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加工 专利正文
伺服切管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伺服切管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伺服切管机。


背景技术:

2.在生活中,管材的使用非常广泛,例如有通水的管材、通气的管材也有作为支撑的管材,管材因其独特的性质,被应用在各个行业,也在日常生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般管材成型后的长度都是较长的,然后企业再根据使用的需求进行裁切。使用需求的不同,对于管材裁切的也不同,有的裁切口也有特殊要求。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人工进行手动拿管进行裁切,长时间工作后,员工容易疲劳,效率将逐渐降低,而且对裁切口有特殊要求的,往往人工进行加工不好把控,容易出现偏差,最终产出不良品。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伺服切管机。
5.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伺服切管机,包括:切管支撑机构;
6.置料机构,其包括置料驱动组件及置料组件,置料驱动组件设置于切管支撑机构,置料组件连接置料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以及
7.切管机构,其包括切管驱动组件及切管组件,切管驱动组件设置于切管支撑机构,切管组件连接切管驱动组件的输出端,切管驱动组件带动切管组件相对切管支撑机构运动,且对置料组件上的管材进行裁切。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置料驱动组件包括置料支撑件及置料驱动件,置料支撑件设置于切管支撑机构,置料驱动件设置于置料支撑件,置料组件连接置料驱动件的输出端。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置料组件包括置料件、置料导向件及置料盖合件,置料件设置于切管支撑机构,置料导向件设置于置料件,置料盖合件活动套设于置料导向件,且置料盖合件连接置料驱动组件的输出端。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置料件设有第一置料槽,置料盖合件设有第二置料槽,第一置料槽与第二置料槽相适配。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切管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切管驱动件、切管传动件及切管滑动件,第一切管驱动件设置于切管支撑机构,切管传动件连接第一切管驱动件的输出端,切管滑动件设置于切管支撑机构,切管组件连接切管传动件及切管滑动件。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切管滑动件包括切管滑轨及切管滑块,切管滑轨设置于切管支撑机构,切管滑块滑动设置于切管滑轨,切管组件连接切管滑块。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切管组件包括切管承载件、第二切管驱动件及切管件,切管承载件连接切管驱动组件,第二切管驱动件设置于切管承载件,切管件设置于切管承载件,且第二切管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切管件。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切管机构的数量为两个。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切管支撑机构包括切管支撑件及切管阻隔件,置料驱动组件、置料组件、切管驱动组件及切管组件均设置于切管支撑件,切管阻隔件罩设于切管支撑件外表面。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切管支撑机构还包括多个调节件,多个调节件设置于切管支撑件底部。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切管支撑机构、置料机构及切管机构的配合使用,将管材放入到置料组件,置料驱动组件带动置料组件对管材进行固定,切管驱动组件带动切管组件运动,并对管材进行裁切,整个裁切过程通过各个部件取代了人工操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便于适应裁切口不同的管材,降低不良品的产出。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为伺服切管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伺服切管机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置料盖合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切管支撑机构;11-切管支撑件;12-切管阻隔件;13-调节件;
24.2-置料机构;21-置料驱动组件;211-置料支撑件;212-置料驱动件;22-置料组件;221-置料件;2211-第一置料槽;222-置料导向件;223-置料盖合件;2231-第二置料槽;
25.3-切管机构;31-切管驱动组件;311-第一切管驱动件;312-切管传动件;313-切管滑动件;3131-切管滑轨;3132-切管滑块;32-切管组件;321-切管承载件;322-第二切管驱动件;323-切管件。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27.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8.如图1-图3所示,图1为伺服切管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伺服切管机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置料盖合件22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伺服切管机包括切管支撑机构1、
置料机构2及切管机构3,置料机构2及切管机构3均设于切管支撑机构1,置料机构2用于放置和固定管材,切管机构3则对置料机构2上的管材进行裁切。
29.切管支撑机构1包括切管支撑件11及切管阻隔件12,置料机构2及切管机构3均设置于切管支撑件11上表面,切管阻隔件12罩设于切管支撑件11的外表面,防止管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屑飞溅到周围,对人员造成损伤。进一步的,切管支撑机构1还包括多个调节件13,多个调节件13分布于切管支撑件11的底部,通过多个调节件13对整个切管支撑件11起到调节作用,例如在不平整的场地,则可以通过调整调节件13使得伺服切管机处于平稳状态,不会出现倾斜。
30.置料机构2包括置料驱动组件21及置料组件22,置料驱动组件21包括置料支撑件211及置料驱动件212,置料支撑件211设置于切管支撑件11,置料驱动件212设置于置料支撑件211,置料驱动件212的输出端连接置料组件22。置料组件22包括置料件221、置料导向件222及置料盖合件223,置料件221设置于切管支撑件11,置料导向件222设置于置料件221,置料盖合件223活动套设于置料件221,置料盖合件223连接置料驱动件212的输出端。置料件221上设有第一置料槽2211,置料盖合件223上设有第二置料槽2231,第一置料槽2211与第二置料槽2231相适配,即管材为圆柱状,当第一置料槽2211与第二置料槽2231拼合后,与管材的外表面相接触,实现对管材的固定。
31.切管机构3包括切管驱动组件31及切管组件32,切管驱动组件31设置于切管支撑件11,切管组件32设置于切管驱动组件31。切管驱动组件31包括第一切管驱动件311、切管传动件312及切管滑动件313,第一切管驱动件311设置于切管支撑件11,切管传动件312连接第一切管驱动件311的输出端,切管滑动件313设置于切管支撑件11,且切管组件32连接切管传动件312及切管滑动件313。切管滑动件313包括切管滑轨3131及切管滑块3132,切管滑轨3131设置于切管支撑件11,切管滑块3132滑动设置于切管滑轨3131,切管组件32连接切管滑块3132。具体应用时,切管传动件312为带有连接座的丝杆,切管组件32则设置于连接座上。为了增加切管组件32运动的稳定性,切管滑动件313的数量为两个,切管组件32分别连接两个切管滑动件313。
32.切管组件32包括切管承载件321、第二切管驱动件322及切管件323,切管承载件321设置于切管滑块3132和切管传动件312,第二切管驱动件322设置于切管承载件321,切管件323也设置于切管承载件321,且第二切管驱动件322的输出端连接切管件323。具体的,切管件323为现有的切割刀具,在此不做具体阐述。
33.为了提高切管的效率,本实施例中的切管组件32数量为两个,两个切管组件32分别位于置料件221的两侧,相对应的,置料件221及置料盖合件223上的第一置料槽2211及第二置料槽2231均有两个。
34.工作时,先将管材加入到第一置料槽2211内,置料驱动件212工作,并带动置料盖合件223向靠近置料件221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置料槽2211与第二置料槽2231均与管材的外壁面抵接,然后,第一切管驱动件311带动切管传动件312转动,切管传动件312转动的同时带动两个切管承载件321相向运动,与此同时,第二切管驱动件322带动切管件323转动,当切管件323与管材接触后实现裁切。裁切完后,第二切管驱动件322停止工作,第一切管驱动件311则带动两个切管承载件321朝初始位置相背运动,置料驱动件212也带动置料盖合件223朝初始位置运动,此时,松开对管材的固定,使用者直接取下管材即可。
35.综上所述,通过切管支撑机构、置料机构及切管机构的配合使用,将管材放入到置料组件,置料驱动组件带动置料组件对管材进行固定,切管驱动组件带动切管组件运动,并对管材进行裁切,整个裁切过程通过各个部件取代了人工操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便于适应裁切口不同的管材,降低不良品的产出。
36.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