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式高铁用座椅。
背景技术:2.座椅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坐具。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椅”本是木名。现代社会的技术发展较快,生活中的常见的很多东西都已经在更新,当然也包括最常见的座椅等。
3.现有技术中,用于高铁的座椅普遍就是通过简单的按钮调节进行背部高低的调整,但是整个座椅对于背部以及脊椎的保护不好,尤其是对于长途乘客来说,长时间的坐必然会带来脊椎酸痛,背部僵硬等不适感觉。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式高铁用座椅,解决现有高铁座椅对于背部与颈椎保护不好的问题,从而能有效的解决长途旅客座位舒适度不高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以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包括支撑本体,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本体上的弧形靠背、底座以及调节组件;所述弧形靠背上柔性连接有用于舒缓压力的异型头枕,所述弧形靠背内部套接有用于伸缩所述弧形靠背用的第一扩缩弹簧和第二扩缩弹簧,所述第一扩缩弹簧与所述第二扩缩弹簧间隔排布设置在所述弧形靠背内;所述底座与所述弧形靠背可拆卸连接且所述底座内部中空,所述底座内部设置有通过连接杆相连且用于高度调节的缓冲杆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驱动盘,所述驱动盘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作业的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所述第一驱动杆和所述第二驱动杆均偏心设置在所述驱动盘上。
6.需要说明的是,弧形靠背的设置区别于现有技术常规的僵直靠背,长时间的倚靠会导致背部僵硬,同时弧形靠背内部设置有弹簧,以及驱动弹簧进行作业的电机等,可以保证弧形靠背适配不同乘客的身高需求,当乘客身高较高时,可以进行相关调节,用来适配相关乘客的身高以便达到较高的舒适度。缓冲杆组设置在底座内部可以保证乘客身高调节需要,保证座椅舒适度。第一驱动杆与第二驱动杆的设置用于驱动座椅和弧形靠背的调节。
7.所述第一扩缩弹簧与所述第二扩缩弹簧通过联动电机与用于驱动用的动力模块相连。
8.需要说明的是,动力模块的设置是用于驱动其余部件进行作业,这与现有技术的去别在于,驱动的动力会更高,驱动更为稳定。
9.所述底座内部还包括用于驱动升降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二弹簧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内,所述底座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配合缓解压力的垫脚板。
10.需要说明的是,间隔设置的方式可以提高底座受力分解能力,同时可以更高效配合乘客身高调节需要。
11.所述支撑本体两侧均设置有可拆卸扶手,所述可拆卸扶手外侧均设置有用于交互
联动的二维控制码。
12.需要说明的是,可拆卸扶手的设置可以帮助整个座椅更方便用于拆卸与更换,提高后期维修便捷度,交互二维码的设置方便乘客进行手机端的简单操作,便于调节。
13.所述底座上可拆卸连接有有柔性座,所述柔性座上敷设有柔性材料。
14.需要说明的是,柔性座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缓解高铁乘客座椅僵硬的问题,敷设柔性材料则是进一步进行柔性的缓解作业,克服现有技术中无法舒适靠坐的问题。
15.所述异型头枕外侧呈用于缓解压力的上凸下凹状且所述异型头枕外侧敷设有弹性材料。
16.需要说明的是,弧形靠背上的异型头枕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旅客在高铁乘车过程中头部垫靠的舒适度,起到放松头部压力的作用。
1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8.1.弧形背板的设置,可以帮助旅客缓解长途静坐时,背部的压力以及僵硬感,通过第一扩缩弹簧与第二扩缩弹簧双重作用,来时刻保证脊椎的舒适度;
19.2.底座的设置,可以保证旅客可以根据身高等,进行合理舒适的座椅高度调节,保证旅客的静坐舒适度;
20.3.二维控制码的设置可以有效实现手机端与座椅的无线操控,方便旅客对座位进行调节,提高旅客的久坐舒适度以及背部脊椎的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压缩弹簧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弧形靠背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垫脚板示意图。
27.图例说明:1
‑
异型头枕;2
‑
二维控制码;3
‑
底座;31
‑
缓冲杆组;32
‑
连接杆;33
‑
第一弹簧;34
‑
第二弹簧;4
‑
可拆卸扶手;5
‑
柔性座;6
‑
弧形靠背;61
‑
第一扩缩弹簧;62
‑
第二扩缩弹簧;63
‑
联动电机;7
‑
调节组件;71
‑
第一驱动杆;72
‑
驱动盘;73
‑
第二驱动杆;8
‑
动力模块;9
‑
又一较佳实施例;10
‑
