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加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渐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建筑的过程中,在一些建筑结构的表面会进行加固措施以达到提高强度的效果。其中加固措施最常用的一般有粘钢、包钢等。
3.粘钢加固亦称粘贴钢板加固,是将钢板采用高性能的环氧类粘接剂粘结于混凝土构件的表面,使钢板与混凝土形成统一的整体,利用钢板良好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构件承载能力及刚度的目的。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技术一般是直接将粘钢通过粘接剂粘到需要加固的墙体上,且一般粘钢是贴在竖直的立柱上,当粘接剂未硬化时,经常会由于粘接剂与墙体之间的粘接不牢导致粘钢粘接不牢甚至掉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将粘钢在粘接的过程中,粘接剂能够很好的与墙面接触,进而使得粘钢与墙面的连接更加稳固,本技术提供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包括有位于墙体四周墙壁处的粘钢,四个所述粘钢的四角分别设置有夹紧板,所述夹紧板包括有相对垂直设置的第一夹紧片和第二夹紧片,所述第一夹紧片和所述第二夹紧片固定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夹紧板之间设置有驱动所述夹紧板相对靠近的驱动结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结构带动相对的两个夹紧板朝向相对靠近的方向移动,进而夹紧板能够带动粘钢朝向靠近墙体的一侧移动,进而通过夹紧板将粘钢与墙体之间压紧,使得将粘钢在粘接的过程中,粘接剂能够很好的与墙面接触,进而粘钢与墙面的连接更加稳固。
9.可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有水平设置的双向丝杠,所述双向丝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夹紧板之间螺纹连接,所述双向丝杠的一端设置有锁定结构。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双向丝杠,使得双向丝杠带动两端的两个夹紧板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进而夹紧板推动粘钢朝向靠近墙体的一侧移动,将粘钢与墙体的连接更加牢固。
11.可选的,所述锁定结构包括有与所述双向丝杠同轴套设的第一棘轮,所述双向丝杠相对于所述第一棘轮的位置水平开设键槽,所述第一棘轮相对于所述键槽的位置固定连接有花键,所述花键位于所述键槽的内部且相对滑动,所述第一棘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棘爪,所述第一棘爪与所述夹紧板回转相连。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棘轮随着双向丝杠一起转动,进而通过第一棘
轮和第一棘爪的配合,使得双向丝杠只能单向转动,限制相对的两个夹紧板只能朝向相对靠近的方向移动,减少相对的夹紧板朝向相对背离的方向移动产生的对粘钢压不紧的情况。
13.可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有位于所述粘钢背离所述墙体一侧的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背离所述粘钢的一侧转动连接有驱动盘,所述驱动盘的竖直长度与水平长度不同,所述驱动盘的侧壁沿着周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截面为弧形结构,所述夹紧板上水平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驱动盘的一端伸入到滑槽的内部且相对滑动。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驱动盘,且由于驱动盘的竖直长度和水平长度不同,使得驱动盘能够带动相对的连接杆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进而带动两个相对的夹紧板朝向相对靠近的方向移动,使得夹紧板对粘钢进行压紧。
15.可选的,所述驱动盘上的转动中心固定连接有第二棘轮,所述第二棘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棘爪,所述第二棘爪与所述第一压板回转相连。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二棘轮随着驱动盘进行转动,进而由于第二棘轮和第二棘爪的相对配合,限制驱动盘只能单向转动,进而使得相对的两个夹紧板只能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
17.可选的,所述驱动板靠近两侧的夹紧板上分别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驱动板固定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相对设置的弹性件,使得驱动板能够时刻居中,进而便于操作人员的操作。
