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合金模板内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合金模板内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模板技术领域,具体为合金模板内部结构。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模板指新浇混凝土成型的模板以及支承模板的一整套构造体系,模板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分阶段类方法,按照形状分为平面模板和曲面模板两种;按受力条件分为承重和非承重模板,在施工工地现场常见的有木模板和金属模板,传统的木模板虽然可以随意切割、灵活多变,但是木模板抗压能力差,模板容易变形导致混凝土浇筑质量不稳定,人工成本高,二次修正成本高;铝制模板虽然质量标准、效率卓越,但是投入成本高,首拼时间长,铝制模板的维护成本高,并且不能应用于12-20层的住宅建筑。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本发明提供合金模板内部结构。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合金模板内部结构,包括模板主体,所述模板主体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模板主体上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所述模板主体的端部垂直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模板主体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均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垂直于所述模板主体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壁远离所述模板主体的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模板主体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加强部,所述模板主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加强部形成三角形结构;
6.所述模板主体和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部沿轴线开设有若干通孔,若干所述通孔的轴线均相互平行。
7.进一步的,所述模板主体的侧壁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垂直于所述模板主体设置。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侧壁与所述模板主体之间也设置有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模板主体、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加强部形成三角形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加强部呈轴对称设置。
9.进一步的,所述模板主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端面均开设有若干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轴线与所述通孔的轴线平行,所述连接孔包括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均开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模板主体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
10.进一步的,所述模板主体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均分别呈一字型或l形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均开设有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两侧对称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模板主体的内部还开设有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
12.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加强部,所述第四通孔的内部设置有所述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用于使所述第四通孔的内部形成三角形结构。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部穿过所述模板主体延伸至所述第四通孔的内部,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通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部连接。
14.进一步的,若干所述通孔分别呈圆形、三角形、矩形、梯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开设。
15.进一步的,所述模板主体、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呈一体化设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7.相比于传统的木模板和金属模板,本方案采用合金模板,传统的模板只是一张模板.合金模板不需要次龙骨安装更方便快捷,在模板的端部设置连接部,可用于将多块模板快速拼接在一起,相比传统的模板更耐用,使用次数更高,在模板主体内部及其与连接部之间均设置有加强部,从而使模板形成三角形结构,采用角形内部结构设计可增加模板的受力,同时在模板上还开设通孔,从而使得模板内部形成多种三角形结构的同时,使模板内部形成部分空腔,从而减轻了整体的重量,在端面还开设有连接孔,用于在模板的端部安装模板封头;
18.相比于传统的木模板和铝模板,在具有木模板灵活多变、安装与拆卸便捷、人工成本低、易于生产的特点,还具有铝制模板质量标准、效率卓越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具有强度高,投入成本低,首拼时间短,维护成本低,可应用于12-20层的住宅建筑的特点。
附图说明
19.图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示意图;
20.图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21.图3显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显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显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显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显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显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显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显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显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00-模板主体,101-第一连接部,102-凸起,103-第一加强部,104-第二连接部,105-连接孔,1051-第一连接孔,1052-第二连接孔,106-第二加强部,200-通孔,201-第一通孔,202-第二通孔,203-第三通孔,204-第四通孔,205-第五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3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有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逆时针”、“顺时针”“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4.合金模板内部结构,模板的尺寸偏差,包括厚度、长度、宽度边缘直度、对角线、翘曲度等检测项目分别符合《gb/t 19367-2009》、《jg/t 418-2013 7.1》、《gb/t 9846.2-2004》的规定要求,外观质量包括板面、波纹与条纹、凹槽、凹凸、缺料痕迹、刮痕等检测项目符合《jg/t418-2013 7.1》的规定要求,吸水率符合《gb/t 1034-2008》的规定要求,表面硬度符合《gb/t2411-2008》的规定要求,简支梁无缺口冲击强度符合《gb/t 1043.1-2008》的规定要求,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维卡软化点符合《gb/t 1633-2000》的规定要求,加热后尺寸变化率符合《jg/t 418-2013 7.2.7》的规定要求,燃烧性能b2(e)级符合《gb/t 8626-2007》的规定要求。
35.实施例1:
36.合金模板内部结构,包括模板主体100,模板主体100的端部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4,模板主体100上至少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部101或第二连接部104,模板主体100的端部垂直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01,模板主体100和第一连接部101均为板状结构,第一连接部101垂直于模板主体100设置,两个第一连接部101的轴线平行,第一连接部101的内壁远离模板主体100的一端设置有凸起102,模板主体100和第一连接部10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加强部103,模板主体100、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一加强部103形成三角形结构;
