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太阳能车门预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2.冬季、尤其是北方气温极低,汽车露天停放在冻雨或大雪之后极易出现车门与车身之间零部件缝隙内残留有水从而使车门冻住、无法打开,此时如果强行打开车门则极易造成门把手或车门内部零部件损坏。
3.现有传统汽车的暖车技术,主要为提前启动发动机/电动机并打开空调进行全车预热,融化车门缝隙中的冰雪,车辆长时间预启动原地怠速不仅仅消耗大量燃油,且汽油不充分燃烧甚至容易造成积碳而导致动力损失、油耗升高;即使是电动车也会折损蓄电池寿命和续航里程,无法在保证安全、经济的情况下实现节能环保的作用,所以急需一种太阳能车门预加热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车门预加热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进行全车加热、且消耗大量燃油和电能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太阳能车门预加热系统,包括安装在车顶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安装在车门上的pvc真空封套电热膜、安装在车外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控制pvc真空封套电热膜工作的无线传输模块,以及用于供电的电源机构,所述电源机构包括太阳能蓄电池、车载蓄电池和电源模块,其中,所述太阳能蓄电池分别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pvc真空封套电热膜和电源模块相连,所述车载蓄电池和电源模块头通过电源转换接口与所述pvc真空封套电热膜相连,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和温度传感器相连。
6.优选的,所述太阳能蓄电池通过dc/dc转换器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相连,接收并储存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转换的电能。
7.优选的,所述太阳能蓄电池为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供电的工作电压范围在10.8v-14.4v,其中,当太阳能蓄电池的电压大于14.4v或小于10.8v,太阳能蓄电池与所述电源模块连通。
8.优选的,所述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包括多块活动连接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和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多块所述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相连,控制各个太阳能光伏电池活动展开或活动折叠。
9.优选的,所述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包括5块活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分别为一块第一光伏电池板,两块第二光伏电池板和两块第三光伏电池板,其中,第一光伏电池板安装在所述车顶,第一光伏电池板两端分别安装有转轴,两块第二光伏电池板对称安装在所述第一光伏电池板两端,且分别与对应的转轴相连,随转轴转动,控制两块所述第二光伏电池板绕转轴摆动,两块所述第三光伏电池板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光伏电池板底部,所述转轴两端均
同轴连接有螺杆,两块所述第三光伏电池板分别通过螺母与对应的螺杆相连,螺杆随转轴转动,带动两块第三光伏电池板沿螺杆方向移动相互靠近收缩至第一光伏电池板底部,或相互远离伸出所述第一光伏电池板底部。
10.优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安装在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以及与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同轴安装有第一皮带轮,两个所述转轴上均安装有第二皮带轮,第一皮带轮通过联动皮带与第二皮带轮联动,随驱动电机工作,带动两个所述转轴同步且反向转动,其中,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太阳能蓄电池和/或车载蓄电池相连。
11.优选的,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和温度传感器与电源模块并行连接,其中,无线传输模块控制电源模块的开启或关闭,或者,温度传感器预设阈值控制所述电源模块的开启或关闭。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相对传统暖车技术,直接将加热源从汽车空调系统转移至车门内侧的pvc真空封套电热膜,直接对车门及附近零部件加热,大幅提高了热量的传递效率,减小燃油/电能消耗量,更加节能环保,并通过电源机构的作用,利用太阳能蓄电池、车载蓄电池和电源模块配合,既能通过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转化电能,又能在太阳能能源不足时,利用车载蓄电池提供足够的电能进行正常加热工作;
13.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包括多块活动连接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和驱动件,利用驱动件可控制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展开,增加接收太阳光的面积,又能控制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折叠,减少占用空间,方便车辆行驶同时对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工作面进行保护,使用更加灵活可靠。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5.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预加热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pvc真空封套电热膜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板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俯视图;
