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中间包稳流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收缩颈的中间包稳流器。
背景技术:2.在钢铁冶金连铸过程中,钢包中的钢水不断流入中间包内,为了防止钢包水口区域的钢水流动不稳定,所以在中间包的中间浇铸区域普遍采用加装稳流器的方式。中间包中的钢水浇铸在稳流器中,再从稳流器中溢出到中间包内,从而大大缓解了钢水浇铸的冲击力。目前采用的中间包稳流器多为带有底部大口部小的内腔的容器状稳流器,这种中间包稳流器在使用时,钢水流入时的冲击力较大且无法得到有效的缓冲,稳流器的底部由于冲击而侵蚀严重,造成中间包稳流器的使用寿命较低,更换频率过高而造成了防火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带收缩颈的中间包稳流器,在中间包稳流器本体的内壁沿圆周均布的布设多个收缩颈组件,继而通过上缓冲部向下倾斜的斜面来对钢水的流入进行有效缓冲,减弱对中间包稳流器本体的冲击侵蚀,同时通过下缓冲部向上倾斜的斜面能够对流入中间包稳流器本体底部后上涌的钢水进行二次缓冲,进一步的减弱对中间包稳流器的冲击侵蚀,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收缩颈的中间包稳流器,包括中间包稳流器本体,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的内壁在同一位置高度沿周向固定有多个收缩颈组件,相邻所述收缩颈组件之间的间隔构成流道槽,且所述流道槽竖向贯通。
6.作为优选,所述收缩颈组件在周向上均布设置。
7.作为优选,所述收缩颈组件的数量为大于二的偶数个。
8.作为优选,所述收缩颈组件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别为上缓冲部、加强部和下缓冲部,且所述上缓冲部和所述下缓冲部的外侧端面均为倾斜面。
9.作为优选,所述上缓冲部和所述下缓冲部关于所述加强部镜像对称。
10.作为优选,所述收缩颈组件的断面形状为等腰梯形且上底朝外。
11.作为优选,所述下缓冲部的底端不与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的底面接触。
12.采用上述一种带收缩颈的中间包稳流器,由于在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的内壁沿圆周均布的布设多个所述收缩颈组件,同时所述收缩颈组件的断面形状为等腰梯形且上底朝外,如此在钢水从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顶部浇入的过程中,通过所述上缓冲部向下倾斜的斜面能够对钢水的流入进行有效的缓冲后再向下继续流入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底部,减弱了对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底部的冲击侵蚀,同时通过所述下缓冲部向上倾斜的斜面能够对流入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底部后触底反弹上涌的钢水进行二次缓冲,进一步的减弱对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的冲击侵蚀,有利于延长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的使用寿
命,同时提升了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对钢水流动的稳定效果,又由于相邻所述收缩颈组件之间的缝隙组成了竖向贯通的所述流道槽,则在钢水上涌从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顶部溢出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流道槽的设置能够在对钢水进行有效缓冲的情况下,通过钢水竖向沿所述流道槽上涌的方式进一步的确保钢水顺畅的上涌溢出,继而进一步的提升了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对钢水流动的稳定效果。
13.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在中间包稳流器本体的内壁沿圆周均布的布设多个收缩颈组件,继而通过上缓冲部向下倾斜的斜面来对钢水的流入进行有效缓冲,减弱对中间包稳流器本体的冲击侵蚀,同时通过下缓冲部向上倾斜的斜面能够对流入中间包稳流器本体底部后触底反弹上涌的钢水进行二次缓冲,进一步的减弱对中间包稳流器本体的冲击侵蚀,有利于延长中间包稳流器本体的使用寿命,同时提升了中间包稳流器本体对钢水流动的稳定效果;
14.2、相邻收缩颈组件之间的缝隙组成竖向贯通的流道槽,从而能够在对钢水进行有效缓冲的情况下进一步的确保钢水顺畅的上涌溢出,进一步的提升了中间包稳流器本体对钢水流动的稳定效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视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外部示意图。
18.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9.1、中间包稳流器本体;2、收缩颈组件;201、上缓冲部;202、加强部;203、下缓冲部;3、流道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1.参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收缩颈的中间包稳流器,包括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的内壁在同一位置高度沿周向固定有多个收缩颈组件2,优选多个收缩颈组件2与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一体成型,相邻所述收缩颈组件2之间的间隔构成流道槽3,且所述流道槽3竖向贯通。
22.作为本案优选的方案,所述收缩颈组件2在周向上均布设置,如此设置,便于多个收缩颈组件2具有良好的布局,继而来使多个流道槽3的宽度规格一致,提升钢水上涌溢出的流畅效果,所述收缩颈组件2的数量为大于二的偶数个,如此设置,便于确保收缩颈组件2具有足够多的数量来起到对钢水流入的缓冲效果。
23.所述收缩颈组件2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分别为上缓冲部201、加强部202和下缓冲部203,且所述上缓冲部201和所述下缓冲部203的外侧端面均为倾斜面,如此设置,便于通过上缓冲部201向下倾斜的斜面来对钢水的流入进行有效缓冲,减弱对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的冲击侵蚀,同时通过下缓冲部203向上倾斜的斜面能够对流入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底部后触底反弹上涌的钢水进行二次缓冲,所述上缓冲部201和所述下缓冲部203关于所述加强部202镜像对称,如此设置,便于确保上缓冲部201能够对流入的钢水进行缓冲降速,而下缓冲部203能够对触底反弹上涌的钢水缓冲降速。
24.所述收缩颈组件2的断面形状为等腰梯形且上底朝外,如此设置,便于上缓冲部201和下缓冲部203均具有良好平滑的倾斜面来进一步提升缓冲效果,所述下缓冲部203的底端不与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的底面接触,优选所述下缓冲部203底端与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底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竖向尺寸的八分之一,如此设置,便于下缓冲部203能够对触底上涌的钢水起到良好的缓冲效果。
25.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在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的内壁沿圆周均布的布设多个所述收缩颈组件2,同时所述收缩颈组件2的断面形状为等腰梯形且上底朝外,如此在钢水从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顶部浇入的过程中,通过所述上缓冲部201向下倾斜的斜面能够对钢水的流入进行有效的缓冲后再向下继续流入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底部,减弱了对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底部的冲击侵蚀,同时通过所述下缓冲部203向上倾斜的斜面能够对流入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底部后触底反弹上涌的钢水进行二次缓冲,进一步的减弱对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的冲击侵蚀,有利于延长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的使用寿命,同时提升了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对钢水流动的稳定效果,又由于相邻所述收缩颈组件2之间的缝隙组成了竖向贯通的所述流道槽3,则在钢水上涌从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顶部溢出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流道槽3的设置能够在对钢水进行有效缓冲的情况下,通过钢水竖向沿所述流道槽3上涌的方式进一步的确保钢水顺畅的上涌溢出,继而进一步的提升了所述中间包稳流器本体1对钢水流动的稳定效果。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