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床垫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床垫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床上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床垫。


背景技术:

2.性能优异的床垫往往能够改善用户睡眠状态、延长用户深度睡眠时间、提升用户的睡眠质量。
3.但是,由于用户在平睡眠时部分部位轮廓凹凸变化较大,传统床垫无法适应用户在平睡眠时身体轮廓变化,其不能均匀承托用户身体的各个部位,无法保证脊椎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易造成身体局部肌肉紧张或压力过大,影响睡眠效果。
4.为了提高床垫的性能,目前市面上陆续出现了带有气囊结构的床垫,经调研发现,目前市面上带有气囊结构的床垫的品类和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以全身律动的床垫为主,但该床垫由于需要全身律动,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方面,导致气囊的体积较大,增加床垫的生产成本;第二方面,气泵的功率较大,相应的噪音较大;第三方面,全身律动的床垫完成一个完整周期律动所需的时间较长,用户体验较差,且该床垫只能实现用户身体的浮动顶起按摩,无法完全贴合用户自然睡姿曲线,使得脊椎始终处于受压或受拉状态,不能完全放松,降低用户的睡眠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床垫,所述床垫可均匀承托用户身体的各个部位,使脊椎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提升用户体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床垫无法完全贴合用户自然睡姿曲线,影响用户睡眠质量的技术问题。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床垫,包括:第一结构层;第二结构层,所述第二结构层设在所述第一结构层下;第三结构层,所述第三结构层位于所述第一结构层和所述第二结构层之间,所述第三结构层包括充排气支撑件和支撑件,所述充排气支撑件位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第一结构层之间;所述充排气支撑件具有助眠模式和停用模式;在所述助眠模式中,所述充排气支撑件通过调节内部压力以改变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第一结构层之间的距离;在所述停用模式中,所述充排气支撑件排气以使得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第一结构层各处的距离相等。
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床垫,通过将第三结构层设置在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之间,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配合可起到保护第三结构层的作用,以延长第三结构层的使用寿命,在第三结构层上设置具有助眠模式和停用模式的充排气支撑件,当充排气支撑件处于助眠模式时,充排气支撑件改变支撑件和第一结构层之间的距离,使得床垫可完全贴合用户自然睡姿曲线,以均匀承托用户身体的各个部位,保证脊椎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有效减轻用户睡眠时肌肉所受的压力,提高用户睡眠质量;当充排气支撑件处于停用模式时,充排气支撑件可保证床垫表面的平整性,保证床垫不会出现局部凹陷现象,以提高床垫
的舒适度。
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床垫,所述助眠模式中,所述第一结构层表面凹凸变化形成律动;所述停用模式中,所述第一结构层保持平整。
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床垫,所述支撑件包括间隔支撑件和充气承托件,所述间隔支撑件和所述充气承托件沿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相邻布设;在所述充排气支撑件处于所述停用模式时,所述间隔支撑件和所述充气承托件的表面平齐。
10.可选地,在所述停用模式时,所述充排气支撑件充分排气,所述充排气支撑件形成片状,所述充排气支撑件的顶面贴合所述第一结构层,所述充排气支撑件的底面贴合所述支撑件。
11.可选地,所述间隔支撑件为海绵件或纤维件。
12.可选地,所述间隔支撑件和所述充气承托件均包括多组,至少两组所述间隔支撑件之间设有一组所述充气承托件,至少一组所述间隔支撑件设在所述床垫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至少一组所述充气承托件设在所述床垫的中部区域。
13.可选地,所述间隔支撑件的横截面和所述充气承托件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充排气支撑件的横截面为长圆形。
1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床垫,所述充排气支撑件充气后的横截面小于所述支撑件的横截面。
15.可选地,所述第三结构层沿着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形成多个布置区,多个所述布置区至少包括颈部布置区、腰部布置区、膝部布置区,多个所述充排气支撑件分别布设在所述颈部布置区、所述腰部布置区和所述膝部布置区。
16.可选地,位于同一所述布置区的多个所述充排气支撑件沿所述床垫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形成左右对称布置。
17.可选地,部分所述充排气支撑件包括沿所述床垫的高度方向叠加设置的多个。
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床垫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床垫的主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床垫省去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充排气支撑件处于助眠模式支撑用户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100、床垫;
26.1、第一结构层;
27.2、第二结构层;
28.3、第三结构层;
