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工件固定架及周转车。
背景技术:2.对于一些表面喷涂有涂层的工件,如空调外机右侧板,工件在喷涂涂层后需要使用运输周转车周转至装配线进行装配,周转车运输时需要对工件表面涂层进行防护,以确保运输时工件晃动不会对表面涂层造成磕碰划伤,而影响涂层外观及性能。
3.现有的一种周转车,包括架体,在装车时间通常直接将工件摆放在架体的不同层上。还存在另外一种周转车,在架体上分隔形成多个载物间,每个载物件内放置待运输工件。
4.本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5.1、上述两种周转车,装车方式仅可作为近距离周转运输;由于在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晃动,工件之间相互碰撞,会造成工件表面磕碰划伤,导致工件表面涂层损伤。
6.虽然第二种周转车在架体上分隔出载物间,但为了能够将工件放置在载物间内,载物间内壁势必不可能紧紧夹持工件,工件在载物间内仍存在晃动碰撞的问题。因此现有的两种周转车均不适用于长距离周转运输。
7.2、上述周转车的装车方式,架体上的空间利用率低,单次工件周转数量较少,适合工件的近距离周转,长距离运输将存在过高的运输周转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固定架及周转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工件在运输中易晃动,造成工件表面损伤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件固定架,包括架体和位于所述架体上的夹持部件,其中:
11.所述夹持部件与所述架体活动连接以使所述夹持部件的位置可调节;
12.两所述夹持部件中,至少调节其中一所述夹持部件的位置能使两者之间相互远离和靠近;两所述夹持部件能在相互远离时形成有允许工件插入的安置空间,并能在相互靠近时将两者之间的所述工件夹持固定。
13.优选的,所述夹持部件为由隔条弯曲形成的框架结构,且所述夹持部件的外轮廓与工件的外轮廓相匹配。
14.优选的,所述隔条弯曲形成有第一抵靠段、第二抵靠段和连接段,所述第一抵靠段和所述第二抵靠段位于所述连接段的同侧,且两者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所述第一抵靠段和/或所述第二抵靠段的背离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以与所述架体转动连接。
15.优选的,所述夹持部件外套设有弹性防护套,用以缓冲与所述工件之间的相互作
用力。
16.优选的,所述架体包括有承托板和同心杆,其中:
17.所述承托板用以承托所述工件;所述同心杆位于所述承托板上或穿过所述承托板,所述夹持部件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同心杆穿过所述安装孔且所述夹持部件能以所述同心杆为轴心转动。
18.优选的,所述架体还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上均设置有限位口,所述夹持部件上的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伸入至所述限位口内,以使所述同心杆穿过所述限位口和所述安装孔,所述限位口的侧壁用以限制所述夹持部件沿所述同心杆的轴向移动。
19.优选的,所述架体包括有一层或两层以上结构,其中:
20.在所述架体的每一层结构上,所有所述同心杆在所述架体上间隔布置有一列或两列以上;当每根所述同心杆上连接有两个所述夹持部件时,每根所述同心杆在竖直方向上穿过两个所述横梁;同一所述同心杆上连接的两个所述夹持部件中,其中一所述夹持部件上的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伸入至上方所述限位口内,另一所述夹持部件上的至少一个所述安装孔伸入至下方所述限位口内。
21.优选的,所述架体还包括有锁紧杆,所述锁紧杆设置于每列所述夹持部件的一端或两端,所述锁紧杆具有铰接端和自由端,所述铰接端与所述架体铰接且所述自由端能在外力作用下朝向靠近和远离所述夹持部件的方向移动,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架体可拆卸连接;
22.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架体分离时,对应列中的任意两所述夹持部件能相互远离;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架体连接时,所述锁紧杆能与对应所述夹持部件相抵靠,以将对应列中夹持有工件的所有所述夹持部件固定于所述架体上。
