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属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夹具夹头及夹持工装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夹具夹头及夹持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夹具夹头及夹持工装。


背景技术:

2.在工业生产制造中,生产后的零部件需要对表面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对于一些小型零部件在打磨过程中可以采用模具或夹具将其位置固定,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零部件(例如:汽车盖板、汽车钣金件等)无法使用模具固定,此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夹持固定。
3.由于零部件大多数都是非标件,其外表面均呈现不规则的形状,传统的夹具的夹头位置固定,无法满足夹持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强行夹持有可能造成零部件的变形和损坏;并且现有的夹持工装的夹持位置固定,在使用机械手打磨工装或打磨加工机械臂对零部件进行打磨时,有可能存在打磨死角,无法实现全面打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夹具无法适用于不规则形状的夹持、以及夹持工装难以与打磨工装配合的问题,提供一种夹具夹头及夹持工装,能够根据零部件的形状变化夹头的夹持形状,并且能够与打磨工装配合,夹持带动零部件转动,避免出现打磨死角。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具夹头,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物件的夹持部和为夹持部提供动力的驱动源,所述夹持部与驱动源之间设置有用于传递动力的连接部,所述夹持部包括由同一驱动源带动的两组对称设置的夹持臂,每组所述夹持臂的端部设置有夹持端头,所述夹持端头通过夹头摆动座活动铰接在所述夹持臂上,所述夹头摆动座与夹持臂之间设置有支撑夹头摆动座左右摆动的弹性件。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与驱动源连接的铰接底座和与夹持部中两组夹持臂分别连接的连杆,所述铰接底座内设置有两个用于放置连杆的铰接凹槽,所述铰接底座内设置有贯穿所述连杆的铰轴。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驱动源安装板和两组夹头安装板,所述驱动源安装板和两组夹头安装板连接构成u型安装槽,所述夹持部和连接部均设置在u型安装槽中,所述夹头安装板上开设有限制铰轴移动方向的导向槽,所述铰轴端部套设有沿导向槽滑动的导向滑块。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源包括气缸座,所述气缸座内设置有气腔,所述气腔内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端头与连接部的铰接底座连接。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端头外包覆有软胶套。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夹具夹头的连接板。
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夹持工装,包括上述夹具夹头,包括支撑架、设置在支撑架内的夹持框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带动夹持框架转动的夹持框架驱
动源,所述夹持框架包括与驱动源连接的两条支撑竖梁,在两条支撑竖梁之间设置有两条支撑横梁,所述支撑竖梁和支撑横梁首尾相接形成夹持框架结构,两条所述支撑横梁上均设置有夹具夹头。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条所述支撑横梁上均设置有多个夹具夹头,多个所述夹具夹头等间隔的设置在支撑横梁上。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横梁滑动设置在支撑竖梁上,所述支撑竖梁的两侧设置有两条平行沿支撑竖梁延伸方向的滑轨,所述支撑横梁的两端通过滑块滑动设置在滑轨上,两条所述支撑竖梁沿支撑竖梁延伸方向滑动,调节两条支撑竖梁之间的间距。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横梁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横梁驱动源,所述支撑横梁驱动源包括沿支撑竖梁延伸方向设置的丝杆,在所述丝杆的一端设置有带动丝杆转动的丝杆电机,在所述丝杆上套设有与丝杆螺纹匹配的螺母座,所述螺母座与支撑横梁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夹具夹头,由同一驱动源带动的两组对称设置的夹持臂同步相向或反向移动完成夹持动作,设置夹持端头通过夹头摆动座活动铰接在夹持臂上,并且在夹头摆动座与夹持臂之间设置有支撑夹头摆动座左右摆动的弹性件,这样能够改变夹持端头的方向,根据不同的零部件的形状,能够调节夹持端头的位置,适用于多种不同形状的零部件的夹持;
