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盗逃生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联动式防盗逃生窗。
背景技术:2.防盗逃生窗是指一种具有逃生功能的防盗窗,可以实现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自救行为。目前,现有防盗逃生窗虽然品种繁多,但大都存在许多问题。如平时防盗性能差,人员可从防盗逃生窗外部打开,忽略了防盗逃生窗的防盗功能,起不到防盗作用,防盗逃生窗不能形成连贯的逃生通道,被困人员只能在防盗窗外侧等待救援,人员攀爬逃生梯时没有安全保障措施等诸多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动式防盗逃生窗,能够避免目前的防盗窗,防盗性能差,人员可从防盗逃生窗外部打开,防盗逃生窗不能形成连贯的逃生通道,被困人员只能在防盗窗外侧等待救援,人员攀爬逃生梯时没有安全保障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5.一种联动式防盗逃生窗,包括窗户框架,所述窗户框架一侧通过第一合页安装左侧栅栏, 所述窗户框架另一侧固定安装右侧栅栏,所述右侧栅栏上设置折叠梯,所述折叠梯底部通过第二合页与所述右侧栅栏底部对应位置相互连接,所述左侧栅栏和折叠梯与窗户框架之间安装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所述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通过检测到室内烟雾和火焰进行报警并控制左侧栅栏的开合和折叠梯的展开。
6.所述右侧栅栏上设置安全带装置。
7.所述安全带装置包括上安全带滑槽、下安全带滑槽和安全带固定滑轮,所述上安全带滑槽设置在右侧栅栏的右侧,所述下安全带滑槽设置在折叠梯的右侧,所述上安全带滑槽与下安全带滑槽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上安全带滑槽上端设置安全带固定滑轮入口,所述安全带固定滑轮从安全带固定滑轮入口进入上安全带滑槽内。
8.所述由电源装置提供电源,所述包括报警器、单片控制机、烟雾探测器、火焰探测器、第一电磁锁装置、第二电磁锁装置,所述报警器设置于所述窗户框架顶部,所述烟雾探测器和火焰探测器设置于室内, 所述烟雾探测器和火焰探测器与单片控制机连接,所述单片控制机控制报警器、第一电磁锁装置和第二电磁锁装置,所述第一电磁锁装置设置于所述窗户框架上与所述左侧栅栏相对应的中间立柱上,所述第二电磁锁装置设置于所述右侧栅栏上和折叠梯上。
9.所述电源装置包括外接电源和蓄电池,所述外接电源和蓄电池相互并联。
10.所述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还包括手动开关,所述手动开关用于手动控制第一电磁锁装置和第二电磁锁装置。
11.所述联动式防盗逃生窗与建筑物上下层联动式防盗逃生窗联动,形成一条逃生通道。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平时折叠梯向上翻折,通过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控制电磁吸合固定在右侧栅栏外侧上,发生火灾时控制系统检测到烟雾和火焰,开始动作,报警器报警,解决了人员在夜间因熟睡没有发现火灾而错过最佳逃生时间的问题,烟雾探测器和火焰探测器将电信号传递给单片控制机,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切断电磁吸合,左侧栅栏可以打开,折叠梯向下翻转,同时因为与建筑物下层联动式防盗逃生窗联动,在本层联动式防盗逃生窗触发的同时下层的联动式防盗逃生窗也会依次触发,由此会形成一条可供人员攀爬疏散的通道,实现了高楼火灾多人连续逃生的功能,提高人员的疏散效率。右侧栅栏上设置有上安全带滑槽,折叠梯上设置有下安全带滑槽,解决了人员在逃生时的安全问题。设置手动开关,用于人工在紧急情况下使第一电磁锁装置、第二电磁锁装置失去电磁吸合,左侧栅栏可以打开,折叠梯向下翻转,形成逃生通道。电源包括外接电源和蓄电池,外接电源和蓄电池相互并联,可以选择外接电源直接供电,在外接电源停电时,还可以选择蓄电池保持本实用新型的供电,当蓄电池没电时,还可以通过外接电源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带滑槽的结构放大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如图1-4所示,一种联动式防盗逃生窗,包括窗户框架2,在窗户框架2一侧通过第一合页4安装左侧栅栏3,在窗户框架2另一侧固定安装右侧栅栏9,折叠梯6底部通过第二合页12与右侧栅栏9底部对应位置相互连接。左侧栅栏3和折叠梯6与窗户框架2之间安装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通过检测到室内烟雾和火焰进行报警并控制左侧栅栏3的开合和折叠梯6的展开。由电源装置提供电源,电源装置包括外接电源14和蓄电池15,外接电源14和蓄电池15相互并联,包括报警器1、单片控制机19、烟雾探测器18、火焰探测器17、第一电磁锁装置10、第二电磁锁装置5。报警器1安装在窗户框架2顶部,烟雾探测器18和火焰探测器17安装在于室内,烟雾探测器18和火焰探测器17与单片控制机19连接,控制第一电磁锁装置10和第二电磁锁装置5,第一电磁锁装置10安装在窗户框架2上与左侧栅栏3相对应的中间立柱上,第二电磁锁装置5安装在所述右侧栅栏9上和折叠梯6上。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还包括手动开关16,手动开关16用于手动控制第一电磁锁装置10和第二电磁锁装置5。在右侧栅栏9上设置安全带装置。安全带装置包括上设置有上安全带滑槽8、下安全带滑槽7和安全带固定滑轮13,上安全带滑槽8设置在右侧栅栏9的右侧,下安全带滑槽7设置在折叠梯6的右侧,上安全带滑槽8与下安全带滑槽7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上安全带滑槽8上端设置安全带固定滑轮入口20,安全带固定滑轮13从安全带固定滑轮入口20进入上安全带滑槽8内。
