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建筑安装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墙与窗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2.门窗是建筑物围护结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保温、隔热、隔音、防水等作用。
3.相关技术中申请公开号为cn104314421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门窗安装结构,包括副框和门窗外框,所述副框设置在墙体上,所述副框和门窗外框之间设置有千斤顶结构,所述门窗外框的四周通过千斤顶结构施加均匀向中心的压力达到固定。所述千斤顶结构连接于副框和门窗外框之间,且千斤顶结构与墙体相连接,所述副框与门窗外框之间填充有聚氨酯层,且聚氨酯层和副框外套设有窗套。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当室外的湿气较重时,墙体内部与千斤顶结构、副框之间的连接处会产生细微的渗水现象,在长时间的使用下,门窗会产生松动。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提高门窗与墙连接的稳固性,本技术提供墙与窗的连接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墙与窗的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墙与窗的连接结构,包括窗体和墙体,所述窗体上设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上滑移连接有固定件,所述墙体上设有用于供安装件插入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设有用于供固定件插入的插槽,所述窗体与墙体之间设有聚合物砂浆层,所述安装件与固定件均位于聚合物砂浆层内。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件插入到安装槽内,滑动固定件,将固定件插入到插槽中,再向窗体与墙体的缝隙、安装槽、插槽内注入聚合物砂浆,固化而形成聚合物砂浆层,使得窗体固定在墙体内;当墙体与窗体的连接处渗水时,安装槽、插槽和聚合物砂浆层对窗体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减小了窗体发生松动的可能性,提高了门窗与墙连接的稳固性。
9.可选的,所述安装件包括安装方管,所述固定件包括两个插杆,两个所述插杆通过调节组件相对滑移连接在安装方管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件采用安装方管,安装方管内有空腔,将插杆滑进安装方管内,便于安装方管插入到安装槽内;在往安装槽内注入聚合物砂浆时,聚合物砂浆流入到安装方管内,进一步提高了门窗与墙连接的稳固性。
11.可选的,所述安装方管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和安装方管上均设有若干通浆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的设置,增加了安装方管与聚合物砂浆层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门窗与墙连接的稳固性;若干通浆孔的设置,便于聚合物砂浆在安装槽内的流动,从而便于聚合物砂浆的灌注。
13.可选的,所述插杆上设有若干楔形块,若干楔形块等距分布在插杆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楔形块的设置,增加了插杆与聚合物砂浆层的接触
面积,进一步提高了门窗与墙连接的稳固性。
15.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两个滑移块、双向螺杆、锥齿轮组、调节杆,所述安装方管的内管壁上设有用于供滑移块滑移的滑移槽,所述双向螺杆水平转动连接在滑移槽内,所述调节杆转动连接在安装方管上,且调节杆通过锥齿轮组与双向螺杆相连接,两个所述滑移块相对螺纹连接在双向螺杆上,所述插杆水平连接在滑移块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调节杆,调节杆依次带动锥齿轮组、双向螺杆转动,两个滑移块在滑移槽内相互远离或者靠近,在滑移块的带动下,实现了插杆的滑移。
17.可选的,所述锥齿轮组包括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调节杆相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与双向螺杆相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调节杆,调节杆依次带动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双向螺杆转动,改变了转动方向,使得在安装方管外就可以对插杆的位置进行调节。
19.可选的,所述聚合物砂浆层上设有双层网格布,所述双层网格布上设有聚合物防水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合物防水层由聚合物防水涂料涂覆而成,聚合物防水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减小了墙体与窗体连接处发生渗水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连接结构的防水性;双层网格布的设置,增加了连接结构的强度。
21.可选的,所述聚合物防水层上设有抗裂抹面砂浆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抗裂抹面砂浆层由抹面砂浆涂覆而成,抗裂抹面砂浆层具有较强的抗裂性,进一步增加了连接结构的强度。
23.可选的,所述抗震抹面砂浆层上设有装饰层。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装饰层由外墙装饰涂料涂覆而成,外墙装饰涂料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进一步提高了连接结构的防水性。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本技术中安装槽、插槽和聚合物砂浆层对窗体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减小了窗体发生松动的可能性,提高了门窗与墙连接的稳固性;
