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控玻璃器皿火抛光机。
背景技术:2.现有玻璃器皿的加工步骤包括选料、配比、成型、烘干、口部火焰抛光、钢化等步骤,其中,玻璃器皿的抛光是在玻璃杯的切口处通过火焰加热使之熔融并圆润。
3.目前对玻璃器皿进行烘口和抛光的机械设备主要采用圆盘式烘口机完成,其主要是由动力装置带动转盘运转,转盘上固定有若干用于承载玻璃器皿的杯托,其在运行时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4.1、该结构功能较为单一,且其转动结构需要较大的支撑装置进行固定,以带动杯托实现传送,负载力较大,且驱动能耗相对较高,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5.2、由于玻璃器皿在实现火焰抛光时,一般需要人工把控火焰枪对工件进行加工,但产品易受热不均匀,使得成品质量难以控制,生产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6.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数控玻璃器皿火抛光机,目的是实现低负载,驱动耗能低的情况下对输送单元进行有效支撑并调节其张紧力。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数控玻璃器皿火抛光机,包括:
8.承载单元,包括:设有用于放置待测产品的固定组件和设置在固定组件底部的转轮组件;
9.支撑限位单元,其上设有供承载单元移动的滑槽,滑槽设置为弧形段;
10.输送单元,用于驱动承载单元在滑槽内运行;
11.张紧单元:用于调整输送单元的张紧力。
12.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技术为:通过设置在支撑限位单元滑槽内的输送单元运行,以带动放置有待测产品的固定组件同步运行;由于滑槽设置为弧形段的结构,能够进一步便于张紧单元调节输送单元的张紧力。
13.优选地,还包括有设置在承载单元底部的自转驱动单元,自转驱动单元包括:安装架、移动设置在安装架上的竖杆、转动轮;安装架固定在支撑限位单元上;转动轮转动设置在竖杆远离安装架的一端上,且转动轮能够沿竖杆移动至与转轮组件啮合或分离,使得固定组件沿输送单元移动时,以控制待测产品实现自转或停止转动,便于在热加工时,自动进行均匀受热。
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置合理,通过输送单元沿弧形段的滑槽运行,配合张紧单元以实现对输送单元的张紧力调整,且减轻了张紧单元对输送单元的负载力,并且进一步减少输送单元驱动力的能耗;
16.2、通过设有的输送单元带动承载单元整体运行,且由于承载单元内设置有的转轮
组件,能够带动固定组件与工件自转,以进一步提高玻璃器皿在加工时的受热均匀度,提高成品成型质量,且该结构设置轻便;
17.3、可实现连续、间隙运转的运动调控,进一步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
18.4、配合外置的火焰枪使得本装置能够对工件进行运输时,不仅能对产品的侧壁进行抛光,还能对产品顶部进行火焰烘口与抛光作业,使得产品均匀加工,降低破损率,且有效降低了烘口与抛光的能源损耗,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达到节能与节约材料的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主要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输送单元与承载单元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驱动件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张紧器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转件与导向杆、手轮轴配合位置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张紧组件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自转驱动单元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27.上述附图中:
28.1、承载单元;11、固定组件;111、杯托;112、杯托轴;113、火焰挡板;12、转轮组件;121、挡料板;122、第一转动轴承;123、轴承套;124、双链轮;
29.2、支撑限位单元;21、机架;22、下料组件;23、下料口;24、下料通道;25、滑槽;
30.3、输送单元;32、链节;31、链带销轴;33、第二转动轴承;34、驱动件;
