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PC轻质保温墙板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PC轻质保温墙板的制作方法
一种pc轻质保温墙板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c轻质保温墙板。


背景技术:

2.pc墙是在预制厂(场)或建筑工地加工制成供建筑装配用的加筋混凝土板型构件,简称墙板或壁板。
3.现有的pc墙通常使用混凝土浇筑而成,然后内部埋设或嵌设有保温板,以增强pc墙的保温能力,但是现有的pc墙较重并不便于吊装施工,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施工人员的施工难度,且在制造pc墙的情况下,如果只简单地对保温板进行固定,在长时间使用下,保温板易从pc墙上脱离,降低pc墙的保温效果;此外,现有的pc墙与pc墙之间,也不便于连接,这也无疑增加了施工人员的施工难度。
4.目前,针对现有的pc墙的质量较重、保温板不易安装以及pc墙之间不易安装连接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pc轻质保温墙板,以至少解决现有的pc墙的质量较重、保温板不易安装以及pc墙之间不易安装连接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pc轻质保温墙板,包括:
7.墙体单元,所述墙体单元的第一侧壁开设有若干空心槽;
8.保温单元,所述保温单元的第二侧壁贴合于所述墙体单元的第一侧壁;
9.装饰单元,所述装饰单元的第一侧壁设置于所述保温单元的第一侧壁;
10.盖板单元,所述盖板单元分别扣设所述墙体单元和所述保温单元的两端;
11.若干限位块,若干所述限位块间隔设置于所述保温单元的第二侧壁,并位于对应的所述空心槽的内部,且所述限位块的两侧开设有第二限位槽;
12.若干第一定位单元,若干所述第一定位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内部;
13.若干第二定位单元,若干所述第二定位单元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空心槽内部的两侧,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定位单元配合连接,用于配合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将所述保温单元定位于所述墙体单元的第一侧壁。
14.进一步地,在所述的pc轻质保温墙板中,所述第一定位单元包括:
15.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限位槽的第一端;
16.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第一端,且所述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定位块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17.其中,所述定位块在所述弹簧的带动下,只能转动至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第一端侧壁相抵接。
18.进一步地,在所述的pc轻质保温墙板中,所述第二定位单元包括:
19.旋转槽,所述旋转槽开设于对应的所述空心槽的侧壁,并与所述定位块相对应且配合布置;
20.限位座,所述限位座设置于所述旋转槽内,所述限位座用于在所述定位块旋转至与所述限位座抵接的情况下,对所述定位块进行限位。
21.进一步地,在所述的pc轻质保温墙板中,所述盖板单元包括:
22.两第一盖板元件,两所述第一盖板元件均呈u形,且两所述第一盖板元件分别扣设于所述墙体单元、所述保温单元的两端,两所述第一盖板元件开口端的第一侧分别嵌设于所述墙体单元的第二侧壁,两所述第一盖板元件开口端的第二侧分别扣设所述保温单元的第一侧壁,并与所述装饰单元的一端相抵接。
23.进一步地,在所述的pc轻质保温墙板中,所述盖板单元还包括:
24.两限位板,两所述限位板的第一端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盖板元件的开口端的第二侧,所述限位板的第二端穿过所述保温单元位于所述墙体单元的内部。
25.进一步地,在所述的pc轻质保温墙板中,所述盖板单元还包括:
26.若干紧固元件,若干所述紧固元件间隔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盖板元件的封口端,每一所述紧固元件的第一端依次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盖板元件的封口端、对应的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墙体单元的内部,且每一所述紧固元件的第二端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盖板元件的封口端的内部;
27.若干底座元件,若干所述底座元件间隔设置于所述墙体单元的内部,并与对应的所述紧固元件的第一端配合连接。
28.进一步地,在所述的pc轻质保温墙板中,所述盖板单元包括:
29.第二盖板元件,所述第二盖板元件扣设于所述墙体单元和所述保温单元的一端;
30.第三盖板元件,所述第三盖板元件扣设于所述墙体单元和所述保温单元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三盖板元件的封口端与所述第二盖板元件的封口端相配合。
31.进一步地,在所述的pc轻质保温墙板中,所述盖板单元还包括:
32.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元件的封口端;
33.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三盖板元件的封口端,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相配合。
34.进一步地,在所述的pc轻质保温墙板中,所述第一连接元件包括:
35.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元件的封口端,所述连接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盖板元件的封口端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块的第一端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连接块的第二端设置为斜面。
3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pc轻质保温墙板中,所述第三盖板元件包括:
37.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开设于所述第三盖板元件的封口端,且与所述连接块相配合;
38.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开设于所述连接槽的侧壁;
39.滑槽,所述滑槽倾斜且连通开设于所述调节槽的侧壁;
40.所述第二连接元件包括:
41.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的内部,所述滑块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滑槽的内部,所述滑块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调节槽的内部;
42.卡块,所述卡块设置于所述调节槽的内部,并与所述滑块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43.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44.(1)本实用新型的pc轻质保温墙板,通过在墙体单元的第一侧壁开设有若干空心槽,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墙体单元的重量,并提高了pc轻质保温墙板的保温能力以及隔音能力;
45.(2)通过将保温单元设置于墙体单元的第一侧壁,提高了墙体单元的保温能力;
46.(3)通过将盖板单元分别扣设于墙体单元、保温单元以及装饰单元的两端,从而增强了墙体单元和保温单元连接的牢固性;
47.(4)保温单元通过第一定位单元和第二定位单元能够将若干限位块对应设置于空心槽内,增强了保温单元与墙体单元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48.(5)本实用新型的pc轻质保温墙板,结构简单合理,解决了现有的pc墙的质量较重、保温板不易安装以及pc墙之间不易安装连接的问题。
附图说明
4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图(一);
51.图3为图2中a部的结构示意图;
5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侧剖面图(一);
53.图5为图4中b部的结构示意图;
5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侧剖面图(二);
55.图7为图6中c部的结构示意图;
56.图8为图6中d部的结构示意图;
57.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图(二);
58.图10为图9中e部的结构示意图;
59.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60.100、墙体单元;110、空心槽;
61.200、保温单元;
62.300、装饰单元;
63.400、盖板单元;410、第一盖板元件;420、限位板;430、紧固元件;440、底座元件;450、第二盖板元件;460、第三盖板元件;461、连接槽;462、调节槽;463、滑槽;470、第一连接元件;471、连接块;472、第一限位槽;473、斜面;480、第二连接元件;481、滑块;482、卡块;
64.500、限位块;510、第二限位槽;
65.600、第一定位单元;610、定位块;620、弹簧;
66.700、第二定位单元;710、旋转槽;720、限位座。
具体实施方式
67.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
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68.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pc轻质保温墙板,包括墙体单元100、保温单元200、装饰单元300、盖板单元400、若干限位块500、若干第一定位单元600以及若干第二定位单元700,其中,保温单元200设置于墙体单元100的第一侧壁,用于增强墙体单元100的保温性能;装饰单元300设置于保温单元200第一侧壁,用于增强保温单元200的强度;盖板单元400分别扣设于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两端,用于增强墙体单元100、保温单元20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限位块500设置于保温单元200的第二侧壁,用于增强保温单元200和墙体单元10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第一定位单元600设置于限位块500的侧壁;第二定位单元700设置于墙体单元100的内部,第二定位单元700用于配合第一定位单元600使保温单元200与墙体单元100固定连接。
69.墙体单元100的第一侧壁开设有若干空心槽110,若干空心槽110用于降低墙体单元100的重量,并增强墙体单元100的隔音能力和保温能力。
70.保温单元200的第二侧壁贴合于墙体单元100的第一侧壁,保温单元200用于增强墙体单元100的保温能力。
71.具体地,通过保温单元200贴合于墙体单元100的第一侧壁,使空心槽110形成空腔,从而能够降低声音的传播以及热量的传播,提高墙体单元100的隔音能力和保温能力。
72.装饰单元300的第一侧壁设置于保温单元200的第一侧壁,装饰单元300用于保护保温单元200,避免保温单元200被损坏。
73.其中,装饰单元300可以由混凝土浇筑而成,也可以为石板。