垫脚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请一并参考说明附图1至说明附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式高铁用座椅,该座椅主要用于保护乘客脊椎和背部且便于调节适配身高,该座椅已经处于研发状态。
29.该座椅具体包括支撑本体,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本体上的弧形靠背6、底座3以及调节组件7;弧形靠背6上柔性连接有用于舒缓压力的异型头枕1,弧形靠背6内部套接有用于伸缩弧形靠背6用的第一扩缩弹簧61和第二扩缩弹簧62,第一扩缩弹簧61与第二扩缩弹簧62间隔排布设置在弧形靠背6内;底座3与弧形靠背6可拆卸连接且底座3内部中空,底座内部3设置有通过连接杆32相连且用于高度调节的缓冲杆组31;调节组件7包括驱动盘72,驱动盘72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作业的第一驱动杆71和第二驱动杆73,第一驱动杆71
和第二驱动杆73均偏心设置在驱动盘72上。
30.弧形靠背6内部设置有可以用于高度调节的弹簧,区别于现有技术的点在于,弹簧的设置可以保证靠背的调节更为方便,现有的高铁座椅的靠背是僵硬且固定的,因此不同身高的旅客在进行座椅倚靠时,通常无法进行合理的调节适配,导致升高过高或者身高过低的乘客靠坐过于难受,降低舒适度。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7的设置可以直接进行座椅和靠背对于身高适配的调节,通过动力模块8对调节组件进行控制同时对弧形靠背进行驱动控制,实现当调节组件进行正常工作,同步驱动座椅可靠背的变化。
31.第一扩缩弹簧61与第二扩缩弹簧62通过联动电机63与用于驱动用的动力模块8相连。底座3内部还包括用于驱动升降第一弹簧34和第二弹簧33,第一弹簧34与第二弹簧33间隔设置在底座3内,,底座3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配合缓解压力的垫脚板10,垫脚板10用于对乘客脚部进行舒缓压力,通常处于收合状态,避免占有过大面积。支撑本体两侧均设置有可拆卸扶手4,可拆卸扶手4外侧均设置有用于交互联动的二维控制码2。底座3上可拆卸连接有有柔性座5,柔性座5上敷设有柔性材料。异型头枕1外侧呈用于缓解压力的上凸下凹状且异型头枕1外侧敷设有弹性材料。其中动力模块8是通过结合现有技术,选用y80m1
‑
2型号的电机,进行驱动作业,通过传输相关驱动信号,带动联动电机63进行驱动第一扩缩弹簧61与第二扩缩弹簧62作业,进行相关扩缩作业,其中联动电机63是一种可以进行多项联动的电机,可以同时驱动多个对象进行作业。二维码控制码2设置在可拆卸扶手4上,是为了便于乘客进行相关的扫码操作,当乘客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界面会出现两个选项,颜色较浅的是正常调节选项,针对视力正常的乘客,颜色较深和鲜艳的选项是针对视力较弱的乘客,方便乘客根据颜色亮度进行选择,进入相对应的后续操作。当正常乘客操作时,手机端会通过读取二维码上的动态信息点,进行二进制的转化,具体过程为:通过写入opencv与zbar双重算法,辅助配合解决恣位异样等修正问题,接着基于opencv与zbar进行第一步,寻找二维码的三个角的定位角点,需要对图片进行平滑滤波,二值化,寻找轮廓,筛选轮廓中有两个子轮廓的特征,从筛选后的轮廓中找到面积最接近的3个即是二维码的定位角点。第二步:判断3个角点处于什么位置,主要用来对图片进行透视校正(相机拍到的图片)或者仿射校正(对网站上生成的图片进行缩放拉伸旋转等操作后得到的图片)。需要判断三个角点围成的三角形的最大的角就是二维码左上角的点。然后根据这个角的两个边的角度差确定另外两个角点的左下和右上位置。第三步,根据这些特征识别二维码的范围,进而基于手机摄像头进行二维码上相关数字矩阵读写;当视力较弱的乘客进行操作时,用手机扫码后,会根据人体肉眼对于颜色较鲜艳进行颜色光感识别,选择颜色较深按钮,接着手机端会自动切入语音采集与语音提示模块,接着结合merlin语音合成框架以及相关交互算法,进而结合手机自己携带的听筒以及麦克风建立数据传输联系,进行声音传递与输出,进而手机端会发出相关声音进行提示操作,在此过程中人机交互会根据声音指令进行相应动作变化,方便弱视乘客进行调节。
32.本实施例对于弧形靠背的又一较佳实施方式是,在不改变上述实施方式的基本驱动方式下,将弧形靠背6与底座3相连,设置为一体提高舒适度,增加弧度。
33.本实用新型的操作调节过程为:乘客通过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端上会出现相应的调节按钮,分别为启动、关闭,语音控制,方向选择、腰部高度调节与背部高度调节,接着视力正常的乘客会进行按钮触摸选择调节,通过调节相应按钮进行合适的背部腰
部的舒适度和身高匹配调节,保证乘客的休息状态,在调节过程中手机会通过蓝牙无线网等传输设备进行信号传递;视力有缺陷的乘客,可以通过手机界面上的语音控制进行,语音控制选项呈高亮或者明显颜色突出显示,方便乘客进行语音控制选择,接下来所有操作和正常视力人一致,不同的仅是通过语音控制完成,在上述过程中,座椅上的的异型头枕、底座、缓冲杆组、连接杆、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可拆卸扶手、柔性座、弧形靠背、第一扩缩弹簧、第二扩缩弹簧、联动电机、调节组件、第一驱动杆、驱动盘、第二驱动杆、动力模块、垫脚板会相互之间配合作业,较高效率地完成整体座椅调节作业,保证旅客的舒适度。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