输支撑装置运输到指定位置,减少了劳动力。同时由于推车40的设置,在将车辆放置到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上,还可以在短距离下推着车辆前进。
50.上述车辆运输支撑装置的具体使用方式和功能如下:
51.1、先把过渡板11托到车辆的车体枕梁位置,枕梁圆弧部位上下侧用一块防护膜(或聚氨酯板)包住,过渡板11上的卡接凸起12对应枕梁圆弧位置,上面压上压板14,用8个m20x55螺栓+弹垫+垫片连接起来。此步骤使过渡板11固定在车辆的车体上。依次固定住2块过渡板11和压板14。需要注意的是,圆弧需卡到位。
52.2、用专用吊具吊起车辆的车体(可用吊带兜着吊座位置)并升起,推动推车40将车辆运输支撑装置推到指定位置(支撑座23上的6个m20x70螺栓+弹垫+垫片+螺母就位但成放松状态),通过推车40的万向轮微调工装使定位孔对准其上面的定位柱,然后车辆的车体慢慢落下。定位柱自动找正工装,支撑座23到达位置(设置支撑座23的目的:消除过渡板安装误差,枕梁和工装的制作误差),车辆的车体落在工装上,专用吊具撤走。支撑座23螺栓分别上紧。用4个m20x70螺栓+弹垫+垫片+螺母连接支架22与过渡板11,使支架22、过渡板11与车辆的车体成为一体。
53.3、拔出吊装结构30的快卸销往外拉吊装结构30到拉不动为止,快卸销插入吊装结构30上面的安装孔,这样吊装结构30就位。配合软吊带吊具就可通过吊起支撑装置实现起吊。
54.4、吊运完成后,吊装结构30推进去,插上快卸销,防止工装超宽。
55.5、车辆吊运至运输车或船舱内后,使用系固工具捆绑在车辆运输支撑装置的吊装结构30或车辆运输支撑装置自带拉环上,实现车辆的固定。
56.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57.1、解决了未到达落车状态的车辆的车体在海上运输时支撑、固定及吊装问题,实在功能三合一的效果。
58.2、车辆运输支撑装置上部与车辆的车体枕梁下腹板采用刚性压板固定,且通过螺栓连接,长宽高三维方向均设有止挡,可以保证在运输时支撑装置与车辆的车体无相对位移。
59.3、车辆运输支撑装置整体采用高强度钢材制作,能够反复循环适用于大批量车辆发运,节约成本。
60.4、本技术的车辆运输支撑装置通用性高,可以用于不同车型车辆的车体的海上运输。
61.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