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碰撞被动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2.防爬吸能装置作为轨道车辆被动安全防护系统重要部件,在车辆碰撞事故中,碰撞车辆的防爬吸能装置共同作用能够吸收碰撞能量,防止爬车现象的产生,有效地保护司机和旅客的安全,在轨道车辆上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3.目前,在轨道车辆上运用较多的防爬吸能装置主要有:膨胀式防爬吸能装置、收缩式防爬吸能装置、蜂窝式防爬吸能装置、折叠式防爬吸能装置、刨削式防爬吸能装置等。其中,膨胀式防爬吸能装置、收缩式防爬吸能装置、蜂窝式防爬吸能装置、刨削式防爬吸能装置都包含一种导向结构,通过导向结构的作用保证防爬齿水平向后压缩吸能元件,力值稳定性较高。但这些防爬吸能装置的导向结构都只能在己侧空间内作用,不会侵入对侧空间,压缩行程小,吸能空间利用率较差。在工作过程中若要使导向结构侵入车体空间,需要在车体预留工作空间,不便于车体设计。而折叠式防爬吸能装置无导向结构,且不需要侵入车体空间,但其工作力值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以解决现有轨道车辆中的防爬吸能装置无法同时实现工作力值稳定、压缩行程大、吸能空间利用率高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安装在车体上,包括:
7.吸能部件;
8.安装板,连接在所述吸能部件的一端;
9.接触板,一面设置有防爬齿,另一面连接在所述吸能部件的另一端,所述接触板与所述安装板将所述吸能部件夹持固定;
10.导向机构,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接触板之间,对所述接触板的移动进行导向,所述导向机构设置有两个,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相互错开。
11.作为优选,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座和导向件,所述导向件滑动安装在所述导向座设置的导向槽中;
12.所述导向座与所述安装板相连,所述导向件与所述接触板相连。
13.作为优选,所述导向件为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一端伸出所述导向座,并与所述接触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设置的凸起顶在所述导向槽内壁设置的台阶上。
14.作为优选,所述导向件为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所述接触板固定连接为一体,并顶在所述导向槽内壁设置的台阶上。
15.作为优选,所述导向座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为一体,所述安装板固定安装在所述车体上。
16.作为优选,所述导向座与所述安装板接触连接,所述导向座和所述安装板均固定连接在所述车体上。
17.作为优选,两个所述导向机构分别位于所述吸能部件的两侧。
18.作为优选,两个所述导向机构均位于所述吸能部件设置的空腔中,所述接触板设置有用于所述导向机构穿过的通过窗。
19.作为优选,两个所述导向机构呈对角设置。
20.作为优选,两个所述导向机构均贴靠在所述吸能部件对应一侧的侧壁上。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通过将两个导向机构错位设置,使吸能部件溃缩变形时,两个相同防爬吸能装置的导向机构能够相互侵入,增加吸能部件的压缩行程,吸能空间利用率较高,并且导向机构能够保证防爬齿水平向后压缩吸能元件,力值稳定性高,同时满足各种性能要求,解决现有轨道车辆中的防爬吸能装置无法同时实现工作力值稳定、压缩行程大、吸能空间利用率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一;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二;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三;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四;
27.以上各图中:a、第一防爬吸能装置;b、第二防爬吸能装置;1、吸能部件;2、安装板;3、接触板;4、导向机构;41、导向座;42、导向件;43、导向槽;44、凸起;45、台阶;5、防爬齿;6、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0.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安装在轨道车辆的车体上。
31.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吸能部件1、安装板2、接触板3和导向机构4。
32.吸能部件1为吸能盒等其它通过溃缩变形吸收碰撞时能量的装置。
33.吸能部件1一端连接在安装板2上,另一端连接在接触板3上。
34.接触板3远离吸能部件1的一面上设置防爬齿5。
35.接触板3和安装板2将吸能部件1夹持固定。
36.导向机构4安装在安装板2与接触板3之间,对接触板3的移动进行导向。