37.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时,模板采用合金材料制成,模板主体100、第一连接部101、第二连接部102、第一加强部103和所述第二加强部106呈一体化设置,模板主体100和第一连接部101均分别呈一字型或l形设置,模板主体100和第一连接部101形成近似“匚”字形结构,两个第一连接部101对称设置在模板主体100的两侧,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101与另一个连接部101相对的一侧为内侧,在第一连接部101的内侧壁设置凸起102,当两个模板相邻放置时,两个模板的第一连接部101紧贴着时,可通过u形卡件对两个模板第一连接部101进行加持,从而使两个模板拼接,形成近似“山”字形的结构,u形卡件对两个第一连接部101进行加持时,卡件的内壁可以对两个凸起102进行限位加持,使得两个相邻的模板得到充分的固定,在模板主体100与第一连接部101之间设置第一加强部103,使得模板的内部结构形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增加了模板的受力,避免了在混凝土时,混凝土对模板施加压力,导致模板变形或出现涨模的问题。
38.模板主体100和第一连接部101的内部沿轴线开设有若干通孔200,若干通孔200的轴线均相互平行,模板主体100、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4的端面均开设有若干连接孔105,连接孔105的轴线与通孔200的轴线平行,连接孔105包括第一连接孔1051和第二连接孔1052,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上均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051,模板主体100上开设
有第二连接孔1052;
39.如图1-2所示,具体实施时,在模板主体100和连接部上均开设有连接孔105,连接孔105为安装模板封头的螺丝孔,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1051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01上,第一连接孔1051位于靠近凸起102的一端,第二连接孔设置于模板主体100的两侧,连接孔105以模板主体100的中心为轴线呈轴对称设置,本实施例设置有四个连接孔105,四个连接孔105之间依次连线可形成矩形;
40.由于传统的木模板为实心的板状结构,其自身具有较大的重量,因此,本发明的模板在模板主体100和连接部上开设有多个通孔200,通孔200包括第一通孔201、第二通孔202、第三通孔203、第四通孔204和第五通孔205,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4上均开设有第一通孔201和第二通孔202,第一通孔201和第二通孔202分别开设于第一连接孔1051的两侧,第二连接孔1052的两侧对称开设有第三通孔203,模板主体100的内部还开设有第四通孔204和第五通孔205,还包括第二加强部106,第四通孔20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加强部106,第二加强部106用于使第四通孔204的内部形成三角形结构,第二加强部106的一端与第四通孔204的内壁连接,第二加强部106的另一端与第一加强部103连接;
41.如图1-2所示,具体实施时,若干通孔200分别呈圆形、三角形、矩形、梯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开设,通孔200用于使模板的内部形成空腔,从而在保证模板强度的同时可以减轻模板整体的重量,第一通孔201设置于第一连接孔1501与第一连接部101的端部之间,第一通孔201呈矩形开设,第二通孔设置于第一连接孔1051与模板主体100之间,第二通孔202呈长条形开设,第二通孔202靠近第一连接孔1051的一侧为内凹的弧面,第三通孔203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分别开设于第二连接孔1052的两端,第三通孔203的两个部分面向第二连接孔1052的一侧为内凹的弧面,如图2所示,第四通孔204开设于第一加强部103所形成的三角形空腔的正下方,第四通孔204呈矩形开设,其内壁的对角线设置有第二加强部106,第二加强部106使第四通孔204形成两个三角形空腔,从而在减轻整体重量的同时,有效的保证模板的受力能力,第五通孔205设置于模板主体100的中部,呈矩形设置。
42.实施例2:
43.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了适配不同的使用环境,进一步的,增加了模板主体100的宽度,扩大了第四通孔204和四五通孔205的开设范围,使得第一加强部103穿过模板主体100延伸至第四通孔204的内部,第二加强部106的一端与第四通孔内壁的夹角处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加强部103和第四通孔204内壁的夹角连接,第一加强部103延伸至第四通孔204内部的一端和第二加强部106使第四通孔204形成三个三角形空腔,同时,为了保证模板整体的强度,第五通孔205的内部设置有呈近似“井”字形设置的加强筋。
44.实施例3:
45.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增加了模板主体100的宽度,同时使得第四通孔204的范围进一步的扩大,以第一加强部103与第二加强部106的夹角处为起点向第四通孔204的侧壁延伸方向设置第二个第二加强部106,使得第四通孔204的内部形成四个三角形,优选的,均为直角三角形。
46.实施例4:
47.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为了适配不同的使用环境,进一步的增加了模板主体100的宽度,模板主体100以其中部为中心呈轴对称设置,模板主体100的侧壁有第二连
接部104,第二连接部104垂直于模板主体100设置,第一连接部101于第二连接部104设置于模板主体100的同一侧,第二连接部104的侧壁与模板主体100之间也设置有第一加强部103,模板主体100、第二连接部104和第一加强部103形成三角形结构,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01和第二连接部102连接的两个第一加强部103呈轴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模板呈近似“山”字形设置,第二连接部104内部通孔200和连接孔105的开设位置与第一连接部101相同。
48.实施例5:
49.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增加了模板主体100的宽度,在两个第一连接部101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部104,模板呈轴对称设置,同时,进一步的增加了模板主体100上通孔200的开设数量。
50.实施例6:
51.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增加了模板主体100的宽度,在两个第一连接部101之间设置有三个第二连接部104,模板呈轴对称设置,同时,进一步的增加了模板主体100上通孔200的开设数量。
52.实施例7:
53.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为了适配不同的使用环境,使用进一步的,模板主体100呈l型设置,模板主体100分为两个部分,第二连接孔1052设置有三个,分别分布于模板主体100的尖部和两端,两个部分的夹角处也设置有加强部,模板主体100的两端均开设有矩形的通孔200,两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01,第一连接部101的宽度小于二分之一模板主体100的宽度。
54.实施例8:
55.如图9所示,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模板主体100的两端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部101,其中一个第一连接部101呈“一”字形垂直于模板主体100设置,另一个第一连接部101呈l形设置,呈l形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01分为短边部分和长边部分,两个部分相互垂直,其中,短边部分垂直于模板主体100设置,短边部分的内壁和模板主体100之间设置第一加强部103,两个部分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051,且第一连接孔1051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通孔201和第二通孔202。
56.实施例9:
57.如图10所示,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为了适配不同的使用环境,进一步的,模板主体100的端部只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部101,模板主体100的侧壁间隔设置两个第二连接部104,其中,远离第一连接部101一端的第二连接部104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加强部103,模板主体100远离第一连接部101的一端还增设连接孔105和通孔200的数量。
58.实施例10:
59.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具体实施时,为了适配不同的使用环境,进一步的,与实施例6不同的是,模板主体100的两端没有设置第一连接部101,模板主体100的侧壁垂直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部104,两端的第二连接部104的外壁与模板主体100之间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加强部103,从而形成三角形结构,增加模板的受力。
60.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地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