74.盖板单元400分别扣设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的两端,盖板单元400用于增强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75.具体地,盖板单元400的开口端的两侧分别与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进行紧密连接,从而避免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发生分离。
76.优选地,盖板单元400可以由混凝土浇筑而成。
77.若干限位块500间隔设置于保温单元200的第二侧壁,并位于对应的空心槽110的内部,限位块500的两侧开设有第二限位槽510,若干限位块500用于嵌入到对应的空心槽110内,以使空心槽110形成空心腔,并将保温单元200固定于墙体单元100的侧壁。
78.若干第一定位单元600设置于对应的第二限位槽510的内部,第一定位单元600用于进一步使保温单元200和墙体单元100进行固定连接。
79.若干第二定位单元700设置于对应的空心槽110内部的两侧,并与对应的第一定位单元600配合连接,用于配合第一定位单元600将保温单元200定位于墙体单元100的第一侧
壁。
8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5所示,盖板单元400包括两第一盖板元件410,且两第一盖板元件410结构相同,并分别扣设于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的两端,用于增强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81.两第一盖板元件410均呈u形,两第一盖板元件410分别扣设于墙体单元100、保温单元200的两端,且两第一盖板元件410开口端的第一侧嵌设于墙体单元100的第二侧壁,两第一盖板元件410开口端的第二侧均扣设于保温单元200的第一侧壁,并分别与装饰单元300的两端相抵接,第一盖板元件410用于使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紧密抵接,避免保温单元200和墙体单元100发生分离。
82.盖板单元400还包括两限位板420,两限位板420的第一端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盖板元件410的开口端的第二侧,限位板420的第二端穿过保温单元200位于墙体单元100的内部,限位板420用于进一步对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进行固定,避免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发生分离。
83.具体地,在组装该pc轻质保温墙板的情况下,施工人员可以先将保温单元200的端部伸入对应的第一盖板元件410的内部,然后使保温单元200套设限位板420,再将墙体单元100的端部伸入对应的第一盖板元件410的内部,并使墙体单元100套设限位板420。
84.其中,为了便于保温单元200和墙体单元100套设限位板420,保温单元200的两端和墙体单元100的两端均开设有与限位板420相配合的槽孔。
85.进一步地,为了避免限位板420发生晃动,盖板单元400还包括若干紧固元件430,若干紧固元件430间隔设置于对应的第一盖板元件410的封口端,每一紧固元件430的第一端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盖板元件410的封口端、对应的限位板420位于墙体单元100的内部,每一紧固元件430的第二端位于对应的第一盖板元件410的封口端的内部,紧固元件430用于使第一盖板元件410与墙体单元100、限位板420紧固连接,避免第一盖板元件410脱离墙体单元100,并避免限位板420与墙体单元100发生相对滑动。
86.其中,紧固元件430可以为螺栓。
87.进一步地,盖板单元400还包括若干底座元件440,若干底座元件440间隔设置于墙体单元100的内部,并与对应的紧固元件430的第一端配合连接。底座元件440用于增强紧固元件430与墙体单元10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避免紧固元件430从墙体单元100内脱离。
88.在其中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盖板单元400包括第二盖板元件450和第三盖板元件460,其中,第二盖板元件450设置于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的一端,用于对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的一端进行固定;第二盖板元件450设置于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的另一端,用于对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的另一端进行固定。
89.第二盖板元件450扣设于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的一端,第二盖板元件450的纵截面呈u形,第二盖板元件450的开口端的一侧嵌设于墙体单元100的一端,第二盖板元件450的开口端的另一侧扣设于保温单元200的一端,并与保温单元200的一端的侧壁相抵接,第二盖板元件450用于对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的一端进行固定,避免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的一端发生分离。
90.第三盖板元件460扣设于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的另一端,且第三盖板元件460的封口端与第二盖板元件450的封口端相配合,第三盖板元件460的纵截面呈u形,第三
盖板元件460的开口端的一侧嵌设于墙体单元100的另一端,第三盖板元件460的开口端的另一侧扣设于保温单元200的另一端,并与保温单元200的另一端的侧壁相抵接,第三盖板元件460用于避免墙体单元100和保温单元200的另一端发生分离,并配合第二盖板元件450使盖板单元400与另一pc轻质保温墙板的盖板单元400之间配合连接。
91.如图6、8所示,盖板单元400还包括第一连接元件470和第二连接元件480,其中,第一连接元件470设置于第二盖板元件450的封口端,用于使盖板单元400的第二盖板元件450与另一pc轻质保温墙板的盖板单元400的第三盖板元件460进行连接;第二连接元件480设置于第三盖板元件460的封口端,用于使盖板单元400的第二盖板元件450与另一pc轻质保温墙板的盖板单元400的第三盖板元件460进行连接。