37.导向机构4设置有两个,两个导向机构4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相互错开。
38.轨道车辆的车体端部均安装本技术的防爬吸能装置,车辆发生碰撞,如图2至5所示,两个车体上的防爬吸能装置防爬齿相互接触。
39.设定发生碰撞的两个车体上的防爬吸能装置,一个为第一防爬吸能装置a,另一个为第二防爬吸能装置b。由于防爬吸能装置上两个导向机构左右分置,并且在竖直方向上错开,使在两个防爬吸能装置相对时,同侧的两个导向机构在垂直方向上错开。
40.因此,如图2所示,两个防爬吸能装置防爬齿接触后,第一防爬吸能装置a的接触板3退向安装板2,吸能部件1溃缩变形,同时第二防爬吸能装置b的导向机构4能够侵入到第一防爬吸能装置a中。
41.如图3至4所示,第一防爬吸能装置a的吸能部件1完全压缩,第二防爬吸能装置b的安装板2退向接触板3,吸能部件1溃缩变形。如图5所示,直至两个防爬吸能装置的吸能部件都完全压缩,第二防爬吸能装置b的导向机构4与第一防爬吸能装置a的安装板2接触,碰撞停止。
42.可侵入防爬吸能装置通过将两个导向机构4左右分置并上下错开,在碰撞时相对的两个防爬吸能装置的吸能部件1发生溃缩变形,同时导向机构4能够相互侵入,增加吸能部件1的压缩行程,吸能空间利用率较高,并且导向机构能4够保证防爬齿5水平向后压缩吸能元件1,力值稳定性高,解决现有轨道车辆中的防爬吸能装置无法同时实现工作力值稳定、压缩行程大、吸能空间利用率高的问题。
43.为了具体实现接触板3的导向,导向机构4包括导向座41和导向件42。
44.导向件42滑动安装在导向座41设置的导向槽43中,导向座41与安装板2相连,导向件42与接触板3相连。
45.导向件42为导向杆或导向板。
46.如图1所示,导向件42采用导向杆时,为了对吸能部件1进行夹持固定,导向杆一端伸出导向座41,并与接触板3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导向杆的另一端设置的凸起44顶在导向槽43内壁设置的台阶45上。
47.接触板3压在吸能部件1一端,吸能部件1顶在安装板2上,逐渐旋紧螺栓6,导向杆向接触板3靠近,逐渐伸出导向槽43。导向槽43上的台阶45通过凸起44对导向杆进行限位,阻止导向杆进一步伸出,使固定安装的导向座41通过导向杆拉紧接触板3,从而使接触板3牢固的将吸能部件1压持在安装板2上。
48.导向件42采用导向板时,说明书附图未示出,为了对吸能部件1进行夹持固定,导向板与接触板3固定连接为一体,并顶在导向槽43内壁设置的台阶45上。
49.导向槽43上的台阶45对导向板进行限位,使固定安装的导向座41通过导向板直接将接触板3拉紧,使接触板3牢固的将吸能部件1压持在安装板2上。
50.导向件42采用导向杆时,装配较为容易,将部件逐个组装,最后逐渐旋紧螺栓6,即可使接触板3将吸能部件1压牢;导向件42采用导向板时,结构简单,用料少,并且导向板可与接触板3一体成型,成本低。
51.为了具体对导向座41进行固定安装,可采用两种方式。
52.一种方式是将导向座41与安装板2固定连接为一体,安装板2固定安装在车体上,通过固定安装的安装板2,使导向座41与安装板2一并固定安装;另一种方式是将导向座41顶在安装板2上,与安装板2接触连接,导向座41和安装板2均单独与车体固定连接。
53.导向座41直接固定安装到车体上,使防爬吸能装置整体更大程度的与车体固定连接,牢固性较强;导向座41与安装板2连接为一体再固定安装到车体上,则使防爬吸能装置安装到车体上更加容易。两种安装方式都能够实现导向座的固定,使其处于固定位置,通过导向件42将接触板拉紧,使接触板3牢固的将吸能部件1压持在安装板2上。
54.如图1所示,防爬吸能装置的导向机构4位于吸能部件1外时,两个导向机构4分别位于吸能部件1的两侧。
55.防爬吸能装置的导向机构4位于吸能部件外内时,说明书附图未示出,两个导向机构4均位于吸能部件1的空腔中。由于接触板3顶在吸能部件1上,为了防止接触板3对导向机构4的侵入造成阻挡,接触板3上设置有通过窗,两个导向机构4均与通过窗对齐,而发生碰撞时,对侧防爬吸能装置的导向机构4能够穿过通过窗侵入,保证吸能部件1较长的压缩行程,提高吸能空间1的利用率。
56.为了将两个导向机构4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相互错开,两个导向机构4呈对角设置。
57.如图1所示,导向机构4位于吸能部件1外时,两个导向机构4在安装板2的两个对角上;导向机构4位于吸能部件1内时,两个导向机构4在吸能部件1空腔的两个对角位置上。
58.如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吸能部件1在接触板3和安装板2之间的牢固性,两个导向机构4均贴靠在吸能部件1对应一侧的侧壁上。
59.导向机构4位于吸能部件1外时,导向机构4均贴靠吸能部件1的外侧壁上,使两个导向机构4对吸能部件1进行一定的夹持,吸能部件1更加牢固,同时两个导向机构4在左右方向上对吸能部件1进行限位,使吸能部件1的溃缩方向更加准确,力值稳定性更高;导向机构4位于吸能部件内时,导向机构4均贴靠吸能部件1的内侧壁上,说明书附图未示出,对吸能部件1进行支撑,同时也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对吸能部件1进行限位,提高溃缩方向的准确性。
60.最后应当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61.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