1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夹持工装,包括支撑架、设置在支撑架内的夹持框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带动夹持框架转动的夹持框架驱动源,在夹持框架内设置上述夹具夹头,实现在夹持框架内对不同零部件的夹持动作,并且采用夹持框架驱动源带动夹持框架转动,能够调整零部件相对于打磨工装的角度,从何实现与打磨工装或打磨机器人的配合,避免出现打磨死角。
附图说明
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夹具夹头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夹具夹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夹持工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座;11、驱动源安装板;12、夹头安装板;13、导向槽;2、夹持部;21、夹持臂;22、夹持端头;23、夹头摆动座;24、弹性件;3、驱动源;4、连接部;41、铰接底座;42、连杆;43、铰接凹槽;44、铰轴;45、导向滑块;5、连接板;6、支撑架;7、夹持框架;71、滑轨;72、滑块;8、夹持框架驱动源;9、支撑横梁驱动源。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4.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夹具夹头包括安装座1,所述安装座1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物件的夹持部2和为夹持部2提供动力的驱动源3,所述夹持部2与驱动源3之间设置有用于传递动力的连接部4,所述夹持部2包括由同一驱动源3带动的两组对称设置的夹持臂21,每组所述夹持臂21的端部设置有夹持端头22,所述夹持端头22通过夹头摆动座23活动铰接在所述夹持臂21上,所述夹头摆动座23与夹持臂21之间设置有支撑夹头摆动座23左右摆动的弹性件24。
25.本实施例的夹持端头22不是固定连接在夹持部2上的,而是通过夹头摆动座23铰接在夹持臂21上,因此在夹持零部件时,可以根据零部件的形状摆动夹持端头22的角度,这样能够适用于对不同形状的零部件的夹持,并且,设置有支撑夹头摆动座23的弹性件24,一方面能够限制夹头摆动座23的随意摆动,另一方面,在夹头摆动座23摆动一定的角度后,通过弹性件24的回弹力限制也能够提供一定的夹持力。
26.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4包括与驱动源3连接的铰接底座41和与夹持部2中两组夹持臂21分别连接的连杆42,所述铰接底座41内设置有两个用于放置连杆42的铰接凹槽43,所述铰接底座41内设置有贯穿所述连杆42的铰轴44,所述铰轴44贯穿所述铰接凹槽43和连杆42,将所述连杆42安装在铰接凹槽43中,并且保证连杆42能够在铰接凹槽43中摆动。
27.具体地,所述安装座1包括驱动源安装板11和两组夹头安装板12,两组所述夹头安装板12垂直设置在驱动源安装板11上,所述驱动源安装板11和两组夹头安装板12连接构成u型安装槽,所述夹持部2和连接部4均设置在u型安装槽中,所述夹头安装板12上开设有限制铰轴44移动方向的导向槽13,所述铰轴44端部套设有沿导向槽13滑动的导向滑块45,所述驱动源3带动铰接底座41移动时,通过导向滑块45与导向槽13配合,限制铰接底座41的移动方向。
28.具体地,本实施例的驱动源3为气缸驱动装置,所述驱动源3包括气缸座,所述气缸座安装在驱动源安装板11上,所述气缸座内设置有气腔,所述气腔内设置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端头与连接部4的铰接底座41连接。
29.优选地,为了防止夹持端头22在夹持的过程中对零部件造成损伤,可以在所述夹持端头22外包覆有软胶套。
30.具体地,所述安装座1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夹具夹头的连接板5,方便本实施例的夹具夹头与其它结构或工装连接。
31.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夹持工装包括支撑架6、设置在支撑架6内的夹持框架7和设置在支撑架6上带动夹持框架7转动的夹持框架驱动源8,所述夹持框架7包括与驱动源8连接的两条支撑竖梁,在两条支撑竖梁之间设置有两条支撑横梁,所述支撑竖梁和支撑横梁首尾相接形成夹持框架7结构,两条所述支撑横梁上均设置有上述夹具夹头,每条所述支撑横梁上均设置有多个夹具夹头,多个所述夹具夹头等间隔的设置在支撑横梁上。
32.本实施例中,将零部件通过夹具夹头固定在夹持框架7结构中,通过夹持框架驱动源8带动夹持框架7转动,使夹持在夹持框架7内的零部件能够旋转到不同的角度,从而能够配合打磨工装,实现对零部件的全部位置的打磨、抛光处理,避免出现打磨死角。
33.具体地,所述支撑横梁滑动设置在支撑竖梁上,所述支撑竖梁的两侧设置有两条平行沿支撑竖梁延伸方向的滑轨71,所述支撑横梁的两端通过滑块72滑动设置在滑轨71
上,两条所述支撑竖梁沿支撑竖梁延伸方向滑动,调节两条支撑竖梁之间的间距,通过改变两条支撑横梁的间距,从而实现对不同大小的零部件的夹持,提高本实施例工装的适用范围。
34.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横梁是通过支撑横梁驱动源9带动的,所述支撑横梁驱动源设置在支撑横梁的一侧,所述支撑横梁驱动源9为丝杆升降机,所述支撑横梁驱动源9包括沿支撑竖梁延伸方向设置的丝杆,在所述丝杆的一端设置有带动丝杆转动的丝杆电机,在所述丝杆上套设有与丝杆螺纹匹配的螺母座,所述螺母座与支撑横梁连接,所述丝杆电机带动丝杆转动,从而使套设在丝杆上的螺母座沿丝杆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支撑横梁上下移动。
35.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