29.31、充排气支撑件;
30.32、支撑件;321、间隔支撑件;322、充气承托件;
31.33、布置区;
32.331、颈部布置区;332、腰部布置区;
33.333、膝部布置区;334、臀部布置区;
34.34、第一护边区;
35.35、第二护边区;
36.4、控制盒。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9.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床垫100。
4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床垫10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第一结构层1、第二结构层2和第三结构层3。
41.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结构层2设在第一结构层1下。
42.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结构层3位于第一结构层1和第二结构层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结构层1位于第三结构层3的上部,第二结构层2位于第三结构层3的下部。
43.如图3所示,第三结构层3包括充排气支撑件31和支撑件32,充排气支撑件31位于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之间。
44.充排气支撑件31具有助眠模式和停用模式。在助眠模式中,充排气支撑件31通过调节内部压力以改变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之间的距离;在停用模式中,充排气支撑件31排气以使得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各处的距离相等。
45.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床垫100,通过将第二结构层2设置在第一结构层1和第三结构层3的下部,第二结构层2可起到同时支撑第一结构层1和第三结构层3的作用,提高床垫100的结构稳定性,使得第一结构层1可有效支撑用户,提升用户体验。
46.通过将第一结构层1设置在第三结构层3的上部,第一结构层1可贴合用户身体,提升床垫100的舒适度,并保证用户在使用床垫100的过程中不会直接接触充排气支撑件31和支撑件32,延长充排气支撑件31和支撑件32的使用寿命,并提高床垫100的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
47.将第三结构层3设置在第一结构层1和第二结构层2之间,第一结构层1和第二结构层2配合以保护第三结构层3,延长第三结构层3的使用寿命,也就是延长充排气支撑件31和
支撑件32的使用寿命,降低床垫100的使用成本。
48.第三结构层3内设置有支撑件32,支撑件32一方面用于支撑第一结构层1,使得第一结构层1可稳定支撑用户;另一方面,因充排气支撑件31设置在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之间,支撑件32还可起到支撑充排气支撑件31的作用,保证充排气支撑件31能够顺利在助眠模式和停用模式之间切换。
49.充排气支撑件31在助眠模式下能够改变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床垫100表面的高度,使得床垫100能够顺应用户身体的自然曲线,使脊椎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有效地减轻用户睡眠时肌肉所受的压力,让用户完全放松,达到深度睡眠,提升用户体验。
50.当充排气支撑件31充分排气将充排气支撑件31切换至停用模式时,充排气支撑件31可保证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各处的距离相等,确保床垫100表面的平整性,提高床垫100的美观度。此处所说的充排气支撑件31充分排气是指充排气支撑件31处于彻底泄气的状态,当充排气支撑件31彻底泄气后,充排气支撑件31的厚度可忽略不计,形成隐形状态,从而使得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之间各处的距离相等。
51.需要说明的是,当充排气支撑件31由停用模式切换至助眠模式时,支撑件32与第一结构层1各处的距离不断调整,使第一结构层1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状态,从而使得床垫100能够顺应用户身体的自然曲线,使脊椎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有效地减轻睡眠时肌肉所受的压力,让用户完全放松,达到深度睡眠,提升用户体验。
52.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床垫100相对于现有技术,在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之间设置充排气支撑件31,且充排气支撑件31具有助眠模式和停用模式,保证床垫100在拉伸用户肌肉、提高用户睡眠质量的同时还可使得床垫100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平整性,提高床垫100的舒适度。
5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54.可选地,第二结构层2可选用棕榈垫、椰棕垫或空气纤维垫中的一种。用于提高床垫100的承载能力,并使得床垫100具有一定的防潮能力。
55.可选地,第一结构层1可选用乳胶垫、硅胶垫或记忆棉垫中的一种。以提高用户使用床垫100时的舒适感,提升用户体验。
56.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结构层1和第二结构层2均可以形成为床罩层。床罩套设在第三结构层3的外部,床罩在提高床垫100美观度的同时还可限定第三结构层3内部组件之间的位置,提高第三结构层3的位置稳定性。
57.可选地,充排气支撑件31可选用气囊。气囊利用空气的可压缩性来实现弹性形变,调节充排气支撑件31的高度,使得充排气支撑件31具有助眠模式和停用模式,且气囊在充分排气后成薄片状,不占空间,保证床垫100在达到拉伸用户肌肉目的的同时还可使得床垫100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平整性,以提高床垫100的舒适度。
58.可选地,如图3所示,床垫100还包括控制盒4、气泵和气管(图中未示出),控制盒4中设有电控系统和气泵,电控系统与气泵电连接,气泵与气管连接,充排气支撑件31连接气管。控制盒4为电控系统、气泵和气管的布置提供空间,且控制盒4还可起到保护气泵和气管的作用,延长气泵和气管的使用寿命,降低床垫100的使用成本,气泵通过气管连接充排气