22.图中标号:1、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1、第一光伏电池板;12、第二光伏电池板;13、第三光伏电池板;14、转轴;15、螺杆;16、螺母;17、驱动电机;18、驱动齿轮;19、从动齿轮;111、第一皮带轮;112、第二皮带轮;113、联动皮带;2、dc/dc转换器;3、太阳能蓄电池;4、无线传输模块;5、电源模块;6、温度传感器;7、电源转换接口;8、车载蓄电池;9、pvc真空封套电热膜。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实施例:如图1-3所示,一种太阳能车门预加热系统,包括安装在车顶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安装在车门上的pvc真空封套电热膜9、安装在车外的温度传感器6和用于控制pvc真空封套电热膜9工作的无线传输模块4,以及用于供电的电源机构,电源机构包括太阳能蓄电池3、车载蓄电池8和电源模块5,其中,太阳能蓄电池3分别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pvc真空封套电热膜9和电源模块5相连,车载蓄电池8和电源模块5头通过电源转换接口7与pvc真空封套电热膜9相连,电源模块5分别与无线传输模块4和温度传感器6相连。
25.其中,太阳能蓄电池3通过dc/dc转换器2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相连,接收并储存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转换的电能,本实施例中,太阳能蓄电池3为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供电的工作电压范围在10.8v-14.4v,其中,当太阳能蓄电池3的电压大于14.4v或小于10.8v,启动过冲/过放保护,太阳能蓄电池3与电源模块5连通;
26.另外,无线传输模块4和温度传感器与电源模块5并行连接,其中,无线传输模块4控制电源模块5的开启或关闭,或者,温度传感器预设阈值控制电源模块5的开启或关闭,本实施例中,阈值为0℃,其中,pvc真空封套电热膜9安装于四个车门的内侧壁,四块电热膜总面积为800cm2×
4,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在光照充足时连接12v的太阳能蓄电池3进行充电,并在电压在10.8v-14.4v范围内时,且当车外温度传感器6采集到环境温度低于0℃时,太阳能蓄电池3和pvc真空封套电热膜9对车门及附属零部件进行加热,车门及附属零部件间的冰霜或积雪融化,达到安全舒适地进入车内的目的;电热膜功率为120w/m2,电热膜对电能至热能的转换率可以达到98%以上,若车辆长时间停放于车库或长时间阴天、光照太少导致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压不足以加热车门,此时则电源转换接口7转接电源至车载蓄电池8连接pvc真空封套电热膜9进行加热;
27.参考图4-6,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包括多块活动连接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和驱动件,驱动件与多块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相连,控制各个太阳能光伏电池活动展开或活动折叠,其中,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包括5块活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分别为一块第一光伏电池板11,两块第二光伏电池板12和两块第三光伏电池板13,其中,第一光伏电池板11安装在车顶,第一光伏电池板11两端分别安装有转轴14,两块第二光伏电池板12对称安装在第一光伏电池板11两端,且分别与对应的转轴14相连,随转轴14转动,控制两块第二光伏电池板12绕转轴14摆动,两块第三光伏电池板13滑动安装在第一光伏电池板11底部,转轴14两端均同轴连接有螺杆15,两块第三光伏电池板13分别通过螺母16与对应的螺杆15相连,螺杆15随转轴14转动,带动两块第三光伏电池板13沿螺杆15方向移动相互靠近收缩至第一光伏电池板11底部,或相互远离伸出第一光伏电池板11底部,驱动件包括驱动电机17,安装在驱动电机17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18,以及与驱动齿轮18啮合的从动齿轮19,驱动齿轮18和从动齿轮19均同轴安装有第一皮带轮111,两个转轴14上均安装有第二皮带轮112,第一皮带轮111通过联动皮带113与第二皮带轮112联动,随驱动电机17工作,带动两个转轴14同步且反向转动,其中,驱动电机17与太阳能蓄电池3和/或车载蓄电池8相连。
28.工作时,启动驱动电机17,带动两个转轴14反向转动,从而带动两个第二光伏电池板12绕转轴14转动展开,同时,转轴14转动,带动螺杆15转动,驱动安装在螺杆15上的螺母
16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光伏电池板11底端的两个第三光伏电池板13向两侧移动,从而伸出第一光伏电池板11的底端,直至第二光伏电池板12和第三光伏电池板13完全展开,增加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的光照面积,当太阳能光伏电池板1停止工作时,启动驱动电机17,带动转轴14反向转动,并同时带动两个第二光伏电池板12转动盖在第一光伏电池板11顶端,带动两个第三光伏电池板13移动,缩入第一光伏电池板11底端,至完全收缩复位。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