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细胞分子诱变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细胞分子诱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诱变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细胞分子诱变装置。


背景技术:

2.物理诱变装置是在进行诱变育种及品种筛选的过程中所必须使用的设备之一,现有的基于物理特性的诱变装置由于受室内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的限制,会影响诱变效果,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诸如教学实验室等室内环境的使用需求,从而无法达到很好的诱变效果;同时上极板与下极板之间的间距不能按照所需对电场强度作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胞分子诱变装置。
4.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细胞分子诱变装置,其包括有诱变箱,所述诱变箱的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有水平设置的散热装置、下极板、上极板、固定板,所述下极板与所述固定板之间连接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顶端与所述固定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柱的底端与所述下极板的顶端抵接,所述导向柱上滑动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上固定有与所述下极板相对设置的所述上极板,所述上极板上竖直穿设有若干均匀分布且与所述上极板固定连接的针状电极,所述固定板上固定有驱动所述上极板沿所述导向柱上下滑动的升降装置,所述诱变箱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
5.所述诱变箱的外壁上开设有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诱变箱的进气口与气源组件的出气口管线连通。
6.进一步的,还包括有与所述诱变箱的外壁固定连接的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外壁上安装有转接接头,所述转接接头的入口与所述气源组件的出气口管线连通,所述控制箱内部设有气体连接管线,所述气体连接管线的入口与所述转接接头的出口连通,所述气体连接管线的出口与所述诱变箱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气体连接管线自入口至出口方向依次设有气压表、调压阀、气体流量计,所述气压表、所述调压阀及所述气体流量计分别安装在所述控制箱的外壁上。
7.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箱的外壁上还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散热装置的电加热器电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电加热器、散热孔板、安装座,所述诱变箱的底端内壁上设有所述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顶端固定有所述散热孔板,所述安装座的内部设有所述电加热器。
9.进一步的,所述下极板的底端固定有至少一个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底端与所述散热孔板的顶端抵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座、螺杆、螺母,所述上极板的顶端固定有所述转动连接座,所述转动连接座上转动连接有所述螺杆,所述螺杆的顶端竖直贯穿所述
固定板延伸至所述固定板的顶端外侧,置于所述固定板的顶端外侧的所述螺杆上螺接有所述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固定板的顶端端面活动抵接。
11.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柱的外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刻度线。
12.进一步的,所述上极板上等间距开设有若干长条孔,任一所述长条孔内均穿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所述针状电极,所述针状电极通过螺栓组件与所述上极板固定连接,所述长条孔的边沿上设有第二刻度线。
13.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使用便捷;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检测诱变箱内的环境条件,电加热器对诱变箱内部的气体进行升温,使其满足诱变的温度要求,同时还能对诱变箱内部的气体进行烘干,控制诱变箱内的湿度;通过转动螺母,带动螺杆的上下升降运动,同时螺杆带动上极板上下移动,进而实现了上极板与下极板之间的间距调节,控制电场的强弱。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该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上极板的立体图;
