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预制装配式柱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预制装配式柱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房建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柱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如柱子、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3.如图5所示,装配式柱子15在连接配合的过程中,下方的柱子15上设置有向上延伸设置的钢筋3,上方的柱子15对应下方的钢筋3的位置开设有供钢筋3插接的插孔21,上下柱子15之间通过钢筋3与插孔21之间实现插接配合。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中的柱子在使用的过程中,上下柱子之间通过钢筋与插孔之间的插接配合实现连接,上下柱子之间的连接强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上下柱子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柱及其制作方法。
6.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预制装配式柱,包括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上设置有沿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钢筋,所述钢筋沿第一立柱的周向均匀设置有多根,所述第二立柱对应第一立柱的一侧开设有供钢筋插接的插孔,所述第一立柱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中部插接有插杆,所述第一套筒与插杆之间套设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的底部设置有驱动第二套筒相对插杆上下移动的驱动件,所述第二套筒的顶部设置有处于向远离第二套筒的中轴线的方向移动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朝向插杆的一侧设置有从远离插杆的一侧向靠近插杆的一侧倾斜向上设置的引导面,所述第二立柱朝向第一套筒的一侧设置有套设在第一套筒上的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套筒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设置有直径大于第三套筒的第四套筒,当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处于接触的状态时,定位块置于第四套筒的位置。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进行预制装配柱的安装时,将第一立柱与下层的建筑实现连接,将第二立柱放置在第一立柱的上方,钢筋与插孔之间实现插接配合,当第二立柱向第一立柱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二立柱挤压第二套筒,使得第二套筒向靠近第一套筒底部的方向移动,当第二套筒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套筒顶部的定位块在接触插杆之后,向远离第二套筒中轴线的方向移动,此时,限位块置于第四套筒的位置,实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稳固的连接,从而能够提高上下层立柱的连接强度。
8.可选的,所述第二套筒于设置定位块底部的位置设置有直径与第一套筒直径一致的抵接环,当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处于接触的状态时,抵接环的上板面与第四套筒的下板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抵接环的设置,便于对第二套筒进行定位,当抵接环的上板面与第四套筒的下板面处于同一平面之后,便于实现定位块向第四套筒的位置移动。
10.可选的,所述插杆的上部设置有从插杆的侧壁向插杆的中轴线方向倾斜向上设置的斜面。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插杆的斜面的设置,便于实现定位块相对插杆的便捷移动。
12.可选的,所述定位块上连接有限位板,所述第二套筒上开设有供限位板沿朝向或远离第二套筒的中轴线的方向移动的限位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板的设置,使得定位块始终处于与第二套筒连接的状态。
14.可选的,所述驱动件为套设在插杆上的弹簧。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簧的设置,使得第二套筒能够实现相对第一套筒上下移动的状态。
16.可选的,所述第一立柱的两侧设置有高于钢筋的导向杆,所述第二立柱对应导向杆的位置开设有供导向杆插接的导向孔。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向杆的设置,便于实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配合的便捷性。
18.可选的,所述第二立柱的侧壁上开设有贯通至第四套筒位置的注浆孔。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浆孔的开设,能够向第四套筒的内部浇筑水泥,能够有效提高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的连接紧密性。