支撑件31,便于电控系统控制充排气支撑件31充气或排气,从而使得充排气支撑件31在助眠模式和停用模式之间切换。
59.可选地,如图3所示,控制盒4布置在床垫100的后方。这样设置可保证控制盒4远离用户头部,减少气泵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对用户的干扰,从而降低气泵对用户睡眠环境的影响,保持安静的睡眠环境。
60.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三结构层3还包括第一护边区34和第二护边区35,第一护边区34和第二护边区35位于第一结构层1和第二结构层2之间并分别粘接在第一结构层1和第二结构层2上,以实现第一结构层1和第二结构层2、第三结构层3之间的固定连接,使得床垫100形成为一体结构。
61.可选地,第一护边区34包括两个,两个第一护边区34间隔设置并沿床垫10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护边区35包括两个,两个第二护边区35间隔设置并沿床垫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护边区3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一护边区34的同一侧上。以将第三结构层3围合成中空的结构,便于布置支撑件32和充排气支撑件31,第一护边区34和第二护边区35配合主要是为了固定第三结构层3的内部结构,保证床垫100在包装或运输的过程中不会因晃动导致支撑件32和充排气支撑件31发生位置变化,提高床垫100的结构稳定性。
62.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长度方向为图3中所示出的床垫100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为图3中所示出的床垫100的左右方向。
63.可选地,第一护边区34和第二护边区35可选用自身具有一定弹性变形能力和一定硬度的材质制成。使得第一护边区34和第二护边区35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保证用户在使用床垫100的过程中,床体周边不塌陷,且可提升第一护边区34和第二护边区35的舒适性。
6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助眠模式中,第一结构层1表面凹凸变化形成律动。这里是指,当充排气支撑件31处于助眠模式时,第一结构层1的表面会产生凹凸变化并形成律动,该律动可起到对用户按摩的作用,以此缓解用户身体疲劳,达到减轻身体压力的效果。
65.可选地,如图3所示,充排气支撑件31包括多个,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间隔设置在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之间,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均具有助眠模式和停用模式,且每个充排气支撑件31均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电控系统可通过控制气泵分别对一个或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充气或排气。电控系统可通过控制充排气支撑件31的充排气以及控制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的充排气顺序来实现第一结构层1的波浪律动,从而起到缓解用户身体疲劳、减轻身体压力的效果。
6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67.可选地,停用模式中,第一结构层1保持平整。也就是电控系统控制充排气支撑件31排气使得充排气支撑件31形成为薄片状,呈薄片状的充排气支撑件31不会占用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之间的空间,保证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各处的距离相等,进而保证第一结构层1保持平整,使得床垫100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平整性,提高床垫100的舒适性。
6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件32包括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沿床垫100的长度方向相邻布设。充气承托件322主要用于改善床垫100的软硬度,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床垫100的不同软硬度的需求,且充气承托件322能够产生律动,用于提高床垫100的舒适度,改善用户睡眠体验;间隔支撑件
321可起到支撑床垫100的作用,保证用户在使用床垫100的过程中,床垫100不会出现局部凹陷现象,以提高床垫100的形状保持能力,且间隔支撑件321还可保证床垫100舒适度,减小充气承托件322的体积,节约床垫100的生产成本。
69.可选地,充气承托件322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电控系统可控制充气承托件322充气或排气。从而使得充气承托件322能够改善床垫100的软硬度,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床垫100的不同软硬度的需求,且电控系统通过控制充气承托件322的充排气以及控制多个充气承托件322的充排气顺序来实现第三结构层3的波浪律动,也就是实现第一结构层1的波浪律动,用于提高床垫100的舒适度,改善用户睡眠体验。
70.可选地,充气承托件322可选用气囊,气囊利用空气的可压缩性来实现弹性形变,从而改善床垫100的软硬度,提升用户体验。
71.可选地,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分别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第一护边区34或第二护边区35上。使得第三结构层3形成为一体结构,并提高第三结构层3的位置稳定性。
72.在具体的示例中,充气承托件322通过魔术贴的方式粘贴在第一护边区34或第二护边区35上。魔术贴粘贴的方式不会损坏充气承托件322,保证电控系统能够有效控制充气承托件322充气或排气,以提高床垫100的舒适度。
73.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与第一护边区34或第二护边区35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的粘接,也可选用其他的连接方式,只要保证第三结构层3的结构稳定,且充气承托件322能够调节床垫100的软硬度即可。