19.可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有位于所述粘钢背离所述墙体一侧的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上竖直回转连接有丝杆,所述夹紧板相对于所述丝杠的一侧水平设置有驱动板,所述驱动板上铰接设置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丝杆螺纹相连。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丝杆,使得丝杆带动与其螺纹连接的驱动杆朝向靠近丝杆的一端上下移动,进而驱动杆能够带动相对的驱动板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进而驱动板能够带动相对的夹紧板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进而夹紧板将粘钢朝向靠近墙壁的一侧移动。
21.可选的,所述粘钢上水平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夹紧板相对于所述限位槽的位置水平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内部。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限位块在限位槽的内部,使得通过限位块的限位,减少夹紧板和粘钢之间产生的竖直方向的位移,使得夹紧板能够减少掉落的情况。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驱动结构带动相对的两个夹紧板朝向相对靠近的方向移动,进而夹紧板能够带动粘钢朝向靠近墙体的一侧移动,进而通过夹紧板将粘钢与墙体之间压紧,使得将粘钢在粘接的过程中,粘接剂能够很好的与墙面接触,进而粘钢与墙面的连接更加稳固;
25.2.通过转动双向丝杠,使得双向丝杠带动两端的两个夹紧板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进而夹紧板推动粘钢朝向靠近墙体的一侧移动,将粘钢与墙体的连接更加牢固;
26.3.通过转动驱动盘,且由于驱动盘的竖直长度和水平长度不同,使得驱动盘能够带动相对的连接杆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进而带动两个相对的夹紧板朝向相对靠近的方向移动,使得夹紧板对粘钢进行压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的驱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的驱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粘钢;11、夹紧板;111、第一夹紧片;112、第二夹紧片;113、限位块;114、第一避让槽;115、连接杆;1151、滚珠;116、第二避让槽;117、卡槽;1171、第一槽体;1172、第二槽体;12、限位槽;13、连接片;2、双向丝杠;21、第一棘轮;211、花键;22、第一棘爪;23、键槽;3、第一压板;31、弹簧;32、驱动盘;321、滑槽;322、安装孔;33、第二棘轮;34、第二棘爪;4、第二压板;41、驱动板;411、第一板体;412、第二板体;42、丝杆;43、驱动块;44、驱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
37.实施例1
38.参照图1、图2,一种墙体加固用粘钢包括位于墙体四周侧壁分别竖直设置的粘钢1,粘钢1为矩形结构,且粘钢1靠近墙体的一侧与墙体抵接。位于墙体的四角位置处分别竖直设置有夹紧板11,夹紧板11的水平截面为直角结构,且夹紧板11包括有竖直设置的第一夹紧片111和与第一夹紧片111垂直设置的第二夹紧片112,第一夹紧片111和第二夹紧片112固定连接。
39.位于粘钢1的表面水平开设有限位槽12,且位于夹紧板11相对于限位槽12的位置水平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13,限位块113位于限位槽12的内部,且限位块113的竖直高度与限位槽12的竖直高度相同,且限位块113能够在限位槽12的内部水平滑动。
40.位于相邻的两个夹紧板11之间水平设置有双向丝杠2,位于夹紧板11相对于双向丝杠2的位置固定连接有连接片13,连接片13与双向丝杠2之间螺纹连接。从而通过转动双向丝杠2,使得双向丝杠2驱动两个连接片13朝向相对靠近的方向进行移动,进而连接片13带动夹紧板11朝向相对靠近的方向移动,使得夹紧板11能够将粘钢1朝向靠近墙体的一侧移动,将粘钢1靠近墙体一侧的粘接剂与墙体之间充分接触且相对压紧。
41.位于双向丝杠2的一端同轴套设有第一棘轮21,第一棘轮21与双向丝杠2之间固定连接。夹紧板11相对于第一棘轮21的位置回转连接有第一棘爪22,第一棘爪22与第一棘轮21之间相对啮合,且第一棘轮21沿着水平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棘爪22沿着水平方向的长度,第一棘爪22和第一棘轮21之间能够水平滑动。
42.双向丝杠2相对于第一棘轮21的侧壁水平开设有键槽23,键槽23与双向丝杠2的一端端壁相连通,第一棘轮21相对于键槽23的位置固定连接有花键211,花键211位于键槽23的内部且相对滑动。从而通过将花键211自键槽23的内部滑出,使得第一棘轮21与双向丝杠
2脱离,进而双向丝杠2能够与连接片13脱离,使得能够将夹紧板11与粘钢1脱离。
43.当操作人员转动双向丝杠2时,双向丝杠2能够带动第一棘轮21进行转动,由于第一棘轮21和第一棘爪22的相对配合,使得双向丝杠2不能反向转动,进而粘钢1能够持续压紧在墙体上。
