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压力钢管运输的双向台车。
背景技术:2.隧洞的洞轴线转折位置较多、欠挖现象严重、工期紧,压力钢管拼装焊接工作能否完成,主要取决于压力钢管洞内运输时间。钢管洞内运输传统方法有两个:一是采用铺设轨道,然后通过卷扬机牵引平台小车来运输,这种运输方法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于小洞径钢管来说成本大、工作效率低、隧洞距离长、洞轴线转折位置较多的洞内运输更是困难重重。二是采用机动车装载钢管进入洞内,要确保钢管运输到位后机动车辆能顺利退出、则只能倒车入洞,这种倒车的方式则在洞内长距离,转弯多的情况下,司机很难控制行进方向,且洞室洞径较小,机动车身高度加钢管高度远超洞径,显然此方法不可行。因此,压力钢管运输技术是影响压力钢管安装,保证工程进度的关键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压力钢管运输的双向台车,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维护容易、承载能力大、不污染环境、使用安全等优点。
4.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压力钢管运输的双向台车,包括:
5.台车支架,其水平设置,所述台车支架底部沿隧洞的长度方向的前后分别设置有驱动轮和从动轮,所述驱动轮和从动轮均配合于隧洞内的一对轨道上,所述驱动轮通过驱动马达驱动正反转以使得台车支架实现双向移动;
6.一对支撑架,其分别设置于所述台车支架顶面的前后端,所述支撑架顶面设置为内凹的弧面,其恰好与钢管的形状相匹配。
7.优选的是,一对支撑架上搁置两节钢管,两节钢管拼装为一体式结构且拼装处具有加劲环,所述支撑架的弧面最底端距离所述台车支架顶面的高度与所述加劲环超出钢管表面的厚度相等。
8.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弹性带的两端,所述弹性带紧固于所述钢管顶面。
9.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架一侧固定有固定块,其用于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带的一端,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固定有固定环,所述弹性带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所述弹性带绕过所述钢管后通过挂钩挂于所述固定环内。
10.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架的内凹弧面内固定粘贴有耐磨橡胶层。
11.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的台车便于施工,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运输过程中安全度、保证工程质量,能够节约人力及物力,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推广应用。
13.2、本实用新型的台车在隧洞内的轨道上运输较为平稳,减少运输过程的碰撞,减少压力钢管的变形。
14.3、本实用新型的台车通过驱动轮的转向能够在隧洞运输过程中无需调头和倒车,更好的适应洞内条件。
15.4、本实用新型的台车可同时实现两节压力钢管运输,有效的节省了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效率。
16.5、由于洞径小,运输台车要考虑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台车高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台车采用与压力钢管管径相适配的弧形面有效降低了台车高度。
17.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1、台车支架,2、驱动轮,3、从动轮,4、支撑架,5、钢管,6、加劲环,7、弹性带,8、固定块,9、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23.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压力钢管运输的双向台车,包括:
25.台车支架1,其水平设置,所述台车支架1底部沿隧洞的长度方向的前后分别设置有驱动轮2和从动轮3,所述驱动轮2和从动轮3均配合于隧洞内的一对轨道上,所述驱动轮2通过驱动马达驱动正反转以使得台车支架1实现双向移动;
26.一对支撑架4,其分别设置于所述台车支架1顶面的前后端,所述支撑架4顶面设置为内凹的弧面,其恰好与钢管5的形状相匹配。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驱动马达带动驱动轮2正反转实现台车沿隧洞内轨道前方或后方移动,从而实现台车的双向移动,避免台车的掉头,适应窄小隧洞内的钢管5运输。驱动马达带动驱动轮2正反转实现换向为常规技术手段,与汽车的移动及倒车原理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向前或向后移动时,驱动轮分别为前驱和后驱。台车支架1为具有支撑强度的薄板,而支撑架4为具有支撑强度的块状结构,支撑架4顶面设置内凹的弧面恰好容纳钢管5配合于其中搁置,并且不容易滑移,一对支撑架4的距离保证钢管5放置后两端均凸出于支
撑架4外。
28.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一对支撑架4上搁置两节钢管5,两节钢管5拼装为一体式结构且拼装处具有加劲环6,所述支撑架4的弧面最底端距离所述台车支架1顶面的高度与所述加劲环6超出钢管5表面的厚度相等。
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节钢管5拼装后,拼装连接处外周具有凸出的一圈加劲环6,两节钢管5搁置于一对支撑架4后,加劲环6恰好紧贴台车支架1顶面,而钢管5恰好紧贴支撑架4的内凹弧面,加劲环6保证了钢管5能紧贴支撑架4弧面。
30.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架4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弹性带7的两端,所述弹性带7紧固于所述钢管5顶面。弹性带7为较粗的带状结构,其箍于所述钢管5上,对钢管5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弹性带7在作用时具有一定的拉伸弹性。
31.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架4一侧固定有固定块8,其用于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带7的一端,所述支撑架4的另一侧固定有固定环9,所述弹性带7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所述弹性带7绕过所述钢管5后通过挂钩挂于所述固定环9内。
32.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架4的内凹弧面内固定粘贴有耐磨橡胶层,对钢管5具有一定的摩擦作用及保护作用。
33.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1.一种适用于压力钢管运输的双向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台车支架,其水平设置,所述台车支架底部沿隧洞的长度方向的前后分别设置有驱动轮和从动轮,所述驱动轮和从动轮均配合于隧洞内的一对轨道上,所述驱动轮通过驱动马达驱动正反转以使得台车支架实现双向移动;一对支撑架,其分别设置于所述台车支架顶面的前后端,所述支撑架顶面设置为内凹的弧面,其恰好与钢管的形状相匹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压力钢管运输的双向台车,其特征在于,一对支撑架上搁置两节钢管,两节钢管拼装为一体式结构且拼装处具有加劲环,所述支撑架的弧面最底端距离所述台车支架顶面的高度与所述加劲环超出钢管表面的厚度相等。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压力钢管运输的双向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弹性带的两端,所述弹性带紧固于所述钢管顶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用于压力钢管运输的双向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一侧固定有固定块,其用于固定连接所述弹性带的一端,所述支撑架的另一侧固定有固定环,所述弹性带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所述弹性带绕过所述钢管后通过挂钩挂于所述固定环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压力钢管运输的双向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内凹弧面内固定粘贴有耐磨橡胶层。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压力钢管运输的双向台车,包括:台车支架,其水平设置,所述台车支架底部沿隧洞的长度方向的前后分别设置有驱动轮和从动轮,所述驱动轮和从动轮均配合于隧洞内的一对轨道上,所述驱动轮通过驱动马达驱动正反转以使得台车支架实现双向移动;一对支撑架,其分别设置于所述台车支架顶面的前后端,所述支撑架顶面设置为内凹的弧面,其恰好与钢管的形状相匹配。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维护容易、承载能力大、不污染环境、使用安全等优点。使用安全等优点。使用安全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罗永席 钱三强 张剑 刘锐 傅展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7.14
技术公布日: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