74.需要说明的是,因在第三结构层3上设置了间隔支撑件321,相应地,充气承托件322的体积就会减小,一方面降低充气承托件322的用料,节约床垫100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使得充气承托件322所需气泵功率减小,噪音相对降低,且充气承托件322律动的效率提高,提升用户体验。
75.可选地,在充排气支撑件31处于停用模式时,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的表面平齐。也就是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至第一结构层1各处的距离相等,保证在充排气支撑件31处于停用模式时,床垫100的表面平整,提高床垫100的平整度和美观度。
76.需要说明的是,在充排气支撑件31处于停用模式时,床垫100无用户使用。将充排气支撑件31充分排气可延长充排气支撑件31的使用寿命。
77.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也可以是用户使用床垫100的过程中,用户短暂休息或不想使用充排气支撑件31,此时将充排气支撑件31充分排气,提高床垫100表面的平整度,便于用户使用。
78.可选地,在停用模式时,充排气支撑件31充分排气,充排气支撑件31形成片状,充排气支撑件31的顶面贴合第一结构层1,充排气支撑件31的底面贴合支撑件32。使得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各处的距离相等,进而保证第一结构层1保持平整,使得床垫100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平整性,在充排气支撑件31充分排气后的床垫100类似于传统床垫,也就是说,本技术的床垫100可在传统床垫和具有助眠模式的床垫100之间切换,提高床垫100的实用性。
79.可选地,间隔支撑件321为海绵件或纤维件。海绵件或纤维件均能保证间隔支撑件321在负荷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去掉负荷后能恢复原来的几何尺寸和形状,以此提高床垫100的舒适度,且在用户使用床垫100时,海绵件或纤维件自身还具有一定的强度,使得间隔支撑件321能够支撑用户,保证床垫100不会出现局部凹陷现象,提升用户体验。
80.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间隔支撑件321不限于选用上述的海绵件或纤维件,间隔支撑件321也可选用自身具有一定弹性变形能力的材质制成。间隔支撑件321的具体材质不做具体限制,只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力和支撑力即可。
81.可选地,如图3所示,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均包括多组,至少两组间隔支撑件321之间设有一组充气承托件322。通过在两组间隔支撑件321之间设有一个充气承托件322,一方面,间隔支撑件321可起到限定充气承托件322位置的作用,保证充气承托件322位置稳定,能够有效产生律动,改善用户睡眠体验;另一方面,因间隔支撑件321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在充气承托件322充气的过程中,充气承托件322体积变大并挤压相邻设置的间隔支撑件321发生形变,间隔支撑件321发生形变就不会阻碍充气承托件322发生形变,从而保证充气承托件322具有足够的形变量,在充气承托件322排气的过程中,充气承托件322体积变小且作用在相邻设置的间隔支撑件321上的挤压力变小,此时间隔支撑件321可利用自身的弹性恢复力恢复原形,提高床垫100的形状保持能力。
82.可选地,至少一组间隔支撑件321设在床垫100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床垫100的上部区域对应图3中所示出的前方区域;此处所说的床垫100的下部区域对应图3中所示出的后方区域。因在用户使用床垫100的过程中,床垫100的上部区域对应用户的头部,床垫100的下部区域对应用户的脚部,在用户使用床垫100的过程中用户的头部和脚部均不需要大幅度的抬升,因此,若将床垫100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设置充气承托件322,充气承托件322无法发挥自身的效果,将床垫100的上部区域或床垫100的下部区域设置成间隔支撑件321,间隔支撑件321在支撑用户头部和脚部的同时还可减小充气承托件322的体积,节约床垫100的生产成本。
83.在具体的示例中,床垫100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均设置有一组间隔支撑件321。减小充气承托件322的体积,使得充气承托件322所需气泵功率较小,效率提高,噪音相对降低,并节约床垫100的使用成本。
84.可选地,至少一组充气承托件322设在床垫100的中部区域。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床垫100的中部区域与床垫100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相对应,床垫100的中部区域在床垫100的前后方向上位于床垫100的中部,因在用户使用床垫100的过程中,床垫100的中部区域对应用户的臀部或腰部,将位于用户臀部或腰部区域的结构设置成充气承托件322,充气承托件322不仅能为床垫100的第三结构层3提供合理承托性能,还能满足用户不同软硬度调节的需求,同时通过电控系统调节充气承托件322的内部压力,能够使得充气承托件322自动贴合用户腰部或臀部曲线,保证腰部或臀部均匀承压,提升用户体验。
85.可选地,如图3所示,间隔支撑件321的横截面和充气承托件322的横截面均为矩形。这里是指,间隔支撑件321在去掉负荷后能恢复成长方体状,充气承托件322充气完成后,充气承托件322形成为长方体的结构,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配合使得第三结构层3形成为长方体的结构便于和第一结构层1和第二结构层2配合,且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可保证第三结构层3的表面不会出现凹陷的现象,使得第三结构层3自身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柔软度,提高第三结构层3的舒适性和美观度,并通过调节充气承托件322的压力,可满足用户对不同软硬度的床垫100的需求。
86.可选地,充排气支撑件31的横截面为长圆形。这里是指,充排气支撑件3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长圆形,也就是说,在充排气支撑件31充气完成后,充排气支撑件31形成为圆柱
