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型汽车横梁。
背景技术:2.重型汽车的车架结构中,由于设置了多根横梁,因此只能将传动轴设置在横梁下方;
3.存在的问题是:依据现有理论可知,传动轴的设置高度与整车通过性存在关系,传动轴的设置高度越高,整车的通过性越好,现有技术中,由于受制于横梁结构,导致传动轴的设置高度难以进一步提高,同样的也缺失能够调节高度的组件,这样的汽车横梁使用的范围小,不能在不同高度的传动轴下进行通用。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重型汽车横梁。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重型汽车横梁,包括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板,所述支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壁边缘处固定连接有第一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的内顶部边缘处转动连接有支撑转块,所述支撑转块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支块,所述第一调节板的开设有和第一支块对应的滑槽,所述第一支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支架,所述丝杆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加强转块,所述加强转块和下安装板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转杆的外表面套接有止回组件,所述支撑架的内壁边缘处固定连接有辅助组件。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7.所述转轴支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和第一支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壁设置有带有圆球的空槽。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9.所述辅助组件包括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二调节板和支撑架的内壁边缘处,且第二调节板和第一调节板关于转轴支架的竖直中轴线对称,所述第二调节板的内顶壁转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支块,所述第二支块和壳体固定连接。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1.所述止回组件包括止回钮,所述止回钮和转杆套接,所述止回钮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母,所述支板的前壁固定连接有止回支架,所述止回支架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外表面套接有止回弹簧,所述顶杆的靠近止回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块。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3.所述止回钮的外表面边缘处开设有六个圆形阵列排列的止回槽。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5.所述支撑架为椭圆形,且内部开设有转轴支架调节的运动槽。
16.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重型汽车横梁,通过设置的丝杆、调节螺母能够将带有圆球的支撑架高度进行调节,这样的汽车横梁能够适应不同高度的传动轴,如此就能使得该汽车横梁的实用性更佳。
18.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重型汽车横梁,设置有止回组件,这样的在调节完高度后的转轴支架,能够被限定死位置,不会出现因为丝杆回位导致的传动轴和转轴支架相互卡死。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重型汽车横梁的剖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重型汽车横梁的图1中a处放大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重型汽车横梁的止回钮示意图。
22.图例说明:
23.1、下安装板;2、支板;3、上安装板;4、支撑架;5、第一调节板;6、支撑转块;7、丝杆;8、第一支块;9、转轴支架;10、辅助组件;11、加强转块;12、止回组件;13、转杆;91、壳体;92、空槽;93、圆球;101、滑杆;102、第二支块;103、第二调节板;121、止回钮;122、调节螺母;123、止回支架;124、顶杆;125、止回弹簧;126、顶块。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重型汽车横梁,包括下安装板1,下安装板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板2,支板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上安装板3,上安装板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架4,支撑架4的内壁边缘处固定连接有第一调节板5,第一调节板5的内顶部边缘处转动连接有支撑转块6,支撑转块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丝杆7,丝杆7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支块8,第一调节板5的开设有和第一支块8对应的滑槽,第一支块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支架9,丝杆7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转杆13,转杆1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加强转块11,加强转块11和下安装板1的顶端转动连接,转杆13的外表面套接有止回组件12,支撑架4的内壁边缘处固定连接有辅助组件10,在调节完高度后的转轴支架9,能够被限定死位置,不会出现因为丝杆7回位导致的传动轴和转轴支架9相互卡死。
26.转轴支架9包括壳体91,壳体91和第一支块8的一侧固定连接,壳体91的内壁设置有带有圆球93的空槽92,设置的圆球93和传动轴滚动接触,这样能够该原本的直接接触为滚动接触,能够减少传动轴和转轴支架9间的摩擦力。
27.辅助组件10包括第二调节板103,第二调节板103和支撑架4的内壁边缘处,且第二调节板103和第一调节板5关于转轴支架9的竖直中轴线对称,第二调节板103的内顶壁转动连接有滑杆101,滑杆101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支块102,第二支块102和壳体9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辅助组件10能够加强整个零件的强度。
28.止回组件12包括止回钮121,止回钮121和转杆13套接,止回钮12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母122,支板2的前壁固定连接有止回支架123,止回支架12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顶杆124,顶杆124的外表面套接有止回弹簧125,顶杆124的靠近止回钮1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块126,止回钮121的外表面边缘处开设有六个圆形阵列排列的止回槽,通过在调节后将顶块126插入止回槽内即可避免丝杆7出现回转。
29.支撑架4为椭圆形,且内部开设有转轴支架9调节的运动槽,方便调节转轴支架9的高度。
30.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先使用扳手转动调节螺母122,调节螺母122将丝杆7带动转动,这样丝杆7将转轴支架9的高度进行调节,同时止回弹簧125将顶杆124移动,顶杆124一端的顶块126插入止回钮121的一个止回槽内,避免丝杆7回转,最近将传动轴穿过转轴支架9的圆形空心内完成安装即可。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一种重型汽车横梁,包括下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安装板(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板(2),所述支板(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上安装板(3),所述上安装板(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架(4),所述支撑架(4)的内壁边缘处固定连接有第一调节板(5),所述第一调节板(5)的内顶部边缘处转动连接有支撑转块(6),所述支撑转块(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丝杆(7),所述丝杆(7)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支块(8),所述第一调节板(5)的开设有和第一支块(8)对应的滑槽,所述第一支块(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支架(9),所述丝杆(7)的末端固定连接有转杆(13),所述转杆(1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加强转块(11),所述加强转块(11)和下安装板(1)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转杆(13)的外表面套接有止回组件(12),所述支撑架(4)的内壁边缘处固定连接有辅助组件(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汽车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支架(9)包括壳体(91),所述壳体(91)和第一支块(8)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壳体(91)的内壁设置有带有圆球(93)的空槽(9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汽车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组件(10)包括第二调节板(103),所述第二调节板(103)和支撑架(4)的内壁边缘处,且第二调节板(103)和第一调节板(5)关于转轴支架(9)的竖直中轴线对称,所述第二调节板(103)的内顶壁转动连接有滑杆(101),所述滑杆(101)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支块(102),所述第二支块(102)和壳体(91)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汽车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组件(12)包括止回钮(121),所述止回钮(121)和转杆(13)套接,所述止回钮(12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母(122),所述支板(2)的前壁固定连接有止回支架(123),所述止回支架(12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顶杆(124),所述顶杆(124)的外表面套接有止回弹簧(125),所述顶杆(124)的靠近止回钮(1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块(12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重型汽车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钮(121)的外表面边缘处开设有六个圆形阵列排列的止回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汽车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4)为椭圆形,且内部开设有转轴支架(9)调节的运动槽。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型汽车横梁,包括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板,所述支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壁边缘处固定连接有第一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的内顶部边缘处转动连接有支撑转块,所述支撑转块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支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丝杆、调节螺母能够将带有圆球的支撑架高度进行调节,这样的汽车横梁能够适应不同高度的传动轴,如此就能使得该汽车横梁的实用性更佳。更佳。更佳。
技术研发人员:张增鑫 张甲山 岳建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百顺消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30
技术公布日:2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