20.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柱制作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预制装配式柱制作方法,包括:步骤一、在第一立柱需要设置钢筋的位置绑扎钢筋及导向杆,将第一套筒及插杆绑扎之后与钢筋固定,之后进行钢筋外部水泥的浇筑;步骤二、在第二套筒的上端焊接抵接环,并将定位块与第二套筒实现连接;步骤三、当第一立柱凝固之后,在插杆上套设弹簧,之后将第二套筒套设在插杆上;步骤四、在第二立柱所要开设插孔、导向孔及注浆孔的位置预埋管,之后将第三套筒与第四套筒之间连接,在第三套筒及第四套筒的外部浇筑混凝土。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 当进行预制装配柱的安装时,将第一立柱与下层的建筑实现连接,将第二立柱放置在第一立柱的上方,钢筋与插孔之间实现插接配合,当第二立柱向第一立柱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二立柱挤压第二套筒,使得第二套筒向靠近第一套筒底部的方向移动,当第二套筒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套筒顶部的定位块在接触插杆之后,向远离第二套筒中轴线的方向移动,此时,限位块置于第四套筒的位置,实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稳固的连接,从而能够提高上下层立柱的连接强度;2. 通过抵接环的设置,便于对第二套筒进行定位,当抵接环的上板面与第四套筒
的下板面处于同一平面之后,便于实现定位块向第四套筒的位置移动。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的连接状态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例凸显定位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相关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21、插孔;22、导向孔;3、钢筋;4、导向杆;5、第一套筒;6、插杆;61、斜面;7、弹簧;8、第二套筒;81、限位槽;82、盖板;9、定位块;91、引导面;10、第三套筒;11、第四套筒;12、抵接环;13、限位板;14、注浆孔;15、柱子。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预制装配式柱。参照图1,预制装配式柱包括第一立柱1及第二立柱2,第一立柱1置于下方,第一立柱1上连接有与第一立柱1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的钢筋3,钢筋3分布在第一立柱1的周侧,提高第一立柱1整体的结构强度,第二立柱2对应第一立柱1钢筋3的位置开设有供钢筋3插接的插孔21,实现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之间的插接配合。
26.参照图1,第一立柱1宽度方向的两侧对应设置有高于钢筋3高度的导向杆4,第二立柱2对应导向杆4的位置开设有供导向杆4插接的导向孔22,当第二立柱2与第一立柱1插接配合时,第二立柱2的导向孔22先与导向杆4插接配合,之后第二立柱2向第一立柱1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插孔21对应钢筋3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提高第二立柱2向第一立柱1的方向移动的便捷性。
27.参照图2,第一立柱1的内部预埋有第一套筒5,第一套筒5的中部插接有插杆6,第一套筒5的内侧壁与插杆6之间形成有间距,在插杆6上套设有弹簧7,插杆6于弹簧7的上方套设有第二套筒8,第二套筒8相对插杆6上下移动。第二套筒8的上部设置有朝向或远离第二套筒8的中轴线的方向移动的定位块9,定位块9在第二套筒8的上端部周向均匀设置有四个,定位块9置于第二套筒8内部的一端设置有从远离插杆6的一侧向靠近插杆6的一侧倾斜向上设置的引导面91,当第二套筒8向靠近插杆6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定位块9的引导面91接触插杆6,使得插杆6将定位块9向远离插杆6的方向移动。
28.参照图2,为了提高定位块9相对插杆6移动过程中的便捷性,插杆6的顶端部也设置有从插杆6的侧边向插杆6的中轴线的位置倾斜向上的斜面61,提高定位块9相对插杆6移动的便捷性。
29.参照图2和图3,第二立柱2朝向第一立柱1的一侧预埋有能够贴合第一套筒5的外侧壁移动的第三套筒10,第三套筒10远离第一套筒5的一端连接有直径大于第三套筒10直径的第四套筒11,当第二立柱2的下底面接触第一立柱1时,此时定位块9对应第四套筒11的位置,在插杆6的作用下,定位块9移动至第四套筒11的位置,实现第二套筒8与第四套筒11之间的限位。
30.参照图2和图3,为了确保第二立柱2接触第一立柱1时,定位块9的底面与第四套筒11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第二套筒8的上端设置有直径与第一套筒5直径一致的抵接环12,当抵接环12抵接在第一套筒5的上端端面时,定位块9的底面与第四套筒11的底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31.参照图2和图4,定位块9在设置的过程中,在定位块9的中部位置焊接有限位板13,第二套筒8的上端部开设有供限位板13沿朝向或远离第二套筒8的中轴线的方向移动的限位槽81,第二套筒8的顶部盖合有盖板82,当定位块9设置好位置之后,将盖板82与第二套筒8盖合,实现对定位块9的限位。
32.参照图2,第二立柱2的侧壁上开设有贯通至第四套筒11位置的注浆孔14,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连接之后,从注浆孔14注浆,实现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之间的稳固连接。
3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柱制作方法,包括:步骤一、在第一立柱1需要设置钢筋3的位置绑扎钢筋3及导向杆4,将第一套筒5及插杆6绑扎之后与钢筋3固定,之后进行钢筋3外部水泥的浇筑;步骤二、在第二套筒8的上端焊接抵接环12,并将定位块9与第二套筒8实现连接;步骤三、当第一立柱1凝固之后,在插杆6上套设弹簧7,之后将第二套筒8套设在插杆6上;步骤四、在第二立柱2所要开设插孔21、导向孔22及注浆孔14的位置预埋管,之后将第三套筒10与第四套筒11之间连接,在第三套筒10及第四套筒11的外部浇筑混凝土。
3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