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


背景技术:

2.煤矿的坑道、铁路和公路的隧道、地铁的通道及地下室、防空洞等建筑在地下的设施,由于地层中散发出的水蒸气及其它有害的、易爆气体、内燃机工作时排放的废气、工作人员呼吸时排出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会大量积聚起来,形成不安全的因素。为了保证安全,在工程设计中,根据需要设置通风和排气通道。通风井就是排气设施中的一种。一般通风井是垂直向上的通道结构,就象“井”一般,所以称为通风井。
3.然而,现有的通风井的防水性能并不是很好,当下雨天其井口很容易进入雨水,特别是在暴雨、强降雨天气,容易导致通风井连接的地下室形成积水,或雨水通过通风井进入地下室,将地下室内存储的物资浸泡损坏,因此,我们设计出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包括通风井本体,所述通风井本体内部固设有滑板,所述滑板上固设有蓄水盒,所述蓄水盒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底部固设有绝热柱,所述活动板底端通过第二弹簧与蓄水盒相连接,所述活动板内部固设有加热管组,所述蓄水盒底部通过多个第二连接杆与绝热盒相连接,所述绝热盒内部固设有控制开关,所述绝热盒与蓄水盒上皆贯穿设置有通孔,所述通风井本体顶部设置有蓄水机构。
7.优选的,所述控制开关与加热管组电性连接。
8.优选的,所述蓄水盒下方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通过多个第一连接杆与通风井本体相连接,所述支撑座顶部固设有吸水海绵。
9.优选的,所述蓄水机构包括固定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排水管、蓄水箱、第一弹簧、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与通风井本体固接,所述伸缩杆顶部固设有蓄水箱,所述蓄水箱通过第一弹簧与通风井本体相连接,所述蓄水箱上设置有排水管,所述固定板与通风井本体固接,所述通风井本体顶部固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顶部固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贯穿排水管。
10.优选的,所述第二挡板与排水管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挡板的宽度大于第一挡板的宽度。
11.优选的,所述通风井本体顶部固设有防护帘,所述防护帘顶部与蓄水箱固接。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滑板,可有效地将进入通风井内的雨水输送到蓄水盒内,随着
蓄水盒内的雨水越来越多,从而会启动加热管组,从而将雨水进行加热蒸发,避免雨水收集过多而流淌出来,且通过吸水海绵可进一步防止雨水通过通风井进入地下室。
14.2、通过蓄水机构,可有效地进行收集雨水,以便后续使用,且当雨水收集到一定量时能自动排放,防止蓄水箱内雨水过多流淌到通风井内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挡板与连接管的连接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活动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附图标记:1-通风井本体;2-滑板;3-固定板;4-第一挡板;5-第二挡板;6-排水管;7-蓄水箱;8-第一弹簧;9-伸缩杆;10-防护帘;11-第一连接杆;12-支撑座;13-吸水海绵;14-蓄水盒;15-活动板;16-绝热柱;17-第二弹簧;18-通孔;19-控制开关;20-绝热盒;21-第二连接杆;22-加热管组。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1.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22.实施例1
23.如图1-4所示,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包括通风井本体1,通风井本体1内部固设有滑板2,滑板2上固设有蓄水盒14,蓄水盒14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板15,活动板15底部固设有绝热柱16,活动板15底端通过第二弹簧17与蓄水盒14相连接,活动板15内部固设有加热管组22,蓄水盒14底部通过多个第二连接杆21与绝热盒20相连接,绝热盒20内部固设有控制开关19,绝热盒20与蓄水盒14上皆贯穿设置有通孔18,通风井本体1顶部设置有蓄水机构,控制开关19与加热管组22电性连接,蓄水盒14下方设置有支撑座12,支撑座12通过多个第一连接杆11与通风井本体1相连接,支撑座12顶部固设有吸水海绵13,具体使用时,当雨水进入通风井本体1内部时,雨水会掉落到滑板2上,随后雨水会顺着滑板2进入蓄水盒14内部,随着蓄水盒14内部的雨水越来越多,活动板15会被雨水挤压从而带动绝热柱16下移,随着绝热柱16不断的下移,绝热柱16会挤压控制开关19,从而控制开关19启动加热管组22,加热管组22加热,从而可将活动板15上方的雨水蒸发,从而有效的去除雨水,避免雨水通过通风井本体1进入地下室,且当有蓄水盒14内雨水溢出时,雨水会掉落到吸水海绵13上被吸水,进一步起到了阻隔的效果。
