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可周转的悬挑工字钢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可周转的悬挑工字钢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周转的悬挑工字钢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悬挑工字钢通常采用预埋的u型抱卡环进行固定,上部使用钢垫片加双螺母压紧,u型卡与工字钢之间的缝隙采用木契塞紧。此种悬挑工字钢卡环为一次性用品,使用完成后需自楼板面切除u型卡外漏圆钢,钢材浪费严重,另外使用木契塞u型卡与工字钢之间缝隙,通常需使用多个木契方可达到紧固效果,且存在牢固性不足、可调节性不足、无法参与项目间的调拨,多为一次性用品,木枋浪费严重的问题。
3.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就成为本实用新型面临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拆装便捷、固定牢靠、可周转使用的悬挑工字钢固定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周转的悬挑工字钢固定装置,包括开口朝上设置的“u”型预埋管,所述预埋管两端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周转杆,每根所述周转杆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卡,每个所述固定卡均卡接配合有限位器;
6.两根所述周转杆之间固定连接有压板;
7.所述预埋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四角处均开设有贯穿的固定孔。
8.每根所述周转杆的上下两侧均分别设置有上外螺纹和下外螺纹,所述预埋管的两端顶部均固定连接具有内螺纹的连接套,所述周转杆与所述连接套螺纹连接;
9.所述压板的底面与工字钢的顶面贴合,所述压板对应两根所述周转杆开设有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分别套设于两根所述周转杆的外侧,每根所述周转杆上侧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的底面与所述压板的顶面贴合;
10.每根所述周转杆的中部外侧均套接有六边型的卡接套,所述卡接套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卡。
11.所述固定卡包括六边型的抱箍,所述抱箍套设于所述卡接套的外侧且通过抱紧螺栓母固定连接;
12.所述抱箍远离所述抱紧螺栓母的一侧固定连接有“u”型卡架,所述卡架的两侧外壁分别与所述工字钢上下两侧内壁贴合;
13.所述卡架两侧内壁均匀设置有若干内卡齿,所述限位器的两侧对应所述内卡齿分别设置有若干外卡齿,所述内卡齿与位于同侧的所述外卡齿交错布置且卡接配合;
14.所述内卡齿顶面与所述限位器的外壁贴合;
15.所述限位器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卡架内壁和所述工字钢立面外壁贴合。
16.所述限位器内中部设置有水平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所述外卡齿, 所述外卡齿与所述限位器两侧外壁开设的通槽滑动配合;
17.所述安装板与所述顶板以及所述底板之间均匀的固定连接有若干根弹簧,常规状态下,所述外卡齿均位于所述限位器的外侧;
18.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均固定连接有按压柄。
19.所述安装板的中心部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固定套,两侧所述固定套内分别套设有上滑杆和下滑杆,所述上滑杆与所述下滑杆分别与位于同侧的所述固定套滑动配合;
20.所述上滑杆和所述下滑杆的中心部外侧均套接有按压套,每个所述按压套均与一个所述按压柄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按压柄远离所述按压套的一侧位于所述限位器的外侧且与所述限位器外壁开设的滑槽滑动配合。
21.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的外侧均开设有若干限位槽,对应所述限位槽在所述限位器内设置有若干竖直的限位条,所述限位槽卡接于与其对应的所述限位条外侧并与其对应的所述限位条滑动配合;
22.所述按压柄上设置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套设于竖直设置的限位杆的外侧并与其滑动配合,所述限位杆两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限位器的内壁。
23.所述内卡齿和所述外卡齿均为耐磨橡胶材质。
24.所述连接套的长度不小于50mm。
25.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时:首先将周转杆与预埋管连接好,然后将连接板通过固定孔和销钉固定在楼板的木板定位点上,预埋管位置可根据悬挑工字钢受力情况进行楼板钢筋加强,使连接套的顶面与预浇筑楼板顶面基本相同然后进行楼板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固定后将工字钢放置于同一预埋管上的两根周转杆之间,安装压板压紧工字钢,将固定卡放置合适位置后紧固抱紧螺栓母,同时按压两个按压柄将限位器塞入至卡架内,待内卡齿与外卡齿置于交错位置时释放按压柄,在弹簧的作用下外卡齿被重新推回至限位器外部并与内卡齿卡接牢固,使用完后,按压按压柄将外卡齿收回限位器内部后将限位器拔出,拆除压板,拧出周转杆即可进行周转再次使用。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7.1、该装置主体由预埋管和周转杆通过连接套螺纹连接而成,周转杆和固定卡以及限位器均可实现周转、调拨使用,有利于节约材料;