2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周转车,包括行走装置和上述工件固定架,所述行走装置与所述架体相连接。
24.优选的,所述夹持部件的外轮廓为与室外机侧板外轮廓相匹配的v型凹状结构,两所述夹持部件相互靠近时能将所述室外机侧板夹持固定于所述架体上。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工件固定架及周转车,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夹持部件活动连接于架体上,当调节其中一夹持部件的位置使得远离相邻的夹持部件时,两夹持部件之间能够形成安置空间允许工件插入,当调节其中一所述夹持部件的位置使其靠近相邻夹持部件时,两夹持部件能够将位于两者之间的工件夹持固定;工件的固定结构更为稳定,在运输过程中防止工件晃动,防止工件之间、工件与架体之间碰撞,保护工件表面不受损伤。且能够提高工件在架体上的数量,提高架体的空间利用率。
26.具有上述工件固定架的周转车,同样能够通过夹持部件将工件夹持固定,防止工件表面损伤;提高架体的空间利用率,能够降低运输成本,适于长距离运输,周转效率高。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是具有工件固定架的周转车的结构正视图;
29.图2是具有工件固定架的周转车的侧视图;
30.图3是具有工件固定架的周转车的俯视图;
31.图4是夹持部件一种具体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夹持部件、同心杆、横梁及承托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相邻两夹持部件将工件夹持固定时的状态示意图;
34.图7是相邻两夹持部件相互远离形成安置空间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是锁紧杆与夹持部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是锁紧杆与架体可拆卸连接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7.图中1、架体;101、上层;102、下层;2、夹持部件;201、安装孔;21、第一抵靠段;22、第二抵靠段;23、连接段;3、同心杆;4、横梁;401、限位口;5、承托板;6、锁紧杆;61、铰接端;62、自由端;621、插销;7、轮体。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件固定架及周转车,能够防止工件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晃动造成工件之间、工件与架体之间相互碰撞,保护工件表面不受损伤。
42.下面结合图1-图9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43.现有技术中在运输工件时,通常直接将工件摆放在周转车架体上。或者在周转车的架体上分隔形成多个载物间,在每个载物件内放置工件;为了使得工件能够顺利放置于载物间内,通常工件无法与载物件的内壁接触,导致工件在运输过程中相互碰撞,损伤工件表面涂层。且架体上的空间利用率低,周转效率低。
44.实施例一
45.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件固定架,包括架体1和位于架体1上的夹持部件2,其中:夹持部件2与架体1活动连接以使夹持部件2的位置可调节;两夹持部件2中,
至少调节其中一夹持部件2的位置能使两者之间相互远离和靠近;两夹持部件2能在相互远离时形成有允许工件插入的安置空间,并能在相互靠近时将两者之间的工件夹持固定。
46.本实施例的工件固定架,夹持部件2活动连接于架体1上,当调节其中一夹持部件2的位置使得其远离相邻的夹持部件2时,两夹持部件2之间能够形成安置空间允许工件插入,当调节其中一所述夹持部件2的位置使其靠近相邻夹持部件2时,两夹持部件2能够将位于两者之间的工件紧紧夹持固定,工件的固定结构更为稳定,在运输过程中防止工件晃动,防止工件之间、工件与架体1之间碰撞,保护工件表面不受损伤。且上述结构能够充分利用架体1上的空间,工件紧紧夹持在两夹持部件2之间,提高单次可运输的工件数量,提高周转效率。
47.上述夹持部件2可以为板状结构或框架结构,下面提供了一种夹持部件2的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了方便调节夹持部件2的相对位置,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4和图5所示,夹持部件2为由隔条弯曲形成的框架结构,且夹持部件2的外轮廓与工件的外轮廓相匹配。夹持部件2的外轮廓与工件的外轮廓匹配,便于将工件紧紧夹持固定,防止工件在两夹持部件2晃动,导致工件表面损伤。如当工件为平板状结构时,夹持部件2为平面框架结构;当工件为曲面结构时,夹持部件2同样为曲面框架结构,且相邻两夹持部件2中,其中一夹持部件2的凹侧与另一夹持部件2的凸侧与工件的两侧相互抵靠,以将工件夹持固定。
