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轨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轨状态双人检测车。
背景技术:2.铁路安全是高速铁路运输的根本前提和基础,而轨道结构状态与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钢轨作为轨道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自身的平顺性直接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对线路的维修非常重要若钢轨型面不良,必然造成轮轨接触关系不匹配,使动车组蛇形运动加剧,产生横向加速度报警,引起轮轨系统的强烈振动和噪声。对高铁钢轨状态的有效控制及对应的有效养护维修从而改善轮轨接触关系目前已成为高铁工务线路工作中的重点。
3.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对于钢轨廓形、钢轨平直度以及光带检测都采用极为简单的手工检测器具,大都以静态接触式或非接触式检测为准,检测效率低;或采用非接触式的手推小车检测钢轨质量状态,但功能比较单一,不能进行钢轨质量状态全面分析检查;还有加载在大型轨道检查车上的检测小车,但是对于设备的精度,车辆调度、人员的分配、以及作业方案的制定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钢轨状态双人检测车,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不足。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钢轨状态双人检测车,包括:
7.两车体模块,均承载有电源模块和检测模块,以分别检测一侧钢轨;
8.前横梁杆,两所述车体模块的前端均可拆卸式地与所述前横梁杆连接,所述前横梁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主动轮以及驱动装置,所述主动轮连接有编码器,以记录检测车的运行里程;
9.后横梁杆,两所述车体模块的后端均可拆卸式地与后横梁杆连接,所述后横梁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从动轮;
10.所述电源模块设置于所述车体模块的后方,用于为所述驱动装置提供动力;
11.所述检测模块设置于所述车体模块上,并至少包括廓形检测装置和光带及波磨检测装置,所述廓形检测装置用于获取钢轨三维廓形图像,以结合运行里程作为确定钢轨廓形超限位置的依据,所述光带及波磨检测装置用于获取钢轨光带及波磨数据,以结合运行里程作为确定钢轨光带及波磨超限位置的依据。
1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前横梁杆与所述车体模块的前端通过弧形卡扣组件连接,以使得所述前横梁杆和所述车体模块的相对位置稳定,并且所述弧形卡扣组件对称设置有两个。
1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后横梁杆与所述车体模块的后端通过方形
卡扣组件连接,以使得所述后横梁杆和所述车体模块的相对位置稳定,并且所述方形卡扣组件对称设置有两个。
1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车体模块的包括由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可转动的车把手、脚踏板、吊桥型架体,所述吊桥型架体上设置有座椅。
1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前横梁杆上设置有控制装置和无线传输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所述无线传输装置用于与所述控制装置、所述廓形检测装置和所述光带及波磨检测装置连接以传输信号。
1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巡检模块,所述巡检模块包括横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横杆上的巡检装置,所述横杆与所述车体模块可拆卸连接,所述巡检装置用于获取钢轨外观图像,以结合运行里程作为确定钢轨外观损伤位置的依据。
1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车体模块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二架体与所述第一架体滑动连接,所述廓形检测装置和光带及波磨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架体上。
1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架体的下方设置有靠轮,所述靠轮包括用于在钢轨上行走的滚轮部和用于抵靠所述钢轨内侧的限位部。
19.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体上设置有把手。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车体模块,实现了一人驾驶一人值机,提高了检测车的实用性,又保证了整车的承载结构的平衡安全性,同时通过两车体模块的检测模块分别对两侧钢轨进行检测,从而提高检测针对性,减少图像覆盖遗漏。
22.(2)本实用新型通过前横梁杆、后横梁杆可拆卸地连接两车体模块,从而实现了检测车的整体便捷拆装,方便存放,以及携带运输;进一步地,弧形卡扣组件拆装方便,方形卡扣组件在拆装方便的基础上,通过方形结构实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提高了整体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钢轨状态双人检测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钢轨状态双人检测车位于钢轨上;
25.图2为图1的正视图;
26.图3为图1的侧视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钢轨状态双人检测车的车体模块和前横梁杆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钢轨状态双人检测车的车体模块和后横梁杆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钢轨状态双人检测车的检测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30.具体地,100、车体模块;110、车把手;120、脚踏板;130、吊桥型架体;140、座椅;
31.200、前横梁杆;210、主动轮;220、弧形卡扣组件;221、背板;222、卡扣柱;223、板体;2231、凹槽;224、弧形扣环部;225、加固杆;