28.2、限位器上的外卡齿可收缩与卡架上的内卡齿卡接配合,卡接牢靠的同时更便于工人的安装和拆卸,节约材料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工;
29.3、悬挑工字钢使用完成后,使用扳手旋出周转杆部分即可,无需进行切除或楼板修补,进一步节约人工,经济性显著。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卡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器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图5的a区放大示意图。
36.其中,附图标记为:1、预埋管;101、连接套;2、周转杆;201、上外螺纹;202、下外螺纹、203、卡接套;3、固定卡;301、抱箍;302、抱紧螺栓母;303、卡架;304、内卡齿;4、限位器;401、外卡齿;402、安装板;403、顶板;404、底板;405、按压柄;406、固定套;407、上滑杆;408、下滑杆;409、按压套;410、滑槽;411、限位条;412、限位套;413、限位杆;414、弹簧;5、压板;6、连接板;601、固定孔;7、工字钢;8、固定螺母;9、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38.参见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可周转的悬挑工字钢固定装置,包括开口朝上设置的“u”型预埋管1,预埋管1两端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周转杆2,每根周转杆2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卡3,每个固定卡3均卡接配合有限位器4,两根周转杆2之间固定连接有压板5,预埋管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连接板6,连接板6的四角处均开设有贯穿的固定孔601。
39.每根周转杆2的上下两侧均分别设置有上外螺纹201和下外螺纹202,预埋管1的两端顶部均固定连接具有内螺纹的连接套101,连接套101的长度不小于50mm,周转杆2与连接套101螺纹连接,压板5的底面与工字钢7的顶面贴合,压板5对应两根周转杆2开设有两个通孔,两个通孔分别套设于两根周转杆2的外侧,每根周转杆2上侧均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8,固定螺母8的底面与压板5的顶面贴合,每根周转杆2的中部外侧均套接有六边型的卡接套203,卡接套203固定连接固定卡3。
40.固定卡3包括六边型的抱箍301,抱箍301套设于卡接套203的外侧且通过抱紧螺栓母302固定连接,抱箍301远离抱紧螺栓母30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u”型卡架303,卡架303的两侧外壁分别与工字钢7上下两侧内壁贴合,卡架303两侧内壁均匀设置有若干内卡齿304,限位器4的两侧对应内卡齿304分别设置有若干外卡齿401,内卡齿304与位于同侧的外卡齿401交错布置且卡接配合,内卡齿304顶面与限位器4的外壁贴合,限位器4的两侧分别与卡架303内壁和工字钢7立面外壁贴合。内卡齿304和外卡齿401均为耐磨橡胶材质。
41.限位器4内中部设置有水平的安装板402,安装板402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顶板403和底板404,顶板403和底板404的外侧均固定连接外卡齿401, 外卡齿401与限位器4两侧外壁开设的通槽滑动配合,安装板402与顶板403以及底板404之间均匀的固定连接有若干根弹簧414,常规状态下,外卡齿401均位于限位器4的外侧,顶板403和底板404均固定连接有按压柄405。安装板402的中心部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固定套406,两侧固定套406内分别套设有上滑杆407和下滑杆408,上滑杆407与下滑杆408分别与位于同侧的固定套406滑动配合,上滑杆407和下滑杆408的中心部外侧均套接有按压套409,每个按压套409均与一个按压柄405的一端固定连接,按压柄405远离按压套409的一侧位于限位器4的外侧且与限位器4外壁开设的滑槽410滑动配合。顶板403和底板404的外侧均开设有若干限位槽,对应限位槽在限位器4内设置有若干竖直的限位条411,限位槽卡接于与其对应的限位条411外侧并与其对应的限位条411滑动配合,按压柄405上设置有限位套412,限位套412套设于竖直设
置的限位杆413的外侧并与其滑动配合,限位杆413两端固定连接于限位器4的内壁。
42.实际使用时:首先将周转杆2与预埋管1连接好,然后将连接板6通过固定孔601和销钉固定在楼板的木板定位点上,预埋管1位置可根据悬挑工字钢7受力情况进行楼板钢筋加强,使连接套101的顶面与预浇筑楼板顶面基本相同然后进行楼板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固定后将工字钢7放置于同一预埋管1上的两根周转杆2之间,安装压板5压紧工字钢7,将固定卡3放置合适位置后紧固抱紧螺栓母302,同时按压两个按压柄405将限位器4塞入至卡架303内,待内卡齿304与外卡齿401置于交错位置时释放按压柄405,在弹簧414的作用下外卡齿401被重新推回至限位器4外部并与内卡齿304卡接牢固,使用完后,按压按压柄405将外卡齿401收回限位器4内部后将限位器4拔出,拆除压板5,拧出周转杆2即可进行周转再次使用。
43.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