44.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通过转动双向丝杠2,使得双向丝杠2带动两端的连接片13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进而连接片13带动夹紧板11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从而夹紧板11将粘钢1朝向墙体的一侧移动,使得粘钢1与墙体之间的胶体连接紧密。
45.实施例2
46.参照图3、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47.位于粘钢1背离墙体的一侧竖直设置有第一压板3,第一压板3为矩形结构。位于夹紧板11相对于第一压板3的位置水平开设有第一避让槽114,第一压板3沿着水平方向的两端伸入到第一避让槽114的内部且第一压板3与夹紧板11之间滑动连接。位于第一压板3和第一避让槽114的槽底之间水平设置有弹簧31,弹簧31的一端与第一压板3固定连接,且弹簧31的另外一端与夹紧板11之间固定连接,且通过两端的弹簧31能够使得第一压板3持续对中设置。
48.参照图4、图5,位于第一压板3背离粘钢1的一侧转动连接有驱动盘32,驱动盘32为椭圆形结构,且驱动盘32的周向侧壁开设有滑槽321,滑槽321的截面为弧形结构。位于相对的两个夹紧板11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5,连接杆115水平设置,且连接杆115靠近驱动盘3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滚珠1151,滚珠1151位于滑槽321的内部,且滚珠1151与驱动盘32之间滑动相连。
49.滑槽321的开口距离小于滚珠1151的直径,从而使得滚珠1151卡在滑槽321的内部。当操作人员转动驱动盘32时,滚珠1151在滑槽321的内部相对滑动,驱动相对的两个连接杆115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进而连接杆115带动夹紧板11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从而通过夹紧板11带动粘钢1朝向墙体的一侧移动。
50.驱动盘32的长轴相对于滑槽321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322,安装孔322的直径与滚珠1151的直径相同,使得滚珠1151能够自安装孔322的位置处取出,从而便于对夹紧板11进行拆卸。
51.驱动板41靠近第一压板3的一侧的转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棘轮33,第二棘轮33和第一压板3之间转动连接,第二棘轮33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棘爪34,第二棘爪34回转连接在第一压板3上。
52.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通过转动驱动板41,使得驱动板41的水平截面逐渐缩短,进而驱动板41带动相对的两个连接杆115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使得连接杆115带动夹紧板11朝向相对靠近的方向移动,夹紧板11压紧粘钢1,从而使得粘钢1和墙体之间紧密相连。
53.实施例3
54.参照图6、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55.位于粘钢1背离墙体的一侧竖直设置有第二压板4,第二压板4为矩形结构。夹紧板11相对于第二压板4的位置水平开设有第二避让槽116,第二压板4水平方向的两端分别伸入到第二避让槽116的内部,且第二压板4与夹紧板11之间滑动连接。
56.位于夹紧板11相对于第二避让槽116的槽底的位置开设有卡槽117,卡槽117包括有位于夹紧板11内部竖直开设的第一槽体1171,位于第一槽体1171的上方水平开设有第二槽体1172,第一槽体1171和第二槽体1172相对连通,且第二槽体1172与第二避让槽116的槽底相对连通。
57.位于卡槽11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驱动板41,驱动板41为“l”形结构,且驱动板41包括有位于第一槽体1171内部相对滑动的第一板体411和位于第二槽体1172内部相对滑动的第二板体412,第一板体411和第二板体412之间固定连接。第一板体411的竖直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二槽体1172的竖直方向的开口,使得第一板体411能够自第二槽体1172的开口位置取出,且第二板体412自第二槽体1172的开口位置处伸出。
58.位于第二压板4背离粘钢1的一侧竖直设置有丝杆42,丝杆42与第二压板4之间回转相连,且丝杆42的杆身上螺纹连接有驱动块43。位于第二板体412自第二槽体1172伸出的一端铰接设置有驱动杆44,驱动杆44背离第二板体412的一端与驱动块43铰接设置。
59.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操作人员通过转动丝杆42,使得丝杠带动驱动块43向下移动,进而驱动块43带动驱动杆44进行转动,进而驱动杆44带动相对的驱动板41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进而驱动板41拉动夹紧板11朝向相对靠近的一侧移动,夹紧板11带动粘钢1朝向靠近墙壁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得粘钢1与墙壁之间紧密相连。
6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