24.实施例2
25.如图1-4所示,在其它部分均与实施例1相同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蓄水机构包括固定板3、第一挡板4、第二挡板5、排水管6、蓄水箱7、第一弹簧8、伸缩杆9,伸缩杆9与通风井本体1固接,伸缩杆9顶部固设有蓄水箱7,蓄水箱7通过第一弹簧8与通
风井本体1相连接,蓄水箱7上设置有排水管6,固定板3与通风井本体1固接,通风井本体1顶部固设有第一挡板4,第一挡板4顶部固设有第二挡板5,第二挡板5贯穿排水管6,第二挡板5与排水管6滑动连接,第二挡板5的宽度大于第一挡板4的宽度,通风井本体1顶部固设有防护帘10,防护帘10顶部与蓄水箱7固接,通过蓄水箱7可以有效地将雨水进行收集,随着雨水的增加,蓄水箱7会挤压伸缩杆9下移,随着蓄水箱7不断一下,排水管6将与第一挡板4相接触,由于第一挡板4无法将排水管6封堵,从而蓄水箱7内的水源将从排水管6排出,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蓄水箱7内水源收集过多溢出流淌到通风井本体1内的现象发生。
2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包括通风井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井本体(1)内部固设有滑板(2),所述滑板(2)上固设有蓄水盒(14),所述蓄水盒(14)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板(15),所述活动板(15)底部固设有绝热柱(16),所述活动板(15)底端通过第二弹簧(17)与蓄水盒(14)相连接,所述活动板(15)内部固设有加热管组(22),所述蓄水盒(14)底部通过多个第二连接杆(21)与绝热盒(20)相连接,所述绝热盒(20)内部固设有控制开关(19),所述绝热盒(20)与蓄水盒(14)上皆贯穿设置有通孔(18),所述通风井本体(1)顶部设置有蓄水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19)与加热管组(22)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盒(14)下方设置有支撑座(12),所述支撑座(12)通过多个第一连接杆(11)与通风井本体(1)相连接,所述支撑座(12)顶部固设有吸水海绵(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机构包括固定板(3)、第一挡板(4)、第二挡板(5)、排水管(6)、蓄水箱(7)、第一弹簧(8)、伸缩杆(9),所述伸缩杆(9)与通风井本体(1)固接,所述伸缩杆(9)顶部固设有蓄水箱(7),所述蓄水箱(7)通过第一弹簧(8)与通风井本体(1)相连接,所述蓄水箱(7)上设置有排水管(6),所述固定板(3)与通风井本体(1)固接,所述通风井本体(1)顶部固设有第一挡板(4),所述第一挡板(4)顶部固设有第二挡板(5),所述第二挡板(5)贯穿排水管(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板(5)与排水管(6)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挡板(5)的宽度大于第一挡板(4)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井本体(1)顶部固设有防护帘(10),所述防护帘(10)顶部与蓄水箱(7)固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通风井结构,包括通风井本体,所述通风井本体内有滑板,所述滑板上固设有蓄水盒,所述蓄水盒内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固设有绝热柱,所述活动板通过第二弹簧与蓄水盒相连接,所述活动板内有加热管组,所述蓄水盒通过第二连接杆与绝热盒相连接,所述绝热盒内有控制开关,所述绝热盒与蓄水盒上皆设有通孔,所述通风井本体设有蓄水机构,通过滑板,可有效地将进入通风井内的雨水输送到蓄水盒内,随着蓄水盒内的雨水越来越多,从而会启动加热管组,从而将雨水进行加热蒸发,避免雨水收集过多而流淌出来,且通过吸水海绵可进一步防止雨水通过通风井进入地下室。井进入地下室。井进入地下室。


技术研发人员:师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师路
技术研发日:2021.08.24
技术公布日: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