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摆臂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2.近年来,纯电动车辆得到了迅猛发展,电动车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电动车辆的的重要竞争指标之一就是整车续航里程,而整车轻量化正是降低整车能耗,增加续航里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3.现有技术中,车辆的摆臂一般为金属件,主体由钢板冲压、焊接而成,结构复杂,工艺繁琐,重量大,产品质量较难控制的前提下,不能满足轻量化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摆臂,所述摆臂的工艺简单、产品质量较高,且能够满足轻量化要求。
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摆臂的车辆。
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摆臂,包括:碳纤维本体和端头,所述碳纤维本体呈“l”形;所述端头构造为金属件,且设置为三个,三个所述端头分别连接在所述碳纤维本体的三个端点上。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臂,通过设置构造为金属件的端头以及构造为碳纤维件的碳纤维本体,在满足轻量化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简化摆臂的结构,降低工艺步骤,提高生产精度,使摆臂的产品质量更高。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碳纤维本体包括:支撑部以及位于所述支撑部外的包被件,所述包被件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包被件依次叠加包绕在所述支撑部上。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构造为泡沫件,所述包被件构造为碳纤维件,所述包被件包覆在所述支撑部上,且所述端头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包被件。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的端点区域设置有固定凸起,所述端头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凸起配合的固定凹槽。
11.进一步地,所述包被件包括:叠置的第一包被件、第二包被件、第三包被件以及第四包被件。
12.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本体包括:上面、下面以及侧面,所述第一包被件、所述第三包被件以及所述第四包被件包绕在所述上面、所述下面以及所述侧面上,所述第二包被件包绕在所述侧面上。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包被件以及所述第四包被件的外形轮廓与所述碳纤维本体的外形轮廓相同,且所述第一包被件、所述第四包被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端头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包被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包被件的外形轮廓与所述碳纤维本体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头之间的区域的侧面外形轮廓一致,且所述第二包被件的两端
与所述端头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包被件大体呈五边形,且所述第三包被件设置在所述碳纤维本体的中间区域上。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摆臂。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臂的示意图;
20.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臂的支撑部以及端头的示意图;
21.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臂的第一包被件的示意图;
22.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包被件与支撑件、端头的装配示意图;
23.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包被件的示意图;
24.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包被件与第一包被件、支撑件、端头的装配示意图;
25.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包被件的示意图;
26.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包被件与第一包被件、第二包被件、支撑件、端头的装配示意图;
27.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包被件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
29.摆臂100,
30.碳纤维本体10,支撑部11,固定凸起111,第一包被件121,第二包被件122,第三包被件123,第四包被件124,
31.端头20,固定凹槽21。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臂100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34.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摆臂100,包括:碳纤维本体10和端头20,碳纤维本体10呈“l”形;端头20构造为金属件,且端头20为三个,三个端头20分别连接在碳纤维本体10的三个端点上。