31.4、张紧器;41、张紧座;42、导向杆;43、第一弹簧;44、推力板;45、第一张紧轮;46、手轮轴;47、固定夹板;
32.5、转件;51、蜗轮;52、第一导轮;53、定杆;54、转向轮;
33.6、张紧组件;61、支架;62、导杆;63、调节手柄;64、第二弹簧;65、转轴;66、第二张紧轮;67、螺杆;
34.7、自转驱动单元;71、安装架;72、竖杆;73、转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36.如图1、2所示,一种数控玻璃器皿火抛光机,包括:
37.承载单元1,包括:设有用于放置待测产品(即玻璃器皿)的固定组件11和设置在固定组件11底部的转轮组件12;固定组件11包括:杯托111、杯托轴112、火焰挡板113;杯托111固定在杯托轴112的顶部;杯托轴112转动连接输送单元3并能够跟随输送单元3运行;火焰挡板113设置在机架21的外壁上并与固定组件11相对应,用于抵挡喷火枪,保证玻璃器皿能够直接与火焰接触的同时,对固定组件11进行保护作业;
38.在实际操作时,如图3所示,固定组件11与转轮组件12的设置数量一一对应,转轮组件12包括:第一转动轴承122、轴承套123、双链轮124;杯托轴112另一端竖直依次穿过转动轴承与轴承套123后固定连接双链轮124,轴承套123固定连接输送单元3,驱使杯托轴112
有效固定在输送单元3上,并能够沿转动轴承实现自转;在杯托111与输送单元3之间的杯托轴112上还设置有挡料板121,该挡料板121可用于承接烘口炸裂的玻璃器皿碎片,以对本装置上的机械零件进行保护作业。
39.如图1、2所示,支撑限位单元2,其上设有供承载单元1移动的滑槽25,且滑槽25设置为弧形段;具体为:支撑限位单元2包括:机架21和下料组件22;滑槽25间隔的沿机架21外壁设置,在实际操作时,滑槽25可设置为一段呈围拢状的弧形结构或分割为两段甚至若干段并位于机架21的上端和下端处,其中本实用新型中主要展示了两段上下相对的滑槽25,位于机架21的弧形左右两侧过渡段未设有滑槽25;且由于滑槽25沿机架21外壁形状设置,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机架21可一侧或两侧均设置为弧形段(图中仅展示了上端一设置为弧形时的结构示意图),该弧形的设置结构相较于原有的圆盘式设计大大减小了张紧装置对链条的支撑力,并节省了驱动的动力负载,结构紧凑;下料组件22包括:下料口23和下料通道24;下料口23开设在机架21顶部并被滑槽25围拢;下料通道24贯穿机架21并连通下料口23,且下料通道24呈上大下小的收拢状设置,以便于可直接在杯托111上破碎的废品从此处转移至废品集料处。
40.如图1、2、4所示,输送单元3,用于驱动承载单元1在滑槽25内运行;具体为:输送单元3包括:链节32、链带销轴31、第二转动轴承33、驱动件34;第二转动轴承33通过链带销轴31转动设置在链节32上,且第二转动轴承33的外壁能够与滑槽25槽壁相抵,以便于带动输送单元3整体沿滑槽25运行,并起到对支撑限位单元2的支撑定位作用,以减少张紧装置所受的承载力;驱动件34固定在机架21上传动连接链节32,驱动件34固定在机架21的左端或右端弧形过渡处(图中将驱动件34设置在了机架21的下方),驱动件34具体为:由外接动力电源的异步电机实现供能,异步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上可设置有减速机,由减速机上设置的链轮与链节32啮合,以带动链节32运转;当驱动件34驱动链轮转动时,链节32同步啮合链轮以沿滑槽25移动,竖直穿过链节32的杯托轴112沿滑槽25同步运行,从而达到传送玻璃器皿的作用。
41.由于现有的杯托111自转主要为单独设立的运行装置,其采用链条带动转动,但当机架21设置过长时,需要安装多个靠轮装置以保证杯托111与链条完全贴合,该设计增加了杯托111自转的驱动扭矩,为此,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设置在承载单元1底部,自转驱动单元7包括:安装架71、移动设置在安装架71上的竖杆72、转动轮73;安装架71固定在支撑限位单元2上;转动轮73转动设置在竖杆72远离安装架71的一端上(即转动轮73设置在竖杆72顶部),在实际操作时,由于转动轮73与转轮组件12啮合时,通过输送单元3沿滑槽的移动,自动会带动经过转动轮73的转动组件实现自转,此时固定组件11上以及位于固定组件11上的工件均实现自转(该自转驱动单元7可根据所需工艺需求,调整与转动轮73的位置关系);且可通过外接的异步电机以驱动转动轮73转动,减少输送单元3的负载力,使得本实用新型实现自转的同时有效节省了生产成本,结构简单且轻便易于人工操作。
42.张紧单元:用于调整输送单元3的张紧力;
43.实施例1:
44.如图1、2、5所示,张紧单元为张紧器4,张紧器4包括:张紧座41、导向杆42、第一弹簧43、推力板44、第一张紧轮45、手轮轴46;张紧座41固定在机架21上;导向杆42安装在张紧座41上(导向杆42通过设有的轴承转动设置在张紧座41上,以便于实现转动),并水平延伸