状的结构,圆柱状的充排气支撑件31相对于长方体状的充气承托件322而言,圆柱状的充排气支撑件31可增加充排气支撑件31的充气高度,使得充排气支撑件31的抬升高度能够得到保证,且在充排气支撑件31排气后充排气支撑件31形成为薄片状,不占空间,保证床垫100表面的平整性。
87.可选地,充排气支撑件31可选用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气囊。通过将充排气支撑件31设置成tpu气囊,使得充排气支撑件31的承载能力、抗冲击性及减震性能均较强,从而使得充排气支撑件31可以稳定地支撑用户。
8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充排气支撑件31充气后的横截面小于支撑件32的横截面。这里是指,支撑件32的面积大于充排气支撑件31的面积,面积较大的支撑件32可起到支撑充排气支撑件31的作用,使得充排气支撑件31的位置稳定,充排气支撑件31能够有效充气或排气,以增加充排气支撑件31的高度,起到支撑用户的作用。
89.可选地,如图3所示,第三结构层3沿着床垫100的长度方向形成多个布置区33。也就是说,多个布置区33在沿床垫100的前后方向上依次排列开设置,多个布置区33可对应用户身体的不同部位,在床垫100生产的过程中可根据布置区33的位置确定充排气支撑件31或支撑件32的放置位置,提高床垫100的装配效率,并降低床垫100的装配难度。
90.可选地,如图3所示,多个布置区33至少包括颈部布置区331、腰部布置区332、膝部布置区333,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布设在颈部布置区331。根据人体工学可知,用户的颈部、腰部和膝部的轮廓凹凸变化较大,通过将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设置在颈部布置区331,位于颈部布置区331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处于助眠模式时不仅能为用户颈部提供合理承托力,还能通过电控系统调节充排气支撑件31的内部压力以对用户颈部进行按摩放松,且位于颈部布置区331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充分排气后处于停止模式时可形成薄片状,不占空间,保证床垫100表面的平整性。
91.可选地,位于颈部布置区331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可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支撑件32上。使得位于颈部布置区331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位置稳定,能够有效支撑用户颈部。
92.可选地,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布设在腰部布置区332。位于腰部布置区332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处于助眠模式时不仅能为用户腰部提供合理承托力,还能通过电控系统调节充排气支撑件31的内部压力以对用户腰部进行按摩放松,且位于腰部布置区332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充分排气后处于停止模式时可形成薄片状,不占空间,保证床垫100表面的平整。
93.可选地,位于腰部布置区332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可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支撑件32上。使得位于腰部布置区332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位置稳定,能够有效支撑用户腰部。
94.可选地,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布设在膝部布置区333。位于膝部布置区333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处于助眠模式时不仅能为用户膝部提供合理承托力,还能通过电控系统调节充排气支撑件31的内部压力以对用户膝部进行按摩放松,且位于膝部布置区333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充分排气后处于停止模式时可形成薄片状,不占空间,保证床垫100表面的平整。
95.可选地,位于膝部布置区333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可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连接在
支撑件32上。使得位于膝部布置区333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位置稳定,能够有效支撑用户膝部。
96.可选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布置区33还包括臀部布置区334,臀部布置区334内设置有充气承托件322。位于臀部布置区334内的充气承托件322不仅能为床垫100的第三结构层3提供合理承托性能,还能满足不同用户对床垫100的不同软硬度的需求;同时,通过电控系统调节充气承托件322的内部压力,能够使得充气承托件322自动贴合用户臀部曲线,保证臀部均匀承压,避免臀部压力过大,提升用户体验。
97.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布置区33还可以包括第一腿部布置区和第二腿部布置区(图中未示出),第一腿部布置区对应用户的大腿部,第二腿部布置区对应用户的小腿部,第一腿部布置区和第二腿部布置区内分别设置有充排气支撑件31,通过调节第一腿部布置区和第二腿部布置区处充排气支撑件31的气压值可以抬高腿部,来实现对用户的腿部按摩,从而促进腿部的血液回流,减轻用户腿部的压力,改善用户睡眠体验。
98.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床垫100相对于现有技术,不仅对用户的上半身(颈部、腰部)的舒适性进行改善,而且还可对用户的下半身(臀部、腿部)的舒适性进行改善,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99.可选地,位于同一布置区33的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沿床垫100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形成左右对称布置。通过将同一布置区33的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对称布置,当床垫100同时被多个用户使用时,位于床垫100左右两侧的充排气支撑件31相互独立,每一侧的充排气支撑件31上独立承受每个用户的重量,其中一个用户翻身或其中一侧充排气支撑件31在充排气的过程中只会改变同一侧的充排气支撑件31的状态,不会影响另一侧的充排气支撑件31的状态,也就是不会影响相邻一侧充排气支撑件31上的用户,使得多个用户在使用床垫100时均能感到舒适。