35.具体而言,端头20用于固定衬套,衬套与车身或副车架连接,碳纤维本体10为摆臂100的主体结构,呈“l”形,以使摆臂100的形状更加合理,进而使端头20构造为金属件,可以提高端头20与车身或副车架的连接稳定性,使碳纤维本体10构造为碳纤维件可以有效地降
低摆臂100的重量。
3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臂100,通过设置构造为金属件的端头20以及构造为碳纤维件的碳纤维本体10,在满足轻量化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简化摆臂100的结构,降低工艺步骤,提高生产精度,使摆臂100的产品质量更高。
37.如图2-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碳纤维本体10包括:支撑部11以及位于支撑部11外的包被件,包被件为多个,且多个包被件依次叠加包绕在支撑部11上。
38.具体而言,支撑部11形成为碳纤维本体10的“骨架”,多个包被件叠加包绕在支撑部11上,以在使碳纤维本体10具有一定的厚度、满足摆臂100结构尺寸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多个包被件提高碳纤维本体10的结构强度,以使摆臂100满足强度要求。
39.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11构造为泡沫件,包被件构造为碳纤维件,包被件包覆在支撑部11上,且端头20的至少部分伸出包被件。这样,一方面,构造为泡沫件的支撑部11可以进一步地降低摆臂100的重量,且碳纤维件在泡沫件上的粘附以及固定效果更高,可以提高碳纤维本体10的结构稳定性。
40.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11的端点区域设置有固定凸起111,端头20上对应设置有与固定凸起111配合的固定凹槽21。其中,固定凸起111与固定凹槽21插接配合并胶接固定,以实现端头20与支撑部11的固定,进而使包被件与端头20的至少部分配合(粘接),可以提高端头20在碳纤维本体10上的固定稳定性。
4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包被件包括:叠置的第一包被件121、第二包被件122、第三包被件123以及第四包被件124。这样,通过第一包被件121、第二包被件122、第三包被件123以及第四包被件124在支撑部11外依次包绕支撑部11,可以有效地提高碳纤维本体10的结构强度。
42.进一步地,碳纤维本体10包括:上面、下面以及侧面,第一包被件121、第三包被件123以及第四包被件124包绕在上面、下面以及侧面上,第二包被件122包绕在侧面上。这样,通过第一包被件121、第二包被件122、第三包被件123以及第四包被件124在支撑部11的侧面以及上下面上进行包绕,可以有效地提高碳纤维本体10的结构强度。
43.如图3、图4和图9所示,第一包被件121以及第四包被件124的外形轮廓与碳纤维本体10的外形轮廓相同,且第一包被件121、第四包被件124的至少部分与端头20连接。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碳纤维本体10与端头20的连接稳定性。
44.如图5所示,第二包被件122为多个,多个第二包被件122的外形轮廓与碳纤维本体10在相邻的两个端头20之间的区域的侧面外形轮廓一致,且第二包被件122的两端与端头20连接。这样,在提高端头20与碳纤维本体10的连接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多个第二包被件122分别在对应的侧面上固定,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碳纤维本体10的结构强度。
45.如图7所示,第三包被件123大体呈五边形,且第三包被件123设置在碳纤维本体10的中间区域上。尤其,通过第三包被件123,可以起到对碳纤维本体10的中间区域的结构加强作用,以提高碳纤维本体10的结构强度。
46.可以理解的是,碳纤维本体10的中间区域上设置有减重孔,不仅可以进一步地降低摆臂100的重量,还使摆臂100的加工更加简单、方便。
4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摆臂100。
4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摆臂100,所具有的技术效果
与上述实施例一致,在这里不再赘述。
49.下面,参照图1-图9,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摆臂100的加工过程进行具体地描述。
50.如图1所示,端头20固定在碳纤维本体10上,并通过包被件有效地固定。
51.如图2所示,碳纤维本体10包括:支撑部11,支撑部11上设置有固定凸起111,端头20上设置有与固定凸起111配合的固定凹槽21,两者插接配合后胶接固定,以限定出摆臂100的大体结构。
52.进而,参见3和图4所示,将第一包被件121包被在图2所示的结构上,第一包被件121包绕碳纤维本体10设置的同时,还与端头20的至少部分(即端头20临近碳纤维本体10的部分)固定,以提高端头20与碳纤维本体10的配合稳定性。
53.如图5所示,第二包被件122构造为多个,多个第二包被件122分别设置在碳纤维本体10部的三个侧面(两个端头20之间限定出一个侧面)上,以实现对碳纤维本体10的侧部的结构加强(参见图6)。
54.如图7所示,第三包被件123构造为五边形结构,套设在第一包被件121上,且第三包被件123的侧面与第二包被件122固定,上面和下面与第一包被件121固定,以起到对摆臂100的中间区域的结构加强的作用(参见图8)。
55.如图9所示,第四包被件124的外形轮廓与第一包被件121大致相同,其中间区域略向外凸起以容纳第三包被件123,且第四包被件124包绕完毕后,形成为如图1所示的摆臂100结构。
5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5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6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6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
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