32.300、后横梁杆;310、从动轮;320、方形卡扣组件;321、方形卡块;3211、紧固避让槽;322、限位板;3221、卡槽;3222、横梁避让槽;323、紧固件;
33.400、电源模块;
34.500、检测模块;510、廓形检测装置;520、光带及波磨检测装置;530、第一架体;531、把手;532、导向杆;533、压缩弹簧;540、第二架体;541、靠轮;5411、滚轮部;5412、限位部;542、滑块。
35.600、控制装置;
36.700、无线传输装置;
37.800、巡检模块;810、横杆;820、巡检装置;
38.900、钢轨。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钢轨状态双人检测车,包括两车体模块100、前横梁杆200、后横梁杆300。
44.两车体模块100均承载有电源模块400和检测模块500,以分别检测一侧钢轨900,即通过两检测模块500分别对两侧钢轨900进行检测,从而提高检测针对性,减少图像覆盖
遗漏。同时两车体模块100实现了一人驾驶一人值机,提高了检测车的实用性,又保证了整车的承载结构的平衡安全性。具体地,车体模块100的包括由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可转动的车把手110、脚踏板120、吊桥型架体130,吊桥型架体130上设置有座椅140。车把手110上固定有控制车辆行走的按键或其他界面,并通过人体工程学设计,车把手110角度可按照乘车人员身高任意调整,从而保证乘车人员的安全以及舒适性。座椅140优选采用折叠伸缩结构,方便上下道拆卸安装,并带有缓冲弹簧,以保证乘车的舒适性。吊桥型架体130能够分散人体重力,从而保证车辆整体的刚性结构。
45.两车体模块100的前端均可拆卸式地与前横梁杆200连接,前横梁杆2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主动轮210以及驱动装置,主动轮210连接有编码器,以记录检测车的运行里程。前横梁杆200上还可以设置有控制装置600和无线传输装置700。控制装置600用于控制驱动装置,同时还可以有定速巡航和电子刹车等功能。无线传输装置700用于与控制装置600、廓形检测装置510和光带及波磨检测装置520连接以传输信号。无线传输装置700通过局域网络进行信号通信,同时通过4g网络进行物联控制及信号采集及传输。
46.两车体模块100的后端均可拆卸式地与后横梁杆300连接,后横梁杆3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从动轮310。
47.如图4所示,优选地,前横梁杆200与车体模块100的前端通过弧形卡扣组件220连接,以使得前横梁杆200和车体模块100的相对位置稳定,并且弧形卡扣组件220对称设置有两个。
48.具体地,弧形卡扣组件220包括第一部件和与其相配合的第二部件。第一部件设置于前横梁杆200上,第二部件设置于车体模块100的前端。第一部件包括背板221和设置在背板221上的卡扣柱222。第二部件包括板体223,板体223的下端设置有与卡扣柱222相配合的弧形扣环部224,板体223的一侧设置有与背板221相配合的凹槽2231,以使背板221沿凹槽2231下滑并将弧形扣环部224与卡扣柱222卡接。两第一部件之间设置有加固杆225,加固杆225的两端分别与两背板221连接。
49.如图5所示,优选地,后横梁杆300与车体模块100的后端通过方形卡扣组件320连接,以使得后横梁杆300和车体模块100的相对位置稳定,并且方形卡扣组件320对称设置有两个。
50.具体地,方形卡扣组件320包括第三部件和与其相配合的第四部件。第三部件设置于后横梁杆300上,第四部件设置于车体模块100的后端。第三部件包括方形卡块321,方形块的一侧设置有紧固避让槽3211。第四部件包括限位板322,限位板322设置有与方形卡块321相配合的卡槽3221,以及用于避让后横梁杆300的横梁避让槽3222。
51.还可以设置紧固件323,以加强弧形卡扣组件220或方形卡扣组件320组件间连接的紧密性,从而使得车体模块100和前横梁杆200、后横梁杆300的相对位置更加稳定。
52.通过前横梁杆200、后横梁杆300可拆卸地连接两车体模块100,从而实现了检测车的整体便捷拆装,方便存放,以及运输;进一步地,弧形卡扣组件220拆装方便,方形卡扣组件320在拆装方便的基础上,通过方形结构实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提高了整体连接的稳定性。
53.电源模块400设置于车体模块100的后方,用于为驱动装置提供动力。
54.检测模块500设置于车体模块100上,并至少包括廓形检测装置510和光带及波磨
检测装置520,廓形检测装置510用于获取钢轨900三维廓形图像,以结合运行里程作为确定钢轨900廓形超限位置的依据,光带及波磨检测装置520用于获取钢轨900光带及波磨数据,以结合运行里程作为确定钢轨900光带及波磨超限位置的依据。
55.如图6所示,检测模块500还包括第一架体530和第二架体540。第一架体530与车体模块100可拆卸式连接,第一架体530上优选设置有把手531,从而方便拆装。第二架体540与第一架体530滑动连接,廓形检测装置510和光带及波磨检测装置520设置在第二架体540上。第二架体540的下方优选设置有靠轮541,靠轮541包括用于在钢轨900上行走的滚轮部5411和用于抵靠钢轨900内侧的限位部5412。
56.第一架体530相对两端的下方分别设置有导向杆532,导向杆532的长度方向与检测车的前进方向垂直,导向杆532靠近相邻车体模块100的一端套设有压缩弹簧533,第二架体540相对两端的上方分别设置有滑块542,滑块542套设在对于导向杆532上,压缩弹簧533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滑块542抵触,以带动第二架体540相对第一架体530滑动使得限位部5412始终抵靠钢轨900内侧。通过检测模块500的第一架体530和第二架体540的滑动连接,结合压缩弹簧533和滑块542,使得靠轮541的限位部5412始终抵靠钢轨900内侧,即第二架体540带动廓形检测装置510和光带及波磨检测装置520始终保持与钢轨900的相对位置稳定,从而消除检测车在钢轨900上的蛇形运动对检测的影响。
57.如图1和图2,该检测车还可以包括巡检模块800,巡检模块800包括横杆810以及设置在横杆810上的巡检装置820,横杆810与车体模块100可拆卸连接,巡检装置820用于获取钢轨900外观图像,以结合运行里程作为确定钢轨900外观损伤位置的依据。
58.综上所述,本检测车通过检测模块实现对钢轨的三维扫描、波磨检查及轨顶面光带的采集,从而为对钢轨的状态进行高效的质量评估,以判断钢轨的质量状态提供了基础。检测车整体设计轻便,便于拆装携带;同时还可加载巡检模块对轨道外观表面缺陷进行智能识别检测,丰富了单次检测项目,大大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
59.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60.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