至张紧座41外转动连接推力板44,使得当导向杆42转动时,推力板44受力沿导向杆42做靠近或远离张紧座41的水平移动;导向杆42延伸至张紧座41外的一端上还设有固定夹板47;第一弹簧43套设于导向杆42上并位于固定夹板47与推力板44之间;手轮轴46部分伸入张紧座41内通过设有的转件5转动连接导向杆42;在实际操作时,以导向杆42为中轴线的张紧座41上还设有对推力板44做导向作用的横杆,且横杆能够跟随推力板44一同移动,以便于推力板44水平移动,第一张紧轮45可转动设置在推力板44上或在横杆之间(图中展示为设置在横杆远离推力板44的一侧上)。
45.如图6所示,转件5包括:蜗轮51、第一导轮52、定杆53;蜗轮51转动连接手轮轴46伸入张紧座41内一端;蜗轮51套设在定杆53的底端;定杆53另一端竖直朝向导向杆42一端(竖直向上)延伸固定连接第一导轮52;导向杆42上还设有啮合第一导轮52的转向轮54。
46.如图2、3、5所示,张紧器4固定在机架21上朝向支撑限位单元2设置;导向杆42竖直伸入机架21内通过转动控制推力板44往复移动,以带动第一张紧轮45与链节32啮合或分离;具体实施方式为:手轮轴46伸入张紧座41内的一端上设置有螺纹,且该螺纹啮合蜗轮51,使得当转动手轮轴46时能够带动蜗轮51自转,蜗轮51带动定杆53与第一导轮52转动;由于第一导轮52与转向轮54啮合,以带动与转向轮54固定连接的导向杆42转动;此时推力板44受力,沿导向杆42做水平靠近或远离运动,且由于第一张紧轮45转动设置在推力板44的上方,第一张紧轮45啮合链节32,从而实现对链节32张紧的控制。
47.实施例2:
48.如图1、3、8所示,本实施例的张紧单元为张紧组件6,且本实施例可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通过张紧组件6对转轮组件12进行张紧控制,以起到辅助支撑作用;张紧组件6包括:支架61、导杆62、调节手柄63、第二弹簧64、转轴65、第二张紧轮66;支架61固定在机架21上,导杆62一端穿过支架61固定连接有螺杆67,调节手柄63螺纹连接螺杆67;第二弹簧64套设在导杆62上并位于支架61与调节手柄63之间,用于保护调节手柄63能够带动导杆62运行,设置转动阈值;导杆62水平延伸至机架21内转动连接转轴65;转轴65与导杆62的设置方向相互垂直;第二张紧轮66转动设置在转轴65上;
49.其中,张紧组件6固定在机架21上朝向支撑转轮组件12设置;调节手柄63通过转动控制导杆62沿机架21做往复移动,以控制第二张紧轮66与双链轮124啮合或分离;具体实施方式为:手动转动调节手柄63,以驱动导杆62以及第二张紧轮66沿支架61做向左或向右的水平移动,此时调节手柄63内的第二弹簧64张紧力变化,以更改导杆62上第二张紧轮66的位置,使得第二张紧轮66与双链轮124啮合或分离。
50.实施例3:
51.如图3、7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张紧单元为张紧组件6,张紧组件6固定在机架21上,且朝向第二张紧轮66设置在右侧与链节32;手动转动调节手柄63控制导杆62与第二张紧轮66沿机架21做水平向左移动时,第二张紧轮66与链节32之间分离;手动转动调节手柄63控制导杆62与第二张紧轮66沿基架做向右移动时,使得第二张紧轮66与链节32啮合,以实现对链节32张紧度的控制(由于该张紧组件6的结构在实施例2中已进行详细讲述,且该配合关系易于联想,不再补充附图与文字说明)。
52.实施例4:
53.如图3、5、6所示,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张紧单元为张紧器4,张紧器4固
定在机架21上,第一张紧轮45水平朝向转轮组件12设置;当人工转动手轮轴46,驱动转件5运行以带动导杆62转动,此时推力板44受力沿导杆62做水平向右运动,使得第一张紧轮45与双链轮124啮合,以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再反向转动手轮轴46,驱动转件5与导杆62同步转动,推力板44受力沿导杆62做水平向左运动,使得第一张紧轮45与双链轮124分离。(由于张紧器4的具体结构在实施例1中已详细讲述,且该配合关系易于联想,此处不再补充文字与附图说明)。
5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实施例1展示了选用一侧圆弧外凸的特殊设计,其一端为驱动组件,另一端设置为张紧单元,依靠张紧单元将输送单元3进行有效支撑,且相较于现有的烘口机设计,结合了烘口机与输送机共有的特点,有效减轻了现有机械设备60%的负载力,并节省了驱动能耗;且在实际操作时,可通过调整设置的自转驱动单元7数量实现该装置的连续、间歇运转功能,以根据实际所需要的工艺进行有效调节,使得本装置可通过外置的火焰枪对顶部进行烘口的同时,并由附加的火焰枪对工件的侧部进行火焰抛光,以提高了成品加工质量,减轻劳动强度。
5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