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室排水设备,特别是一种雨落端头。
背景技术:2.温室大棚的集水槽是温室大棚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排除温室大棚雨雪水的功能,同时还是温室大棚结构重要的受力构件。集水槽截面形状为口大底小的梯形,由一块板多次弯折而成。集水槽除了承担排出来自温室大棚外部的雨雪水外,还应当能排出来自温室大棚内部的冷凝水。当雨水较多的时候,集水槽中水需要尽快的排出,否则会从集水槽中溢出,造成漏水,影响温室作物的生长。
3.现有大多是在集水槽的两端底部开口,直接连接排水管,温室上的水流进集水槽中,集水槽中的水汇集后从开口下落,进入排水管中排出。该装置存在一些缺陷:由于开口的直径有限,侧面坡度小,落水速度慢,当雨水大的时候,无法快速将集水槽中的雨水排出;由于排水管直接连接集水槽底部,排水时容易产生旋涡,旋涡会导致排水管进口处的通水截面减少,排水量会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雨落端头,在汇水槽下方设置有蓄水槽,蓄水槽可以增加集水槽的存水量,同时斜面的设计可以增大落水速度,蓄水槽的设计还能减小旋涡,提高排水效率。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实用新型一种雨落端头,包括与集水槽连接的汇水槽,汇水槽下方设置有蓄水槽,蓄水槽底面中间开孔,开孔处连接落水管;所述蓄水槽的一个侧面为倾斜面,倾斜面两端分别连接蓄水槽底面,以及与集水槽连接处的汇水槽底面。
7.以上结构,在集水槽一端连接汇水槽,汇水槽用于将集水槽中的水汇集、排出;汇水槽下方设置有蓄水槽,集水槽中的水进入汇水槽,汇水槽中的水向下落入蓄水槽中,当水量大的时候,蓄水槽可以将水缓存,再通过落水管排出;由于蓄水槽的一个侧面为倾斜面,倾斜面两端分别连接蓄水槽底面,以及与集水槽连接处的汇水槽底面,当集水槽中的水进入汇水槽后,沿着倾斜面快速的下落,进入落水管排出,从而避免形成过大的旋涡。
8.作为优选,所述集水槽和汇水槽上分别设有螺栓孔,通过螺栓连接,连接处采用密封胶条密封。
9.以上结构,集水槽和汇水槽上的螺栓孔对齐后,再将螺栓穿过进行固定,从而将集水槽和汇水槽稳定连接;连接处采用密封胶条密封,可以防止连接处漏水。
10.作为优选,所述汇水槽为u形结构,u形结构的前后两端,一端连通集水槽,另一端设有挡水板。
11.以上结构,由于u形结构的前后两端,一端连通集水槽,另一端设有挡水板,集水槽中的水从连通端进入,被挡水板阻挡,进入蓄水槽和落水管。
12.作为优选,所述汇水槽和集水槽形状相同。
13.以上结构,汇水槽和集水槽形状相同,能够实现汇水槽和集水槽的紧密对接。
14.作为优选,所述蓄水槽为直角梯形体。
15.以上结构,蓄水槽为直角梯形体,其中,直角梯形体的上底面朝下,下底面朝上,形成上宽下窄的结构,能够减小旋涡;同时直角梯形体的斜边能够加快落水速度。
16.作为优选,所述蓄水槽的底面积小于汇水槽的底面积。
17.以上结构,蓄水槽的底面积小于汇水槽的底面积,从上到下不断向内收缩,加快水流的集中,便于落水排出。
18.作为优选,所述开孔处与倾斜面之间有距离。
19.以上结构,开孔处与倾斜面之间有距离,从倾斜面上下来的水经过水平面再进入开孔处,避免直接进入开孔处。
20.作为优选,所述汇水槽和蓄水槽为一体化结构。
21.以上结构,汇水槽和蓄水槽上下连接为一体,可以防止漏水,并且内部中空。
22.作为优选,所述集水槽安装在温室上,集水槽两端分别安装有雨落端头。
23.以上结构,雨落端头安装在集水槽两端,雨落端头和集水槽一起构成,只有上开口和底部开口的槽形结构,便于汇集水。
24.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5.1、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雨落端头容易产生旋涡,排水量少的问题。通过在汇水槽下方设计蓄水槽的方式,形成斗结构,快速排水,避免形成过大的旋涡。
26.2、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存水量。通过蓄水槽的设计,能够缓存集水槽内的水,存储更多的水。
27.3、本实用新型的蓄水槽的斜面设计,能够大大加快落水速度,提高排水效率。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雨落端头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实施例中雨落端头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实用新型雨落端头的截面图。
31.图4是本实用新型雨落端头的俯视图。
32.图中标记:1为集水槽,10为螺栓孔,2为汇水槽,20为挡水板,3为蓄水槽,30为倾斜面,31为蓄水槽底面,4为连接管,40为开孔处,41为落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3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5.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雨落端头,包括与集水槽1连接的汇水槽2,汇水槽2下方设置有蓄水槽3,蓄水槽3底面中间开孔,开孔处40连接落水管41;所述蓄水槽3的一个侧面为倾斜面30,倾斜面30两端分别连接蓄水槽底面31,以及与集水槽1连接处的汇水槽2底面。
36.如图1、3和4所示,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雨落端头,包括汇水槽2,汇水槽2下方为蓄水槽3,蓄水槽3底面中间开孔,开孔处40设有连接管4。
37.蓄水槽3为直角梯形体,且是倒立的直角梯形体,蓄水槽3的一个侧面为倾斜面30,倾斜面30两端分别连接蓄水槽底面31,以及汇水槽底面。汇水槽2为由多边构成的u形结构,u形结构的前后两端分别连通集水槽1和设有挡水板20。所述蓄水槽3的底面积小于汇水槽2的底面积;开孔处40位于蓄水槽底面31中部,开孔处40与倾斜面30之间有距离,倾斜面30下端不直接连接开孔处40。
38.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中,汇水槽2和集水槽1形状相同。集水槽1和汇水槽2上分别设有螺栓孔10,通过螺栓连接汇水槽2与集水槽1,连接处采用密封胶条密封。汇水槽2和蓄水槽1为一体化结构。连接管4连接落水管41,落水管41采用pvc落水管。
39.在一个实施例中,集水槽1安装在温室架上,集水槽1两端分别安装有雨落端头,集水槽1中的水从雨落端头中流出。
40.工作原理:温室薄膜上的水向下流入集水槽中,集水槽的水往两端流,直到汇水槽中,在挡水板的作阻挡下向下落入蓄水槽中,沿着蓄水槽的倾斜面快速进入底面,并通过底面上的开口,进入连接管或落水管中,快速将集水槽中的水排出。
41.本设备是本公司在长期的温室制造和使用中,因现有设备的缺陷,设计的结构,经过不断的调试和改进,现已制造和使用在温室中,使用后的排水效率提升明显。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