18.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窗户框架2采用中空结构,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的电路安置于中空结构内部,第一电磁锁装置10及第二电磁锁装置5均安置于中空结构内部,一旦发生
火灾时,室内的烟雾探测器18和火焰探测器17在检测到火灾发生后将信息传送至单片控制机19,同时报警器1报警,然后单片控制机19会控制电路触发第一电磁锁装置10、第二电磁锁装置5失电,操作者推开左侧栅栏3,人员疏散逃生,折叠梯6在失去第二电磁锁装置5吸力的情况下将会向下翻折,与右侧栅栏9形成逃生通道,同时因为联动式防盗逃生窗与建筑物上下层联动式防盗逃生窗联动,在上一层防盗逃生窗的电路触发的同时下一层的防盗逃生窗的电路也会依次触发,由此会形成一条可供人员攀爬疏散的通道,操作者攀爬时,将安全带固定滑轮13由右侧栅栏9的上安全带滑槽8顶部安全带滑槽入口20滑入至底部滑出,再从折叠梯6的下安全带滑槽7的顶部滑入至底部滑出,由此保护人员的疏散安全,防止人员疏散过程中意外坠楼。
1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联动式防盗逃生窗,包括窗户框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户框架(2)一侧通过第一合页(4)安装左侧栅栏(3), 所述窗户框架(2)另一侧固定安装右侧栅栏(9),所述右侧栅栏(9)上设置折叠梯(6),所述折叠梯(6)底部通过第二合页(12)与所述右侧栅栏(9)底部对应位置相互连接,所述左侧栅栏(3)和折叠梯(6)与窗户框架(2)之间安装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所述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通过检测到室内烟雾和火焰进行报警并控制左侧栅栏(3)的开合和折叠梯(6)的展开,所述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由电源装置提供电源,所述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包括报警器(1)、单片控制机(19)、烟雾探测器(18)、火焰探测器(17)、第一电磁锁装置(10)、第二电磁锁装置(5),所述报警器(1)设置于所述窗户框架(2)顶部,所述烟雾探测器(18)和火焰探测器(17)设置于室内, 所述烟雾探测器(18)和火焰探测器(17)与单片控制机(19)连接,所述单片控制机(19)控制第一电磁锁装置(10)和第二电磁锁装置(5),所述第一电磁锁装置(10)设置于所述窗户框架(2)上与所述左侧栅栏(3)相对应的中间立柱上,所述第二电磁锁装置(5)设置于所述右侧栅栏(9)上和折叠梯(6)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动式防盗逃生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栅栏(9)上设置安全带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联动式防盗逃生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装置包括上安全带滑槽(8)、下安全带滑槽(7)和安全带固定滑轮(13),所述上安全带滑槽(8)设置在右侧栅栏(9)的右侧,所述下安全带滑槽(7)设置在折叠梯(6)的右侧,所述上安全带滑槽(8)与下安全带滑槽(7)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上安全带滑槽(8)上端设置,所述安全带固定滑轮(13)从安全带固定滑轮入口(20)进入上安全带滑槽(8)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联动式防盗逃生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外接电源(14)和蓄电池(15),所述外接电源(14)和蓄电池(15)相互并联。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联动式防盗逃生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控制机控制系统还包括手动开关(16),所述手动开关(16)用于手动控制第一电磁锁装置(10)和第二电磁锁装置(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联动式防盗逃生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式防盗逃生窗与建筑物上下层联动式防盗逃生窗联动,形成逃生通道。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联动式防盗逃生窗,该装置包括窗户框架,所述窗户框架一侧通过第一合页安装左侧栅栏,所述窗户框架另一侧固定安装右侧栅栏,所述右侧栅栏上设置折叠梯,所述折叠梯底部通过第二合页与所述右侧栅栏底部对应位置相互连接,所述左侧栅栏和折叠梯均通过能够检测到室内烟雾和火焰并进行报警提醒的制机控制。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的防盗窗防盗性能差,人员可从防盗逃生窗外部打开,防盗逃生窗不能形成连贯的逃生通道,被困人员只能在防盗窗外侧等待救援,人员攀爬逃生梯时没有安全保障等的问题。有安全保障等的问题。有安全保障等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成 陈金林 严如奇 徐洁 王世鹏 杨宋萍 柴玉 贾荣礼 李芷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兰州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4.07
技术公布日:202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