92.第一连接元件470设置于第二盖板元件450的封口端,第一连接元件470用于使第二盖板元件450与另一pc轻质保温墙板的盖板单元400的第三盖板元件460进行连接,进而使一pc轻质保温墙板和另一pc轻质保温墙板之间进行连接。
93.其中,第一连接元件470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元件。
94.第二连接元件480设置于第三盖板元件460的封口端,且与第一连接元件470相配合,第二连接元件480用于配合另一pc轻质保温墙板的盖板单元400上的第一连接元件470,使第三盖板元件460与另一pc轻质保温墙板的盖板单元400的第二盖板元件450进行连接。
95.其中,第二连接元件480包括但不限于卡扣连接元件。
96.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元件470包括连接块471,连接块471设置于第二盖板元件450的封口端,连接块471的第一端与第二盖板元件450的封口端固定连接,且连接块471的第一端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槽472,连接块471的第二端设置为斜面473,连接块471用于与另一pc轻质保温墙板的盖板单元400的第二连接元件480进行配合连接,以使盖板单元400和另一pc轻质保温墙板的盖板单元400之间进行连接。
97.如图8所示,第三盖板元件460包括连接槽461、调节槽462以及滑槽463,其中,连接槽461开设于第三盖板元件460的封口端,用于与连接块471进行连接,调节槽462开设于连接槽461的侧壁,用于对连接块471进行限位,滑槽463倾斜且连通开设于调节槽462的侧壁,用于对连接块471进行限位。
98.连接槽461开设于第三盖板元件460的封口端,且与连接块471相配合,连接槽461用于与连接块471进行连接,以使盖板单元400和另一pc轻质保温墙板的盖板单元400之间进行连接。
99.其中,连接槽461的纵截面和盖板单元400的纵截面形状相同。
100.调节槽462开设于连接槽461的侧壁,用于对连接块471进行限位。
101.其中,调节槽462的下侧壁设置为倾斜。
102.滑槽463倾斜且连通开设于调节槽462的侧壁。
103.具体地,滑槽463开设于调节槽462远离连接槽461的一侧壁,用于使第二连接元件480进行滑动以对连接块471进行限位。
104.第二连接元件480包括滑块481和卡块482,其中,滑块481倾斜设置于卡块482的一端,卡块482在调节槽462内移动的情况下,卡块482能够带动滑块481在滑槽463内滑动。
105.滑块481滑动设置于滑槽463的内部,滑块481的第一端设置于滑槽463的内部,滑块481的第二端设置于调节槽462的内部,滑块481能够在滑槽463内滑动。
106.卡块482设置于调节槽462的内部,并与滑块48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卡块482能够在调节槽462内进行移动。
107.具体地,在连接块471进入到连接槽461的内部的情况下,连接块471的斜面473能够挤压卡块482,使卡块482进入调节槽462,继而卡块482能够带动滑块481进入滑槽463内,随着连接块471进入到连接槽461的内部,在卡块482与第一限位槽472相对应的情况下,卡块482此时不再被连接块471挤压,继而卡块482和滑块481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从而卡块482能够进入到第一限位槽472内,以对连接块471进行限位。
108.如图9~10所示,第一定位单元600包括定位块610和弹簧620,其中,定位块610设置于第二限位槽510内,用于将限位块500限位于空心槽110内,避免限位块500从空心槽110内脱离;弹簧620设置于第二限位槽510内,并分别与定位块610和第二限位槽510连接,用于调节定位块610的位置。
109.定位块610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对应的第二限位槽510的第一端。
110.其中,定位块610用于在第二限位槽510内进行转动。
111.具体地,在限位块500进入到空心槽110内的情况下,空心槽110挤压定位块610进入到第二限位槽510内,然后在定位块610与第二定位单元700相对应的情况下,定位块610转动至第二定位单元700内,并与第二定位单元700相抵接,以将限位块500限位于空心槽110内,继而能够将保温单元200固定于墙体单元100的侧部。
112.弹簧620设置于第二限位槽510的第一端,且弹簧620的第一端与第二限位槽51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弹簧620的第二端与定位块61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弹簧620用于带动限位块500进行转动,以使限位块500进入第二定位单元700的内部。
113.具体地,在限位块500进入到空心槽110内的情况下,空心槽110挤压定位块610进入第二限位槽510,定位块610挤压弹簧620进行收缩,然后在定位块610与第二定位单元700相对应的情况下,定位块610在弹簧620的作用下进入到第二定位单元700的内部,并与第二定位单元700相抵接,以使限位块500限位于空心槽110的内部。
114.其中,定位块610在弹簧620的带动下,只能转动至与第二限位槽510的第一端侧壁相抵接,从而避免定位块610过于转动,导致定位块610无法与第二定位单元700相抵接。
115.第二定位单元700包括旋转槽710和限位座720,其中,旋转槽710开设于空心槽110的侧壁,用于收纳定位块610;限位座720设置于旋转槽710内,用于与定位块610相抵接。
116.旋转槽710开设于对应的空心槽110的侧壁,并与定位块610相对应且配合布置,旋转槽710用于收纳定位块610,使定位块610能够转动进入到旋转槽710内。
117.限位座720设置于旋转槽710内,限位座720用于在定位块610旋转至与限位座720抵接的情况下,对定位块610进行限位。
118.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19.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