17.图中:诱变箱1、下极板2、上极板3、长条孔31、第二刻度线 32、固定板4、散热装置5、电加热器51,散热孔板52、安装座53、导向柱6、第一刻度线61、套筒7、针状电极8、高压电源9、升降装置10、温度传感器11、湿度传感器12、气源组件13、进气口14、出气口15、控制箱16、转接接头17、气体连接管线18、气压表19、调压阀20、控制器21、支撑腿22、转动连接座23、螺杆24、螺母 25、螺栓组件26、示波器27、气体流量计28。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如图1-2所示,细胞分子诱变装置,其包括有诱变箱1,诱变箱 1为密封的箱体结构,诱变箱1自带箱门,诱变箱1的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有水平设置的散热装置5、下极板2、上极板3、固定板4,下极板2与固定板4之间连接有导向柱6,导向柱6的顶端与固定板4 的底端固定连接,导向柱6的底端与下极板2的顶端抵接,导向柱6 上滑动连接有套筒7,套筒7上固定有与下极板2相对设置的上极板 3,上极板3上竖直穿设有若干均匀分布且与上极板3固定连接的针状电极8,上极板3通过示波器27与高压电源9电连接,下极板2 接地,高压电源9可选择直流脉冲电源、工频交流、高频交流电源;上极板3与下极板2之间形成电场,通过电场和尖端放电等离子体实现干燥、解冻、生物诱变灭杀这3个用途,具体的原理是该电场能产生离子风,离子风主要是一些具有高氧化性能的自由基,这些离子自由基可以造成生
物体的突变,同时在离子风的吹动下可以造成水分的散失,生物体的干燥、解冻等作用,还有就是电场能传递能量,把这个电场静电能量传递给生物体,生物体得到能量后引起干燥、解冻或者引起;固定板4上固定有驱动上极板3沿导向柱6上下滑动的升降装置10,通过升降装置10能调节上极板3与下极板2之间的间距,控制电场的强弱;诱变箱1内设有温度传感器11、湿度传感器12,通过温度传感器11和湿度传感器12检测诱变箱1内的环境条件,使诱变箱1内的环境条件满足相应生物体的诱变条件。
20.诱变箱1的外壁上开设有进气口14及出气口15,诱变箱1的进气口14与气源组件13的出气口管线连通,气源组件13包括多种气体储罐,用于向诱变箱1内添加不同的气体的介质,给细胞分子的诱变提供不同的气体条件,气体介质从诱变箱1的出气口15外排。
21.还包括有与诱变箱1的外壁固定连接的控制箱16,控制箱16的外壁上安装有转接接头17,转接接头17的入口与气源组件13的出气口管线连通,控制箱16内部设有气体连接管线18,气体连接管线 18的入口与转接接头17的出口连通,气体连接管线18的出口与诱变箱1的进气口14连通,气体连接管线18自入口至出口方向依次设有气压表19、调压阀20、气体流量计28,气压表19、调压阀20及气体流量计28分别安装在控制箱16的外壁上,打开调压阀20气源组件13通过气体连接管线18向诱变箱1内添加所需的气体,一定时间后,关闭气源组件13的开关,通过气压表19、调压阀20控制进入诱变箱1的气体流速和压力。
22.控制箱16的外壁上还安装有控制器21,控制器21的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11、湿度传感器12电连接,控制器21的输出端与散热装置5的电加热器51电连接,电加热器51的作用是对诱变箱1内部的气体进行升温,使其满足诱变的温度要求,同时还能对诱变箱1内部的气体进行烘干,控制诱变箱1内的湿度。
23.散热装置5包括电加热器51、散热孔板52、安装座53,诱变箱 1的底端内壁上设有安装座53,安装座53的顶端固定有散热孔板52,安装座53的内部设有电加热器51,散热孔板52的作用是使电加热器51的散热更均匀。
24.下极板2的底端固定有至少一个支撑腿22,支撑腿22的底端与散热孔板52的顶端抵接,支撑腿22的作用是使下极板2和散热孔板 52之间留有一定的气体流通间隙。
25.升降装置10包括转动连接座23、螺杆24、螺母25,上极板3 的顶端固定有转动连接座23,转动连接座23上转动连接有螺杆24,螺杆24的顶端竖直贯穿固定板4延伸至固定板4的顶端外侧,置于固定板4的顶端外侧的螺杆24上螺接有螺母25,螺母25与固定板4 的顶端端面活动抵接,通过转动螺母25,带动螺杆24的上下升降运动,同时螺杆24带动上极板3上下移动,进而实现了上极板3与下极板2之间的间距调节。
26.导向柱6的外壁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一刻度线61,第一刻度线61标注在导向柱6上,第一刻度线61的作用是方便观察上极板 3与下极板2之间的间距。
27.上极板3上等间距开设有若干长条孔31,长条孔31的作用是能实现针状电极8沿长条孔31移动,调节针状电极8之间的间距,进而调节电场的强度,任一长条孔31内均穿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针状电极8,针状电极8通过螺栓组件26与上极板3固定连接,方便拆卸,能根据需要安装一定数量的针状电极8,长条孔31的边沿上设有第二刻度线32,第二刻度线32的作用是方便针状电极8之间的位置调节。
28.该实施例具体的操作过程:
29.打开诱变箱1的箱门,将生物体放在下极板2上,通过升降装置 10调节上极板3和
下极板2之间的间距,关闭诱变箱1的箱门,气源组件13根据试验需要向诱变箱1内按照一定的压力和流量添加特定的气体介质,并利用温度传感器11和湿度传感器12检测诱变箱1 内的环境条件,并通过控制器21启动电加热器51调整诱变箱1内的气体温度和湿度,然后上极板3和下极板2通电,维持一定时间,利用电场对生物体进行诱变过程。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