100.可选地,位于颈部布置区331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包括两个,两个充排气支撑件31沿床垫100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形成左右对称布置。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通过电控系统独立控制左、右两个充排气支撑件31实现扭头、双侧挤压按摩的动作,增强用户颈部按摩效果。
101.可选地,位于腰部布置区332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包括两个,两个充排气支撑件31沿床垫100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形成左右对称布置。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通过电控系统独立控制左、右两个充排气支撑件31实现扭腰、双侧挤压按摩的动作,增强用户腰部按摩效果,且在腰部布置区332设置左、右两个充排气支撑件31在用户翻身的过程中还可辅助用户翻身。
102.可选地,部分充排气支撑件31包括沿床垫100的高度方向叠加设置的多个。在充排气支撑件31充气的过程中,相比于只设置一个充排气支撑件31而言,沿床垫100的高度方向叠加设置的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可增加充排气支撑件31的充气高度,起到拉伸肌肉的作用,提升用户体验。
103.在具体的示例中,位于腰部布置区332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包括沿床垫100的高度方向叠加设置的多个。增加位于腰部布置区332内的充排气支撑件31的充气高度,使得本技术的床垫100可对用户腰部进行牵引拉伸,提升用户体验。
104.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也可将位于颈部布置区331或膝部布置区333内的充
排气支撑件31设置成沿床垫100的高度方向叠加设置的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105.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床垫100的具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为前述的多个技术方案进行组合后的所有实施例,而不局限于下述具体实施例。
106.实施例1
107.一种床垫100,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结构层1、第二结构层2和第三结构层3。
108.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结构层2设在第一结构层1下。
109.结合图1和图3所示,第三结构层3位于第一结构层1和第二结构层2之间,第三结构层3包括充排气支撑件31和支撑件32,充排气支撑件31位于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之间。
110.充排气支撑件31具有助眠模式和停用模式。在助眠模式中,充排气支撑件31通过调节内部压力以改变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之间的距离;在停用模式中,充排气支撑件31排气以使得支撑件32和第一结构层1各处的距离相等。
111.实施例2
112.一种床垫10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支撑件32包括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沿床垫100的长度方向相邻布设;在充排气支撑件31处于停用模式时,间隔支撑件321和充气承托件322的表面平齐。
113.实施例3
114.一种床垫100,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第三结构层3沿着床垫100的长度方向形成四个布置区33,四个布置区33分别包括颈部布置区331、腰部布置区332、膝部布置区333和臀部布置区334,颈部布置区331、腰部布置区332和膝部布置区333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充排气支撑件31,臀部布置区334内设置多个充气承托件322。
115.实施例4
116.一种床垫100,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位于颈部布置区331内的两个充排气支撑件31沿床垫100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形成左右对称布置。
117.如图3所示,位于腰部布置区332内的四组充排气支撑件31沿床垫100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形成左右对称布置。
118.如图3所示,位于膝部布置区333内的两个充排气支撑件31沿床垫100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形成左右对称布置。
119.实施例5
120.一种床垫100,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位于腰部布置区332内的四组充排气支撑件31,每组充排气支撑件31均包括沿床垫100的高度方向叠加设置的两个。
1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2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床垫100的其他构成例如电控系统控制充排气支撑件31和充气承托件322充气或排气的过程以及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12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
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12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