49.且夹持部件2由隔条弯曲形成,能够减轻夹持部件2自重,便于调节夹持部件2的相对位置。
50.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隔条的具体结构,参见图4和图5所示,隔条弯曲形成有第一抵靠段21、第二抵靠段22和连接段23,第一抵靠段21和第二抵靠段22位于连接段23的同侧,且两者通过连接段23连接,第一抵靠段21和/或第二抵靠段22的背离连接段23的一端设置有安装孔201,如图4中,第一抵靠段21和第二抵靠段22的背离连接段23的一端均设置有安装孔201,安装孔201用以与架体1转动连接。
51.上述第一抵靠段21和第二抵靠段22的走线形状与工件的外轮廓形状相匹配,且两段结构能够提高隔条与工件的接触面积,保证工件固定结构的稳定性。上述第一抵靠段21、第二抵靠段22和连接段23由一根隔条弯曲形成,无需多余的连接结构,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隔条的两端均设置有安装孔201,能够保证隔条与架体1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52.为了进一步保护工件表面不受损伤,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夹持部件2外套设有弹性防护套,用以缓冲与工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中,上述弹性防护套可以为tpu橡胶或硅胶等具有弹性的材质制成,弹性防护套与工件表面接触,弹性防护套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消耗外力,保护工件表面不受损伤。
53.实施例二
54.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进行的改进,提供了架体1与夹持部件2活动连接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55.参见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架体1包括有承托板5和同心杆3,其中:承托板5用以承托工件,即当工件夹持固定在两夹持部件2之间时,承托板5能承托工件;同心杆3位于承托板5上或穿过承托板5,夹持部件2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隔条弯曲形成的框架结构,同心杆3穿过隔条上的安装孔201且夹持部件2能以同心杆3为轴心转动。
56.同心杆3与安装孔201的配合结构,使得作为夹持部件2的隔条能够在架体1上以同心杆3为轴心转动,且当夹持部件2在外力作用下以同心杆3为轴心转动时,能够远离和靠近相邻的夹持部件2,进而在两夹持部件2插入工件、夹持工件。
57.为了防止作为夹持部件2的隔条沿同心杆3的轴向移动,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5所示,架体1还包括横梁4,横梁4上均设置有限位口401,限位口401沿横梁4的延伸方向设置,夹持部件2上的至少一个安装孔201伸入至限位口401内,以使同心杆3穿过限位口401和安装孔201,限位口401的侧壁用以限制夹持部件2沿同心杆3的轴向移动。
58.上述横梁4上的限位口401能够允许夹持部件2上的安装孔201伸入其中并与同心杆3连接,限位口401的侧壁能够限制夹持部件2沿同心杆3的轴向移动,且所述夹持部件2能够以同心杆3为轴心在沿限位口401远离和靠近相近夹持部件2。
59.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架体1包括有一层或两层以上结构,如图1所述,本实施例的架体1包括有上层和下层共两层结构,也可设置为三层、四层等;其中:
60.在架体1的每一层结构上,所有同心杆3在架体1上间隔布置有一列或两列以上,如图3所示,同心杆3在架体1的上层101和下层102上均布置有一列,该列中所有同心杆3间隔布置;每根同心杆3上可连接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夹持部件2,如图5所示,为了便于理解,图5中仅示出了一根同心杆3上的两个夹持部件2(省略了其余同心杆3上的夹持部件2);当每根同心杆3上连接有两个夹持部件2时,每根同心杆3在竖直方向上穿过两个横梁4;同一同心杆3上连接的两个夹持部件2中,其中一夹持部件2上的至少一个安装孔201伸入至上方限位口401内,另一夹持部件2上的至少一个安装孔201伸入至下方限位口401内。