27.2.本技术中若干楔形块的设置,增加了插杆与聚合物砂浆层的接触面积,提高了门窗与墙连接的稳固性;
28.3.本技术中在聚合物砂浆层与聚合物防水层之间设置双层网格布,增加了连接结构的强度。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连接结构整体的爆炸示意图。
30.图2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聚合物防水层的剖面示意图。
31.图3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调节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32.图4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窗体与墙体连接关系的剖面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窗体;2、墙体;21、安装槽;22、插槽;23、聚合物砂浆层;24、双层网格布;25、聚合物防水层;26、抗裂抹面砂浆层;27、装饰层;3、安装方管;31、滑移槽;4、固定件;41、插杆;42、楔形块;43、注浆槽;5、调节组件;51、滑移块;52、双向螺杆;53、锥齿轮组;531、第一锥齿
轮;532、第二锥齿轮;54、调节杆;6、隔板;61、通浆孔。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墙与窗的连接结构。
37.参照图1和图2,墙与窗的连接结构包括窗体1和墙体2,窗体1竖直设置在墙体2内,窗体1的底面上设有安装件,安装件上设有固定件4,固定件4通过调节组件5水平滑移连接在安装件内, 墙体2上设有安装槽21,安装件插接在安装槽21内,安装槽21的相对槽壁上均设有插槽22,固定件4插接在插槽22内,窗体1与墙体2之间设有聚合物砂浆层23,安装件与固定件4均位于聚合物砂浆层23内;先将安装件插入到安装槽21内,利用调节组件5使得固定件4滑出安装件,插入到插槽22内,再向窗体1与墙体2之间的缝隙、安装槽21、插槽22内注入聚合物砂浆,固化而形成聚合物砂浆层23,使得窗体1固定在墙体2内。
38.参照图2和图3,安装件包括安装方管3,安装方管3水平焊接在窗体1的上,安装方管3内设有两个隔板6,两个隔板6相对竖直固定连接在安装方管3内,两个隔板6的设置,增加了安装方管3与聚合物砂浆层2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门窗与墙连接的稳固性;安装方管3与隔板6上均开设有若干通浆孔61,便于聚合物砂浆在安装槽21内的流动,从而便于聚合物砂浆的灌注。
39.参照图3,安装方管3的内底壁上设有滑移槽31,调节组件5包括两个滑移块51、双向螺杆52、锥齿轮组53、调节杆54,双向螺杆52水平转动连接在滑移槽31内,两个滑移块51相对螺纹连接在双向螺杆52上,固定件4固定连接在滑移块51上,调节杆54穿过安装方管3的管壁,且调节杆54水平转动连接在安装方管3上;锥齿轮组53位于滑移槽31内,锥齿轮组53包括第一锥齿轮531与第二锥齿轮532,第一锥齿轮531固定连接在调节杆54上,第二锥齿轮532固定连接在双向螺杆52的中间,且第二锥齿轮532与第一锥齿轮531啮合;转动调节杆54,调节杆54依次带动第一锥齿轮531、第二锥齿轮532、双向螺杆52转动,两个滑移块51在滑移槽31内相互远离或者靠近,调节固定件4的位置。
40.参照图2和图3,固定件4包括两个插杆41,插杆41的截面为方形,插杆41水平固定连接在滑移块51上,插杆41位于两个隔板6之间,插杆41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楔形块42,若干楔形块42等距分布在插杆41的侧面上,且相邻两个楔形块42的侧壁与插杆41的外壁围成注浆槽43,增大了插杆41与聚合物砂浆层2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门窗与墙连接的稳固性。
41.参照图4,聚合物砂浆层23上由内到外依次设有双层网格布24、聚合物防水层25、抗裂抹面砂浆层26、装饰层27;聚合物砂浆层23由聚合物砂浆固化而形成,聚合物砂浆具有较强的粘性,将双层网格布24粘结在聚合物砂浆层23上,双层网格布24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还增加了连接结构的强度。
42.参照图4,聚合物防水层25是将聚合物防水涂料涂在双层网格布24上,固化而形成的,聚合物防水层25具有较强的耐水性,减小了墙体2与窗体1连接处发生渗水的可能性;聚合物防水涂料具有较强的粘性,使得抗裂抹面砂浆层26更好地粘结在双层网格布24上。
43.参照图4,抗裂抹面砂浆层26是将抹面砂浆兑水,再涂覆在聚合物防水层25上,固化而成,抗裂抹面砂浆层26具有较强的抗裂性,减小了窗体1与墙体2连接处开裂的可能性,
加强了连接结构的强度。
44.参照图4,装饰层27是将外墙装饰涂料涂刷在抗裂抹面砂浆层26上,固化而形成的,外墙装饰涂料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和自涤性,使得装饰层27既增加了连接结构的防水性,又使得连接结构具有一定的美观性。
45.本技术实施例墙与窗的连接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将安装方管3插入到安装槽21内,转动调节杆54,调节杆54依次带动第一锥齿轮531、第二锥齿轮532、双向螺杆52转动,两个滑移块51在滑移槽31内相互远离,使得两个插杆41从安装方管3内滑出,插入到插槽22内;再向窗体1与墙体2之间的缝隙、安装槽21、插槽22内注入聚合物砂浆,将双层网格布24铺在聚合物砂浆上,聚合物砂浆固化形成聚合物砂浆层23,使得窗体1固定在墙体2内,双层网格布24被粘结在聚合物砂浆层23上;将聚合物防水涂料涂在双层网格布24上,固化而形成聚合物防水层25;将抹面砂浆兑水,再涂覆在聚合物防水层25上,固化形成抗裂抹面砂浆层26;最后将外墙装饰涂料涂刷在抗裂抹面砂浆层26上,固化而形成装饰层27。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