61.具体的,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架体1的同一层结构上,同一同心杆3上连接有两个作为夹持部件2的隔条,隔条的第一抵靠段21和第二抵靠段22上均设置有安装孔201,其中一隔条上位于第二抵靠段22上的安装孔201伸入至下方横梁4的限位口401内,第一抵靠段21的端部抵接在上方横梁4的底面;另一隔条上位于第一抵靠段21上的安装口伸入至上方横梁4的限位口401内,其第二抵靠段22的端部抵靠在下方横梁4的顶面,如图5所示。
62.上述结构使得同一同心杆3上两夹持部件2在竖直方向上交错布置,如图2和图5中所示,使得位于同心杆3异侧的两个夹持部件2均能活动连接在同心杆3上,横梁4以及横梁4上的限位口401能够限制夹持部件2沿同心杆3轴向移动,两夹持部件2能够夹持固定工件。
63.可以通过控制同心杆3与夹持部件2上安装孔201之间的紧固力实现夹持部件2能够以同心杆3为轴心转动。
64.对于每列夹持部件2,在夹持固定工件时,首先调节夹持部件2的位置,使两夹持部件2相互远离,如图7所示,将工件置于两夹持部件2之间,然后调节夹持部件2的位置,夹持部件2以同心杆3为轴心转动,两夹持部件2之间相互靠近,将工件夹持固定;依次在每列的相邻两夹持部件2之间放置并固定工件。直至每列端部最后一夹持部件2固定好工件后,将夹持部件2固定在架体1上,防止工件从夹持部件2之间脱离。
65.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固定夹持部件2的方式,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架体1还包括有锁紧部,锁紧部设置于每列夹持部件2的一端或两端,锁紧部与每列端部的夹持部件2之间存在有相分离的状态和相抵靠的状态;当两者相分离时,该列中任意夹持部件2在架体1上的位置可调节,当两者处于相抵靠的状态时,锁紧部或者锁紧部与架体1的配合结构能将夹持部件2固定于架体1上。参见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锁紧部包括锁紧杆6,锁紧杆6
设置于每列夹持部件2的一端或两端,锁紧杆6具有铰接端61和自由端62,铰接端61与架体1铰接且自由端62能在外力作用下朝向靠近和远离夹持部件2的方向移动,自由端62与架体1可拆卸连接;自由端62与架体1分离时,对应列中的任意两夹持部件2能相互远离;自由端62与架体1连接时,锁紧杆6能与对应夹持部件2相抵靠,以将对应列中夹持有工件的所有夹持部件2固定于架体1上。
66.锁紧杆6的铰接端61可通过销轴与架体1转动连接,上述自由端62上可设置插销621,如图9所示,或者铰链等,在夹持部件2固定工件时,自由端62不与架体1连接,夹持部件2之间存在有充足的空间相互远离;当每列中的工件固定到位后,锁紧杆6的自由端62以铰接端61为轴心转动至与每列最端部的夹持部件2相抵靠的位置,如图3所示,实现每列夹持部件2及工件的锁紧固定,防止工件由夹持部件2之间脱离。
67.上述锁紧杆6可位于每列夹持部件2的两端将夹持部件2及相邻夹持部件2之间的工件锁紧固定;或者,锁紧杆6位于夹持部件2的一端,锁紧杆6与每列夹持部件2另一端的架体1配合将夹持部件2及相邻夹持部件2之间的工件锁紧固定。
68.实施例三
6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周转车,包括行走装置和上述工件固定架,行走装置与架体1相连接。该行走装置可以为轮体7。具有上述工件固定架的周转车,同样能够通过夹持部件2将工件夹持固定,防止工件表面损伤;能够降低运输成本,适于长距离运输,周转效率高。
70.空调室外机右侧板的外轮廓呈v型,在运输过程中同样存在表面涂层易由于碰撞磨损,在周转车上的运输效率低的问题。该周转车可用于运输空调室外机右侧板。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夹持部件2的外轮廓为与室外机右侧板外轮廓相匹配的v型凹状结构,两夹持部件2相互靠近时能将室外机右侧板夹持固定于架体1上。
71.本实施例中作为夹持部件2的隔条弯曲为v型凹状结构,相邻两隔条之间,其中之一的凹侧与其中另一的凸侧相互配合与工件表面贴合,起到夹持固定工件的作用,防止室外机右侧板之间、室外机右侧板与架体1之间在运输过程中相互碰撞,从而导致损伤工件表面。且通过本实施例的周转车运输室外机右侧板时,在周转车运输空间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固定更多工件,提高周转效率。
7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7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